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据某医学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初步分析其专业教育当中存在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医学专业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医学专业 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a)-0118-0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医学教育也转入大众化教育模式。医学院校扩大招生规模以后,其教育的质量自然成了普遍所关注的焦点。笔者从某医学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其比较突出矛盾并初步提出应对策略,以提高其专业教育的质量。
1 影响医学专业教育的主要原因及分析
1.1 医学生多缺乏正确的入行动机和成就职业的意志力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化的作用下,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医者仁心仁术”的传统理念备受冲击,使得行业容易倾向于功利化。这种环境之下,医学生普遍倾向于重视“修技以求利”而忽略“德艺双馨”等纯正的动机。不少学生缺少真正的人本精神和立志献身行业的意志力。
1.2 医学教育方法相对落后,难达成教学相长的良好互动,学生的“知”与“行”难协调统一
医学涉及的知识广博而精深,单从医学理论传授“知”的角度来考虑,其任务就已经相当繁重。然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要求“知”与“行”必须高度统一。当前的医学教育中,前期多基础知识学习,中期转入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中后期才进入临床理论和实践。而且教学方法基本上都停留在传统说教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模式前期过于重视理论而后期过于重视实践,忽视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联系。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学生就会感到医学的理论知识枯燥乏味,甚至丧失对繁重医学知识的求知兴趣和欲望。由于学時和实际教学条件的限制,医学院校的实践学时往往压缩的很少。尽管医学院校都有为期一年的实习安排,因资源的不一致,实习完依然有不少学生没接触到足够多医学问题或现象。
1.3 考核标准和手段比较落后,难准确检查学生知识的把握情况
因学生数比较多,工作量大,基于课堂和课后的考核就相对比较少。目前不少医学院校多在某门课程的结束之后以闭卷考试形式加以考核。即一次考试就确定该科目的分数。这种考核方式基本上是测试学生对上课内容的记忆情况,而实际上很难全面检测学生的能力。单一的检测方法催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出现了不少分数很高,动手能力很低的医学生。学生除了分值以外,很难再得到关于该学科学习评估的其它反馈。也就是说,某门学科结束之后,学生也发现不了自己的欠缺所在,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再想提升就基本靠自学。多数情况下,医学理论理解起来都有一定难度,医学学生学习的压力普遍都很大。倘若某个在学科跟不上,很容易就对其后续的课程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医学院校基本上忽视学生个性化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给学生具体个性化的指引。笔者在实际工作看到这些学生最后的结果多是不得不退出医学学习。
2 改进策略与方法
2.1 加强医学专业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凸显行业所需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1]。医学属理工科,但无处不跟人文挂钩。缺少“仁心仁术”的大爱精神,即使掌握了最高端的医学技术亦非真正的医学家,最多是“工匠”境界。医术可以有高低,医学该持有的人文精神却不可缺失。历史上,拥有一流医术而行反人类之事的大有人在。因此,医学教育之始立足就要高,注意引导医学生立志献身行业的意志和要超越“修技以求利”追求“德艺双馨”的至高境界。医学教育的宗旨是救助人的生命,维系人的健康,正如医学生誓言中所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2]。如果医生这个治病救命的职业都难于让人产生真正的信赖,医患关系必将陷进无休止的纠纷当中。而缺乏大爱精神的医学行业很必将难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某种角度看,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远在医学技术之上。
2.2 依据医学教育的规律,大力改革医学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医学广博精深的知识源自实践,单凭课堂上老师的理论传授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的。这就要求有科学实践方法指导理论的应用。医学教育当中的老师不仅要承担理论的传授,更应该提供实践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实践,在不断的“理论—实践—印证或创新理论—新的实践”不断循环中提升并达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2.2.1 努力创建和谐高效的教学环境
打破传统单纯的学生听老师讲大课堂灌输教学的模式,尽量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多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吸收率。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2 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上,注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关注点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尽量引用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2.2.3 改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当前教学方式中,在课堂过于强调一个授课老师对一个学生群体的影响而忽略学生群体对授课老师的反馈影响;在学习方式上过于强调学生个体的努力程度而忽略了集体对个体的作用;在整个医学学习当中,课程之间缺乏授课老师之间的沟通,课程之间的联系基本靠学生自己融通。因此,采用分组学习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以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稍弱,形成优势互补的学习团体可提高学习效率。采用现场式教学引导学生找寻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教师进行最后总结,协助打通学习过程中重要关节点等做法往往受到奇效。随着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教育必须吸纳最新的教学方法,如虚拟技术等以提高教学效能。
2.2.4 充分使用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共享优势资源,拓展医学生的视野
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课堂授课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进展主动吸纳更新知识是最有效的自我提升途径之一。
2.3 改变考核方式,侧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改变科目结束一次考试即定成绩的做法。根据认知的规律,科学安排所学知识检测点,适当反馈检测情况给学生,以检测促学习。增加平时的检测结果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将课程学习的压力合理分布适当减轻学生期末应试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可以更轻松的进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效果。
