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本是蓝本,课文是范文。高中语文的学习,虽然主要是以教材为主进行课内教学,但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就要阅读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不能只依靠有限的课内阅读量,要整合课内资源,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整合 课内资源 课外阅读
知识改变命运,阅读决定高度,阅读量的积累能够让人开拓思维、创新进取。课外阅读,对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高考的压力却使得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针对此现状,整合课内资源服务课外阅读的教学手段就显得相当重要。
那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整合课内资源服务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提高课外阅读水平呢?
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开启学生阅读潜力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指导阅读的策划和方法要正确。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多边教育活动,即要以引导教学、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多做训练进行知识的巩固为主要的学习目的。以预习课文为例,可以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字词的含义,大声朗读可以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等。
在整合课内资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做阅读训练,然后,让学生将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整理出来,集中反映到老师那里,老师根据问题整理、归纳、分析,之后在课堂上与学生逐一分析、探讨、解决。当学生的疑问被解开,才能更好地去阅读,不怕被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吓到,并乐于主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众所周知,学生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是很多老师最关心和经常思考的问题。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延续;课内阅读教授的是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是应用的过程。课本所选文章只是针对某一主题教学的引子,仅靠课本里几篇文章的讲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所以要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才有利于培养课外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注重课前预习,广泛搜集资料。
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也就是预习。课前预习,是开启学生求知过程的金钥匙,是学生对一个新事物认识前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课前注重预习,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灵活运用预习方法,通过搜集资料和信息,增加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发问,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
(二)课堂反复阅读,熟练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朗读、默读等方法进行阅读,针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情况,浏览、略读、精读这三者的组合运用是不同的,要择其优而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三)以课内阅读方法为基点延伸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应当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内学到什么,可以寻找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使课外阅读深化和加强课内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例如,以教材中某一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或向相关联的内容延伸;以节选课文为基点,向整个作品进行延伸阅读;以单元的综合性训练活动为契机和阵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课外多翻资料,多查阅一些有用的书籍,多接触一些名人大家的经典著作,以扩大知识面,增长阅历,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串联阅读知识,充分运用课内教学素材
通过仔细研读课本发现,精读课文和读本课文之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某种联系,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教师要善于发现课与课之间的联系,运用不同课之间的内在关联巧妙结合到课内,如在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与川端康成的《春》、纪伯伦的《秋》及郁达夫的另一作品《北平的四季》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共性,分辨差异,再回顾朱自清的《春》,既能够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联系事物的思维,还能进行散文阅读知识的串联,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因此,教师在课内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灵活、巧妙地运用,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对于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四、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会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每个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写阅读感悟、举办演讲、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对阅读文本作深层次的探究,为他们的见解提供展示的机会,针对有独特创新的观点要给予相应的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就是以课本外的读物为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读书活动。通过课外阅读,使学生对课内文本材料学习得到拓展和延伸,从而积累语言阅读量,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整合 课内资源 课外阅读
知识改变命运,阅读决定高度,阅读量的积累能够让人开拓思维、创新进取。课外阅读,对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高考的压力却使得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针对此现状,整合课内资源服务课外阅读的教学手段就显得相当重要。
那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整合课内资源服务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提高课外阅读水平呢?
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开启学生阅读潜力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指导阅读的策划和方法要正确。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多边教育活动,即要以引导教学、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多做训练进行知识的巩固为主要的学习目的。以预习课文为例,可以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字词的含义,大声朗读可以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等。
在整合课内资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做阅读训练,然后,让学生将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整理出来,集中反映到老师那里,老师根据问题整理、归纳、分析,之后在课堂上与学生逐一分析、探讨、解决。当学生的疑问被解开,才能更好地去阅读,不怕被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吓到,并乐于主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众所周知,学生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是很多老师最关心和经常思考的问题。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延续;课内阅读教授的是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是应用的过程。课本所选文章只是针对某一主题教学的引子,仅靠课本里几篇文章的讲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所以要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才有利于培养课外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注重课前预习,广泛搜集资料。
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也就是预习。课前预习,是开启学生求知过程的金钥匙,是学生对一个新事物认识前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课前注重预习,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灵活运用预习方法,通过搜集资料和信息,增加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发问,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
(二)课堂反复阅读,熟练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朗读、默读等方法进行阅读,针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情况,浏览、略读、精读这三者的组合运用是不同的,要择其优而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三)以课内阅读方法为基点延伸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应当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内学到什么,可以寻找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使课外阅读深化和加强课内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例如,以教材中某一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或向相关联的内容延伸;以节选课文为基点,向整个作品进行延伸阅读;以单元的综合性训练活动为契机和阵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课外多翻资料,多查阅一些有用的书籍,多接触一些名人大家的经典著作,以扩大知识面,增长阅历,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串联阅读知识,充分运用课内教学素材
通过仔细研读课本发现,精读课文和读本课文之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某种联系,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教师要善于发现课与课之间的联系,运用不同课之间的内在关联巧妙结合到课内,如在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与川端康成的《春》、纪伯伦的《秋》及郁达夫的另一作品《北平的四季》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共性,分辨差异,再回顾朱自清的《春》,既能够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联系事物的思维,还能进行散文阅读知识的串联,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因此,教师在课内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灵活、巧妙地运用,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对于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四、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会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每个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写阅读感悟、举办演讲、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对阅读文本作深层次的探究,为他们的见解提供展示的机会,针对有独特创新的观点要给予相应的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就是以课本外的读物为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读书活动。通过课外阅读,使学生对课内文本材料学习得到拓展和延伸,从而积累语言阅读量,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