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是指引社会进步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也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剩余价值理论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剩余价值 科技革命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该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实质就是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传统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剩余价值理论是一个严密而又完整的科学理论,它建立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并通过了长期的考察和研究。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剩余价值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按照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阶段:
1 萌芽阶段(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是从考察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开始的。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他不仅考察了在私有制下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关系,而且提出了劳动异化学说。手稿虽然在当时没有公开发表,并且其中的很多理论还不成熟,但实际上已经孕育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首次提出雇佣劳动的概念,并在谈到物品的价值时,对价值有了新的见解,接近于肯定劳动价值理论,这为以后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在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完全肯定了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决定价值只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规律,并且强调了资本主义是建立在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基础-上的。此时,马克思还没有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但已经认识到劳动商品只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历史范畴,是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的一种特殊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初步基础。
《雇佣劳动与资本》进一步分析论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对立关系,认识到资本的实质就在于资本是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马克思将劳动和劳动力的概念区分开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并将剩余价值问题第一次公布于世,
2 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50-60年代)
在《1857-1858年末经济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1)第一次提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的思想,对商品二重性、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等作了深刻的分析。(2)第一次对劳动和劳动力作了明确区分,提出劳动不是商品,只有劳动力才是商品,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但本身并没有价值。(3)第一次区分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区分了剩余价值一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初步论述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问题。马克思首次使用剩余价值这一术语,并阐明了其科学含义。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总是超过等价物的价值。”剩余价值学说初步形成,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在阐述剩余价值一般的同时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各种转化形式和剩余价值规律;同时阐明了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区别:剩余价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超过有酬劳动的金额,它仅是从可变资本来考察,而利润则是从整个预付资本来考察。
3 全面确立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
剩余价值理论第一次公开发表是在1865年6月《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中,而其最终完成的标志是《资本论》的发表。马克思在吸收古典学派关于剩余价值的合理成分的同时,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本质和运动规律。并且最先把剩余价值从它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阐明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全面论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创立了严密完整的剩余价值学说。
(二)对传统剩余价值的理解
1 对剩余价值相应概念的理解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剩余价值表述为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对剩余价值的理解,我们一般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个方面人手。绝对剩余价值就是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价值。假如工人的工作日为8个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为5个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3个小时。如果工人工作日延长到9个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那么剩余劳动时间为4个小时,延长的这1小时的时间所生产的价值就可以称为绝对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指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 剩余价值的特点分析
(1)历史继承性和创新性。剩余价值不是凭空出世,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在马克思之前,重农学派和古典学派就做过大量研究,马克思在吸收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保留其合理成分,并通过自己的不懈探索,第一次正确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并将剩余价值从它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创立了结构严谨的剩余价值理论。
(2)历史阶段性。剩余价值理论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剩余价值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自然基础和其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剩余劳动,其物质形式就是剩余产品。所以,只有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产生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时,人类社会才具备产生剩余价值的自然历史前提。虽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提供了自然前提。但它只是一种可能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就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3)阶级性。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其目的就是为了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剩余价值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二、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剩余价值理论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生产中,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无人车间”、“无人工厂”的出现。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很多人都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社会已经过时了,其实不然。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活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资本家开始大量采用自动化设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需要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无人工厂”,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剩余价值。很多人都认为剩余价值理论跟不上时代步伐过时了,然而这一现象并没有否定剩余价值理论,
在科技不断发展,生产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资本家获得的巨额剩余价值仍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生产自动化没有改变剩余价值的源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多元化的,不能只看到体力劳动而忽视了脑力劳动。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价值和剩余价值不仅仅是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创造的,而且还包括研制自动化装置和经营管理的人员,他们设计装置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也是活劳动的体现。并随着自动化设备的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资本家获得了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规律仍然是贯穿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灭亡的基本经济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但剥削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私营企业,他们除了获得高额的薪金收入外,还包含了更多的利润(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既包含着对他人剩余劳动的占有。也包含一定程度的剥削。
