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广播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hea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力和多渠道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原有格局,使得广播信息传播呈现出传播空间不断拓展、传播速度迅速提升和传播途径显著增加的特点.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信息传播影响因素可发现,媒体技术的发展程度、媒介信息的信任程度、信息消费的偏好选择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反思广播信息传播的未来,其发展要坚持走开发移动广播,深化受众联系;打造全媒体模式,合理布局平台,再造运行模式的发展策略,进而不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脱贫攻坚政论纪录片《摆脱贫困》自央视推播以来,引起了强烈反响,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决战贫困的真实故事.反贫困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摆脱贫困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绘就的百年画卷.“一个不能少”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为了兑现承诺,必须打赢打好脱贫攻坚硬仗,彰显共产党人践履承诺的责任担当.新时代脱贫进入攻艰拔寨的艰难时期,深度贫困催生了精准脱贫战略的出场.精准脱贫贵在精准,是共产党人摆脱贫困的时代良方,是共产党人摆脱贫困的时代赓续.
形色行者的信条rn我时常在看各种各样的颜色、看各种各样的痕迹.rn画者应有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形象感受能力——能感受色彩的丰富性,从纷繁的颜色中提取亮丽明朗的配比,从暗沉的色彩里分辨微妙的层次变化.看这些附着在物体上的关系,捕捉它们随时推移变动的神采.
期刊
智媒时代融媒体的角色、功能、定位正在发生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而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载体与阵地,正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宣传者、监督者、服务者.新传播生态与传播格局催生融媒体新闻栏目呈现多元共生的创新趋势:传者与受众互恰、单一向多维转化、群众与政府共治、监督与宣传重构、内容与技术融合.
具象表现主题选择与现实主义的学术关注是现代中国画家创作过程中面临的恒久学术命题,20世纪中后期,在“改良”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口号下,徐悲鸿、蒋兆和、方增先等优秀前辈画家在题材、风格以及作品的人文关怀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创作成就.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等中国画创作,作品在选题方向、聚焦视角与典型题材方面都高度契合现实性、人文性.可见,画家使用典型的艺术形象,以表现对生活形象的观察、提炼与艺术表现,是极为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图像创作者总是通过他所运用的媒介去思考现实体验及呈现社会问题,表明他们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土壤.图像语言中的“破”是创作环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形态本身与形态意义决定了文化指向,在现阶段我更强烈地意识到具象、拘谨、规范的形态被“破”掉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抽象、模糊、放松的图像画面,它所具有的抽象性与弥漫性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与自由度.“抽象”的初始含义是“排除、抽出”,也是“我们对某类事物共性的描述.抽象的事物有时可以被定义成不存在于现实或只存在于感官经验上的事物”.抽象造型源自西方现代主义,格林伯格认为其产生与机
西方风景绘画大都是通过情感表达的方式进行的,画面的再现基于对环境的观察和情感的感悟.这种认知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的“暮色”系列作品就是在创作中通过对环境的思考与感悟应运而生的.rn在我的“暮色”系列作品中具有神秘感的风景隐喻着我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山水间概括的轮廓、单一的色彩、流畅的线条也一同构建起我内心深藏的恬淡与质朴.生活富足的时代,人们变得浮躁、喧闹,而唤醒人们心中质朴、恬淡的情感就是我创作“暮色”系列作品的目的.暮色已至,万物静宁.在我编织的暮色世界之中,人们可以恬淡遨游,享受愉悦.
期刊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续的基石.新冠疫情这场人类罕见的灾难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大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中也包括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平面设计师.优秀的设计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创作时往往会自觉地将社会责任置于作品的设计价值之前,因而承担着向大众传递社会意识的职责,但是社会责任感并非与生俱来,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因此,许多艺术设计院校将“社会责任”作为本专业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加以重点培育.
多屏视听时代,综艺节目的 跨媒介传播成为一种新趋势.当前我国综艺节目台网之间的跨媒介传播主要包括跨媒介流通、跨媒介联播、跨媒介衍生及跨媒介互译等四种模式.但面对电视文化场和网络文化场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生产者只是试图简单地通过改编、删除或添加文化密码来迎合目标文化场,导致综艺节目的 台网跨媒介传播效果不甚理想.因而,在现有的四种模式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探索跨媒介叙事这一更适宜融合传播环境的传播模式.
水彩画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种,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顺应了现代美术发展的潮流,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中,使越来越多的水彩艺术家及爱好者潜心创作与研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及风格面貌.水彩创作不仅限于熟练掌握水彩画的表现技巧及造型能力,而且需要赋予作品具有更为广阔的想象与隐喻的功能.我从小就喜欢闲庭漫步看花开花落,独自感受花开的喜悦、花落的悲凉,感受花与人之间的感情交织,对静谧美好之事十分向往;在大学专业学习期间,更被水彩的轻快柔和、晶莹剔透、水色交融的艺术特点深深吸引.因此,在之后的创作中,我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