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绝作。电影背后的心酸与非议,在上映之初已得到许多专家学者及电影爱好者的研究与评析。该片已上映一年,经过时间的沉淀,本文从主人公游天鸣的情感出发,梳理他在片中八次流泪的场景,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人身上以“仁”为核心的精神品质,呼吁大家对自身行为及社会现象进行思考。
关键词:《百鸟朝凤》;游天鸣;眼泪;精神;传承
“你知道当初我为什么收你做徒弟?”,“我收你做徒弟是因为你的眼泪,你爸摔倒以后,你把他扶起来的时候,你掉的那滴眼泪。”这是《百鸟朝凤》中焦三爷对天鸣诉说为何收他为徒的对白。影片叙述了无双镇世代相传的唢呐艺术和唢呐班传到焦三爷的焦家班,随着焦三爷的老去,新一代唢呐艺人游天鸣拜师学艺,终得到师父真传并学会了《百鸟朝凤》,但他却遭受了现实的打击,艰难支撑唢呐技艺的故事。“《百鸟朝凤》是一首唢呐曲,只在白事上用,受用的人须口碑极好,一般的人不配享用。它是唢呐匠的看家本事,一代弟子只传一个人,而且这个人必须天分高、德行好,因此学会这首曲子是十分荣耀的事情。(摘自电影台词)”焦三爷在金锁呐传承仪式上说:“今天我选的这个人不单是看他唢呐吹得多好,更要紧的是看他能不能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他才能拼着命把这活保住传下去……”透过焦三爷的话,我们不仅看到了老一代唢呐艺人的良苦用心,以及唢呐继承人的优良品质,更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不易。
一、天鸣的眼泪
天鸣在影片中第一次流眼泪,是随父亲来焦三爷家拜师。父亲见到焦三爷后,因心中急切希望焦三爷收天鸣为徒,在向焦三爷递烟时没注意脚下摔了一跤。天鸣见父亲摔倒,赶紧将父亲扶起,一看到父亲磕破了头,天鸣的眼泪就流了出来。就是这滴眼泪,让焦三爷收下音乐天分并不高的天鸣为徒。吹唢呐要求气力足,天鸣的基础差,要想吹好唢呐,必须下苦工。焦三爷让天鸣在河边用芦苇杆练习吸水,告诉天鸣吸不上水不准回家。天鸣用尽全力吸了一天也吸不上水。天黑了,天鸣回到家,不仅被师父骂,还被师父惩罚,自己一个人委屈地躲在屋子里哭,这是天鸣第二次流眼泪。不久,焦三爷又收了一个徒弟,名叫蓝玉。蓝玉不仅天分高、基础好,而且很聪明、有悟性,来了没多久师父就带他出去见世面。焦三爷给天鸣和蓝玉看祖先传下来的唢呐,给他们讲那些唢呐的故事,最后递给蓝玉一支唢呐,却收回了天鸣手里的唢呐。天鸣看着蓝玉摆弄师父给的唢呐,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师父看不上自己,他一边收拾衣服一边不住地掉眼泪,下决心第二天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天鸣就拿上行李回家去了。天鸣在自家门口听见了父亲和别人的对话,知道父亲对自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父亲不管别人是否看好,都相信自己的儿子肯定行。天鸣不想让父亲失望,转身又回了师父家。回到师父家,天鸣发现桌子上放着一支唢呐,师父说那是他师父当年传给他的,也是他的第一支唢呐,现在要把它传给天鸣,并同意天鸣和蓝玉一起学吹唢呐。天鸣双手握着唢呐,眼里满是泪花。这是天鸣在影片中第三次和第四次流泪。
时间一天天过去,天鸣和蓝玉都跟着师父苦练唢呐技艺,无论寒冬酷暑从未间断。转眼,两人的技艺都到了能独自拿下红白喜事的水平,而《百鸟朝凤》只传给天分高且德行好的人。最终师父将金锁呐传给了天分并不高,但德行好的天鸣,并承诺教他吹《百鸟朝凤》。天鸣接过师父的金锁呐,顿时热泪盈眶。天鸣第五次落的泪是童年愿望成真、喜悦骄傲的泪水。因《百鸟朝凤》一代弟子只传一人,蓝玉只能离开。看着曾经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的伙伴要离开自己,天鸣不禁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这是电影中天鸣第六次流眼泪。几年过去了,焦三爷看天鸣学会了《百鸟朝凤》,也已长大成人,决定把焦家班传给他,并改称游家班。从此以后,无双镇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就都由游天鸣的游家班出活。可此时的社会已经与以往不同,它正处于历史变革的转型期,各种新兴事物纷纷出现,传统的唢呐班经受着重重考验。而新出现的西洋乐队对游家班来说是致命的一击,人们不再喜欢唢呐班的表演形式,镇上的红白喜事没人再请唢呐班,使游家班的唢呐匠没了生活来源,不得已离开游家班,纷纷到城里去打工。即使天鸣想为唢呐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演奏《百鸟朝凤》,都凑不齐人手。影片中天鸣最后两次眼泪,一次是天鸣在师父临终前哭着对师父说,要给他吹《百鸟朝凤》;另一次是天鸣在师父的坟前流着泪为师父吹奏《百鸟朝凤》。
电影通过天鸣的八次落泪,把一个传统技艺继承人的高尚德行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其中的父子情、师徒情以及兄弟情,无一不让人动容。
