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课程发展浅析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374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中参与式课程实践以“理解”和 “参与”为精神内核,其语境下的课程不再是僵死的“学习材料”, 而是充满各种意义的“文本”, 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情境下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不断生成与建构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 鼓励学生以认知主体身份参与对课程的意义建构,通过理解、对话、体验、感悟和批判等形成共识。
  【关键词】课堂 学生参与 课程发展
  一、学生参与
  国内有学者将“学生参与”的概念解析为学生参与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课程经验,学生参与是以学生行为参与为载体的心理行为。学生参与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学生参与是一个组合概念。关于学生参与的结构,有研究表明,学生参与包含两个维度,即“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积极参与”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从情绪状态上说,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二是从交往上说,积极参与应该为学生主体提供最广阔的交往空间;三是从数量上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有效参与”有六层含义:一是每个学生都能有更多独立学习的时间;二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三是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关键;四是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五是学生有充分的表现机会;六是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二、课程发展
  课程发展“curriculumdevelopment”被译成“课程发展”时,它其实包括两个义项,一是就宏观而言,是指课程从古到今的发展,即历史发展;二是就微观而言,是指课程从研究、编制、到实施、评价以致反馈、修订完善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发展即“过程发展”。作为过程的课程发展强调课程从计划到研制,开发再到实施,评价等整个环节的动态进程。而在众多环节中,课程实施是影响课程发展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再完美的课程计划,设计得再好的课程最终都要通过课程实施来体现和检验”在古德莱德的五类层次课程中“领悟课程”“运作课程”和“体验课程”都属于课程实施阶段,占据课程运作和发展进程的主要部分。鉴于此,我们就将课程发展的重心放在课程实施上,至于课程计划,课程编制,课程开发以及课程评价等课程发展环节不列入本文讨论范内。
  三、学生参与课程发展
  从以上对学生参与及课程发展基本定义的理解,学生参与课程发展就可以理解为学生作为课程主体之一,通过介入课程决策,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重构课程等活动从而表达课程权力的一种意识和行为。它意味着学生课程决策和权责的分担,意味着学生与教师间的合作、对话与交流,意味着学生思想的表达、意见的沟通和利益的体现相对于“历史发展”的课程研究这种宏大叙事而言,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这种界定显得要微观得多,但从学生现有的课程意识、权力及实际的课程能力来看,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范畴还是稍宽泛了一点。因此,我们在此将“学生参与课程发展”进一步限定性界定为学生作为课程主体之一,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实施,基于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对话、体验、反思、批判等方式重新建构课程知识,促进个体发展,创生课程意义的活动过程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而课堂又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课程文本之间的互动是发生在具体课堂情境中的,学生个体经验和知识的增长以及课程的创生也是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这一土壤中。因此,学生参与课程发展必然发生在课堂情境中并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
  进一步来说,课堂中与学生学习活动有直接关联的是课程实施,因为狭义的课程实施通常指教学,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情境中学生参与课程发展与课程实施之间有个内在的约定,即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课堂约定参与课程实施。这种课程观的转变折射出深层的知识观的转变,参与式课程实践由此对传统的知识观提出了挑战。在参与式课程实践的视野里,知识不再是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的、价值中立的,知识的产生、传递和分配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参与主体的建构。用麦克扬的观点来说,参与式课程实践反映了对课程的另一种假设,那就是课程即实践。这种观点的出发点不在于客观化的知识本身,而在于知识如何被参写者所生产。
  四、意义
  在教育中,这种观点一直关注的是师生的课堂实践,关注诸如学校的科目或者学生能力的发展等这样一些教育的现实情况,关注这些实践的产物,知识不再被当作是为了让教师进行分配和传递的东西,不再是从学术-发现者那里传递下来的私有财产,知识成为师生合作的产物。课程实施中,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建构就是指“学生与课程文本之间互融共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课程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的,教学活动由课程文本。教育者的解释活动和受教育者的阅读活动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组合而成。
  在教育领域内,不管什么样的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上,课程变革也不例外。课程变革必然会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的相应变革,课程改革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最终走向失败。学生参与课程发展在推动课程变革的同时也催生课堂教学的变革,由“接受式课程实践”转向“参与式课程实践”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由”接受式学习”转向“参与式学习”。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一改以往课堂沉闷、被动的局面,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和意义建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范良火. 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郭晓明. 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吴康宁. 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教学效率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取得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在新课改的物理课堂上,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更应面向全体,才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 效率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追求效率的教学要求摈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起到主导作用,要引导学生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特点及现状的分析,阐述了西方文化是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重大障碍之一,因此,只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才能使学生最终能够达到准确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的目的。本文阐明了西方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及就如何渗透做出探讨。  【关键词】西方文化 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一、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讲授,
【摘 要】数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基础学科,在高职高专教育的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改革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 数学 教学现状 策略  1概述  在高职高专教育各专业中,数学课是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也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高职高专数学课的教学特点是内容多、时间短、应用性强,其教学方法与
【摘 要】中职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突出在“职业”和“实用”两个特性上,目的是培养专业技术过硬且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中职专业英语 教育 创新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际工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这种工具的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英语这一门国际性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引起各领域的重视。英语能力,也是当今许多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要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摘 要】为适应高职模具专业培养目标,文章初步构建了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为主线的实践教学。  【关键词】高职 模具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实践能力强,具有模具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必然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促使
三网融合与大部制改革密切相关。我国三网融合酝酿于1997年,2009年以后跑步进入破冰期。而2008年以后正是我国大部制改革面向全国推行的时期。一定意义上,三网融合的破冰之旅正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所感受到的学习、就业、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寻求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视野和新方法成为必要。而将高校社会工作介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他们切实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视角。本课题“社会工作介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是基于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提出的,对于这一课题的研
旅游要更好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和保障,旅游信息资源则是旅游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资源总量呈爆炸式增长趋势,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