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京味文化的专家,把北京市井文化划分为“胡同文化”和“大院文化”,其中大院文化主要指解放后迁入京城的部队大院和机关大院,主要是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和扬弃。
这里说说燕山石化工业大院的“大院文化”。
解放初期,北京市提出了建设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目标,并采用迁入、改建、新建等方法,建了大量的工厂。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形成了几个著名的工业大院,上世纪50年代以北京798电子工业区为代表。到了60年代,随着“备战、备荒”的国内外形势,北京开始了“小三线”建设。其中最大的工业大院是60年代开始建设、70年代形成的燕山石化。
燕山石化占地36平方公里,原为房山县城关和周口店两个公社的几个自然村,其原住居民只有几千人,基本处在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状态。
最早的一批拓荒者来自1967年初春。除以葛立兴、吴协刚、吴仪等组成的炼油厂筹建组成员以外,建设工人主要由北京市所属的六建、一建、市政及北京供电局等单位组成。当时没有公路,他们自周口店顺着河床,进入坟山村腹地,开始进行通路、通水、通电和平整场地等工作。著名诗人北岛在《七十年代》一书中记述了他在东方红炼油厂北京六建三工地的照相、洗相片、写小说的生活。当时六建三工地大院由以苇席篱笆房为主体的一批临时建筑构成,位于现在的合成橡胶厂的丁基橡胶装置区。后来,石油部所属兰州炼油厂安装公司(后来的北化建和燕化公司)、抚顺炼油厂建设工程公司及胜利炼油厂红旗总队进驻开始进行装置安装,这些建筑单位都有自己的生活基地,形成了一个个成龙配套的工厂大院。
到1969年,从东北、西北等各地炼厂调入的工人、800多名解放军置业军人、各大专院校分配来的大学生及北京市各单位调来的职工、北京市各中学分配来的学生陆续到位,几万职工家属迅速聚集在坟山村一线。后来又逐渐成立了向阳、胜利、东风、曙光、机修等各个工厂大院,直到1970年7月北京石油化工总厂成立,形成了北京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大院。
工业大院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是沿袭了苏联的建设模式。中国在大庆油田的发展建设上,以会战的形式把大院文化发展到了极致。东方红炼油厂的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工人们都有满腔政治热情和豪迈的风尚,是一个最“讲政治”的群体,其表现是以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大局为重。虽然“先生产、后生活”,大院的生活设施因陋就简,简易房、泥巴棚、大通铺、露天大食堂,但工人们政治觉悟高,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建设着自己的企业,建设夜以继日,生产热火朝天,工人们勤劳奉献。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每天的生活充满激情。
但来自建设单位、生产单位和部队等不同的行业文化,来自东北、西北、京城等不同地域文化的相遇,必然会产生猛烈碰撞。这种碰撞既有思想的,也有语言的,甚至还有肢体的。斗争文化的熏陶,物质生活的贫乏、业余文化的枯燥,使属于同一大院,或者不同大院的年轻人可以一呼百应,啸聚一群,一张张相互熟悉的、陌生的、青涩的脸庞,没有任何原因就可以在一起疯狂的玩耍和打斗,进而不断了解、熟悉,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的群体,成为中国石化发展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工业大院。
燕山石化工业大院与大庆、一汽等工业大院一样,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且不说从企业的建设规模、产品产量、自有技术、企业效益、企业发展经验和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单说从70年代至今天,从燕山石化走出了以吴仪副总理为首的近30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以曹湘洪院士为首的全国著名的石化技术专家、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教授为首的著名社会科学界名流和以电影导演冯小宁为首的文艺界著名人士,这就足以令燕山石化人引以为豪。
工业大院是个小社会,工厂领导管理着工厂社区的方方面面,燕山石化下属几十个单位都有家属大院,文教卫生样样配套齐全。厂办有房管所、修缮队、绿化班、清扫工等生活管理系统;有幼儿园、小学校、中学校、有技工学校、有七二一职工大学配套教育体系;有卫生所、医院、计划生育办等卫生服务部门;有电影放映队、文艺宣传队、文化中心等政治教育娱乐单位;同时还拥有工会等群众组织一条龙的福利保障机制。石化总厂最早甚至还负责商业、金融、公安等项政府和社会职能,至上世纪90年代,燕山石化保卫处长仍然兼任燕山区公安局局长。
工业大院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职工和家属们会很自豪地把单位作为自己骄傲的资本或依靠,什么事找组织都可以解决,像找对象、要房子、分家具、孩子入托升学等。人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到处民风淳厚,邻里和睦。道路有人修,屋漏有人补,孤寡有人管,病残有人助。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情的天地里,大家脸上常洋溢着真诚的笑容,有了困难会有很多援助之手向你伸来。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许多在新中国工业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工业大院逐渐消逝了、破败了,而燕山石化却保持着40多年的长盛不衰。其原因是燕山石化企业精神中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共和国主人翁的定位,有敢为天下先、争创世界一流、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豪迈气概。40多年来,燕山石化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自上世纪60年代建厂至80年代,从最初的解决化纤原料,逐渐进行了燃料型炼厂——燃料润滑油型炼厂——综合利用样板厂——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以塑料为中心的、配套发展的现代化大型石油化工基地等六次调整,努力保持国内领先地位。90年代,燕山石化又提出了把燕化办成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竞争力最强的企业的目标。21世纪,燕山石化人提出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本质安全型”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的目标。正是在高目标的引领下,燕山石化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虽然燕山石化工业大院的社会职能已逐渐剥离,企业也越来越融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洪流,但是燕山石化工业大院仍然在延续着上世纪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精神和优良品性,勇于追求,无私奉献,沿续着中国工业大院昨日的辉煌。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办公厅档案处
