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一个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中国古典诗词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古诗词是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各族情感和历史的最生动的载体和最集中的体现,更是我们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和精髓。学习教材中摘选的一些名家名篇,指导学生背诵熟记,对培养当代学生的文化素养,集成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教师在其中担当的角色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本文中,我根据平时的一些教学实践,对学习古体诗词的意义和方法谈一些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古诗词 诗歌文化 古诗艺术 诗词教学
一、一部诗歌史也是我们民族的正统文学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尤其是在诗歌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后,更是空前繁荣,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寓理载道,涉猎包罗万象,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对于几千年来我们炎黄子孙人生的成长,启蒙是诗,终极亦是诗,像《三字经》《千字文》等是启蒙诗,再到谭嗣同写完《狱中题壁》后慷慨就义和陆游作完《示儿》方才瞑目,可谓之“生亦诗,死亦是诗”。可以说,思想是诗,文化是诗,文明是诗,否定传统诗歌就等于否定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
二、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需要
近年来,一些媒体书刊上讲,现在的一些青少年,受够了假劣商品的欺骗,纯净的校园开始社会化,开始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金钱至上、六亲不认、无所寄托、无所顾忌、既不温柔又不敦厚,缺乏同情心,没有使命感,尚恶求“酷”,正在向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形势发展。这都是缺乏传统文化教育酿成的恶果,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给学生上传统美德这一课刻不容缓。因为有了传统文化,才可塑造我们现在的心灵和社会,没有传统文化,我们可能还和懵懂的孩童一般一无所知。中国一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不懂古典诗词,就不能深刻理解过去的优良文化和思想;不曾了解史诗,便不能知道我们经历了哪些社会变革,事件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三、陶冶情操,提高情趣的需要
情感永远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内容之一,而自周秦汉魏、唐宋明清以来,可以说,凡有情处尽有诗,凡有诗处皆有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渔樵歌妓,心灵具是情景交融,无限丰富的心灵一脉相承。不懂诗词就不能得到我们民族情感的真传,“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任何高档名牌服装,或昂贵的化妆品所不能够替代的。
四、提高汉语水平的需要
汉语是诗的语言,因为几千年来,汉语就是在诗的氛围中成长和发展的,汉语与诗在相辅相成中各自发展了自己,彼此交融,无法割裂开来。不懂诗词就不能理解领会汉语的真韵,同时说话和思维等都上不了档次。
五、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曾有学生跟我说传统诗词条条框框太多,束缚思想,格式呆板。我告诉他说愈是宝贵的思想,愈是要用精致的形式来表现,这就像高档的盒子装珠宝,低档的箩筐装青菜一样,格律诗词的条条框框,看似束缚思想,而实际上却是保护着思想。“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正是《江城子》中严密的形式,使苏轼的那点思想千古无损,让现在的我们依然能体会到苏轼当时那份孤独时的凄凉与悲切。正是因为条框,才使诗人的思想成方成圆,如《蝶恋花》成方,《浪淘沙》成圆,正是因为成方成圆,所以《蝶恋花》会背了,《浪淘沙》也就会背了,而当时那么流行的汪国真的诗,谁又能一字不差的背出?与其让读者丢三落四,倒不如自己裁定整齐。自由的新诗,好比一滩细沙拿不起来,让人不堪记背,也没办法记背。五、六岁的小朋友可以用脆亮的声音背诵出几十首唐诗、宋词,而现代诗却没办法背诵。所以,我说格律诗词是没办法替代的一种艺术形式。
六、如何改善古诗词的教学方式
首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本着向前人学习的精神,应仔细研读前人的诗词。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多朗诵,形成对诗词的感性认识。多朗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领略诗词的艺术风采,体会诗词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魅力。每个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能全面了解诗词的特征,而且事实上不经过有效的阅读也不可能真正地了解诗词。
其次,引导学生了解、领会、体验诗词作者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如何分辨各种词体的艺术风格,如岳飞在《满江红》中表现出的慷慨激昂,欧阳修在《踏莎行》中的意味悠长,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的豪情壮志等等。当学生知道了诗词的感情后,知道了用哪首诗,或者是哪首词来抒发自己的胸臆,当然也可以因景生情,灵感迸发,尝试自己写诗填词。
再次,教会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语言技巧、行文技巧、声律技巧等在内的各种艺术技巧,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应对教材中精选出来的优秀的诗词进行研读,这些精选过的古诗词,都是经过长期考验并且都有着极强的表现力,是诗词格律的一些优秀模式,值得让学生熟读和掌握。一些经典的名家名篇都是几百年来为人们所公认的,是能够集中体现出作者的智慧才华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在课外,学生应多搜集一些名人的诗词,这样跟着前人的脚步,起点高,进步也就快。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够反应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语文教育的工作者,对于指导和端正学生的理想和抱负有着极大的导向性。平时我们的言行举止、道德修养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因此应让文化中的真善美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培养学生从小接受一些藝术熏陶,这样对学生很有益处,对以后的写作以及树立正确的理想都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古诗词 诗歌文化 古诗艺术 诗词教学
