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欺骗他人钱财的“诈捐”行为涉嫌构成诈骗罪.可以将诈捐类型化为“无中生有型”“虚虚实实型”“前后不一型”,其中以“虚虚实实型”诈捐为诈骗罪认定中的难点,可以通过被害人同意理论来寻求突破口.诈骗罪在构成要件中内设了有瑕疵的被害人同意,通过被害人同意理论能够从出罪视角反观诈骗罪的认定.当作为法益主体的被害人自始至终同意法益侵害结果的情况下,不符合诈骗罪内设的有瑕疵的被害人同意,对于这种没有法益侵害发生的行为,刑法不应当评价.相反,对于被害人同意不成立的情况则可构成诈骗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欺骗他人钱财的“诈捐”行为涉嫌构成诈骗罪.可以将诈捐类型化为“无中生有型”“虚虚实实型”“前后不一型”,其中以“虚虚实实型”诈捐为诈骗罪认定中的难点,可以通过被害人同意理论来寻求突破口.诈骗罪在构成要件中内设了有瑕疵的被害人同意,通过被害人同意理论能够从出罪视角反观诈骗罪的认定.当作为法益主体的被害人自始至终同意法益侵害结果的情况下,不符合诈骗罪内设的有瑕疵的被害人同意,对于这种没有法益侵害发生的行为,刑法不应当评价.相反,对于被害人同意不成立的情况则可构成诈骗罪.
其他文献
亲子身份是绝大部分权利以及义务的基础.《民法典》意图建立完善系统的亲子关系确认制度,力求保障以继承权为代表的身份权利能够健康行使,同时督促抚养义务等相关身份性义务的有效履行.作为一项身份确认制度,亲子关系确认制度本身应与继承权、抚养义务等身份性权利义务息息相关,直接影响自然人民事主体的人身、财产权益.目前《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有关亲子确认制度的相关规定在适用层面仍存在困境,亲子关系确认主体的范围较窄,缺乏对于亲子关系确认、否定事由以及权力行使期限的规定等问题束缚着亲子关系确认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公正、高效
在数字化浪潮下,司法活动呈现出“去责任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责任感的缺失和责任推诿的加剧,因而亟待法学界对司法责任伦理予以革新.数字技术导致司法责任消解的机理是复杂和多元的,主要源于其兼具权威性与非权威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机械性与能动性等多重面孔.当前我国司法工作中的数字技术主要被应用于证据指引系统、风险评估工具、在线诉讼平台的开发等事项上,这些领域也是司法责任伦理冲突最为激烈的场域.数字时代应当坚守人本主义司法责任伦理,准确界定机器、技术人员、系统部署者与司法官的责任框架,在拥抱技术的同时树立科学的责
基于我国自然资源自身的特点和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行使的实际情况,“统一代表行使+委托行使”模式成为重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行使模式的现实选择,大体呈现出“代表行使—统一代表行使—委托行使”的层级结构.委托行使模式作为代表行使特别是国务院统一代表行使的具体实现方式,以集中统一行使为前提,以将国家所有权界定为私法所有权和实现国家所有权行使与监管权行使的真正分离为基础,横跨公私法两个疆域.委托行使在法律上的实现不仅要求国家所有权穿越公私法的分界线到达私法所有权的彼岸,而且需要使委托关系超越公私法律关系,成为一种新型
现阶段,我国司法领域面临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空前挑战.调研表明,此类案件的办理遭遇组织架构查证难、主观心态证明难、数额数量查证难等障碍.究其原因,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涉众性带来了全新的“大案件”样态,而传统的取证方式低效滞后,导致新型犯罪的裂变性与司法回应的有效性之间呈现出巨大反差.对此,办案机关开始探索穿透式取证的新模式.这是依靠基于海量电子数据形成的分析结果或报告,洞穿其中所蕴藏的人类难以察觉的客观规律和联系的一种方法.我国应当确认穿透式取证的法律地位,并同步展开一系列配套创新.在制度层面,制定依据穿透式取证
本研究测量了211名媒体记者的压力、焦虑、抑郁水平和职业自我效能感,结果表明:媒体记者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较低;性别和收入是影响媒体记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男性媒体记者的压力、焦虑、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收入低的媒体记者更容易产生焦虑与抑郁;职业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效降低媒体记者所感到的压力,缓解其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特别是能够缓解由于收入较低而产生的焦虑和抑郁问题.建议通过增加媒体记者职业活动的成功体验、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以及建立情感关照机制来提升媒体记者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文章”是中国本土综合的文学概念,这一概念主要建构于西汉中后期,自两汉之交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司马迁《史记》(原名《太史公》)的创作和流传,与“文章”概念的建构和流行颇有关系.《太史公》的创作,渊源于古“史记”,继承并弘扬孔子作《春秋》的典范,也受到战国至西汉前期流行的诸子学文化的启示.此书问世以后,作为笔墨“文章”的代表作流传数百年,另外,又成为魏晋时期目录学系统之中“史部”崛起的引领者.东晋至南北朝隋唐时期,《史记》与日益唯美化的“文章”概念的关系渐行渐远,逐渐成为性质比较单纯的史书.
作为对既往媒介技术研究中“技术决定论”“媒介物质性”的反思,本研究对现代媒介技术发展中日益凸显的“人的主体性”问题予以重视,借用人的主体性三维框架重新审视现代媒介技术,以此把握现代媒介技术的本质,探寻人在媒介技术的未来发展中实现自我解放的可能性.研究认为,人的主体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作为关系主体;人作为权利主体;人作为欲求主体.从人作为关系主体的视角来看,现代媒介技术实现了人类的超级连接与秩序重构;从人作为权利主体的视角来看,现代媒介技术本身具有规训权力的属性,亦引发了技术的“全景敞视主义”;
数字贸易可大致分为数字产品贸易和数字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法视域下,数字贸易的归类直接影响数字贸易的规则适用,但WTO的现有归类系统未能适应数字贸易的特点.数字贸易的归类难题突出地体现在服务贸易模式的认定、电子传输的数字产品的归类以及数字服务贸易的归类中.为保证GATS规则适用的可预见性,将数字服务贸易归为模式一是较为恰当的选择.由于GATS承认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平衡”,考虑到WTO的基本目标,数字产品应被定性为服务.对于数字产品的归类,美式FTA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态度,避免了将其定性为货物或服务,从而可以
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应用是数字化转型最为核心的要素,传统的权利客体和主体、行为方式、法律关系都呈现“数字化”特点,也带来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除了强调“互联网案件”和审判机构的专业性之外,应当树立适应数字时代的审判理念,建立以涉数据应用为核心的互联网案件分类研究体系,围绕“数据信息”的客体属性及其处理所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妥善处理好数据流通利用与个人信息、知识产权、数据产权、消费者权益、数据安全、公共利益、市场竞争秩序等多种法益保护之间的冲突.
宋元知识阶层对韩柳散文典范价值的诠释,是对唐代文学记忆的重构和对文学史的重新认知.在文章学兴起的南宋时期,多部文章选本在理学思想的引领下,将对唐代散文的考察聚焦于韩柳两家.各类选本与“文话”对韩柳文章在语言运用、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写作技法做了充分提炼,对其传承自前代文章及影响宋代散文的要素亦有精细探研.在儒学转型的文化语境中,韩愈散文的典范性经反复辨析后得到重估.柳宗元散文的史学价值经北宋古文家发现,并在知识精英的群体中得到普遍认可.韩柳散文的并称,体现了宋元儒学精英并重经史的知识教育思想与兼容多种个性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