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人格与创作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rnadohear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叹总清冷》是杜永胜先生关于探讨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的文章,文章以宋元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文天祥”“元好问”“赵孟頫”为切入点展开论述,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当代中国,有一种观点,即宋代之后是中国历史的倒退和文脉的衰亡,而且围绕着文人、知识分子的“人格”“创作功绩”和“气节”的讨论,成为学术的焦点。本文从文学与文献整理的角度,列举相关史实和文学作品,探究文人的品格、使命感和创作成就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个人创作 文人选择 文学气节
  动荡变化的时代,有着符合那个社会特征的文人群体和文学创作。从文人个人而言,也面临三种选择,或把一腔热血与才学贡献给新朝;或归隐山水,对于新朝采取刚正不阿,既不合作又不投效的态度;或是效命前朝,坚持人格操守,做忠直之人臣。在民族大义面前,这三种选择上升到大是大非的高度,更加考验文人的气骨。因此,宋元时期的朝代更迭,同时伴随着民族危机和文化坚守。《问叹总清冷》一文中所提到的文天祥、元好问、赵孟頫恰恰是三种选择的代表。
  一、文天祥
  文天祥的一身正气与坚贞品性成为一代代人学习的楷模。他的作品相对复古,诗歌中“道”的蕴涵高于“文”。在程朱理学为官方思想指导下的南宋社会,作为科举考出的进士,文天祥深受“理”“文以载道”等思潮的影响。例如《言志》诗云:“杀身慷慨犹易免,取义从容未轻许。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文天祥的道义精神浓缩在诗句中。由此可见,文天祥是孔孟之道所提倡的舍生取义,他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坚定捍卫者与执行者。还有《正气歌》中“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可见,文天祥的气概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身正、心正、堂堂正正。
  孔孟思想和朱熹的“理學”观念塑造了文天祥的人格和诗风。同时,杜甫也对文天祥尤其是在元朝狱中的时光带来鼓舞,增强了他的人格力量。“集杜诗”也是在狱中的文天祥带给后人的又一震撼心灵的作品集。集句诗,类似于一种诗歌游戏,从前人或者名家的已有作品中,摘出一些经典的句子,重新拼凑成一首新诗。文天祥的集杜诗有200首。阅读他的集杜诗,可以在诗句中找到所引用杜甫原诗的句子。虽然是诗歌的游戏,但是符合格律,并反映出文天祥对大宋江山岌岌可危的叹息与奸臣误国的遗憾。
  杜甫在苦难中坚韧不拔,这与文天祥的境遇十分接近,在诗歌中,文天祥也有《扬子江》诗曰:“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杜甫带给了狱中的文天祥不竭的力量。
  《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文天祥的作品:“天祥平生大节照耀今古,而著作亦极雄赡,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及文天祥留意杜诗,所作顿去当时之凡陋。观《指南录后序》可见不独忠义贯于一时,亦斯文间气之所发也。”可见文天祥的作品因其人格光辉而更加有风骨、有气魄。文天祥看淡生死,舍生取义。在《文山集》中所收的1005首诗文中,共计349首诗中都包含“死”字,或者有生死观的讨论。可见文天祥风骨道义之高,他对宋王朝的忠诚已经上升到维护民族尊严的高度。
  二、元好问
  元好问从时代和年岁看,都长于文天祥,元好问没有屈从新朝,选择了归隐,整理创作结集《中州集》,被称作“金末文坛盟主”。元好问对宋江西诗派既有吸收,又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反拨与借鉴。当代学者莫砺锋认为:“元好问虽然不像王若虚那样肆意贬低黄庭坚,但对江西诗派却是竭力排斥。”从元好问的作品可略见一斑,如《甲午除夜》:“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已恨太官余曲饼,争教汉水入胶船?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34年,金国已经灭亡。从诗歌风格看,具有低沉压抑的特点。一方面颂扬金王朝清明的统治,一方面以尾联“空将衰泪”的意象直接表达亡国之痛。这首七律既有江西诗派注重炼字、注重形式雕琢的特征,更多的则是抒隋言志,反映感时伤世的情怀和国破家亡的悲痛。因此,元好问对江西诗派有借鉴也有反拨,增加了诗的风雅和感情表达,开创元代乃至明清诗风。
  元好问和文天祥虽然选择不同,但是在文学上也有相同特征,就是学习杜甫,学习杜诗的风格。文天祥用“集杜诗”的形式传达意志,元好问则是直接学习杜甫诗“雄浑高阔,实大声弘”的特点。把杜诗的特征融入自己的诗词创作,增加诗的力量,反映自己想要抒发的情感。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评价元好问诗“声调茂越,气色苍浑”。如《过邯郸四绝》中的“川原落落曙光开,四顾河山亦壮哉”,场景宏大,有杜诗的风韵。元好问提倡“以唐人为指归”,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与范式。
  元好问文学上还有一大特征就是碑刻墓志文的撰写,从这些文章和相关诗歌中,可以看出晚年的元好问对于国破家亡、士人折损的悲痛和叹惜。元好问的弟子郝经评价元好问云:“汴梁亡,故老皆尽,先生蔚为一代宗匠,以文章独步几三十年。铭天下功德者,尽趋其门,有例有法,有宗有趣,又至百余首。”(《遗山先生墓铭》)可见,金朝灭亡之后元好问把主要笔墨用于撰写墓志铭,同时融自己的情感于其中。这些碑刻,展现了元好问的气节和情感。
