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入文字本身解读课文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h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专家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教学策略,他们建议在文章中用知人论世解读法,但这种解读法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主题挖掘或嫌深奥与牵强。一篇文章,如若非要通过查寻背景资料才能读出它的好处来,这样的文章也未免读得太吃力、太沉重了。况且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本就缺乏查寻资料的条件,对他们来说,赏读一篇文章最好纯粹地从文字出发。
  《春》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在语文教材不断变更的情况下,不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还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均保留了这篇文章。尤其将其安排在起始阶段的初一新教材中,自然是看中了这篇文章本身所独有的价值。传统的教法一向是“五幅图”,笔者至今还依稀记得第一次执教时,把五幅图的板书设计成一朵美丽的花的情景,可是这朵“花”又能在语文能力的培养方面带给学生些什么呢?此次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春》这篇文章前,笔者结合文章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依据教学实际将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为美文诵读课。
  在备课的时候,笔者并没有急着翻看教参,而是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文本本身,在慢慢地咀嚼中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句话。在阅读了很多关于《春》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后,笔者选择了和学生一起去分享阅读这篇文章的乐趣,去找寻文章中的每一处美。
  美点一:用字遣词意蕴丰厚
  首先笔者与学生一起分享的就是文章中的语言,它们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美丽又耐人寻味,俯首四处皆是。比如,第一自然段虽然就简短的一句话“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但你去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这个句子的语调是柔和的,情感是喜悦的。连用两个“盼望着”,可以看出作者盼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而我们一般只有对美好的事物才会如此充满期待,所以在文章一开始,作者其实就想告诉我们,在他眼里春天是万分美好的,而在此文中,他将会慢慢地向我们揭开春天美丽的面纱。两个语气词“了”,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盼到春天后的喜悦之情。如若没有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是不会得到这样细腻的阅读体会的。所以,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作者每写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字,均是用心推敲的,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效果,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努力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
  再如第二自然段的语句极为精简凝练,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你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睡醒”二字似乎在向读者展示着大地打着哈欠,伸着懒腰,摇落了身上的枯枝落叶,慢慢着上绿色的新装的过程,写得很有情趣。而“欣欣然”原本是形容人欢欢喜喜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万物,让人感受到一种盎然的生机与活力。“朗润”“涨”“红”三个动词更是用得极妙,若试着将这些词替换成其他词,断然是很难达到这种意境的。“朗润”一词不仅写出了山坡色泽的变化,而且写出了山色由暗黄转为翠绿的过程,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涨”字则写出了冰雪消融、流水淙淙、河水上涨的情景,给人以视听的效果。而“红”字不仅呈现了太阳的情状,更是暗示气温逐渐回暖,不禁让人心生暖意。
  美点二:角度丰富刻画景物
  在朱自清先生的眼里,一切景物都是有情感的,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一切都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他把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以描写春风为例,风本是无色无味无声无形之物,真是不好写。可朱先生不光写了,而且写成了一个段落,每个句子表达的特点又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他从不同的角度调动了多种写作手法。第一句先引用古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让人一下子感受到春风柔和的特点。接着把它比作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让人联想到春风是慈爱的、充满温情的,这样一股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该是怎样惬意的享受。如果就写到这里,文段也并不算怎样出奇,因为描写春风,动用触觉是常用的手法。妙就妙在接着写嗅觉,本来没有味的春风里还夹杂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还有青草味,以及各种花的香味,试想,这几种沁人心脾的气味融合在一起,那是一种多么令人陶醉的香气啊。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接下来写鸟儿清脆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鸟鸣、流水、短笛这一组合让读者感受到:哦,原来春风也是有它独特的声音的,是那么的悦耳动听。引用、比喻、拟人,触觉、嗅觉、听觉,作者从多角度出发,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这也给学生们一个启示:写一个景物若能够善于动用多种写作手法,从多个角度反复点染,一定可以使得景物描写更丰富,更全面。
  美点三:动静结合句式多变
  细读《春》,我们发现小到字词、大到语段,乃至整篇课文结构,可圈可点之处确实挖掘不尽。真不愧为经典之作,让读者百看不厌,究其原因,还在于它谋篇布局讲究变化。描写春草、春花、春风属于动景描写,这三段文字的描写把春天的喧嚣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味的热闹也会让人心生疲惫,所以等到描写春雨的时候,整个画面突然静默下来,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一幅素雅的水墨画中,似乎来到了江南水乡,让你感受到了那份和谐与宁静。这也为后面一段描写迎春的情景做好了准备。这样的动静结合,是作者故意而为之的,可以说是张弛有度,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再看本文的句式结构,长短句自由结合,读来节奏感极强,避免了行文的单调与枯燥。如“桃树、杏树、梨树”这个短语写出了春天果树品种之丰富。一个“看”字独立成句,又将你的视线引向迷蒙的雨景。而“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个长句则写出了蜜蜂辛勤忙碌的景象,暗示花之盛、花之艳。
