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教育虽未纳入相关教育部门的职能管理重点,但经济与教育的新常态下,学前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引起教育理论与实践界的逐渐关注,本文以《生活美如霞》为例,探讨学前教育中常见的壮族歌圩活动的三声部合唱原创作品,具有特色的男声合唱魅力、婉转抒情的民歌旋律韵味、热情欢快、色彩变化丰富的和声伴奏特色;通过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将历史文化以创新演绎形式展示,对提升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生活美如霞;创作构思;学前教育;音乐教学
引言
广西的少数民族多数生活于大石山区,形成了别具风采的歌唱形式和方法。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积累,逐渐感应到一种奇特的音响美,自然觉得悦耳动听而模仿和声歌唱,并由不满足于一人独唱的单调,进而追求双声、三声部唱法,发展演变成群唱、混声唱,使山歌更为热烈欢快,激越气派,显示出山之博大情怀和山之昂扬雄壮。特别是在壮、瑶、壮族的多声部民歌演唱中,歌手们结集起来,团团围拢,掩耳放声歌唱,发出极其神秘的共鸣,绘声绘色,使人陶醉。其旋律奇美,色彩别致,唱起来声似翩翩起舞,情如涓涓流泉。壮族大歌被艺术家称为“自然与音乐的和谐典范”,它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的民歌,在侗乡祖祖辈辈广泛流传,以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节奏,浓郁的壮族文化底蕴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歌唱人生的哲理。壮族无论是在田野劳动,还是在家庭做客,只要三五成群,总会歌声不断,于是壮族大歌那优美的韵律自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从人们的歌声中可以体会到沧桑的历史足迹,也可以品味到人世间的美好。
一、教学歌曲《生活美如霞》的创作特点
《生活美如霞》歌曲结构为典型呈示、展开、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包含引子、呈示部、间奏、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六个部分来展现《生活美如霞》的艺术场景。呈示部是一个带变化再现的三段式。引子小节,由速度稍快的钢琴伴奏引出情绪、节奏欢快的生活美如霞场景。接下来的旋律动机以小调民歌主三和弦音组成,主调音乐创作手法。旋律自身重复一次。在呈示部和再现部中低声部作为歌曲主旋律展开。高声部作为多声复调加花填充。经过钢琴间奏进入歌曲中段部分,分解和弦为旋律动机在三声部展开,最后落在尾音上,为变化再现做准备。歌曲变化再现段的第一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部分。也是旋律动机在高声部的连续推进,不断展开并将歌曲推向高潮。既有壮族地域民歌风味特色,也带有时尚流行的风格歌曲演唱元素特点。让人记忆犹新,过耳不忘,令人回味。紧接着变化再现的第二部分通过歌曲旋律动机的节奏拉宽,主和声回归链接,变化再现呈示段。展开中部歌曲最为精彩的的部分就是展开部。小节钢琴间奏将音乐由热烈欢快的情绪转为优美抒情的的慢板段落。通过钢琴伴奏的引领,大小调式的自然交替过渡,由小调转到大调,并回归到大调上,将歌曲再次推向抒情柔美,感人至深的高潮段落。描绘出生活美如霞的壮族青年小伙柔情似水的性格和对美好未来生活的虔诚憧憬之情。形成了音乐和声、旋律色彩的丰富变化,歌唱情绪转换自然,复调加花恰到好处。词曲伴奏和三声部演唱浑然天成,动中有静,令人无限遐想的生活美如霞场景和深情感怀、以歌传情的艺术效果。再现部在一段精彩的钢琴间奏之后,歌曲再次回归到热情欢快的呈示部动机。以压缩再现的形式重现呈示部。作曲家在小节的尾声部分也做了精心设计。通过节奏上的通过拉长延伸和以衬词的不断反复,在呼唤中唱出生活美如霞的主题。并回归到小调式上,干净利落的结束了全曲。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壮族歌圩热情欢快的文化生活场景和大胆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三声部的下两个声部是由主旋律声部变化派生出来的和弦音,是高声部的和声基础,协和的和音是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特点。低声部作为和声低音,高声部围绕主旋律声部展开,三声部和谐结合别有一番风味。
