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键词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充分研读课文的前提下,根据作品的特点提炼出一个核心字词,让学生能高屋建瓴地对作品内容、写法、主旨等进行探究,从而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提取关键词,需要老师高屋建瓴地去研读文本,从文本的标题、关键句、文眼、写法、内容中提取。教师恰当而巧妙地提取出关键词句,既可以突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关键词教学法;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是,综观现在的课堂教学,还有许多老师在“满堂灌”,一讲到底,学生不能从阅读中主动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解读”;还有一些老师在“满堂问”、“随意问”,不能深入细读文本。这样一来学生无法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二来学生抓不住重点,突破不了难点,也品不出文章的美点,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长此以往,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提高。
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关键词教学法来改善这种状况。
一、关键词教學法的含义
关键词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充分研读课文的前提下,根据作品的特点提炼出一个核心字词,让学生能高屋建瓴地对作品内容、写法、主旨等进行探究,从而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关键词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一)从课文的标题着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语言简短凝练、生动具体,标题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可以是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文章主旨的暗示,可以是文章情感的体现,也可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老师在研读文章的时候,必须关注文章的标题,可以先问自己“文章为什么要用这个标题”“这个标题有何作用,有何妙处”“能不能换一个标题”这些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入手去研究文本,必然会发现其妙处。
例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可以抓住标题中的“智”来展开教学。通过这个“智”可以提炼出如下问题:第一,晁盖等人如何智取,智的具体体现;第二,请分析杨志的智与不智。通过这两个话题,一方面让学生深入读懂文本,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还能结合文章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
再如教学《伤仲永》这篇文言文时,笔者发现许多老师都是串讲课文,只重视落实文言字词,而轻视文章内容的解读;只重视老师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探究发现。其实,这篇课文的标题就是最好的文眼,老师通过提取“伤”这个关键词,来展开教学,“伤”有哀伤、叹息之意,通过“伤何事”“伤何人”“为何伤”这几个关键点的品读,学生就能自己领悟到,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天资聪颖的小孩最后“泯然众人”的故事,作者在文中不仅对仲永之父表示哀伤、叹息,也对仲永本人不努力学习而叹息,还对当时同县其他人、当时整个“利欲熏心”的社会环境表示哀伤叹息。
(二)从课文的关键句着手
许多作品,如果细细品读,会发现许多文章是有关键句的。所谓关键句,是指能凝练地体现文章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句子,它可以高度涵盖文章的内容、主旨、写法。一般来说,课文的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具有哲理意味的句子,都是老师在研读课文时需要关注的句子。
例如在教学《老王》时,笔者就抓住了文章结尾的那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提取出本文教学的关键词为“幸与不幸”。首先让学生探讨“文章从哪些方面,通过哪些文字表现了老王的不幸”,这样就跳出了信息筛选的框架,从而让学生关注文章的词语、句式表达,这样学生就会抓住“活命、破旧的、瞎的、没出息”这些短而意味丰富的词语来分析老王的家庭的不幸、生活的艰辛、身体的残疾、旁人的欺侮、社会的冷漠;其次探讨“作者真的是个幸运的人吗”,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文章,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杨绛那一颗怜悯之心、善良之心,以及折射出当时那个社会的冷漠。最后结合这些“幸与不幸”来分析作者的愧怍之情,深读全文,就会发现作者认为老王最大的不幸是来自于作者,曾经熟悉他、帮助他、同情他的作者对老王态度的转变让老王难以承受,再进一步思考,会发现,根本的原因还是冷漠的社会。通过这一关键词句,带领学生深入文字,细品文字,学生自然而然学会去阅读文字、思考文字背后的意味。
(三)从文章的文眼处着手
一篇文章,找对了文眼,就找到了文章的突破口,而这个文眼的发现,需要老师深入文字,提取出提纲挈领的、总揽全局的内容。
例如汪旭升老师执教《泥人张》时,就抓住了“捏”这个关键词,通过设置三个主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文题《泥人张》告知人们泥人张有一项手艺很出名,即“捏泥人”,那么“捏”字是什么意思?有“捏造、拿捏、刁难、要挟”等意思。首先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学生用“捏”字造句,要求概括出小说的情节,得出“海张五拿捏泥人张,泥人张捏泥人海张五”的精炼概括。在第二个环节把握人物时,执教者通过主问题“海张五怎样拿捏泥人张和泥人张怎样捏泥人海张五”,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重点抓住海张五的语言描写“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这破手艺,贱卖都没人要。”让学生在表演读中体会海张五的挑衅、牛气、侮辱,而泥人张则重点品读动作描写“抠下、摆弄、找、戳”等,以换词、表演动作等方式,读出泥人张的沉着冷静、机智敏捷、维护尊严等形象。在第三个环节探究活法(生活的活,也就是这两个人的拿捏对方的资本)时,通过主问题海张五凭什么捏泥人张(凭借有钱有权有势)和泥人张凭什么捏泥人海张五(靠手艺),然后上升到《俗世奇人》这本书的写作意图、写作特色。
