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点至凌晨1点,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茅盾先生以此作为书名,形象地概括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深刻。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1930年,茅盾在给青年人的一封信中这样说:“你是一个青年,应该有点‘泼皮’精神,什么都不怕一试,试得不对,什么都不怕丢开另来。”茅盾就是这样一位有点“泼皮”精神的文学巨匠。
茅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当时,小说被称为“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得到了明达的父母的允许,《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爱读的书。
辛亥革命爆发,茅盾做起了革命的义务宣传员。在学校里,茅盾和几个同学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因此被学校除名。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一同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子夜》以1930年5月到7月为时代背景,描写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振兴民族工业,构筑自己的“双桥王国”,想利用南北大战来发一笔横财,但是,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对他百般阻挠。最后,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恶劣形势下,吴荪甫虽然竭力应会,加紧压迫和剥削工人,大搞公债投机,但在赵伯韬强大的经济牵制下,他最终一败涂地,彻底破产。
吴荪甫的复杂性格
《子夜》通过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来突出吴荪甫的性格特征。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统一体。
原文再现
吴荪甫放平了脸色,随口问一句,他的心思又转到家乡的农民暴动的威胁上去了。然而真不料莫干丞却抖抖索索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就因为厂里有些不妙——”
“什么!赶快说!”
“也许不要紧,可是,可是,风色不对。我们还没布告减工钱,可是,工人们已经知道了。她们,她们,今天从早上起,就有点——有点怠工的样子,我特来请示——怎样办。”
现在是吴荪甫的脸色突然变了,僵在那里不动,也不说话;他脸上的紫疱,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这一阵过后,他猛地跳起来,像发疯的老虎似的咆哮着;他骂工人,又骂莫干丞以下的办事员:“她们先怠工么?混账东西!给她们颜色看!你们管什么的?直到此刻来请示办法?哼,说不定还是你们自己走漏了减削工钱的消息!”
书虫发言
吴荪甫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另一方面,压倒他的一切的却是个人利害的籌划。
吴荪甫办实业,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向来反对拥有大资本的杜竹斋一类人专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但是他也参与了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他精明强悍,但又不能不表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狐疑惶惑,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好像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实质上则是举措乖张。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自然地统一在吴荪甫的性格里。
现代汉语的参照标杆
从语言学角度读《子夜》,你会发现,这部作品的标点符号没有一处错误,逻辑思维也非常清晰,语言上和现代的语言逻辑、秩序都是百分之百吻合的,挑不出一点问题。
原文再现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上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在抖。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不知经过了多少时候,吴老太爷悠然转过一口气来,有说话的声音在他耳边动荡……
书虫发言
《子夜》的语言简洁细腻、雄浑精细,人物语言富于个性特色,如吴老太爷的封建腐朽、吴荪甫的武断专横、赵伯韬的狂妄狡诈,都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色彩鲜明而又不失素朴,寓尖锐犀利于含蓄幽默之中,感情色彩很浓烈,可谓是语言学的典范。
《子夜》是茅盾里程碑式的现实主义力作,它通过对中国三十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一些人鼓吹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1930年,茅盾在给青年人的一封信中这样说:“你是一个青年,应该有点‘泼皮’精神,什么都不怕一试,试得不对,什么都不怕丢开另来。”茅盾就是这样一位有点“泼皮”精神的文学巨匠。
茅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当时,小说被称为“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得到了明达的父母的允许,《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爱读的书。
辛亥革命爆发,茅盾做起了革命的义务宣传员。在学校里,茅盾和几个同学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因此被学校除名。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一同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子夜》以1930年5月到7月为时代背景,描写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振兴民族工业,构筑自己的“双桥王国”,想利用南北大战来发一笔横财,但是,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对他百般阻挠。最后,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恶劣形势下,吴荪甫虽然竭力应会,加紧压迫和剥削工人,大搞公债投机,但在赵伯韬强大的经济牵制下,他最终一败涂地,彻底破产。
吴荪甫的复杂性格
《子夜》通过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来突出吴荪甫的性格特征。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统一体。
原文再现
吴荪甫放平了脸色,随口问一句,他的心思又转到家乡的农民暴动的威胁上去了。然而真不料莫干丞却抖抖索索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就因为厂里有些不妙——”
“什么!赶快说!”
“也许不要紧,可是,可是,风色不对。我们还没布告减工钱,可是,工人们已经知道了。她们,她们,今天从早上起,就有点——有点怠工的样子,我特来请示——怎样办。”
现在是吴荪甫的脸色突然变了,僵在那里不动,也不说话;他脸上的紫疱,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这一阵过后,他猛地跳起来,像发疯的老虎似的咆哮着;他骂工人,又骂莫干丞以下的办事员:“她们先怠工么?混账东西!给她们颜色看!你们管什么的?直到此刻来请示办法?哼,说不定还是你们自己走漏了减削工钱的消息!”
书虫发言
吴荪甫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另一方面,压倒他的一切的却是个人利害的籌划。
吴荪甫办实业,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向来反对拥有大资本的杜竹斋一类人专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但是他也参与了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他精明强悍,但又不能不表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狐疑惶惑,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好像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实质上则是举措乖张。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自然地统一在吴荪甫的性格里。
现代汉语的参照标杆
从语言学角度读《子夜》,你会发现,这部作品的标点符号没有一处错误,逻辑思维也非常清晰,语言上和现代的语言逻辑、秩序都是百分之百吻合的,挑不出一点问题。
原文再现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上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在抖。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不知经过了多少时候,吴老太爷悠然转过一口气来,有说话的声音在他耳边动荡……
书虫发言
《子夜》的语言简洁细腻、雄浑精细,人物语言富于个性特色,如吴老太爷的封建腐朽、吴荪甫的武断专横、赵伯韬的狂妄狡诈,都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色彩鲜明而又不失素朴,寓尖锐犀利于含蓄幽默之中,感情色彩很浓烈,可谓是语言学的典范。
《子夜》是茅盾里程碑式的现实主义力作,它通过对中国三十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一些人鼓吹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