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与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研工作的领域在不断拓展,其发展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亟待提高有效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构建教研共同体,校内互动、同伴互助、跨科联动等措施,推进教学研究,实施有效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构建 教研 共同体 任务驱动 专业发展
1.问题的提出
从近期的教研活动来看,有些教师同伴互助的意识不强,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较少,不同层次教师之间互助合作的能力不够,合作水平不高。在校本教研中自觉参与度和互动程度不高,合作研究共同体没有形成。其原因是:教研组的教研功能淡化,而管理功能加强,和年级组一样变成了行政机构;教研组的教学功能体现得较为充分,但科研功能,特别是教师培训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体现不足;教研活动的主要工作是从事一些日常教学事务,如组织听课评课、安排考试命题和试卷批改、进行质量分析等,真正“研”的成份很少;教研组活动中,多关注现成的技术、经验的传授与获得,缺少对实践问题的关注及研究,使得实践较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无法真正实现通过研究问题改进与完善实践的目的。由于课程改革过程中,各校出现了许多用传统教研无法解决的新问题,而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教师难以把握,只靠几节公开课、示范课,几次简单的研讨活动无法解决。课程背景下,教师是教材的补充延伸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研究者,只靠个人的力量不能有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不能从长远目标出发,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不能推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为此,笔者呼唤构建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构建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1 行政推动,保障机制。教研共同体,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一种联合教研模式,是以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建立的。是根据各自特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联合互动,共同开展教研,从而形成一种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它基于学校而不限于学校,它摒弃脱离各种专业力量的各自为战,集集体智慧,集校内外各方的合作与支持,相互协作,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共享经验与成功,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但是,传统的校本培训和教研体制从形式到内容,已形成一种惯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借助行政力量来推动,以便建立机制整合资源,全面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2.2 专业引领,促进发展。一线教师多实践经验而少理论积淀,专家、学者多理论积淀而少实践经验。教研员以其双重身份,成为两者间的桥梁和中介。转变教研机构与基层学校之间的领导和约束关系,改重管理为服务,以引起、维持、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促进有效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室首先要对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专业指导(专业引领);运行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质量检测、进行数据分析的报告与建议(质量检测);根据调研的报告,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参与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研室就是地区课程发展的首席责任人。基于此,教研部门工作的重心从原来的统一教学进度、组织考试、教学评比、学科竞赛、安排课题项目等转移到服务于自下而上的校本教学研究工作,由过去的自上而下的指令走向教师专业发展引领,从分派任务组织活动走向教师教育理想追求的重望。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专业课程的领导者,做好政策的执行、课程的设计、发展服务、专业指导和质量促进的工作,研究好课程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强化学校本位的意识,以校为本,使区域性教研活动能扎根于学校的实际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课程标准、评价、教材与教学设计的一致性问题,认真研讨“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承担研究与实施科学的教学质量检测时,及时细致地做好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供最大限度的、科学的决策依据,最快、最大限度地促进区域性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这也要求我们建立这样的理念:要把教学置于课程标准、教材和评价这个完整体系的视野下去理解、研究、实践,为基层学校最大限度的提供服务和支持,使教研员成为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领军人物,促进有效教研。
2.3 校内互动,任务驱动。在学校层面上,我们可以构建教育研究自愿者共同体、年级备课组共同体、优秀教师共同体、帮扶教师共同体、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和学科教学研究共同体。它们之间既是相对的独立,又是相互交叉和联系的。学科教研共同体,是教师最日常、最具操作性的、最具研讨性的学习共同体,是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校本教研的业务组织,是把先进教学理论和理念转化为教师行动策略的智慧型集体,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基地。重视学科教研共同体制度化,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名学科、名教师,构建学习型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尤其在校本教研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加强学校学科教研共同体的建设,重视对学科教研共同体活动的功能开发与实效性的研究,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步骤。
2.4 同伴互助,共同成长。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需要一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业务过硬、能吃苦的教师共同体。教师队伍的建设,关键是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素质的高低、专业的成熟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规模、条件,教师的教学特点、个性,从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性格特征等方面综合考虑,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培训,校内通过开展“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的“同课异构”、研讨课、公开课等形式的活动,交流研究信息和动态,分享研究体验与困惑,共同探讨问题、寻找对策,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法和模式,校间开展交流合作,互相学习,资源共享,构建起学科教研网络。通过师徒结对、放手让青年教师勇挑重担,对其跟进式指导、重点扶植等有效措施使青年教师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网络互动团体,通过资源交流共享,实现即时研讨,使各个分散个体、团队通过网络,组合成一个研究共同体。校园网可开设学科教研网、校园博客网、学科基地网、资源中心、学科论坛等多种平台。使网络教研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平台和特色,使校园博客成为教师教学反思、交流以及提升生命质量的精神家园。实现教师个性、能力上的优势互补,最大化地发挥每一教师和教师共同体的潜质和功能,形成学科教研共同体的教研凝聚力,建设一个真正“教研共同体”!这样一个由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组成的具有共同愿景的教研共同体,会把我们的新课程的理念有效地落实到课堂和学生中去。
2.5 跨科联动,全面发展。随着文理科综合、基本能力等科目进入新高考,跨科联动、有机整合已成当今教研一大课题。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教研共同体,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课程所倡导的学科综合化联系的基本理念要求各学科教师加强联系,增进了解,共同探讨相关问题。建立跨学科的协作教研共同体,通过对各学科教材内容的共同分析研究,有机整合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利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凝聚了教研力,实现了教师专业全面发展和提高。
教师读书学习需要一种氛围,联合教研也需氛围,各方要努力营造共同教研的氛围。从制度走向文化,是教研共同体的共同愿景,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教研共同体应该成为学校文化、教师文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随着教研共同体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教研教研共同体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会极大地弥补和改进传统教研组制度的不足,会有效地推进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构建 教研 共同体 任务驱动 专业发展
