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经济服务化趋势
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首先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进一步向第三产业变迁。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基本完成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社会经济呈现出服务化的态势。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服务化
从生产总值的构成比例来看,2004年世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3.4:27.6:69,其中代表着高收入的OECD成员国家该比例为1.7:25.7:72.6,第三产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2007年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中国香港地区为70.1%,澳大利亚为76.8%,英国为85.1%,均远大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表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已不再是制造业,而是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的服务化水平已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价值链服务化
价值链服务化也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从价值链的角度,可以将企业分解为一系列战略相关联的活动,其中包括了5种主要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迈克尔·波特,1998)。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所谓的新型制造业企业,它们不再单纯提供有形产品,而纷纷采用服务增强(service enhancement)的方式(David M. Gann ,Ammon J Salter,2000),将诸如安装调试、售后服务、咨询培训、担保融资等无形的服务整合寓寄于有形产品之中,提供所谓的完全产品(高晓蔚, 蔺雷, 吴贵生,2008)。从这个角度来说,制造业与服务业不再是界限分明,三次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之间有一种融合的趋势。
(三)需求结构服务化
需求结构服务化也是经济服务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消费者的需求以实体产品为主,用来满足日常所需。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需求结构发生了演变,从实体产品需求逐渐演进到了服务需求阶段。库兹涅茨也正是利用需求结构的变动来解释产业结构变动,他认为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了需求结构的演变,并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的演变,因此,可以认为需求结构服务化与产业结构的服务化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二、上海三次产业发展
(一)整体发展情况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上海经济发展引来了一个新的环境。从总量上来看,上海三次产业保持了一个高速的增长。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046.45亿元,是2001年的2.9倍。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08.75亿元,是2001年的2.5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930.85亿元,是2001年的3.3倍。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1年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5:46.1:52.4,2009年该比例为0.7:39.9:59.4。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长期徘徊在50%略高的水平,但在最近的两年,该比例有了迅速提高,并逐步拉开与第二产业之间的距离。
从劳动力就业比重来看,2001年以来一二产业的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中第一产业较为明显,从2001年的11.6%下降到2009年的4.6%,第二产业下降幅度较小,2009年相比2001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与一二产业相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从2001年的47.2%上升到了2009年的55.7%,上升了8.5个百分点。近两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所回升,而第三产业略有下降,这与增加值比重的变动呈相反趋势,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原先劳动人员流向第三产业,但多聚集在生产效率较低的传统服务业部门,而在经济危机的催化下,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具有高生产效率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了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力,因而在从业人员比重略有下降的情况下,增加值比重反而增长。
(二)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一个部门的增加值比重除以此部门就业人员比重的商,它反映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增加值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大致能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而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根据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了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另外模仿通常用来反映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二元对比系数,构造了一个三二产业对比系数即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之比值。结果表明,2001年三二产业对比系数为0.99,随后整体呈下降趋势,但2007年之后,又急速反弹,并在2009年突破1,达到1.06。
对近10年三二产业对比系数变化历程我们解释如下:由于制造业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壁垒,而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因此在劳动力转移的初期,第三产业承接了大部分来自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并且吸收了大量的新就业人员。新就业人员大多集聚在传统的服务业部门,例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这些行业门槛较低,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增加,相应的增加值增长却没有跟上这一速度,因而三二产业对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趋势有所减缓,新型劳动力由于受到较高程度的教育以及较为完善的培训,逐渐有了进入制造业领域的能力。此外,传统的服务业渐趋饱和,新成长起来的服务业多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服务业,例如金融、信息服务等,因此三二产业对比系数反转增加。
三、结论与建议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城市功能根本性转变是上海当前的战略选择。2009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9.4%,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与世界发达城市相比该比例还较低,而且服务业内部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上海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利用产业政策,引导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海具有其自身的一些优势,诸如国际化程度较高、辐射力强、拥有较为完善的金融产业链,上海可以据此选择一些现代服务业部门优先发展。
努力提升服务业劳动力素质,充分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服务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特别是在2007年之前,不仅与制造业存在差距,而且差距一直呈扩大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务业对先进技术的利用程度不及制造业,固然这其中有服务业自身的一些特性决定,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代表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并没有在服务业内部占据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也制约着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海高等教育发达,各类院校众多,但这部分从高校毕业的就业人员其知识结构特别是与发展现代服务业所要求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由此造成一方面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找到符合其要求的员工的局面。因此,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前提,应当注重高校教育知识结构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之间的衔接,例如后世博时代上海会展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一批拥有相应知识结构的工作人员的支撑。
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在制造业的国际转移浪潮中,中国把握住了机遇,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使制造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而近年来发达国家企业为了进一步降低其生产成本,逐渐将非核心部门及附加值相对较低的服务环节外包,服务业国际转移继制造业之后兴起。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同时拥有相对完善的硬件设施及发展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的软环境,应当充分发挥优势,把握机遇,积极承接现代服务业的转移,消化吸收国际新技术。与此同时,上海也应当注重现代服务业的自主创新,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作者单位: 1.上海大学公共管理系;2.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首先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进一步向第三产业变迁。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基本完成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社会经济呈现出服务化的态势。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服务化