一、一部诗歌史也是我们民族的正统文学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尤其是在诗歌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后,更是空前繁荣,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寓理载道,涉猎包罗万象,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对于几千年来我们炎黄子孙人生的成长,启蒙是诗,终极亦是诗,像《三字经》《千字文》等是启蒙诗,再到谭嗣同写完《狱中题壁》后慷慨就义和陆游作完《示儿》方才瞑目,可谓之“生亦诗,死亦是诗”。可以说,思想是诗,文化是诗,文明是诗,否定传统诗歌就等于否定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
二、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需要
近年来,一些媒体书刊上讲,现在的一些青少年,受够了假劣商品的欺骗,纯净的校园开始社会化,开始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金钱至上、六亲不认、无所寄托、无所顾忌、既不温柔又不敦厚,缺乏同情心,没有使命感,尚恶求“酷”,正在向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形势发展。这都是缺乏传统文化教育酿成的恶果,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给学生上传统美德这一课刻不容缓。因为有了传统文化,才可塑造我们现在的心灵和社会,没有传统文化,我们可能还和懵懂的孩童一般一无所知。中国一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不懂古典诗词,就不能深刻理解过去的优良文化和思想;不曾了解史诗,便不能知道我们经历了哪些社会变革,事件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三、陶冶情操,提高情趣的需要
情感永远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内容之一,而自周秦汉魏、唐宋明清以来,可以说,凡有情处尽有诗,凡有诗处皆有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渔樵歌妓,心灵具是情景交融,无限丰富的心灵一脉相承。不懂诗词就不能得到我们民族情感的真传,“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任何高档名牌服装,或昂贵的化妆品所不能够替代的。
四、提高汉语水平的需要
汉语是诗的语言,因为几千年来,汉语就是在诗的氛围中成长和发展的,汉语与诗在相辅相成中各自发展了自己,彼此交融,无法割裂开来。不懂诗词就不能理解领会汉语的真韵,同时说话和思维等都上不了档次。
五、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曾有学生跟我说传统诗词条条框框太多,束缚思想,格式呆板。我告诉他说愈是宝贵的思想,愈是要用精致的形式来表现,这就像高档的盒子装珠宝,低档的箩筐装青菜一样,格律诗词的条条框框,看似束缚思想,而实际上却是保护着思想。“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正是《江城子》中严密的形式,使苏轼的那点思想千古无损,让现在的我们依然能体会到苏轼当时那份孤独时的凄凉与悲切。正是因为条框,才使诗人的思想成方成圆,如《蝶恋花》成方,《浪淘沙》成圆,正是因为成方成圆,所以《蝶恋花》会背了,《浪淘沙》也就会背了,而当时那么流行的汪国真的诗,谁又能一字不差的背出?与其让读者丢三落四,倒不如自己裁定整齐。自由的新诗,好比一滩细沙拿不起来,让人不堪记背,也没办法记背。五、六岁的小朋友可以用脆亮的声音背诵出几十首唐诗、宋词,而现代诗却没办法背诵。所以,我说格律诗词是没办法替代的一种艺术形式。
六、如何改善古诗词的教学方式
首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本着向前人学习的精神,应仔细研读前人的诗词。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多朗诵,形成对诗词的感性认识。多朗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领略诗词的艺术风采,体会诗词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魅力。每个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能全面了解诗词的特征,而且事实上不经过有效的阅读也不可能真正地了解诗词。
其次,引导学生了解、领会、体验诗词作者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如何分辨各种词体的艺术风格,如岳飞在《满江红》中表现出的慷慨激昂,欧阳修在《踏莎行》中的意味悠长,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的豪情壮志等等。当学生知道了诗词的感情后,知道了用哪首诗,或者是哪首词来抒发自己的胸臆,当然也可以因景生情,灵感迸发,尝试自己写诗填词。
再次,教会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语言技巧、行文技巧、声律技巧等在内的各种艺术技巧,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应对教材中精选出来的优秀的诗词进行研读,这些精选过的古诗词,都是经过长期考验并且都有着极强的表现力,是诗词格律的一些优秀模式,值得让学生熟读和掌握。一些经典的名家名篇都是几百年来为人们所公认的,是能够集中体现出作者的智慧才华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在课外,学生应多搜集一些名人的诗词,这样跟着前人的脚步,起点高,进步也就快。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够反应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语文教育的工作者,对于指导和端正学生的理想和抱负有着极大的导向性。平时我们的言行举止、道德修养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因此应让文化中的真善美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培养学生从小接受一些藝术熏陶,这样对学生很有益处,对以后的写作以及树立正确的理想都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