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仍然希望继续升学,实现较好的就业,是学生和家长普遍而强烈的愿望。据2005年我们对麻栗坡县2400名应届初中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有40%的学生表示要升入普通高中学习;有40%的学生表示要升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有20%的学生表示不愿升学,而是想出去打工。此外,文山州二中(州职成教中心)2007年初引进“半工半读”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一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650人就读。调查结果反映了绝大部分农村学生有强烈的升学愿望。2006年,初中毕业生为5.2万人,只有三分之一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也就是说,有3.5万余名无一技之长的初中毕业生流向社会,面临升学就业问题。如何引导流向社会的初中毕业生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全州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必须用新的理念解决好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升学就业问题。
一、农村学生就读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升学就业有保障
国家对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的入学条件已经放宽到只要是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适龄青年,都可以入学就读,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有机会升入大学。国家出台的这些优惠政策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近几年来,文山州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业高中、技校)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参加高考并考上大学,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校和毕业后,与普通高中考取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的待遇都是一样的,甚至更好就业。但文山州农村学生普遍存在一个矛盾,即一方面学生有升学就业的愿望,另一方面家庭贫困。是国家的优惠政策使这个矛盾得到缓解。从今年9月起,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就读云南省中职学校的所有学生每年可获得1500元资助。州、县、校都安排有贫困生救助资金。国家的这些资助政策,使全州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就读中职学校有了保障。
社会需求大,就业有保障。国家权威报告显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三大沿海制造基地普遍面临着严重的“技工荒”,而且,这种情况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普遍存在。为保证学生毕业后能有好的工作,各中等职业学校都成立了学生就业机构,负责为学生联系工作,跟踪服务。2006年文山州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4%,其中70%的毕业生到州内外的大、中型企业就业,10%考取了公务员。今年各学校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校企结合、毕业能就业的机制已经形成。
二、引导、强化大部分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升学就业
应统筹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教育的巩固、发展,不能顾此失彼。要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现技能型转移。不准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弃学外出打工,保证每年的初中毕业生人数在5万人以上,为高中阶段教育提供足够生源;普通高中稳定现有规模,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让更多的普高学生考上大学实现就业,让更多的学生就读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就业。
要在农村初中开设职业指导课和国家职业教育新政策讲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择业就业指导,知晓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政策,接受职业教育注入精神动力。要把学生升入职业学校的情况列为考核评价农村初中和初中教师的重要内容,转变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要改变初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逐个落实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
中等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联合。具体讲,就是必须走内外结合、以外助内的路子,在与州内企业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同时,要大力与省外学校、企业联合办学,依托省外学校、企业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培养新模式。特别要通过与上海、福建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提升全州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解决就业问题。为此,全州中等职业教育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真正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二是解决怎样“面向市场办学”的问题。文山州不发达,就业市场小,毕业生就业难,而上海、福建等地工业发达,大企业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学生就业岗位多。从调研的情况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集中在现代制造和企业管理,制造包括珠宝与工艺品的制造、服装制作、电子产品的制造和营销,汽车配件生产、机械制造等。要针对市场需要,培养技能型人才。这样,就可以解决全州办学资源不足与迅速扩大学生规模的矛盾,实现全州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的突破,就可以解决文山州贫困学生想读书而读不起书的矛盾、实训条件薄弱与质量提高难的矛盾、“双师型”教师紧缺与培养难的矛盾。职业教育实行与企业对接,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一是要遵纪守法,二是要实训教材与企业的实际操作流程对接,三是要落实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管理办法。四是要维护学生安全、报酬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五是要派教师参与。
作者单位
云南省文山州教育局
◇责任编辑 张惟祎◇
一、农村学生就读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升学就业有保障
国家对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的入学条件已经放宽到只要是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适龄青年,都可以入学就读,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有机会升入大学。国家出台的这些优惠政策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近几年来,文山州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业高中、技校)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参加高考并考上大学,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校和毕业后,与普通高中考取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的待遇都是一样的,甚至更好就业。但文山州农村学生普遍存在一个矛盾,即一方面学生有升学就业的愿望,另一方面家庭贫困。是国家的优惠政策使这个矛盾得到缓解。从今年9月起,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就读云南省中职学校的所有学生每年可获得1500元资助。州、县、校都安排有贫困生救助资金。国家的这些资助政策,使全州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就读中职学校有了保障。
社会需求大,就业有保障。国家权威报告显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三大沿海制造基地普遍面临着严重的“技工荒”,而且,这种情况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普遍存在。为保证学生毕业后能有好的工作,各中等职业学校都成立了学生就业机构,负责为学生联系工作,跟踪服务。2006年文山州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4%,其中70%的毕业生到州内外的大、中型企业就业,10%考取了公务员。今年各学校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校企结合、毕业能就业的机制已经形成。
二、引导、强化大部分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升学就业
应统筹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教育的巩固、发展,不能顾此失彼。要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现技能型转移。不准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弃学外出打工,保证每年的初中毕业生人数在5万人以上,为高中阶段教育提供足够生源;普通高中稳定现有规模,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让更多的普高学生考上大学实现就业,让更多的学生就读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就业。
要在农村初中开设职业指导课和国家职业教育新政策讲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择业就业指导,知晓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政策,接受职业教育注入精神动力。要把学生升入职业学校的情况列为考核评价农村初中和初中教师的重要内容,转变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要改变初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逐个落实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
中等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联合。具体讲,就是必须走内外结合、以外助内的路子,在与州内企业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同时,要大力与省外学校、企业联合办学,依托省外学校、企业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培养新模式。特别要通过与上海、福建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提升全州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解决就业问题。为此,全州中等职业教育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真正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二是解决怎样“面向市场办学”的问题。文山州不发达,就业市场小,毕业生就业难,而上海、福建等地工业发达,大企业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学生就业岗位多。从调研的情况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集中在现代制造和企业管理,制造包括珠宝与工艺品的制造、服装制作、电子产品的制造和营销,汽车配件生产、机械制造等。要针对市场需要,培养技能型人才。这样,就可以解决全州办学资源不足与迅速扩大学生规模的矛盾,实现全州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的突破,就可以解决文山州贫困学生想读书而读不起书的矛盾、实训条件薄弱与质量提高难的矛盾、“双师型”教师紧缺与培养难的矛盾。职业教育实行与企业对接,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一是要遵纪守法,二是要实训教材与企业的实际操作流程对接,三是要落实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管理办法。四是要维护学生安全、报酬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五是要派教师参与。
作者单位
云南省文山州教育局
◇责任编辑 张惟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