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016年9月30日,由广东省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广州市高视传媒有限公司投巨资摄制的大型少儿剧《魔法国学院》开机仪式在天水市隆重举行。最近几年,随着国学的兴旺以及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强调,一些中小学校开展起国学经典的诵读与学习。《魔法国学院》创作初衷,是希望通过轻松活泼、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童剧形式,将国学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当代社会的时代特色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诠释国学经典,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能够享用到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网)
2.2015年正式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学实验教材》,以“完美人格教育”为目标,包括国学经典、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内容,旨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高雅审美情趣、质朴道德操守、深邃哲学思想”。
可见,官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接受,大抵是在书法、诗词、艺术熏陶等方面,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品德教育为主,与读经人士“为往圣继绝学”、承前启后的文化追求相去甚远。由于传统文化教育与考试和升学评价无关,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仍处于十分边缘的状态,如同各種素质教育的“花边”,大多是背诵《弟子规》、古诗词吟诵之类,而毛笔书法、武术等都很难实际地进入课堂。
(杨东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1.对于公立学校办国学班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国学热潮,一些对现行体制教育不满,通过国学在民间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国学办学者认为,时代在变化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人,而非因循守旧。这就需要在传授国学、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向孩子们讲授数理化这类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国学中的糟粕也需要与时俱进地摒弃。
2.广西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周可达认为,“国学热”的风潮能持续多年,正是社会道德滑坡的一种表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没能很好得到继承,现代人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并不确定未来的方向,在充满迷茫的情形下,希望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寻得精神文化上的“根”。周可达说,对于孩子而言,学习国学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玉秋认为受网络影响,当代文化越来越通俗化甚至粗俗化,社会也呼唤国学回归。“国学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陈玉秋理解中,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学习国学精神,即一种“家国情怀”,现在很多国学机构倡导的孝道,只是修身中的一小部分。在他看来国学内容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如果只是生硬地背诵经典,意义不大。
4.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在国学教育时,将传统文化与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孩子的精神生命,并内化为精神品格、气质修养。这才是国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同时,应该认识到,学国学,爱国学,把国学看作一种思维方式和工具,不生搬教条,拘泥于古文原典在当时所表达的语义和情境,要能够借用其观点、思路、方法,活学活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服务于孩子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让国学跨越时空的经纬,重新在今天的世界里丰富。对于国学的学习教化,也不应仅仅拘泥于书本典籍、诗词歌赋,在对青少年的培养过程中,应倡导“大国学”理念。正如季羡林所言,“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
5.王蒙指出,现在举国上下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有一种热情,这种热情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在这种迅速发展走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大家对自己历史、传统和文化的信心有所提升,这是近年来国学热的一个原因。在我们精神资源的丰富,文化事业的发展,人民文化素修的优化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家重视传统文化,就是开拓和挖掘更深刻、更丰富的精神资源,使我们文化视野、文化素养,精神能量、精神品质都能有更多的提升。
现在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把中国的优秀传统和现代化的大趋势对接起来。就如习近平所讲的,传统文化要有一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不是复古,并不是照搬古代。但是我们不能没有自己的传统,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资源。
(来源:中国网)
2.2015年正式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学实验教材》,以“完美人格教育”为目标,包括国学经典、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内容,旨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高雅审美情趣、质朴道德操守、深邃哲学思想”。
可见,官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接受,大抵是在书法、诗词、艺术熏陶等方面,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品德教育为主,与读经人士“为往圣继绝学”、承前启后的文化追求相去甚远。由于传统文化教育与考试和升学评价无关,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仍处于十分边缘的状态,如同各種素质教育的“花边”,大多是背诵《弟子规》、古诗词吟诵之类,而毛笔书法、武术等都很难实际地进入课堂。
(杨东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1.对于公立学校办国学班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国学热潮,一些对现行体制教育不满,通过国学在民间进行了“教育改革”的国学办学者认为,时代在变化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人,而非因循守旧。这就需要在传授国学、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向孩子们讲授数理化这类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国学中的糟粕也需要与时俱进地摒弃。
2.广西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周可达认为,“国学热”的风潮能持续多年,正是社会道德滑坡的一种表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没能很好得到继承,现代人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并不确定未来的方向,在充满迷茫的情形下,希望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寻得精神文化上的“根”。周可达说,对于孩子而言,学习国学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玉秋认为受网络影响,当代文化越来越通俗化甚至粗俗化,社会也呼唤国学回归。“国学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陈玉秋理解中,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学习国学精神,即一种“家国情怀”,现在很多国学机构倡导的孝道,只是修身中的一小部分。在他看来国学内容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如果只是生硬地背诵经典,意义不大。
4.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在国学教育时,将传统文化与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孩子的精神生命,并内化为精神品格、气质修养。这才是国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同时,应该认识到,学国学,爱国学,把国学看作一种思维方式和工具,不生搬教条,拘泥于古文原典在当时所表达的语义和情境,要能够借用其观点、思路、方法,活学活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服务于孩子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让国学跨越时空的经纬,重新在今天的世界里丰富。对于国学的学习教化,也不应仅仅拘泥于书本典籍、诗词歌赋,在对青少年的培养过程中,应倡导“大国学”理念。正如季羡林所言,“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
5.王蒙指出,现在举国上下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有一种热情,这种热情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在这种迅速发展走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大家对自己历史、传统和文化的信心有所提升,这是近年来国学热的一个原因。在我们精神资源的丰富,文化事业的发展,人民文化素修的优化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家重视传统文化,就是开拓和挖掘更深刻、更丰富的精神资源,使我们文化视野、文化素养,精神能量、精神品质都能有更多的提升。
现在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把中国的优秀传统和现代化的大趋势对接起来。就如习近平所讲的,传统文化要有一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不是复古,并不是照搬古代。但是我们不能没有自己的传统,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