  如果剖析民族大义,金朝汉化统治给了当时士人群体很大的创作宽松度和文化、民族尊严。因此元好问对宋没有很多情感。其次,元好问具有一种大的民族观,他的诗文集《中州集》的“中州”概念就包含了汉族人和金国的女真人,有一种民族共荣观。他晚年的归隐,创作结集也是为了保护文化传统,保存史料和金国文献。为了呵护民族尊严,保护残存士人,他上书尊元世祖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希望忽必烈汉化,尊重传统儒学。最后,对于儒家文化,元好问持有继承和维护的态度,如他在《清真观记》中提到:“尝试言之,圣人之忧天下后世深矣,百姓不可以逸居而无教,故为之立四民,建三纲五常。”在他心中,儒家文化依然是官方统治之学。综上所述,元好问的选择,发扬了文学传统,改变了江西诗派的弊病,推动了文献的存留和忽必烈的汉化政策。虽然隐居,但依然有诗歌、有墓志,用行动给我们力量,让后人感受到士人的铮铮铁骨。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日益成熟并被广泛运用。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传统文学的新媒体化成为当下文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传统文学在新媒体中延伸出了多种形式,如驻站式网络文学、社交平台的个人化写作、传统文学有声版本、传统文学影视以及游戏改编,包含传统文学同人衍生作品,其中不乏成功案例。近期关注度较高、反响较好的《中国诗词大会》延伸模式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探究传统文学在广义新媒体中的延伸状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语料库中大量的语料事实,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转折副词“却”在单甸中连接状语中心语展开研究。“却”在原有的语法结构关系的语义基础上,增添了转折的逻辑语义,并突出了对比凸显和主观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却 单句 状语 中心语  转折副词“却”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学界较多的关注,但对“却”在单句中的使用只在复句研究中偶有提及,对其在单句中连接状语中心语的专门研究更是甚少。本文就
期刊
摘要: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为例,揭示其在社会中处于上升时期、青年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的特殊阶段时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与本质,同时将对文学的观照与人生的思考融合到一起,从《人生》中高加林等青年面对的人生问题切入,为文本之外、处在现实生活中同样迷茫的青年提供了借鉴意义与摆脱成长困境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人生》青年 导向性 人生出路  路遥在《人生》中不止于对高加林艰难境遇的表面展示
期刊
摘要:《悲剧的诞生》是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惊世之作,是人类美学史、思想史上一块不朽的圣地。它承载着尼采对悲剧的独到解读,融入了作者深刻的思想体验,颠覆了传统学术界对希腊艺术的认识。这部作品以“悲剧”为核心,以“酒神”“日神”为线索,来阐述悲剧从音乐精神中的诞生、毁灭和再生。  关键词:《悲剧的诞生》 尼采 狄奥尼索斯 阿波罗 毁灭  古希腊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与之对应,古希腊艺术也取得了辉
期刊
摘要:王绩《野望》被选入初二语文课本,而王维《渭川田家》暂时还未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简单分析这两首诗,二者在主题、用字、题材以及结构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写景、写作背景、诗的体裁等方面又有不同。本文试从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分析,从中体会两位诗人在写诗时的不同心境,让读者对两首诗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王绩 《野望》 王维 《渭川田家》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的诗人、画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阐析叶弥的小说《桃花渡》在语言层面呈现出的颜色之味、佛语之味与隐语之味,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叶弥《桃花渡》 颜色之味 佛语之味 隐语之味  这是一篇在真实与虚构间徘徊的小说文本。叶弥的小说《桃花渡》以纤细的手指拨开世俗人间的纷繁世相,于杂乱斑驳中瞥见一泓静谧的清泉,触摸了红尘与三界之外的敏感点,在渡与不渡之间,在渡与将渡之间,在渡与无渡之间清弹了一首无声的天籁,划
期刊
摘要: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的发生、生成与“五四”时期国际国内文化语境休戚相关,它融入了多样的艺术因素,呈现出了多元性。从基本创作方法上来看,它不仅承续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和浪漫主义小说,也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当然,承续中融入了新质素,借鉴和吸收中也包含了文体艺术的创新和创造,保留着现代主义的核心质素。若从艺术观念、思维、审美认知等方面审视,其多元形态更为显著。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容纳了丰富多样的艺
期刊
摘要:《青青河畔草》是《古诗十九首》中较为发露率真的作品,可借其管窥思妇诗的三种解读模式。其一,比兴寄托。即从儒家伦理道德角度,认为该诗是“男子作闺音”,委婉抒发怀才不遇的无奈不甘。其二,探究本事。即试图确定作者名姓,坐实诗中人物的原型,挖掘诗歌背后的本事。其三,自然感发。即正视诗中的感情,认为思妇虽然明艳招摇,但其质朴俚野的相思值得肯定。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诗 《青青河畔草》男子作闺音
期刊
摘要:先唐时期是我国图书编撰的重要时期。先唐时期可以分为先秦两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们分别代表了我国图书编撰的形成、初步发展和发展成熟时期。这段时间跨度很长,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本文拟从时代背景、图书编者、编写内容、传播载体等方面分析这几点对先唐时期图書编撰的影响。  关键词:先秦两汉 魏晋南北朝 图书编撰  我国自古就有著书立说的优良传统。臧文仲曾提出了“三不朽”的说法,即立德、立功、立
期刊
摘要:《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介绍饮食文化的一本散文集,但在这本书中,梁老先生不仅仅谈吃,他将饮食文化、故土乡情融入其文章之中,令人掩卷遥想美食的同时,还能沉思其中的人生况味。从这本散文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情冷暖,窥见人之本性,更能体悟到人生哲理。  关键词:《雅舍谈吃》 梁实秋 饮食散文  《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在台湾时期完成的一部散文集,书中介绍了许多有关饮食文化的知识,读来令人口舌生津,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