二、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不仅是统摄其他道德最根本的规范、最高的道德理想,同时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德”是“仁”的内在要求,“礼”是“仁”的外在标准。孔子认为“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爱人;第二,忠恕之道;第三,克己复礼。
游天鸣虽没有吹唢呐的天赋,但他却能承载父亲未能成为“唢呐匠”的遗憾来到焦三爷家中拜师学艺。他看到父亲受伤会心疼、会流泪;他为圆父亲的梦不怕苦、不怕累;担心父亲失望而坚守著单调苦闷的练习。这些都说明天鸣从小就是一个孝顺、善良、坚忍不拔的孩子。“孝”为百德之首。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把“孝”放在仁爱之心的首位。不孝敬父母的人,是不会有大作为的。焦三爷最终能答应收下没有天分的天鸣,定是为天鸣面对父亲流露出的孝心所打动。
《百鸟朝凤》中唢呐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是传统的学徒式,典型东方式的骨血相传,它用一种传统的、融入亲情元素的方式,把艺术一点一点地敲打进继承者的骨血里,让人永生难忘。游天鸣跟随师父学艺,不浮躁、不功利,只专注于手里的唢呐;自己带领游家班第一次出活,不忘请师父出场,显示出对师父的绝对尊重;用自己挣的第一笔钱买礼物亲自看望师父和师母,又表现了足够的孝顺;在焦三爷病倒后,他不离不弃,一直在身边照顾,亲身实践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中国传统思想历来讲究“尊师重教”,而天鸣正是传统儒家教育理念的忠实履行者。 儒家的“爱人”,不仅要求爱护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也要求爱护身边人。而天鸣不光敬重师父,孝敬父母,疼爱妹妹,还关心师兄弟。遭遇大火时,天鸣第一时间从大火中取出了蓝玉的唢呐,不是因为他不看重自己的唢呐,更不是忘了师父一再叮嘱的“唢呐离口不离手”,而是他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尽管天鸣也是个孩子,却担起了师兄保护师弟的责任。游家班第一次出活,天鸣把自己挣得那份钱分给了师兄,不是因为天鸣家庭富裕,而是因为他知道钱不好赚,师兄比自己年龄大,家里的负担要更大一些。天鸣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考虑,善意地对待他人,而不在乎金钱和利益。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出自《礼记·儒行》,大意是“即使在重利的诱惑下,仍不忘根本的道义;即使为死亡所威胁,仍能坚持自己的操守和信念”,此为坚守信念的最高境界。
《百鸟朝凤》作为一首唢呐名曲,在电影里具有鲜明的符号作用。它于学艺人而言,类似于一柄学术权杖,决定着门派秩序,乃至于弟子之间的声名排位;它还可以对世俗社会进行道德评判,只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在去世时一闻《百鸟朝凤》的天籁之音,死者家属都要匍匐于脚下聆听,以示敬重。在这里,唢呐已不只是一门传统技艺,其中承载着一种对中国传统规矩的推崇。唢呐是能够映照人心、人性的镜子,是衡量人格高低的标尺。能被焦三爷选为继承人,与天鸣本身的技艺没有太大关系,最让焦三爷看重的是天鸣身上的道德品性。天鸣生性宽容,与人为善、重情重义。焦三爷说:“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他才能拼着命把这活保住传下去”。天鸣就是那个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改变,都能始终信守承诺、不忘初心、奋力坚守的人。
纵观电影,天鸣是一名有态度、有信念、有情义的唢呐匠,他身上的匠人精神值得全社会各行各业学习。同时,天鸣也是一个全面体现儒家核心思想的青年,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无一不是他身上闪光点。当今社会除了需要高度发达的经济,更亟需拥有优秀精神和品质的人才。只有精神得到发扬,传统得到传承,社会才能永远文明,不断发展。
三、反思与希望
在作者看来,《百鸟朝凤》不仅是呼吁公众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希望真实朴素的精神和情感得到发扬,更告诫人们世代相传的传统不能丢。总有一些东西不能丢弃,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底线,有自己坚守的信念和精神品质。现代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但人心底的道德根基不应该被撼动。在紧张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追逐的是能被輕松复制的时尚,商人追求的是能迅速带来经济利益的商品,而像焦三爷的传世技艺无法轻易复制,因此很难融入商品社会。人们追求的是文化快餐,文化成了被消费的对象,浮躁充斥了整个社会。