1.问题的提出
从近期的教研活动来看,有些教师同伴互助的意识不强,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较少,不同层次教师之间互助合作的能力不够,合作水平不高。在校本教研中自觉参与度和互动程度不高,合作研究共同体没有形成。其原因是:教研组的教研功能淡化,而管理功能加强,和年级组一样变成了行政机构;教研组的教学功能体现得较为充分,但科研功能,特别是教师培训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体现不足;教研活动的主要工作是从事一些日常教学事务,如组织听课评课、安排考试命题和试卷批改、进行质量分析等,真正“研”的成份很少;教研组活动中,多关注现成的技术、经验的传授与获得,缺少对实践问题的关注及研究,使得实践较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无法真正实现通过研究问题改进与完善实践的目的。由于课程改革过程中,各校出现了许多用传统教研无法解决的新问题,而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教师难以把握,只靠几节公开课、示范课,几次简单的研讨活动无法解决。课程背景下,教师是教材的补充延伸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研究者,只靠个人的力量不能有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不能从长远目标出发,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不能推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为此,笔者呼唤构建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构建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1 行政推动,保障机制。教研共同体,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一种联合教研模式,是以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建立的。是根据各自特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联合互动,共同开展教研,从而形成一种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它基于学校而不限于学校,它摒弃脱离各种专业力量的各自为战,集集体智慧,集校内外各方的合作与支持,相互协作,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共享经验与成功,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但是,传统的校本培训和教研体制从形式到内容,已形成一种惯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借助行政力量来推动,以便建立机制整合资源,全面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2.2 专业引领,促进发展。一线教师多实践经验而少理论积淀,专家、学者多理论积淀而少实践经验。教研员以其双重身份,成为两者间的桥梁和中介。转变教研机构与基层学校之间的领导和约束关系,改重管理为服务,以引起、维持、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促进有效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室首先要对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专业指导(专业引领);运行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质量检测、进行数据分析的报告与建议(质量检测);根据调研的报告,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参与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研室就是地区课程发展的首席责任人。基于此,教研部门工作的重心从原来的统一教学进度、组织考试、教学评比、学科竞赛、安排课题项目等转移到服务于自下而上的校本教学研究工作,由过去的自上而下的指令走向教师专业发展引领,从分派任务组织活动走向教师教育理想追求的重望。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专业课程的领导者,做好政策的执行、课程的设计、发展服务、专业指导和质量促进的工作,研究好课程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强化学校本位的意识,以校为本,使区域性教研活动能扎根于学校的实际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课程标准、评价、教材与教学设计的一致性问题,认真研讨“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承担研究与实施科学的教学质量检测时,及时细致地做好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供最大限度的、科学的决策依据,最快、最大限度地促进区域性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这也要求我们建立这样的理念:要把教学置于课程标准、教材和评价这个完整体系的视野下去理解、研究、实践,为基层学校最大限度的提供服务和支持,使教研员成为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领军人物,促进有效教研。
2.3 校内互动,任务驱动。在学校层面上,我们可以构建教育研究自愿者共同体、年级备课组共同体、优秀教师共同体、帮扶教师共同体、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和学科教学研究共同体。它们之间既是相对的独立,又是相互交叉和联系的。学科教研共同体,是教师最日常、最具操作性的、最具研讨性的学习共同体,是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校本教研的业务组织,是把先进教学理论和理念转化为教师行动策略的智慧型集体,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基地。重视学科教研共同体制度化,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名学科、名教师,构建学习型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尤其在校本教研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加强学校学科教研共同体的建设,重视对学科教研共同体活动的功能开发与实效性的研究,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步骤。
2.4 同伴互助,共同成长。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需要一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业务过硬、能吃苦的教师共同体。教师队伍的建设,关键是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素质的高低、专业的成熟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规模、条件,教师的教学特点、个性,从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性格特征等方面综合考虑,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培训,校内通过开展“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的“同课异构”、研讨课、公开课等形式的活动,交流研究信息和动态,分享研究体验与困惑,共同探讨问题、寻找对策,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法和模式,校间开展交流合作,互相学习,资源共享,构建起学科教研网络。通过师徒结对、放手让青年教师勇挑重担,对其跟进式指导、重点扶植等有效措施使青年教师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网络互动团体,通过资源交流共享,实现即时研讨,使各个分散个体、团队通过网络,组合成一个研究共同体。校园网可开设学科教研网、校园博客网、学科基地网、资源中心、学科论坛等多种平台。使网络教研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平台和特色,使校园博客成为教师教学反思、交流以及提升生命质量的精神家园。实现教师个性、能力上的优势互补,最大化地发挥每一教师和教师共同体的潜质和功能,形成学科教研共同体的教研凝聚力,建设一个真正“教研共同体”!这样一个由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组成的具有共同愿景的教研共同体,会把我们的新课程的理念有效地落实到课堂和学生中去。
2.5 跨科联动,全面发展。随着文理科综合、基本能力等科目进入新高考,跨科联动、有机整合已成当今教研一大课题。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教研共同体,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课程所倡导的学科综合化联系的基本理念要求各学科教师加强联系,增进了解,共同探讨相关问题。建立跨学科的协作教研共同体,通过对各学科教材内容的共同分析研究,有机整合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利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凝聚了教研力,实现了教师专业全面发展和提高。
教师读书学习需要一种氛围,联合教研也需氛围,各方要努力营造共同教研的氛围。从制度走向文化,是教研共同体的共同愿景,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教研共同体应该成为学校文化、教师文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随着教研共同体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教研教研共同体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会极大地弥补和改进传统教研组制度的不足,会有效地推进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