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呈现,在自媒体语境下,我国公众传播素养的总体水平偏低,这在近来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了解公众的传播素养问题具体呈现在哪些方面有助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自媒体语境;传播素养;问题
一、公众选择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不足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自媒体用户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自媒体的使用者整体情况呈现的却是低学历化和低年龄化。2014年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中有数据表明,微博用户中,学历在高中以下的占77.9%,10-39岁的用户占总用户的八成,而且其中青少年是绝对主体。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是通过自媒体获取娱乐信息而不是有目的地学习,不会对接收到的信息加以辨析,更不知道通过媒体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长较多,但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人数仍然占据者总人口数的大部分比例,虽然不是所有学历低的公众在选择和分析信息方面的能力都不够,但低学历的公众中多数人在选择和分析信息方面的能力确实不足,他们在选择信息时往往会选择一些娱乐、暴力、色情、猎奇的新闻,如文章出轨事件、黄晓明结婚、吴奇隆结婚事件等,所以公众整体的传播素养还是偏低。
二、公众解读和批判信息的能力不足
在自媒体语境下,信息泛滥,公众每天面对大量并且多样的信息,接收来自自媒体的信息已经成为了公众每天的习惯,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公众如何解读和批判这些信息。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环境下,公众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编辑信息容易导致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倾向性,这就要求公众能够对信息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解读。传播素养的一个重要评估标准就是对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信息进行批判和一味地否决信息并不相同,批判信息是能够分辨信息的真假并且能够对信息传播后的影响有一定预判。目前我国公众在传播信息时,常常容易因为个人偏见或者某些与自己相关的利益而出现对信息进行偏见性传播的情况,公众面对比较敏感的事件时,往往不会思考事情是否属实,情绪很同意激动,导致其进行非理性的信息解读和信息批判,从而导致非理性的传播行为。
三、公众运用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不足
自媒体语境下,公众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接收者,绝不能忽略自媒体是媒体的这一属性,能够合理地运用和传播信息对每一公众来说都至关重要。良好的运用和传播信息不是一味被动地接收信息和传播没有实际价值的信息,而是有目的性的选取需要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知识和能力或达到预期的正确的目的,传播的有一定的实际价值。但目前,我国公众运用和传播信息方面的能力的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
2016年2月份,由江苏游客陈岩的一条微博引发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中,当事人陈岩表示自己发微博本来只是想要提醒一下其他消费者,但是没有想到后来的情况完全失控,他还通过电视台的节目向东北人民慎重道歉,表示自己当时在微博上写了一个“黑东北”是因为当时气愤,在歧视性言论方面可能考虑的不周全,不能以区域性来划分,毕竟不良商家是个别的。在此事件中,传播信息的当事人陈岩并有没有因为传播信息达到其预期的目的,而是意外地引发了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给精心打造旅游品牌的哈尔滨带来了一定的不好的影响,背离了传播消息的本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大量的无意义的假消息或无从验证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并且消息内容“换汤不换药”的例子屡见不鲜,如:“昨天下午,在XX区XX小学门口出现人贩子,他故意撞倒学生,然后称要将学生带往医院,幸亏教师及时发现!我们已在班级进行安全教育,也请您按时来接孩子,并留心校门口是不是有异常情况。”再如:“告诉你身边的朋友不要再吃新疆的羊肉串了,央视已经报道了,这批来自新疆的羊肉串带有H799流感,看到的请转发。”这样类似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经久不衰”,是因为公众认为消息是真的,并且想通过自己的转发行为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减少自身或他人受伤害的机率。但实际上,这些信息不仅有着明显的漏洞,同时还可能会引起一部分看到这些消息的公众的恐慌,除了浪费了浏览这些消息的公众的流量和时间外,几乎没有给实际生活带来任何帮助。这些例子都表现出公众在运用和传播信息方面的能力不足。其实在自媒体平台上并不缺乏正确的并且对公众自身素养的提升有益的信息,但是大多数公众却没有对这些信息加以运用,使得这些正确并且有益信息的作用不能够得到发挥,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结语
媒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在自媒体语境下,我国公众在选择和分析、解读和批判、运用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如何解决公众传播素养存在的问题,使得公众传播素养提升对建立良好的自媒体语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持续关注并及时发现自媒体语境下公众传播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探究解决办法,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自媒体语境。
【参考文献】