在歌曲高潮部分旋律转到高声部,通过旋律动机的连续推进,不断展开并将歌曲推向高潮。音乐织体简单朴素,音乐线条清晰明快,既有壮族地域民歌风味特色,也带有时尚流行风格的歌曲演唱元素特点。反映了的生活美如霞的激动喜悦心情和热闹欢快的歌圩场景。歌曲调性调式的转换非常自然,同时又激动人心。在歌曲的慢板部分通过钢琴伴奏的引领,由小调自然交替过渡转到大调,旋律采用多声部复调作曲创作技巧,将主调手法、复调手法和支声手法灵活交替运用。中声部为主要旋律,低声部作为和声低音声部,高声部为复调多声部遥相呼应,声部间相互交错、重迭展开,并将歌曲主旋律再次推动,回归到大调高声部上,将歌曲从抒情柔美情绪,迅速扩展到感人至深的高潮段落场景,为生活美如霞的圩场传情、传知音的主题做了画龙点睛的铺垫。
二、提升学前音乐教学训练效率分析
在《生活美如霞》的声乐教学训练中,合唱队员的选拔是在艺术社团招新的基础上,通过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形式,在学习普及音乐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兴趣爱好,提高幼儿人文音乐基本素养能力,通过音乐课程教学来提高幼儿的音乐基本素质并进行人员选拔,同时通过第二课堂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实践和第三课堂服务社会文化交流活动和比赛实践的平台来锻炼和检验合唱队伍。总之,通过以“合唱艺术教育”为特色的三个课堂训练模式”的建立,通过三大音乐课程实践平台,把音乐特色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成果、幼儿学习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和展示。既提高了幼儿的综合艺术素质,又科学合理的选拔了合格、优秀的合唱队员。在合唱声乐训练中,根据《生活美如霞》的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结构特点,我们确定用美声歌唱训练的方法,真假声结合的混声训练手段,首先唱好歌曲的主要旋律动机段落,才开始合音演唱发声训练。舞蹈动作结合热情欢快的音乐情绪,将生活美如霞的情绪风格通过声音和形体表演动作以立体音画的形式创新再现,以唱跳演动四位一体的载歌载舞的全新演绎方式,展示了歌圩的热闹欢快的对歌场景和壮家小伙以歌会友,传歌传情会知音的求偶热情和民族个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生活美如霞》是学前音乐教学普遍采用的歌曲,是描绘和展示歌圩文化的鲜活的艺术载体,它独具特色的男声合唱魅力、婉转抒情的民歌旋律韵味、热情欢快、色彩变化丰富的和声伴奏特色;使其成为广西壮族民歌合唱的优秀作品之一;通过科学合理的歌唱训练,动静结合、唱跳结合的艺术再现和汉壮语结合的民族化特色创新演绎,才能真正领略生活美如霞。
参考文献
[1]李成,等编著.儿童歌曲伴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许卓娅,主编.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资源[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生活美如霞;创作构思;学前教育;音乐教学
引言
广西的少数民族多数生活于大石山区,形成了别具风采的歌唱形式和方法。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积累,逐渐感应到一种奇特的音响美,自然觉得悦耳动听而模仿和声歌唱,并由不满足于一人独唱的单调,进而追求双声、三声部唱法,发展演变成群唱、混声唱,使山歌更为热烈欢快,激越气派,显示出山之博大情怀和山之昂扬雄壮。特别是在壮、瑶、壮族的多声部民歌演唱中,歌手们结集起来,团团围拢,掩耳放声歌唱,发出极其神秘的共鸣,绘声绘色,使人陶醉。其旋律奇美,色彩别致,唱起来声似翩翩起舞,情如涓涓流泉。壮族大歌被艺术家称为“自然与音乐的和谐典范”,它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的民歌,在侗乡祖祖辈辈广泛流传,以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节奏,浓郁的壮族文化底蕴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歌唱人生的哲理。壮族无论是在田野劳动,还是在家庭做客,只要三五成群,总会歌声不断,于是壮族大歌那优美的韵律自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从人们的歌声中可以体会到沧桑的历史足迹,也可以品味到人世间的美好。
一、教学歌曲《生活美如霞》的创作特点