于此同时,电影也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经济大潮中,许多民间艺术传承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无论是借助于政府部门的保护和立法,还是借助于商业手段来传播和发扬,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都需要全民共同参与。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传承。正确处理好传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才能走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四、结语
《百鸟朝凤》从上映之初就引起了多方的重视和讨论,大家关注的焦点多是以吴天明导演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人的成长史,还有对电影上映时“特殊”的营销手段以及对电影传达内容等方面的褒贬,而很少有人深刻思考主人公身上的精神品质对当今社会的意义。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发展,其中不仅要包括物质方面,更要包括精神方面。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更需要人们戒骄戒躁、不忘初心,坚持信念。
参考文献:
[1]刘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3-27.
[2]韩浩月.通过《百鸟朝凤》看懂过去和现在[N].光明日报,2016-6-20,014.
[3]孟美妤,王玥涵.论电影《百鸟朝凤》中的人生形式[J].电影文学,2016,(20):107-109.
[4]谭敏.从《百鸟朝凤》论“非遗”传承[J].电影文学,2016,(18):145-147.
[5]高长春.浅谈唢呐的传承与发展[D].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13.
作者简介:
张桢(1988—),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华北理工大学翻译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汉笔译。
关键词:《百鸟朝凤》;游天鸣;眼泪;精神;传承
“你知道当初我为什么收你做徒弟?”,“我收你做徒弟是因为你的眼泪,你爸摔倒以后,你把他扶起来的时候,你掉的那滴眼泪。”这是《百鸟朝凤》中焦三爷对天鸣诉说为何收他为徒的对白。影片叙述了无双镇世代相传的唢呐艺术和唢呐班传到焦三爷的焦家班,随着焦三爷的老去,新一代唢呐艺人游天鸣拜师学艺,终得到师父真传并学会了《百鸟朝凤》,但他却遭受了现实的打击,艰难支撑唢呐技艺的故事。“《百鸟朝凤》是一首唢呐曲,只在白事上用,受用的人须口碑极好,一般的人不配享用。它是唢呐匠的看家本事,一代弟子只传一个人,而且这个人必须天分高、德行好,因此学会这首曲子是十分荣耀的事情。(摘自电影台词)”焦三爷在金锁呐传承仪式上说:“今天我选的这个人不单是看他唢呐吹得多好,更要紧的是看他能不能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他才能拼着命把这活保住传下去……”透过焦三爷的话,我们不仅看到了老一代唢呐艺人的良苦用心,以及唢呐继承人的优良品质,更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不易。
一、天鸣的眼泪
天鸣在影片中第一次流眼泪,是随父亲来焦三爷家拜师。父亲见到焦三爷后,因心中急切希望焦三爷收天鸣为徒,在向焦三爷递烟时没注意脚下摔了一跤。天鸣见父亲摔倒,赶紧将父亲扶起,一看到父亲磕破了头,天鸣的眼泪就流了出来。就是这滴眼泪,让焦三爷收下音乐天分并不高的天鸣为徒。吹唢呐要求气力足,天鸣的基础差,要想吹好唢呐,必须下苦工。焦三爷让天鸣在河边用芦苇杆练习吸水,告诉天鸣吸不上水不准回家。天鸣用尽全力吸了一天也吸不上水。天黑了,天鸣回到家,不仅被师父骂,还被师父惩罚,自己一个人委屈地躲在屋子里哭,这是天鸣第二次流眼泪。不久,焦三爷又收了一个徒弟,名叫蓝玉。蓝玉不仅天分高、基础好,而且很聪明、有悟性,来了没多久师父就带他出去见世面。焦三爷给天鸣和蓝玉看祖先传下来的唢呐,给他们讲那些唢呐的故事,最后递给蓝玉一支唢呐,却收回了天鸣手里的唢呐。天鸣看着蓝玉摆弄师父给的唢呐,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师父看不上自己,他一边收拾衣服一边不住地掉眼泪,下决心第二天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天鸣就拿上行李回家去了。天鸣在自家门口听见了父亲和别人的对话,知道父亲对自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父亲不管别人是否看好,都相信自己的儿子肯定行。天鸣不想让父亲失望,转身又回了师父家。回到师父家,天鸣发现桌子上放着一支唢呐,师父说那是他师父当年传给他的,也是他的第一支唢呐,现在要把它传给天鸣,并同意天鸣和蓝玉一起学吹唢呐。天鸣双手握着唢呐,眼里满是泪花。这是天鸣在影片中第三次和第四次流泪。