  以上三个美点赏析,全是从文字本身出发,抠字眼,悟写法,品结构,师生沉浸在文字之中,体会着朱自清先生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那份意蕴,学生学过之后也懂得了遣词造句、写作手法的重要性。语文课的教学,只有充分利用好教材,才能还原它的本真。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对话,是日常生活中最广泛、最灵活的一种交际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对话为主的口语交际课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话型口语交际要求交际主体既要认真倾听,抓住要点,听懂对方说的话,又要适时地应答接话,谈说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形成积极有效的对话。  “学会赞美”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练习3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放学回家,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已经烧好了几盘可口的菜”,要求学生依据提供的这个情境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
期刊
古老而美丽的洹河之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陵阳人,同时也哺育了一支不甘落后、敢于担当的教育团队。乘着“语文主题学习”课改的春风,一个山区县市的小镇——林州市陵阳镇,从狠抓师生阅读入手,使乡镇教育一步步地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向全民阅读进发。李克强总理连续三年“倡导全民阅读”,希望阅读能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当前,课改从哪里开始?就从读书入手。陵阳镇中心校赵海军校长从2014年暑期开始,号召
期刊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爱在天地间”散发着浓浓的爱的气息,人与人之间质朴的爱深深地打动着读者。人物关爱他人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是课堂学习的生发点。  因此,本课的教学首先以“爱”为线,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孩子们受到情感的熏陶。其次,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
期刊
鸡年春节,央视推出一档最火的节目——《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同时也让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火了一把。这把“火”引发了人们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潮,更引发了一些专家学者对当下古诗词教育的分析与思考。上师大教授王荣生表示,学习古诗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由此,引发了笔者对孔子“诗教观”的再思考。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即《诗经》,
期刊
如果上帝让你在“财富”和“获得财富的方法”之间选择其一,你会选什么呢?当然,只要是一个不太懒惰的人都会选择后者。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教育,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孩子学会课本上的知识外,我想更多的是应该教给孩子“学会学习”,尤其是行走在“语文主题学习”道路上的教师更应如此,因为这是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在高年级整体预习课上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实践。  在高年级“预习课”上,我要求
期刊
姜夔这样高度概括诗歌结尾的艺术性:“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的确,诗人在写诗过程中对结尾高度重视,强调结尾意蕴丰富,能够余韵不绝。因而作为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赏析诗歌结尾的意境中品析出其艺术价值。  一、以朴衬奇,以平实衬托隐意  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曾经写过《归园田居》这一组诗,其中第三首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期刊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小说通过精妙的细节描写,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其中的细节描写,由表及里,以一当十,促使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体验中,把握作品的神韵,收获心灵的愉悦。  一、抓住细节,理清故事情节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细节描写有如散落在文本中璀璨的珍珠,俯拾皆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在进行该文本的教学时,首
期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被模式所束缚,在教学环节推进时,不是过于生硬,就是衔接不够紧凑,教师教学的和谐指数有待提高。语文教学讲究自然过渡,课堂多元互动频繁高效,教学效果显著,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适时展开教学切入,科学整合教学环节,以确保课堂教学顺畅有效。激趣点切入、关键点切入、提升点切入、训练点切入,强调的是教学环节的启动时机,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有重要意义。  一、激趣点切入,点燃课
期刊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当激发兴趣,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多年实践探索。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首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在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  注重导入,运用现代化手段、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有效引入课题,这样
期刊
在听说读写等语文核心能力中,“说”是学生聆听、阅读之后语言信息输出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书面表达的中间媒介。在教材设置上,编者也在每个“练习”中精心创编了“口语交际”的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因为轻视口语交际的特点,导致口语交际效益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之中。  【症结一】情境丧失,口语交际的热情陨灭  生命个体的语言口头输出,需要建立在相应情境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情境的支撑,学生的口语表达就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