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专家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教学策略,他们建议在文章中用知人论世解读法,但这种解读法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主题挖掘或嫌深奥与牵强。一篇文章,如若非要通过查寻背景资料才能读出它的好处来,这样的文章也未免读得太吃力、太沉重了。况且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本就缺乏查寻资料的条件,对他们来说,赏读一篇文章最好纯粹地从文字出发。
《春》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在语文教材不断变更的情况下,不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还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均保留了这篇文章。尤其将其安排在起始阶段的初一新教材中,自然是看中了这篇文章本身所独有的价值。传统的教法一向是“五幅图”,笔者至今还依稀记得第一次执教时,把五幅图的板书设计成一朵美丽的花的情景,可是这朵“花”又能在语文能力的培养方面带给学生些什么呢?此次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春》这篇文章前,笔者结合文章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依据教学实际将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为美文诵读课。
在备课的时候,笔者并没有急着翻看教参,而是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文本本身,在慢慢地咀嚼中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句话。在阅读了很多关于《春》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后,笔者选择了和学生一起去分享阅读这篇文章的乐趣,去找寻文章中的每一处美。
美点一:用字遣词意蕴丰厚
首先笔者与学生一起分享的就是文章中的语言,它们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美丽又耐人寻味,俯首四处皆是。比如,第一自然段虽然就简短的一句话“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但你去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这个句子的语调是柔和的,情感是喜悦的。连用两个“盼望着”,可以看出作者盼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而我们一般只有对美好的事物才会如此充满期待,所以在文章一开始,作者其实就想告诉我们,在他眼里春天是万分美好的,而在此文中,他将会慢慢地向我们揭开春天美丽的面纱。两个语气词“了”,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盼到春天后的喜悦之情。如若没有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是不会得到这样细腻的阅读体会的。所以,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作者每写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字,均是用心推敲的,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效果,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努力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
再如第二自然段的语句极为精简凝练,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你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睡醒”二字似乎在向读者展示着大地打着哈欠,伸着懒腰,摇落了身上的枯枝落叶,慢慢着上绿色的新装的过程,写得很有情趣。而“欣欣然”原本是形容人欢欢喜喜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万物,让人感受到一种盎然的生机与活力。“朗润”“涨”“红”三个动词更是用得极妙,若试着将这些词替换成其他词,断然是很难达到这种意境的。“朗润”一词不仅写出了山坡色泽的变化,而且写出了山色由暗黄转为翠绿的过程,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涨”字则写出了冰雪消融、流水淙淙、河水上涨的情景,给人以视听的效果。而“红”字不仅呈现了太阳的情状,更是暗示气温逐渐回暖,不禁让人心生暖意。
美点二:角度丰富刻画景物
在朱自清先生的眼里,一切景物都是有情感的,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一切都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他把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以描写春风为例,风本是无色无味无声无形之物,真是不好写。可朱先生不光写了,而且写成了一个段落,每个句子表达的特点又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他从不同的角度调动了多种写作手法。第一句先引用古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让人一下子感受到春风柔和的特点。接着把它比作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让人联想到春风是慈爱的、充满温情的,这样一股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该是怎样惬意的享受。如果就写到这里,文段也并不算怎样出奇,因为描写春风,动用触觉是常用的手法。妙就妙在接着写嗅觉,本来没有味的春风里还夹杂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还有青草味,以及各种花的香味,试想,这几种沁人心脾的气味融合在一起,那是一种多么令人陶醉的香气啊。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接下来写鸟儿清脆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鸟鸣、流水、短笛这一组合让读者感受到:哦,原来春风也是有它独特的声音的,是那么的悦耳动听。引用、比喻、拟人,触觉、嗅觉、听觉,作者从多角度出发,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这也给学生们一个启示:写一个景物若能够善于动用多种写作手法,从多个角度反复点染,一定可以使得景物描写更丰富,更全面。
美点三:动静结合句式多变
细读《春》,我们发现小到字词、大到语段,乃至整篇课文结构,可圈可点之处确实挖掘不尽。真不愧为经典之作,让读者百看不厌,究其原因,还在于它谋篇布局讲究变化。描写春草、春花、春风属于动景描写,这三段文字的描写把春天的喧嚣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味的热闹也会让人心生疲惫,所以等到描写春雨的时候,整个画面突然静默下来,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一幅素雅的水墨画中,似乎来到了江南水乡,让你感受到了那份和谐与宁静。这也为后面一段描写迎春的情景做好了准备。这样的动静结合,是作者故意而为之的,可以说是张弛有度,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再看本文的句式结构,长短句自由结合,读来节奏感极强,避免了行文的单调与枯燥。如“桃树、杏树、梨树”这个短语写出了春天果树品种之丰富。一个“看”字独立成句,又将你的视线引向迷蒙的雨景。而“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个长句则写出了蜜蜂辛勤忙碌的景象,暗示花之盛、花之艳。
