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醉于塔尔寺
从兰州到塔尔寺,历经四个小时,虽颠簸辛苦却不虚此行。
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塔尔寺位于距青海西宁市西南25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思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塔尔寺的规模比我想象中要大得多,黄色的殿宇群楼依山而建,镶嵌在翠绿青山中,高低错落,气势恢宏。大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花寺、小金瓦寺、如意宝塔等大大小小的楼宇散落其间,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藏汉艺术风格相融合的建筑群。
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灿烂辉煌,它是塔尔寺的主建筑,藏语称“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金瓦其名名副其实,殿上的金顶是由1300两黄金和一万多两白银修筑而成,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人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套兽和铜铃。大金瓦殿底层为琉璃砖墙壁,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梵教法幢”。
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再裹上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
出大金瓦殿不远,便是大经堂,它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面积近两千平方米,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万历34年(公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一次性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座诵经。其内部陈设非常考究,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殿内大柱装有铜制镏金的金鹿法轮、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打扮得绚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当然,塔尔寺最出名的还属艺术“三绝”——壁画、酥油花和堆绣。壁画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色彩鲜艳,经久不变。壁画与汉画不同,具有浓厚的印藏风格,内容大多取材于佛教经黄教诸密乘,细腻生动,婀娜多姿。酥油花是用酥油(手工制成的黄油)和各种颜料绘制成的油塑艺术品,像鲜花一样,且一年四季不褪色,使人禁不住想要伸手去触摸,凑上前去嗅闻那诱人的芬芳。相传唐朝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结亲时,曾从长安带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严寒的冬季,无鲜花献佛,信徒们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制成花,供奉于佛像前,从此成了藏族人民的习俗。酥油花传到塔尔寺后,经该寺艺僧苦心钻研,使其在题材和工艺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塔尔寺独有的一种高超的油塑艺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灯节时,艺僧们将精心制作的塑油花在寺内展出,成为一年一度的寺内盛会。堆绣是用各色绸缎剪成所需的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以羊毛或棉花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是塔尔寺独创的传统艺术。
当我回到塔尔寺大门的高台上时,太阳即将坠入莲花山,远方的天际一片血红,给这座古老的寺院披上一层金光。
流连青海湖
翌日上午,我们一行人乘坐大巴前往青海湖。青海湖又称西海,藏语叫“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它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又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走近青海湖畔,远眺浩瀚无垠的湖面,心里不由感到震撼,这哪里是湖,分明就是蓝色的海洋,心胸顿感开阔,所有的烦恼忧愁,全部被浪涛卷走。
青海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阔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色、湖水、草原相映成趣的壮丽美景。而此时,湖畔清凉湿润的风,就像刚满周岁孩子柔软的小手,不时地抚摸你的脸颊。
青海湖在不同季节里,景色也迥然不同,特别是夏秋两季,当四周的群山和两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时,湖畔山清水秀,天高气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像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将绿色的绒毯点缀得如缎似锦,数不尽的牛羊和体壮的骢马,如五彩缤纷的珍珠洒满美丽的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在随风翻滚,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在阳光下,更显得金光灿烂,在清风中散发出阵阵的芳香,如诗如画般的景色,令人陶醉。
青海湖畔还留下了动人的传奇——日月山与倒淌河。传说文成公主动身西去时,悲痛万分,唐王陪送给她一面宝镜劝慰,要她到了汉藏分界地取出来照看。到了赤岭,文成公主思亲心切,便取出宝镜,照见自己面容消瘦,离愁倍增,伤心之下,将宝镜摔在了赤岭且分为两半,在东边的是日镜,西边的是月镜,成为今天的日月山。在距日月山四十公里的山脚下,便是有名的倒淌河,它也与文成公主有关。传说,文成公主从长安西行到达日月山时,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爹娘,伤心流泪汇成了这条倒淌河,由东向西,流入了青海湖。历史上的文成公主远嫁,对促进唐蕃经济、文化交流、藏汉和睦、西域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日亭、月亭在当年文成公主驻足的地方高高耸立,站在日月山西望,当年崎岖艰难的道路,现已成了连接汉藏人民团结、和谐、幸福的康庄大道。
编辑 陈陟 czmochou@163.com