[1]项平.公共网络舆情事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彭少健主编.2012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陈珏西,籍贯:黑龙江巴彦人,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关键词】自媒体语境;传播素养;问题
一、公众选择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不足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自媒体用户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自媒体的使用者整体情况呈现的却是低学历化和低年龄化。2014年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中有数据表明,微博用户中,学历在高中以下的占77.9%,10-39岁的用户占总用户的八成,而且其中青少年是绝对主体。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是通过自媒体获取娱乐信息而不是有目的地学习,不会对接收到的信息加以辨析,更不知道通过媒体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长较多,但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人数仍然占据者总人口数的大部分比例,虽然不是所有学历低的公众在选择和分析信息方面的能力都不够,但低学历的公众中多数人在选择和分析信息方面的能力确实不足,他们在选择信息时往往会选择一些娱乐、暴力、色情、猎奇的新闻,如文章出轨事件、黄晓明结婚、吴奇隆结婚事件等,所以公众整体的传播素养还是偏低。
二、公众解读和批判信息的能力不足
在自媒体语境下,信息泛滥,公众每天面对大量并且多样的信息,接收来自自媒体的信息已经成为了公众每天的习惯,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公众如何解读和批判这些信息。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环境下,公众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编辑信息容易导致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倾向性,这就要求公众能够对信息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解读。传播素养的一个重要评估标准就是对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信息进行批判和一味地否决信息并不相同,批判信息是能够分辨信息的真假并且能够对信息传播后的影响有一定预判。目前我国公众在传播信息时,常常容易因为个人偏见或者某些与自己相关的利益而出现对信息进行偏见性传播的情况,公众面对比较敏感的事件时,往往不会思考事情是否属实,情绪很同意激动,导致其进行非理性的信息解读和信息批判,从而导致非理性的传播行为。
三、公众运用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不足
自媒体语境下,公众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接收者,绝不能忽略自媒体是媒体的这一属性,能够合理地运用和传播信息对每一公众来说都至关重要。良好的运用和传播信息不是一味被动地接收信息和传播没有实际价值的信息,而是有目的性的选取需要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知识和能力或达到预期的正确的目的,传播的有一定的实际价值。但目前,我国公众运用和传播信息方面的能力的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
2016年2月份,由江苏游客陈岩的一条微博引发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中,当事人陈岩表示自己发微博本来只是想要提醒一下其他消费者,但是没有想到后来的情况完全失控,他还通过电视台的节目向东北人民慎重道歉,表示自己当时在微博上写了一个“黑东北”是因为当时气愤,在歧视性言论方面可能考虑的不周全,不能以区域性来划分,毕竟不良商家是个别的。在此事件中,传播信息的当事人陈岩并有没有因为传播信息达到其预期的目的,而是意外地引发了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给精心打造旅游品牌的哈尔滨带来了一定的不好的影响,背离了传播消息的本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大量的无意义的假消息或无从验证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并且消息内容“换汤不换药”的例子屡见不鲜,如:“昨天下午,在XX区XX小学门口出现人贩子,他故意撞倒学生,然后称要将学生带往医院,幸亏教师及时发现!我们已在班级进行安全教育,也请您按时来接孩子,并留心校门口是不是有异常情况。”再如:“告诉你身边的朋友不要再吃新疆的羊肉串了,央视已经报道了,这批来自新疆的羊肉串带有H799流感,看到的请转发。”这样类似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经久不衰”,是因为公众认为消息是真的,并且想通过自己的转发行为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减少自身或他人受伤害的机率。但实际上,这些信息不仅有着明显的漏洞,同时还可能会引起一部分看到这些消息的公众的恐慌,除了浪费了浏览这些消息的公众的流量和时间外,几乎没有给实际生活带来任何帮助。这些例子都表现出公众在运用和传播信息方面的能力不足。其实在自媒体平台上并不缺乏正确的并且对公众自身素养的提升有益的信息,但是大多数公众却没有对这些信息加以运用,使得这些正确并且有益信息的作用不能够得到发挥,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结语
媒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在自媒体语境下,我国公众在选择和分析、解读和批判、运用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如何解决公众传播素养存在的问题,使得公众传播素养提升对建立良好的自媒体语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持续关注并及时发现自媒体语境下公众传播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探究解决办法,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自媒体语境。
【参考文献】
[1]项平.公共网络舆情事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彭少健主编.2012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陈珏西,籍贯:黑龙江巴彦人,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