《生活美如霞》歌曲结构为典型呈示、展开、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包含引子、呈示部、间奏、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六个部分来展现《生活美如霞》的艺术场景。呈示部是一个带变化再现的三段式。引子小节,由速度稍快的钢琴伴奏引出情绪、节奏欢快的生活美如霞场景。接下来的旋律动机以小调民歌主三和弦音组成,主调音乐创作手法。旋律自身重复一次。在呈示部和再现部中低声部作为歌曲主旋律展开。高声部作为多声复调加花填充。经过钢琴间奏进入歌曲中段部分,分解和弦为旋律动机在三声部展开,最后落在尾音上,为变化再现做准备。歌曲变化再现段的第一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部分。也是旋律动机在高声部的连续推进,不断展开并将歌曲推向高潮。既有壮族地域民歌风味特色,也带有时尚流行的风格歌曲演唱元素特点。让人记忆犹新,过耳不忘,令人回味。紧接着变化再现的第二部分通过歌曲旋律动机的节奏拉宽,主和声回归链接,变化再现呈示段。展开中部歌曲最为精彩的的部分就是展开部。小节钢琴间奏将音乐由热烈欢快的情绪转为优美抒情的的慢板段落。通过钢琴伴奏的引领,大小调式的自然交替过渡,由小调转到大调,并回归到大调上,将歌曲再次推向抒情柔美,感人至深的高潮段落。描绘出生活美如霞的壮族青年小伙柔情似水的性格和对美好未来生活的虔诚憧憬之情。形成了音乐和声、旋律色彩的丰富变化,歌唱情绪转换自然,复调加花恰到好处。词曲伴奏和三声部演唱浑然天成,动中有静,令人无限遐想的生活美如霞场景和深情感怀、以歌传情的艺术效果。再现部在一段精彩的钢琴间奏之后,歌曲再次回归到热情欢快的呈示部动机。以压缩再现的形式重现呈示部。作曲家在小节的尾声部分也做了精心设计。通过节奏上的通过拉长延伸和以衬词的不断反复,在呼唤中唱出生活美如霞的主题。并回归到小调式上,干净利落的结束了全曲。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壮族歌圩热情欢快的文化生活场景和大胆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三声部的下两个声部是由主旋律声部变化派生出来的和弦音,是高声部的和声基础,协和的和音是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特点。低声部作为和声低音,高声部围绕主旋律声部展开,三声部和谐结合别有一番风味。
在歌曲高潮部分旋律转到高声部,通过旋律动机的连续推进,不断展开并将歌曲推向高潮。音乐织体简单朴素,音乐线条清晰明快,既有壮族地域民歌风味特色,也带有时尚流行风格的歌曲演唱元素特点。反映了的生活美如霞的激动喜悦心情和热闹欢快的歌圩场景。歌曲调性调式的转换非常自然,同时又激动人心。在歌曲的慢板部分通过钢琴伴奏的引领,由小调自然交替过渡转到大调,旋律采用多声部复调作曲创作技巧,将主调手法、复调手法和支声手法灵活交替运用。中声部为主要旋律,低声部作为和声低音声部,高声部为复调多声部遥相呼应,声部间相互交错、重迭展开,并将歌曲主旋律再次推动,回归到大调高声部上,将歌曲从抒情柔美情绪,迅速扩展到感人至深的高潮段落场景,为生活美如霞的圩场传情、传知音的主题做了画龙点睛的铺垫。
二、提升学前音乐教学训练效率分析
在《生活美如霞》的声乐教学训练中,合唱队员的选拔是在艺术社团招新的基础上,通过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形式,在学习普及音乐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兴趣爱好,提高幼儿人文音乐基本素养能力,通过音乐课程教学来提高幼儿的音乐基本素质并进行人员选拔,同时通过第二课堂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实践和第三课堂服务社会文化交流活动和比赛实践的平台来锻炼和检验合唱队伍。总之,通过以“合唱艺术教育”为特色的三个课堂训练模式”的建立,通过三大音乐课程实践平台,把音乐特色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成果、幼儿学习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和展示。既提高了幼儿的综合艺术素质,又科学合理的选拔了合格、优秀的合唱队员。在合唱声乐训练中,根据《生活美如霞》的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结构特点,我们确定用美声歌唱训练的方法,真假声结合的混声训练手段,首先唱好歌曲的主要旋律动机段落,才开始合音演唱发声训练。舞蹈动作结合热情欢快的音乐情绪,将生活美如霞的情绪风格通过声音和形体表演动作以立体音画的形式创新再现,以唱跳演动四位一体的载歌载舞的全新演绎方式,展示了歌圩的热闹欢快的对歌场景和壮家小伙以歌会友,传歌传情会知音的求偶热情和民族个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生活美如霞》是学前音乐教学普遍采用的歌曲,是描绘和展示歌圩文化的鲜活的艺术载体,它独具特色的男声合唱魅力、婉转抒情的民歌旋律韵味、热情欢快、色彩变化丰富的和声伴奏特色;使其成为广西壮族民歌合唱的优秀作品之一;通过科学合理的歌唱训练,动静结合、唱跳结合的艺术再现和汉壮语结合的民族化特色创新演绎,才能真正领略生活美如霞。
参考文献
[1]李成,等编著.儿童歌曲伴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许卓娅,主编.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资源[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