以上三个美点赏析,全是从文字本身出发,抠字眼,悟写法,品结构,师生沉浸在文字之中,体会着朱自清先生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那份意蕴,学生学过之后也懂得了遣词造句、写作手法的重要性。语文课的教学,只有充分利用好教材,才能还原它的本真。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春》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在语文教材不断变更的情况下,不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还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均保留了这篇文章。尤其将其安排在起始阶段的初一新教材中,自然是看中了这篇文章本身所独有的价值。传统的教法一向是“五幅图”,笔者至今还依稀记得第一次执教时,把五幅图的板书设计成一朵美丽的花的情景,可是这朵“花”又能在语文能力的培养方面带给学生些什么呢?此次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春》这篇文章前,笔者结合文章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依据教学实际将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为美文诵读课。
在备课的时候,笔者并没有急着翻看教参,而是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文本本身,在慢慢地咀嚼中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句话。在阅读了很多关于《春》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后,笔者选择了和学生一起去分享阅读这篇文章的乐趣,去找寻文章中的每一处美。
美点一:用字遣词意蕴丰厚
首先笔者与学生一起分享的就是文章中的语言,它们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美丽又耐人寻味,俯首四处皆是。比如,第一自然段虽然就简短的一句话“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但你去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这个句子的语调是柔和的,情感是喜悦的。连用两个“盼望着”,可以看出作者盼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而我们一般只有对美好的事物才会如此充满期待,所以在文章一开始,作者其实就想告诉我们,在他眼里春天是万分美好的,而在此文中,他将会慢慢地向我们揭开春天美丽的面纱。两个语气词“了”,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盼到春天后的喜悦之情。如若没有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是不会得到这样细腻的阅读体会的。所以,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作者每写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字,均是用心推敲的,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效果,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努力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
再如第二自然段的语句极为精简凝练,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你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睡醒”二字似乎在向读者展示着大地打着哈欠,伸着懒腰,摇落了身上的枯枝落叶,慢慢着上绿色的新装的过程,写得很有情趣。而“欣欣然”原本是形容人欢欢喜喜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万物,让人感受到一种盎然的生机与活力。“朗润”“涨”“红”三个动词更是用得极妙,若试着将这些词替换成其他词,断然是很难达到这种意境的。“朗润”一词不仅写出了山坡色泽的变化,而且写出了山色由暗黄转为翠绿的过程,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涨”字则写出了冰雪消融、流水淙淙、河水上涨的情景,给人以视听的效果。而“红”字不仅呈现了太阳的情状,更是暗示气温逐渐回暖,不禁让人心生暖意。
美点二:角度丰富刻画景物
在朱自清先生的眼里,一切景物都是有情感的,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一切都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他把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以描写春风为例,风本是无色无味无声无形之物,真是不好写。可朱先生不光写了,而且写成了一个段落,每个句子表达的特点又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他从不同的角度调动了多种写作手法。第一句先引用古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让人一下子感受到春风柔和的特点。接着把它比作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让人联想到春风是慈爱的、充满温情的,这样一股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该是怎样惬意的享受。如果就写到这里,文段也并不算怎样出奇,因为描写春风,动用触觉是常用的手法。妙就妙在接着写嗅觉,本来没有味的春风里还夹杂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还有青草味,以及各种花的香味,试想,这几种沁人心脾的气味融合在一起,那是一种多么令人陶醉的香气啊。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接下来写鸟儿清脆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鸟鸣、流水、短笛这一组合让读者感受到:哦,原来春风也是有它独特的声音的,是那么的悦耳动听。引用、比喻、拟人,触觉、嗅觉、听觉,作者从多角度出发,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这也给学生们一个启示:写一个景物若能够善于动用多种写作手法,从多个角度反复点染,一定可以使得景物描写更丰富,更全面。
美点三:动静结合句式多变
细读《春》,我们发现小到字词、大到语段,乃至整篇课文结构,可圈可点之处确实挖掘不尽。真不愧为经典之作,让读者百看不厌,究其原因,还在于它谋篇布局讲究变化。描写春草、春花、春风属于动景描写,这三段文字的描写把春天的喧嚣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味的热闹也会让人心生疲惫,所以等到描写春雨的时候,整个画面突然静默下来,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一幅素雅的水墨画中,似乎来到了江南水乡,让你感受到了那份和谐与宁静。这也为后面一段描写迎春的情景做好了准备。这样的动静结合,是作者故意而为之的,可以说是张弛有度,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再看本文的句式结构,长短句自由结合,读来节奏感极强,避免了行文的单调与枯燥。如“桃树、杏树、梨树”这个短语写出了春天果树品种之丰富。一个“看”字独立成句,又将你的视线引向迷蒙的雨景。而“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个长句则写出了蜜蜂辛勤忙碌的景象,暗示花之盛、花之艳。
以上三个美点赏析,全是从文字本身出发,抠字眼,悟写法,品结构,师生沉浸在文字之中,体会着朱自清先生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那份意蕴,学生学过之后也懂得了遣词造句、写作手法的重要性。语文课的教学,只有充分利用好教材,才能还原它的本真。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