时间一天天过去,天鸣和蓝玉都跟着师父苦练唢呐技艺,无论寒冬酷暑从未间断。转眼,两人的技艺都到了能独自拿下红白喜事的水平,而《百鸟朝凤》只传给天分高且德行好的人。最终师父将金锁呐传给了天分并不高,但德行好的天鸣,并承诺教他吹《百鸟朝凤》。天鸣接过师父的金锁呐,顿时热泪盈眶。天鸣第五次落的泪是童年愿望成真、喜悦骄傲的泪水。因《百鸟朝凤》一代弟子只传一人,蓝玉只能离开。看着曾经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的伙伴要离开自己,天鸣不禁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这是电影中天鸣第六次流眼泪。几年过去了,焦三爷看天鸣学会了《百鸟朝凤》,也已长大成人,决定把焦家班传给他,并改称游家班。从此以后,无双镇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就都由游天鸣的游家班出活。可此时的社会已经与以往不同,它正处于历史变革的转型期,各种新兴事物纷纷出现,传统的唢呐班经受着重重考验。而新出现的西洋乐队对游家班来说是致命的一击,人们不再喜欢唢呐班的表演形式,镇上的红白喜事没人再请唢呐班,使游家班的唢呐匠没了生活来源,不得已离开游家班,纷纷到城里去打工。即使天鸣想为唢呐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演奏《百鸟朝凤》,都凑不齐人手。影片中天鸣最后两次眼泪,一次是天鸣在师父临终前哭着对师父说,要给他吹《百鸟朝凤》;另一次是天鸣在师父的坟前流着泪为师父吹奏《百鸟朝凤》。
电影通过天鸣的八次落泪,把一个传统技艺继承人的高尚德行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其中的父子情、师徒情以及兄弟情,无一不让人动容。
二、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不仅是统摄其他道德最根本的规范、最高的道德理想,同时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德”是“仁”的内在要求,“礼”是“仁”的外在标准。孔子认为“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爱人;第二,忠恕之道;第三,克己复礼。
游天鸣虽没有吹唢呐的天赋,但他却能承载父亲未能成为“唢呐匠”的遗憾来到焦三爷家中拜师学艺。他看到父亲受伤会心疼、会流泪;他为圆父亲的梦不怕苦、不怕累;担心父亲失望而坚守著单调苦闷的练习。这些都说明天鸣从小就是一个孝顺、善良、坚忍不拔的孩子。“孝”为百德之首。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把“孝”放在仁爱之心的首位。不孝敬父母的人,是不会有大作为的。焦三爷最终能答应收下没有天分的天鸣,定是为天鸣面对父亲流露出的孝心所打动。
《百鸟朝凤》中唢呐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是传统的学徒式,典型东方式的骨血相传,它用一种传统的、融入亲情元素的方式,把艺术一点一点地敲打进继承者的骨血里,让人永生难忘。游天鸣跟随师父学艺,不浮躁、不功利,只专注于手里的唢呐;自己带领游家班第一次出活,不忘请师父出场,显示出对师父的绝对尊重;用自己挣的第一笔钱买礼物亲自看望师父和师母,又表现了足够的孝顺;在焦三爷病倒后,他不离不弃,一直在身边照顾,亲身实践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中国传统思想历来讲究“尊师重教”,而天鸣正是传统儒家教育理念的忠实履行者。 儒家的“爱人”,不仅要求爱护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也要求爱护身边人。而天鸣不光敬重师父,孝敬父母,疼爱妹妹,还关心师兄弟。遭遇大火时,天鸣第一时间从大火中取出了蓝玉的唢呐,不是因为他不看重自己的唢呐,更不是忘了师父一再叮嘱的“唢呐离口不离手”,而是他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尽管天鸣也是个孩子,却担起了师兄保护师弟的责任。游家班第一次出活,天鸣把自己挣得那份钱分给了师兄,不是因为天鸣家庭富裕,而是因为他知道钱不好赚,师兄比自己年龄大,家里的负担要更大一些。天鸣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考虑,善意地对待他人,而不在乎金钱和利益。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出自《礼记·儒行》,大意是“即使在重利的诱惑下,仍不忘根本的道义;即使为死亡所威胁,仍能坚持自己的操守和信念”,此为坚守信念的最高境界。
