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烧塔”过中秋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烧塔”是江西吉安地区农村过中秋的重要节目。
  八月十五这天早晨,当地家家户户跟全国各地区的人民一样,都会早早起床,杀鸡鸭,买猪肉、牛肉、月饼,做米果,为晚上的赏月和全家团聚的节日盛宴而忙碌准备……
  但家里的事情要赶在当天上午之前做好,因为到了下午,就要开始准备“烧塔”了,这是大事。一般由比较有组织能力的人领头,带着小孩们去准备材料:先把几个土砖摆成一个六边形的基座(圆的大小决定着堆塔的高度),留好二个灶口,上面用瓦片一层层破缝叠压,慢慢收腰,形似宝塔,一般直径1米,高约2米左右。
  “我十来岁的时候,一到八月,全村人都开始准备烧塔了。”当地70岁的黄传芳老人说,小时候没有月饼吃,最开心的就是在这个节日可以吃顿米饭,还能一起看“烧塔”。“烧塔”以村落或宗祠为单位,大家在空旷的地方建塔,最高的能建到两三米高,而且很精致。小孩子也特别高兴,早早地就四处捡柴火、找砖头,就等着中秋夜看“烧塔”。
  瓦塔的形状有“圆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有不少讲究。圆形塔寓意为“中秋月圆人也圆”,一般有亲人旅外的人家多砌设圆形塔。方形塔状似田丘,成四方形,寓意四通八达;多角形塔寓意生财多道,生意兴隆。砌塔的工艺也相当讲究,有密封形,开窗形。开窗形的塔身上的“窗”有方形、菱形、梅花形等等,千姿百态,塔的顶端是开放式的,像大烟囱,其大小高低也不一而足,矮的有两米多高,高的有四五米高的,直径从几十厘米到一米多。为了使塔身通风透气和造型美观,大的瓦塔常是两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
  塔下留出的灶口,一个用于投放燃料,另一个用于掏出木炭和木灰。塔的顶端留出空口,供吐火舌之用。砌建瓦塔的地方,大都是在空旷的平地上,在同一场地中,有时砌上好几个塔。
  祭月,唱小调
  入夜后,好戏就要出场了。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这里,每户自带一捆稻草或柴火,主烧人还要备上一壶老酸酒(醋)或米汤。月上中天,村民们摆上柚子、月饼、点好香烛、鸣放鞭炮祭月和祭拜塔神。
  祭完塔神后,随着三声锣鼓响起,四个青年打着黄龙彩旗,六个少年撑着宫灯,龙灯耍起来,将燃料放入塔内开始燃烧起来,这些燃料的相当一部分是由大伙儿凑起来的,包括稻草,竹片,秕谷,汽油,醋等。至燃烧猛烈时,瓦片被烧得通红透亮,塔顶的火焰直冲云天,与明月争辉。就在这个时候,人们把秕谷,汽油,醋等撒向塔身,塔发出劈啪的响声;火势更大,醋的香味弥漫满村。“以前我们还用硫黄的,有蓝色的火焰,非常好看。现在怕污染环境,用盐醋了。”也就在这个时候,便有大人带着小孩唱上几段,如“烧塔烧得红,养猪养到二百五;烧塔烧得白,养猪养到没尾巴……”,“孝月娘,孝月姐。好头毛(头发),好嘴牙(牙齿)。嘴牙通吃物,头毛窗梳妆。您是兄,阮是弟,呣窗举刀仔割阮双边耳……”
  在一些村落还有赛烧塔之俗,以烧得全塔通红而不倒者为胜。村民们相聚在一起祭月、唱小调、山歌、耍龙灯,祈求一年好收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岁岁平安,红红火火,歌唱美好的生活,愉悦身心,增强交流,睦邻友好,活动直闹到深更半夜,人们才尽兴而归。
  “烧塔”为推翻元朝统治?
  “烧塔”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据传,烧塔习俗源于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历史。元朝统治中国后采取各种歧视政策,剥夺人民的许多权利,并采用监控措施,对百姓活动进行监视。蒙古贵族没收了汉人的马匹和兵器,剥夺人民游神赛会的权利,甚至不容许百姓夜行和夜间点火。为了监控老百姓活动,元统治者把五户人家编成一甲,由元政府派一名蒙古贵族当甲长,甲长由五家轮流供养,甲长到每家受供养前后都要秤体重,如果体重减轻,负责供养的那一户就要受惩处。元朝贵族在各乡村作威作福,勒索百姓财物,奸淫良家妇女,规定每甲五户只能共用一把菜刀,其余的没收。元朝末年,黄河连年水灾,物价飞涨,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一些爱国志士便纷纷奋起反抗,并事前密约:于八月十五这一天,在空旷地方用瓦片砌塔,燃烧猛火,作为行动信号一起行动,推翻甲长。从此,烧塔便成为中秋习俗而流传下来了。
  也有人认为,这项习俗起源于南宋未年的文天祥事迹。据史书记载,南宋未景炎元年(1276)正月,文天祥被元兵所扣留并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时,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广东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文天祥家乡),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朝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吉州及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
  祥兴元年(1278)秋,文天祥在吉州、兴国等地收容残部近万兵力准备再次反攻,于农历八月十五曰汇合在早禾市(今江西泰和县禾市镇)的牛吼河边上的一个小山村(后被明朝庭命名为“国渡村”)。中秋节当天,禾市老百姓在牛吼河上用自家门板、茅草架设了一浮桥,供文天祥率军过桥抗元(后被朝庭命名为“国渡”的渡口遗址)。当天晚上附近老百姓拿出家里所有的米个、饭酱(月饼);摘下树上所有的柚子、桔子送到文天祥部队。文天祥率全军及老百姓共万人在渡口边上拜月神,祈求早曰收复失地,国家兴旺发达。月圆时,村民们在渡口用砖块和瓦片砌成一个高约三米的大塔,并搬出所有的稻草,不停地放进去燃烧,烧得塔身通火。塔火和明月照亮了整个浮桥。到下半夜时分数万抗元将兵全部安全渡过了牛吼河。
  后来每年中秋夜,老百姓都会在渡口边上砌起了灯塔通火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而且此习俗在各地慢慢传开。目前禾市镇及附近的吉安指阳乡,每年中秋节及前后三天都会烧塔。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