从兰州到塔尔寺,历经四个小时,虽颠簸辛苦却不虚此行。
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塔尔寺位于距青海西宁市西南25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思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塔尔寺的规模比我想象中要大得多,黄色的殿宇群楼依山而建,镶嵌在翠绿青山中,高低错落,气势恢宏。大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花寺、小金瓦寺、如意宝塔等大大小小的楼宇散落其间,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藏汉艺术风格相融合的建筑群。
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灿烂辉煌,它是塔尔寺的主建筑,藏语称“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金瓦其名名副其实,殿上的金顶是由1300两黄金和一万多两白银修筑而成,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人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套兽和铜铃。大金瓦殿底层为琉璃砖墙壁,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梵教法幢”。
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再裹上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
出大金瓦殿不远,便是大经堂,它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面积近两千平方米,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万历34年(公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一次性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座诵经。其内部陈设非常考究,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殿内大柱装有铜制镏金的金鹿法轮、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打扮得绚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当然,塔尔寺最出名的还属艺术“三绝”——壁画、酥油花和堆绣。壁画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色彩鲜艳,经久不变。壁画与汉画不同,具有浓厚的印藏风格,内容大多取材于佛教经黄教诸密乘,细腻生动,婀娜多姿。酥油花是用酥油(手工制成的黄油)和各种颜料绘制成的油塑艺术品,像鲜花一样,且一年四季不褪色,使人禁不住想要伸手去触摸,凑上前去嗅闻那诱人的芬芳。相传唐朝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结亲时,曾从长安带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严寒的冬季,无鲜花献佛,信徒们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制成花,供奉于佛像前,从此成了藏族人民的习俗。酥油花传到塔尔寺后,经该寺艺僧苦心钻研,使其在题材和工艺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塔尔寺独有的一种高超的油塑艺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灯节时,艺僧们将精心制作的塑油花在寺内展出,成为一年一度的寺内盛会。堆绣是用各色绸缎剪成所需的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以羊毛或棉花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是塔尔寺独创的传统艺术。
当我回到塔尔寺大门的高台上时,太阳即将坠入莲花山,远方的天际一片血红,给这座古老的寺院披上一层金光。
流连青海湖
翌日上午,我们一行人乘坐大巴前往青海湖。青海湖又称西海,藏语叫“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它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又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走近青海湖畔,远眺浩瀚无垠的湖面,心里不由感到震撼,这哪里是湖,分明就是蓝色的海洋,心胸顿感开阔,所有的烦恼忧愁,全部被浪涛卷走。
青海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阔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色、湖水、草原相映成趣的壮丽美景。而此时,湖畔清凉湿润的风,就像刚满周岁孩子柔软的小手,不时地抚摸你的脸颊。
青海湖在不同季节里,景色也迥然不同,特别是夏秋两季,当四周的群山和两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时,湖畔山清水秀,天高气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像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将绿色的绒毯点缀得如缎似锦,数不尽的牛羊和体壮的骢马,如五彩缤纷的珍珠洒满美丽的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在随风翻滚,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在阳光下,更显得金光灿烂,在清风中散发出阵阵的芳香,如诗如画般的景色,令人陶醉。
青海湖畔还留下了动人的传奇——日月山与倒淌河。传说文成公主动身西去时,悲痛万分,唐王陪送给她一面宝镜劝慰,要她到了汉藏分界地取出来照看。到了赤岭,文成公主思亲心切,便取出宝镜,照见自己面容消瘦,离愁倍增,伤心之下,将宝镜摔在了赤岭且分为两半,在东边的是日镜,西边的是月镜,成为今天的日月山。在距日月山四十公里的山脚下,便是有名的倒淌河,它也与文成公主有关。传说,文成公主从长安西行到达日月山时,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爹娘,伤心流泪汇成了这条倒淌河,由东向西,流入了青海湖。历史上的文成公主远嫁,对促进唐蕃经济、文化交流、藏汉和睦、西域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日亭、月亭在当年文成公主驻足的地方高高耸立,站在日月山西望,当年崎岖艰难的道路,现已成了连接汉藏人民团结、和谐、幸福的康庄大道。
编辑 陈陟 czmoch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