这里说说燕山石化工业大院的“大院文化”。
解放初期,北京市提出了建设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目标,并采用迁入、改建、新建等方法,建了大量的工厂。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形成了几个著名的工业大院,上世纪50年代以北京798电子工业区为代表。到了60年代,随着“备战、备荒”的国内外形势,北京开始了“小三线”建设。其中最大的工业大院是60年代开始建设、70年代形成的燕山石化。
燕山石化占地36平方公里,原为房山县城关和周口店两个公社的几个自然村,其原住居民只有几千人,基本处在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状态。
最早的一批拓荒者来自1967年初春。除以葛立兴、吴协刚、吴仪等组成的炼油厂筹建组成员以外,建设工人主要由北京市所属的六建、一建、市政及北京供电局等单位组成。当时没有公路,他们自周口店顺着河床,进入坟山村腹地,开始进行通路、通水、通电和平整场地等工作。著名诗人北岛在《七十年代》一书中记述了他在东方红炼油厂北京六建三工地的照相、洗相片、写小说的生活。当时六建三工地大院由以苇席篱笆房为主体的一批临时建筑构成,位于现在的合成橡胶厂的丁基橡胶装置区。后来,石油部所属兰州炼油厂安装公司(后来的北化建和燕化公司)、抚顺炼油厂建设工程公司及胜利炼油厂红旗总队进驻开始进行装置安装,这些建筑单位都有自己的生活基地,形成了一个个成龙配套的工厂大院。
到1969年,从东北、西北等各地炼厂调入的工人、800多名解放军置业军人、各大专院校分配来的大学生及北京市各单位调来的职工、北京市各中学分配来的学生陆续到位,几万职工家属迅速聚集在坟山村一线。后来又逐渐成立了向阳、胜利、东风、曙光、机修等各个工厂大院,直到1970年7月北京石油化工总厂成立,形成了北京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大院。
工业大院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是沿袭了苏联的建设模式。中国在大庆油田的发展建设上,以会战的形式把大院文化发展到了极致。东方红炼油厂的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工人们都有满腔政治热情和豪迈的风尚,是一个最“讲政治”的群体,其表现是以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大局为重。虽然“先生产、后生活”,大院的生活设施因陋就简,简易房、泥巴棚、大通铺、露天大食堂,但工人们政治觉悟高,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建设着自己的企业,建设夜以继日,生产热火朝天,工人们勤劳奉献。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每天的生活充满激情。
但来自建设单位、生产单位和部队等不同的行业文化,来自东北、西北、京城等不同地域文化的相遇,必然会产生猛烈碰撞。这种碰撞既有思想的,也有语言的,甚至还有肢体的。斗争文化的熏陶,物质生活的贫乏、业余文化的枯燥,使属于同一大院,或者不同大院的年轻人可以一呼百应,啸聚一群,一张张相互熟悉的、陌生的、青涩的脸庞,没有任何原因就可以在一起疯狂的玩耍和打斗,进而不断了解、熟悉,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的群体,成为中国石化发展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工业大院。
燕山石化工业大院与大庆、一汽等工业大院一样,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且不说从企业的建设规模、产品产量、自有技术、企业效益、企业发展经验和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单说从70年代至今天,从燕山石化走出了以吴仪副总理为首的近30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以曹湘洪院士为首的全国著名的石化技术专家、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教授为首的著名社会科学界名流和以电影导演冯小宁为首的文艺界著名人士,这就足以令燕山石化人引以为豪。
工业大院是个小社会,工厂领导管理着工厂社区的方方面面,燕山石化下属几十个单位都有家属大院,文教卫生样样配套齐全。厂办有房管所、修缮队、绿化班、清扫工等生活管理系统;有幼儿园、小学校、中学校、有技工学校、有七二一职工大学配套教育体系;有卫生所、医院、计划生育办等卫生服务部门;有电影放映队、文艺宣传队、文化中心等政治教育娱乐单位;同时还拥有工会等群众组织一条龙的福利保障机制。石化总厂最早甚至还负责商业、金融、公安等项政府和社会职能,至上世纪90年代,燕山石化保卫处长仍然兼任燕山区公安局局长。
工业大院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职工和家属们会很自豪地把单位作为自己骄傲的资本或依靠,什么事找组织都可以解决,像找对象、要房子、分家具、孩子入托升学等。人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到处民风淳厚,邻里和睦。道路有人修,屋漏有人补,孤寡有人管,病残有人助。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情的天地里,大家脸上常洋溢着真诚的笑容,有了困难会有很多援助之手向你伸来。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许多在新中国工业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工业大院逐渐消逝了、破败了,而燕山石化却保持着40多年的长盛不衰。其原因是燕山石化企业精神中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共和国主人翁的定位,有敢为天下先、争创世界一流、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豪迈气概。40多年来,燕山石化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自上世纪60年代建厂至80年代,从最初的解决化纤原料,逐渐进行了燃料型炼厂——燃料润滑油型炼厂——综合利用样板厂——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以塑料为中心的、配套发展的现代化大型石油化工基地等六次调整,努力保持国内领先地位。90年代,燕山石化又提出了把燕化办成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竞争力最强的企业的目标。21世纪,燕山石化人提出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本质安全型”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的目标。正是在高目标的引领下,燕山石化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虽然燕山石化工业大院的社会职能已逐渐剥离,企业也越来越融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洪流,但是燕山石化工业大院仍然在延续着上世纪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精神和优良品性,勇于追求,无私奉献,沿续着中国工业大院昨日的辉煌。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办公厅档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