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摊二代”儿童的社区关护行动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bo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项目概述
  近年来,“官二代”、“富二代”、“农二代”等群体颇受关注,而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摊二代”,却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摊二代”,是指以经营小门店、摆摊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个体商户的子女。这些个体商户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扎根城市,为城市建设注入了不少活力,但由于其生意忙碌等原因,他们的下一代一直处于缺少关注的状态。
  “摊二代”儿童的暑期生活十分单调,几乎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有自学课程、阅读课外书等学习习惯,而且除了学习外,要么就是跟着父母出摊帮忙,要么在外面疯玩,没有自己突出的兴趣及爱好,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不清晰、不明确。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多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加之其父母因为忙于生意无暇照顾孩子,使得他们很容易出现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逆反怨恨等诸多心理问题。
  本项目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与方法技巧,采取优势理论视角指导社会工作服务,始终關注、发掘“摊二代”儿童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避免“摊二代”儿童“问题化”,家庭、学校与社区支持的“无能化”。
  二、项目实施
  本项目历时一个月,项目实施地点在石家庄市青园小区,针对青园小区内的摊二代儿童开展社工服务。
  在项目实施期间,社工为2名具有人际交往不良及社区融入困难的儿童开展个案服务,帮助儿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为8名摊二代儿童开展兴趣类小组及生存增能小组,提高摊二代儿童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其兴趣爱好;为包括摊二代儿童在内的20名社区儿童开展古老游戏复活活动、大型儿童义卖活动、社区寻宝等5场社区活动。
  三、项目总结
  本项目主要针对青园小区内摊二代儿童提供社工专业陪伴及城市融入服务。本中心历时1个月,针对摊二代儿童的需求与问题,累计开展20余人的小组工作,180余人次的社区工作,丰富摊二代儿童暑期生活。同时,针对具有特殊问题的摊二代儿童,本中心开展了2个个别的一对一的个案辅导,帮助摊二代儿童解决问题,积极应对成长发展的困扰。
  本项目的实施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多场次高频率的摊二代儿童社区活动及青少年政策宣传,给青少年营造了学习与娱乐并存的社区环境,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另外,项目实施发挥的示范带领作用有助于更多的人关注青少年事务发展,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什么是“爱的共振腔”呢?很单纯,就是用爱来建构一个让所有人的生命都受益都受到滋养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养育者、远方的父母、老师、校长、政府、社会爱心人士及企业等共同建构这个场域,每个人都在这个场域中学习负起自己生命的责任,负起流动愛的责任,当每个人的爱都可以自由流动的时候,一个可以让留守儿童和身边的每个生命互相滋养互相鼓励的爱的支持系统就被建立起来了,这就是“爱的共振腔”。  
期刊
“生命屋子——我是小小救护员”项目是天津市和平区团委“生命屋子——你身边的安全屋”项目中重点面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困难青少年的子项目,由共青团天津市和平区委员会与天津蓝天救援队共同组织实施。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实际操作与模拟演练  项目不同于以往的自护自救知识宣传,它不仅有五大类系统培训课程和专业的辅导员进行教学,更重要的是“生命屋子”把自护自救技能带到了每个孩子的身边,从过往的设点宣
期刊
人这一生总是要经历许多,走过崎岖的山路,看过醉人的风景,喝过浓郁的烈酒,听过动人的歌谣,这其中的某些片段回忆起来总是格外的鲜明,而2016年的夏天正是这样一段闪亮的让人铭记的时光。今年暑假期间,为了使活动更具独创性和趣味性,给孩子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能让他们有所收获,我们携手北京科技大学宋庄村授渔缘梦实践团一起为民权县北关镇留守儿童送去爱心和关怀,将安全知识教育、赠送分发礼物和益智手工创作三个环节有效
期刊
一、背景介绍  因为社会转型、家庭结构与家庭功能的变迁,很多家庭、特别是那些经济、社会或文化处境较差的困境家庭(如低保家庭、因病致贫家庭、进城农民工家庭、吸毒或其他犯罪人员家庭等),因为生活的艰辛、信息的闭塞、社会支持的缺失,或者,因为家长自身成长过程中曾经遭受的创伤、当下的行为能力受限等,无法有效地承担起对孩子的照顾和保护责任。  二、总体思路  本项目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以服务为根本,
期刊
江汉区属于武汉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障,但是由于生活的艰辛、经济不稳定,家庭变故、学习障碍、亲情缺失、城市边缘化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民工子女情绪困扰现象普遍、思想倾向负面且消极、甚至出现各种行为偏差、心理问题和犯罪问题。  为了建立一个防患于未然的社会预防和干预机制,我们从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健全“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全方
期刊
1.居民主体原则  2.共同参与原则  3.过程导向原则  4.自下而上原则  5.权责对等原则  成都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江维发表了“成都市社区营造政策创制的思考和展望”主题演讲。她指出,为了应对社区居民缺乏社区公共参与、缺乏公共精神这一社区建设的历史性难题,2008年以来成都社区治理制度设计围绕还权、赋能、归位,用“社区一社会组织一社工”三社联动力求改善社区中的种种问题,并取得了明
期刊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邓湘树教授根据大陆实际,首度提出“公共社区”的建设理念和方式。  “社区在我国,更多是行政概念。因此和社区原有的概念是不同的。尤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我们希望推动改变社区的面貌——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而是人和人可以发生链接,有归属感。我们的理念和愿景,就是打造有公共精神、有公共平台、有公共文化的公共社区”。  在邓教授看来,公共社
期刊
如何将行政地域概念色彩较重的社区,变为社区居民真正的家园,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12月4日,20位海内外社区营造的知名专家齐聚西南财经大学,和成都社区工作实践者们展开了一场特别的对话——探讨怎么打造“有温度”的社区。  这是由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和成都市民政局联合主办,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协办的“社区营造: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边慧敏代表社会工作发展研究
期刊
“在中国,社区是什么,邻里就是社区”。从事城市社区建设研究10多年的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钱宁教授一语中的。邻里如何形成,规则怎么建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人的需求自发形成。人的需求,是凝聚社区自组织的根本力量。  但是社区组织不能脱离社会组织,社区要组织起来,需要和社会产生联系(他组织)。社区发展就是解决社区问题的战略、策略和行动组成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自组织是内在的根据,他组织是外在条件。自
期刊
“何为尊严:在衣食住行的小事里”  肖威,24岁,现居四川凉山,做救灾专岗一年零八个月  7月长江流域的洪灾重,我被调到湖北协助救灾。在麻城救灾的时候,有一天去乘马岗镇小寨村挨家挨户地发物资。有一户的男主人接过物资,激动地告诉我说:“我们一家三口已经在这家住了差不多二十天了,每天都吃主人家的粮食、用主人家的日用品。我一个男子汉都很不好意思了,今天你们这些物资送给我了,今晚上,我就可以请主人家吃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