从总体上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并没有过时,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价值。但也应看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缺陷,这需要我们结合社会发展的状况及时地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剩余价值 科技革命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该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实质就是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传统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剩余价值理论是一个严密而又完整的科学理论,它建立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并通过了长期的考察和研究。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剩余价值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按照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阶段:
1 萌芽阶段(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是从考察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开始的。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他不仅考察了在私有制下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关系,而且提出了劳动异化学说。手稿虽然在当时没有公开发表,并且其中的很多理论还不成熟,但实际上已经孕育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首次提出雇佣劳动的概念,并在谈到物品的价值时,对价值有了新的见解,接近于肯定劳动价值理论,这为以后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在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完全肯定了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决定价值只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规律,并且强调了资本主义是建立在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基础-上的。此时,马克思还没有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但已经认识到劳动商品只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历史范畴,是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的一种特殊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初步基础。
《雇佣劳动与资本》进一步分析论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对立关系,认识到资本的实质就在于资本是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马克思将劳动和劳动力的概念区分开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并将剩余价值问题第一次公布于世,
2 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50-60年代)
在《1857-1858年末经济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1)第一次提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的思想,对商品二重性、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等作了深刻的分析。(2)第一次对劳动和劳动力作了明确区分,提出劳动不是商品,只有劳动力才是商品,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但本身并没有价值。(3)第一次区分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区分了剩余价值一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初步论述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问题。马克思首次使用剩余价值这一术语,并阐明了其科学含义。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总是超过等价物的价值。”剩余价值学说初步形成,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在阐述剩余价值一般的同时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各种转化形式和剩余价值规律;同时阐明了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区别:剩余价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超过有酬劳动的金额,它仅是从可变资本来考察,而利润则是从整个预付资本来考察。
3 全面确立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
剩余价值理论第一次公开发表是在1865年6月《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中,而其最终完成的标志是《资本论》的发表。马克思在吸收古典学派关于剩余价值的合理成分的同时,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本质和运动规律。并且最先把剩余价值从它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阐明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全面论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创立了严密完整的剩余价值学说。
(二)对传统剩余价值的理解
1 对剩余价值相应概念的理解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剩余价值表述为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对剩余价值的理解,我们一般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个方面人手。绝对剩余价值就是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价值。假如工人的工作日为8个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为5个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3个小时。如果工人工作日延长到9个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那么剩余劳动时间为4个小时,延长的这1小时的时间所生产的价值就可以称为绝对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指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 剩余价值的特点分析
(1)历史继承性和创新性。剩余价值不是凭空出世,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在马克思之前,重农学派和古典学派就做过大量研究,马克思在吸收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保留其合理成分,并通过自己的不懈探索,第一次正确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并将剩余价值从它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创立了结构严谨的剩余价值理论。
(2)历史阶段性。剩余价值理论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剩余价值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自然基础和其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剩余劳动,其物质形式就是剩余产品。所以,只有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产生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时,人类社会才具备产生剩余价值的自然历史前提。虽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提供了自然前提。但它只是一种可能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就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3)阶级性。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其目的就是为了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剩余价值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二、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剩余价值理论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生产中,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无人车间”、“无人工厂”的出现。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很多人都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社会已经过时了,其实不然。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活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资本家开始大量采用自动化设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需要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无人工厂”,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剩余价值。很多人都认为剩余价值理论跟不上时代步伐过时了,然而这一现象并没有否定剩余价值理论,
在科技不断发展,生产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资本家获得的巨额剩余价值仍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生产自动化没有改变剩余价值的源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多元化的,不能只看到体力劳动而忽视了脑力劳动。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价值和剩余价值不仅仅是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创造的,而且还包括研制自动化装置和经营管理的人员,他们设计装置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也是活劳动的体现。并随着自动化设备的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资本家获得了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规律仍然是贯穿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灭亡的基本经济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但剥削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私营企业,他们除了获得高额的薪金收入外,还包含了更多的利润(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既包含着对他人剩余劳动的占有。也包含一定程度的剥削。
从总体上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并没有过时,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价值。但也应看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缺陷,这需要我们结合社会发展的状况及时地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