(四)从文章的写法着手
某些文学作品,文章的写法鲜明而有特色,如果直接从写法入手,未尝不可。例如余映潮老师在设计《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就着重关注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通过对文章第四段和第十一段进行选点比读,从而来感受孔乙己的变化。在学生的讨论发言后,总结出这两段的对比点非常丰富。如:出场与退场、伤痕与短腿、长衫与夹袄、正常与残疾、青白玉黑色、眼睛与眼神……还有时令、形貌、姿态、衣着、语气、动作、眼神、语言、酒量……这些对比,把肉体和精神都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通过选取“对比”这一关键词,让学生既掌握了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写法,还深入地品读了文字,也掌握了这种写法的好处,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五)从文章的内容着手
内容就是文章中作者写了什么,它是作者表达感情、表现写作意图的载体和依据。把握内容是文学作品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较长的文章,如果老师要长文短教,那就要找到文章的关键词。
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和《变色龙》这类小说时,我们可以抓住“变”这个关键词去解读,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哪些变化?不变的是什么?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里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设计这样的关键词,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而且对文章的主旨意图的解读就不再只是贴标签了。
除了以上这些方法之外,还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入手、从文章的线索入手、从文章的主旨入手、从文体的特征入手、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等等。
总的来说,提取关键词,需要老师高屋建瓴地去研读文本,需要老师细致入微地分析学情,需要老师具备聚焦放大文中最具有魅力的一笔和发现学生学习中最大难点之处的能力。恰当而巧妙地提取出关键词句,既可以突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又能有效避免“碎问碎答、一讲到底、面面俱到”等弊端,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师有所研究,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才是语文“减肥”之道。
关键词:语文教学;关键词教学法;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是,综观现在的课堂教学,还有许多老师在“满堂灌”,一讲到底,学生不能从阅读中主动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解读”;还有一些老师在“满堂问”、“随意问”,不能深入细读文本。这样一来学生无法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二来学生抓不住重点,突破不了难点,也品不出文章的美点,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长此以往,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提高。
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关键词教学法来改善这种状况。
一、关键词教學法的含义
关键词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充分研读课文的前提下,根据作品的特点提炼出一个核心字词,让学生能高屋建瓴地对作品内容、写法、主旨等进行探究,从而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关键词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一)从课文的标题着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语言简短凝练、生动具体,标题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可以是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文章主旨的暗示,可以是文章情感的体现,也可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老师在研读文章的时候,必须关注文章的标题,可以先问自己“文章为什么要用这个标题”“这个标题有何作用,有何妙处”“能不能换一个标题”这些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入手去研究文本,必然会发现其妙处。
例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可以抓住标题中的“智”来展开教学。通过这个“智”可以提炼出如下问题:第一,晁盖等人如何智取,智的具体体现;第二,请分析杨志的智与不智。通过这两个话题,一方面让学生深入读懂文本,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还能结合文章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