《百鸟朝凤》作为一首唢呐名曲,在电影里具有鲜明的符号作用。它于学艺人而言,类似于一柄学术权杖,决定着门派秩序,乃至于弟子之间的声名排位;它还可以对世俗社会进行道德评判,只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在去世时一闻《百鸟朝凤》的天籁之音,死者家属都要匍匐于脚下聆听,以示敬重。在这里,唢呐已不只是一门传统技艺,其中承载着一种对中国传统规矩的推崇。唢呐是能够映照人心、人性的镜子,是衡量人格高低的标尺。能被焦三爷选为继承人,与天鸣本身的技艺没有太大关系,最让焦三爷看重的是天鸣身上的道德品性。天鸣生性宽容,与人为善、重情重义。焦三爷说:“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他才能拼着命把这活保住传下去”。天鸣就是那个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改变,都能始终信守承诺、不忘初心、奋力坚守的人。
纵观电影,天鸣是一名有态度、有信念、有情义的唢呐匠,他身上的匠人精神值得全社会各行各业学习。同时,天鸣也是一个全面体现儒家核心思想的青年,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无一不是他身上闪光点。当今社会除了需要高度发达的经济,更亟需拥有优秀精神和品质的人才。只有精神得到发扬,传统得到传承,社会才能永远文明,不断发展。
三、反思与希望
在作者看来,《百鸟朝凤》不仅是呼吁公众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希望真实朴素的精神和情感得到发扬,更告诫人们世代相传的传统不能丢。总有一些东西不能丢弃,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底线,有自己坚守的信念和精神品质。现代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但人心底的道德根基不应该被撼动。在紧张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追逐的是能被輕松复制的时尚,商人追求的是能迅速带来经济利益的商品,而像焦三爷的传世技艺无法轻易复制,因此很难融入商品社会。人们追求的是文化快餐,文化成了被消费的对象,浮躁充斥了整个社会。
于此同时,电影也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经济大潮中,许多民间艺术传承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无论是借助于政府部门的保护和立法,还是借助于商业手段来传播和发扬,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都需要全民共同参与。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传承。正确处理好传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才能走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四、结语
《百鸟朝凤》从上映之初就引起了多方的重视和讨论,大家关注的焦点多是以吴天明导演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人的成长史,还有对电影上映时“特殊”的营销手段以及对电影传达内容等方面的褒贬,而很少有人深刻思考主人公身上的精神品质对当今社会的意义。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发展,其中不仅要包括物质方面,更要包括精神方面。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更需要人们戒骄戒躁、不忘初心,坚持信念。
参考文献:
[1]刘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3-27.
[2]韩浩月.通过《百鸟朝凤》看懂过去和现在[N].光明日报,2016-6-20,014.
[3]孟美妤,王玥涵.论电影《百鸟朝凤》中的人生形式[J].电影文学,2016,(20):107-109.
[4]谭敏.从《百鸟朝凤》论“非遗”传承[J].电影文学,2016,(18):145-147.
[5]高长春.浅谈唢呐的传承与发展[D].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13.
作者简介:
张桢(1988—),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华北理工大学翻译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汉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