从生产总值的构成比例来看,2004年世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3.4:27.6:69,其中代表着高收入的OECD成员国家该比例为1.7:25.7:72.6,第三产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2007年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中国香港地区为70.1%,澳大利亚为76.8%,英国为85.1%,均远大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表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已不再是制造业,而是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的服务化水平已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价值链服务化
价值链服务化也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从价值链的角度,可以将企业分解为一系列战略相关联的活动,其中包括了5种主要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迈克尔·波特,1998)。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所谓的新型制造业企业,它们不再单纯提供有形产品,而纷纷采用服务增强(service enhancement)的方式(David M. Gann ,Ammon J Salter,2000),将诸如安装调试、售后服务、咨询培训、担保融资等无形的服务整合寓寄于有形产品之中,提供所谓的完全产品(高晓蔚, 蔺雷, 吴贵生,2008)。从这个角度来说,制造业与服务业不再是界限分明,三次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之间有一种融合的趋势。
(三)需求结构服务化
需求结构服务化也是经济服务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消费者的需求以实体产品为主,用来满足日常所需。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需求结构发生了演变,从实体产品需求逐渐演进到了服务需求阶段。库兹涅茨也正是利用需求结构的变动来解释产业结构变动,他认为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了需求结构的演变,并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的演变,因此,可以认为需求结构服务化与产业结构的服务化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二、上海三次产业发展
(一)整体发展情况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上海经济发展引来了一个新的环境。从总量上来看,上海三次产业保持了一个高速的增长。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046.45亿元,是2001年的2.9倍。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08.75亿元,是2001年的2.5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930.85亿元,是2001年的3.3倍。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1年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5:46.1:52.4,2009年该比例为0.7:39.9:59.4。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长期徘徊在50%略高的水平,但在最近的两年,该比例有了迅速提高,并逐步拉开与第二产业之间的距离。
从劳动力就业比重来看,2001年以来一二产业的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中第一产业较为明显,从2001年的11.6%下降到2009年的4.6%,第二产业下降幅度较小,2009年相比2001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与一二产业相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从2001年的47.2%上升到了2009年的55.7%,上升了8.5个百分点。近两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所回升,而第三产业略有下降,这与增加值比重的变动呈相反趋势,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原先劳动人员流向第三产业,但多聚集在生产效率较低的传统服务业部门,而在经济危机的催化下,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具有高生产效率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了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力,因而在从业人员比重略有下降的情况下,增加值比重反而增长。
(二)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一个部门的增加值比重除以此部门就业人员比重的商,它反映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增加值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大致能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而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根据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了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另外模仿通常用来反映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二元对比系数,构造了一个三二产业对比系数即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之比值。结果表明,2001年三二产业对比系数为0.99,随后整体呈下降趋势,但2007年之后,又急速反弹,并在2009年突破1,达到1.06。
对近10年三二产业对比系数变化历程我们解释如下:由于制造业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壁垒,而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因此在劳动力转移的初期,第三产业承接了大部分来自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并且吸收了大量的新就业人员。新就业人员大多集聚在传统的服务业部门,例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这些行业门槛较低,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增加,相应的增加值增长却没有跟上这一速度,因而三二产业对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趋势有所减缓,新型劳动力由于受到较高程度的教育以及较为完善的培训,逐渐有了进入制造业领域的能力。此外,传统的服务业渐趋饱和,新成长起来的服务业多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服务业,例如金融、信息服务等,因此三二产业对比系数反转增加。
三、结论与建议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城市功能根本性转变是上海当前的战略选择。2009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9.4%,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与世界发达城市相比该比例还较低,而且服务业内部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上海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利用产业政策,引导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海具有其自身的一些优势,诸如国际化程度较高、辐射力强、拥有较为完善的金融产业链,上海可以据此选择一些现代服务业部门优先发展。
努力提升服务业劳动力素质,充分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服务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特别是在2007年之前,不仅与制造业存在差距,而且差距一直呈扩大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务业对先进技术的利用程度不及制造业,固然这其中有服务业自身的一些特性决定,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代表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并没有在服务业内部占据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也制约着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海高等教育发达,各类院校众多,但这部分从高校毕业的就业人员其知识结构特别是与发展现代服务业所要求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由此造成一方面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找到符合其要求的员工的局面。因此,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前提,应当注重高校教育知识结构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之间的衔接,例如后世博时代上海会展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一批拥有相应知识结构的工作人员的支撑。
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在制造业的国际转移浪潮中,中国把握住了机遇,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使制造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而近年来发达国家企业为了进一步降低其生产成本,逐渐将非核心部门及附加值相对较低的服务环节外包,服务业国际转移继制造业之后兴起。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同时拥有相对完善的硬件设施及发展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的软环境,应当充分发挥优势,把握机遇,积极承接现代服务业的转移,消化吸收国际新技术。与此同时,上海也应当注重现代服务业的自主创新,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作者单位: 1.上海大学公共管理系;2.上海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