再如教学《伤仲永》这篇文言文时,笔者发现许多老师都是串讲课文,只重视落实文言字词,而轻视文章内容的解读;只重视老师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探究发现。其实,这篇课文的标题就是最好的文眼,老师通过提取“伤”这个关键词,来展开教学,“伤”有哀伤、叹息之意,通过“伤何事”“伤何人”“为何伤”这几个关键点的品读,学生就能自己领悟到,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天资聪颖的小孩最后“泯然众人”的故事,作者在文中不仅对仲永之父表示哀伤、叹息,也对仲永本人不努力学习而叹息,还对当时同县其他人、当时整个“利欲熏心”的社会环境表示哀伤叹息。
(二)从课文的关键句着手
许多作品,如果细细品读,会发现许多文章是有关键句的。所谓关键句,是指能凝练地体现文章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句子,它可以高度涵盖文章的内容、主旨、写法。一般来说,课文的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具有哲理意味的句子,都是老师在研读课文时需要关注的句子。
例如在教学《老王》时,笔者就抓住了文章结尾的那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提取出本文教学的关键词为“幸与不幸”。首先让学生探讨“文章从哪些方面,通过哪些文字表现了老王的不幸”,这样就跳出了信息筛选的框架,从而让学生关注文章的词语、句式表达,这样学生就会抓住“活命、破旧的、瞎的、没出息”这些短而意味丰富的词语来分析老王的家庭的不幸、生活的艰辛、身体的残疾、旁人的欺侮、社会的冷漠;其次探讨“作者真的是个幸运的人吗”,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文章,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杨绛那一颗怜悯之心、善良之心,以及折射出当时那个社会的冷漠。最后结合这些“幸与不幸”来分析作者的愧怍之情,深读全文,就会发现作者认为老王最大的不幸是来自于作者,曾经熟悉他、帮助他、同情他的作者对老王态度的转变让老王难以承受,再进一步思考,会发现,根本的原因还是冷漠的社会。通过这一关键词句,带领学生深入文字,细品文字,学生自然而然学会去阅读文字、思考文字背后的意味。
(三)从文章的文眼处着手
一篇文章,找对了文眼,就找到了文章的突破口,而这个文眼的发现,需要老师深入文字,提取出提纲挈领的、总揽全局的内容。
例如汪旭升老师执教《泥人张》时,就抓住了“捏”这个关键词,通过设置三个主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文题《泥人张》告知人们泥人张有一项手艺很出名,即“捏泥人”,那么“捏”字是什么意思?有“捏造、拿捏、刁难、要挟”等意思。首先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学生用“捏”字造句,要求概括出小说的情节,得出“海张五拿捏泥人张,泥人张捏泥人海张五”的精炼概括。在第二个环节把握人物时,执教者通过主问题“海张五怎样拿捏泥人张和泥人张怎样捏泥人海张五”,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重点抓住海张五的语言描写“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这破手艺,贱卖都没人要。”让学生在表演读中体会海张五的挑衅、牛气、侮辱,而泥人张则重点品读动作描写“抠下、摆弄、找、戳”等,以换词、表演动作等方式,读出泥人张的沉着冷静、机智敏捷、维护尊严等形象。在第三个环节探究活法(生活的活,也就是这两个人的拿捏对方的资本)时,通过主问题海张五凭什么捏泥人张(凭借有钱有权有势)和泥人张凭什么捏泥人海张五(靠手艺),然后上升到《俗世奇人》这本书的写作意图、写作特色。
(四)从文章的写法着手
某些文学作品,文章的写法鲜明而有特色,如果直接从写法入手,未尝不可。例如余映潮老师在设计《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就着重关注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通过对文章第四段和第十一段进行选点比读,从而来感受孔乙己的变化。在学生的讨论发言后,总结出这两段的对比点非常丰富。如:出场与退场、伤痕与短腿、长衫与夹袄、正常与残疾、青白玉黑色、眼睛与眼神……还有时令、形貌、姿态、衣着、语气、动作、眼神、语言、酒量……这些对比,把肉体和精神都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通过选取“对比”这一关键词,让学生既掌握了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写法,还深入地品读了文字,也掌握了这种写法的好处,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五)从文章的内容着手
内容就是文章中作者写了什么,它是作者表达感情、表现写作意图的载体和依据。把握内容是文学作品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较长的文章,如果老师要长文短教,那就要找到文章的关键词。
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和《变色龙》这类小说时,我们可以抓住“变”这个关键词去解读,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哪些变化?不变的是什么?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里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设计这样的关键词,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而且对文章的主旨意图的解读就不再只是贴标签了。
除了以上这些方法之外,还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入手、从文章的线索入手、从文章的主旨入手、从文体的特征入手、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等等。
总的来说,提取关键词,需要老师高屋建瓴地去研读文本,需要老师细致入微地分析学情,需要老师具备聚焦放大文中最具有魅力的一笔和发现学生学习中最大难点之处的能力。恰当而巧妙地提取出关键词句,既可以突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又能有效避免“碎问碎答、一讲到底、面面俱到”等弊端,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师有所研究,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才是语文“减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