总之,要在医学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精神对医学生的影响,结合各种可能的手段和措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实效培养。做到理论知识不脱离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专业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孙慕义[主编].医学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医学专业 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a)-0118-0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医学教育也转入大众化教育模式。医学院校扩大招生规模以后,其教育的质量自然成了普遍所关注的焦点。笔者从某医学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其比较突出矛盾并初步提出应对策略,以提高其专业教育的质量。
1 影响医学专业教育的主要原因及分析
1.1 医学生多缺乏正确的入行动机和成就职业的意志力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化的作用下,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医者仁心仁术”的传统理念备受冲击,使得行业容易倾向于功利化。这种环境之下,医学生普遍倾向于重视“修技以求利”而忽略“德艺双馨”等纯正的动机。不少学生缺少真正的人本精神和立志献身行业的意志力。
1.2 医学教育方法相对落后,难达成教学相长的良好互动,学生的“知”与“行”难协调统一
医学涉及的知识广博而精深,单从医学理论传授“知”的角度来考虑,其任务就已经相当繁重。然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要求“知”与“行”必须高度统一。当前的医学教育中,前期多基础知识学习,中期转入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中后期才进入临床理论和实践。而且教学方法基本上都停留在传统说教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模式前期过于重视理论而后期过于重视实践,忽视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联系。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学生就会感到医学的理论知识枯燥乏味,甚至丧失对繁重医学知识的求知兴趣和欲望。由于学時和实际教学条件的限制,医学院校的实践学时往往压缩的很少。尽管医学院校都有为期一年的实习安排,因资源的不一致,实习完依然有不少学生没接触到足够多医学问题或现象。
1.3 考核标准和手段比较落后,难准确检查学生知识的把握情况
因学生数比较多,工作量大,基于课堂和课后的考核就相对比较少。目前不少医学院校多在某门课程的结束之后以闭卷考试形式加以考核。即一次考试就确定该科目的分数。这种考核方式基本上是测试学生对上课内容的记忆情况,而实际上很难全面检测学生的能力。单一的检测方法催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出现了不少分数很高,动手能力很低的医学生。学生除了分值以外,很难再得到关于该学科学习评估的其它反馈。也就是说,某门学科结束之后,学生也发现不了自己的欠缺所在,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再想提升就基本靠自学。多数情况下,医学理论理解起来都有一定难度,医学学生学习的压力普遍都很大。倘若某个在学科跟不上,很容易就对其后续的课程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医学院校基本上忽视学生个性化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给学生具体个性化的指引。笔者在实际工作看到这些学生最后的结果多是不得不退出医学学习。
2 改进策略与方法
2.1 加强医学专业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凸显行业所需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1]。医学属理工科,但无处不跟人文挂钩。缺少“仁心仁术”的大爱精神,即使掌握了最高端的医学技术亦非真正的医学家,最多是“工匠”境界。医术可以有高低,医学该持有的人文精神却不可缺失。历史上,拥有一流医术而行反人类之事的大有人在。因此,医学教育之始立足就要高,注意引导医学生立志献身行业的意志和要超越“修技以求利”追求“德艺双馨”的至高境界。医学教育的宗旨是救助人的生命,维系人的健康,正如医学生誓言中所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2]。如果医生这个治病救命的职业都难于让人产生真正的信赖,医患关系必将陷进无休止的纠纷当中。而缺乏大爱精神的医学行业很必将难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某种角度看,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远在医学技术之上。
2.2 依据医学教育的规律,大力改革医学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医学广博精深的知识源自实践,单凭课堂上老师的理论传授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的。这就要求有科学实践方法指导理论的应用。医学教育当中的老师不仅要承担理论的传授,更应该提供实践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实践,在不断的“理论—实践—印证或创新理论—新的实践”不断循环中提升并达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2.2.1 努力创建和谐高效的教学环境
打破传统单纯的学生听老师讲大课堂灌输教学的模式,尽量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多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吸收率。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2 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上,注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关注点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尽量引用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2.2.3 改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当前教学方式中,在课堂过于强调一个授课老师对一个学生群体的影响而忽略学生群体对授课老师的反馈影响;在学习方式上过于强调学生个体的努力程度而忽略了集体对个体的作用;在整个医学学习当中,课程之间缺乏授课老师之间的沟通,课程之间的联系基本靠学生自己融通。因此,采用分组学习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以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稍弱,形成优势互补的学习团体可提高学习效率。采用现场式教学引导学生找寻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教师进行最后总结,协助打通学习过程中重要关节点等做法往往受到奇效。随着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教育必须吸纳最新的教学方法,如虚拟技术等以提高教学效能。
2.2.4 充分使用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共享优势资源,拓展医学生的视野
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课堂授课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进展主动吸纳更新知识是最有效的自我提升途径之一。
2.3 改变考核方式,侧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改变科目结束一次考试即定成绩的做法。根据认知的规律,科学安排所学知识检测点,适当反馈检测情况给学生,以检测促学习。增加平时的检测结果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将课程学习的压力合理分布适当减轻学生期末应试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可以更轻松的进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效果。
总之,要在医学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精神对医学生的影响,结合各种可能的手段和措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实效培养。做到理论知识不脱离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专业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孙慕义[主编].医学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