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魏风》是2000多年前的魏地民歌,经过文人的整理和加工,成为《诗经·国风》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进入雅文学殿堂。产生于此地的《芮城歌谣》(未刊稿)①则是现当代当地俗文学的代表,由于它离我们太近,以至于感觉不到其价值,学术界对其关注和研究十分有限。通过对两者之间动植物意象、地域的对应研究,能够比较深入探讨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魏风》;魏地民歌;俗文学
[中图分类号]I2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2-0030-03
魏国是西周初年在魏地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其存在时间自西周初年建立到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都城在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县城的北5里处,如今南、北城墙已是残垣断壁,但仍能感受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本文通过植物、动物、地名三方面的意象比较来探究《魏风》与魏地现当代民歌的关系。
一、植物意象
《魏风》内容中的植物有莫(醋醋柳)、桑、英、藚、桃、棘、檀、禾、黍、麦、苗11种。现当代80余首歌謠中涉及的植物有韭菜、菜子(花)、麦穗、苜蓿、石榴、葵花、南瓜、金菊、玉米、谷穗、牵牛(花)、苹果、樱桃、玫瑰(花)、月季、莲、萝卜、甜菜、红薯、高粱、桃(花)、水稻、棉花、白梨(花)、绿豆、葫芦、皂角树、白菜、柿子、柏、柳。与《魏风》的植物兼备实用和审美功能相比,现当代歌谣更加侧重于实用功能。下面对比分析它们共同的意象桃和麦。
(一)桃
《魏风·园有桃》中“园有桃,其实之殽”提及桃这种植物,《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等都提到了桃,可见当时桃树比较多见,桃树的特点是生长范围广,环境适应能力强,生命力旺盛。“原型批评”被称为人类精神领域的考古发掘,在一个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些意象嵌入了他们的意识,形成了种族记忆。桃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意象,它代表着生命力、生殖力、希望等。《诗序》:“《园有桃》,刺时也。大夫忧其君,国小而迫,而俭以啬,不能用其民,而无德教,日以侵削,故作是诗也。”“园有桃,其实之殽”,用园中的桃尚可食用起兴,隐喻有才无所施用,这里的桃代表着生命力、希望和兴盛,桃树果实累累而且可以食用与作者“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的怀才不遇处境形成显明的对比,从而达到“刺时”的效果。
《芮城歌谣·儿歌谣》(未刊稿)中有一首:“咯——咯——咯,天——明——了,山里的桃花开红了,你买饼,我买酒,咱俩交个好朋友。”桃意象在歌谣中似乎用得很随便,若是换成其他种类的花也能讲得通,但仍用桃花比较恰当,似一种约定俗成,若是将桃花换成杏花或梨花,很难品味儿歌的那种欢快和愉悦的味道。“桃”的意象虽经过了2000多年的沉淀,它所蕴含的情节因“百姓日用而不知”正在淡化,但依旧在我们的生活中若隐若现并不时表现出来。
(二)麦
《魏风·硕鼠》有“硕鼠硕鼠,勿食我麦”的记载,说明2600多年以前的魏地已经广泛种植小麦,麦是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的成果,是用来填饱肚子的,却为硕鼠所食,这是一种具有强烈反差的讽刺。《芮城歌谣·抗日歌谣·打的日本投了降》(未刊稿)②有“麦穗绣花放清香,乡亲抗日支前方”的句子。麦子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粮食作物,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河东地区则更具代表。麦在这里是以“麦穗花”的形式与菜子花、苜蓿花、石榴花、葵花花、南瓜花、金菊花并列出现的,用这几种花所营造的氛围来表现人民群众抗日的热情,在《诗经》中的作为粮食的麦在现当代民歌中仅起到起兴的作用。
二、动物意象
《魏风》中的动物有貆、特、鹑、鼠四种,而现当代民谣中的动物有鸡、驴、牛、虎、狼、鳖、鱼、虾、(死)猪、(走)狗、马、猪狗(食)、乌龟、羊、老鼠、喜鹊、鸳鸯、百灵鸟、蝶、蜂、骡子、马、猫(娃)、狗(娃)、松鼠、山羊(公公)等。从《魏风》中的野生动物能看到狩猎在当时人们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而现当代民谣中的更多的是被驯化的家禽、家畜,反映人类对大自然利用范围的扩大。鼠在《魏风》和现当代民谣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意象。
(一)鼠意象
《硕鼠》:“硕鼠硕鼠,勿食我黍……硕鼠硕鼠,勿食我麦……硕鼠硕鼠,勿食我苗。”此处用的是赋、比、兴中“比”的艺术手法,即“以彼物比此物也”。硕鼠的本义已退居次要地位,更多的是用它的比喻义和引申义,老鼠的贪、懒被平行移到了统治者的身上,寄托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憎恨。
在《芮城歌谣》中有首男女对唱的《盘歌》,其中有一组男女对唱的歌词是:
男问:什么生来爱打洞?
什么高大肯招风?
什么多了麻烦大?
什么影响国计民生?
女答:老鼠生来爱打洞,
树木高大肯招风,
子女多了麻烦大,
人多影响国计民生。
这里对鼠的称呼明显口语化,体现了民歌的贴近生活的特点。“什么生来爱打洞?老鼠生来爱打洞”,体现的是老鼠的本能。“老鼠爱打洞”、“树大肯招风”为宣传计划生育“子女多了麻烦大”、“人多影响国计民生”做铺垫,服务于国家方针政策。两者均是与统治者有关,不同的是爱憎情感,《硕鼠》是将统治者比做老鼠来表达自己的怨恨之情,而《盘歌》则是通过对老鼠爱打洞这种本能的描述来说明国家政策的合理性。
(二)《硕鼠》与《鸡毛传单歌》比较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鸡毛传单歌》:
各位父老听我言,验契征粮太得残。
去年来了狗委员,专门来把这事办。
咱们起来把他赶,连爬带滚离了县。
不料回省进恶言,今年又来芮城县。
强迫县长布告宣,又传村长把契验。
稽查耗粮斗升合,多粮不管少粮添。
芮城同胞心不甘,咱们成了韭菜园。
若按契约把粮完,芮城人民饿死完。
各位绅士不愿言,学生带头和他干。
信到各样急速传,携来农具赶贪官。
定期三月二十三,还是东关老地点。
抗拒契约不能验,免得人民受苦难。
《硕鼠》和《鸡毛传单歌》都有很强的斗争精神,不同的是《硕鼠》的作者虽对“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三岁贯汝,莫我肯劳”的统治者有强烈的不满和怨愤,但依旧能保持克制,没有与之公开绝裂,而是选择了希望远离他们而到达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乐土”、“乐国”、“乐郊”。《鸡毛传单歌》也是表现劳动人民对统治的反抗,但已经是忍无可忍,要揭竿而起了。这是一种彻底的失望和无所畏惧的反抗,已经将“怨而不怒”、“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想法化为实际行动了。
(三)對《硕鼠》的另类解读
“硕鼠”中的“硕”有两种解释:其一,“硕”即“大”的意思,“硕鼠”即“大老鼠”; 其二,“硕”被认为是 “鼫”的假借字,“硕鼠”即“鼫鼠”,也是“大老鼠”。总之,两种解释均指形体较大的老鼠。《诗序》:“《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统治者横征暴敛、贪得无厌而又大腹便便,就像大老鼠。这说明魏地当时(公元661年之前)应有大老鼠,而老鼠的主要食物是谷物粮食,既然老鼠可以吃得那么肥,那么由此可以推断魏地当时的农业生产很发达。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水经注》说:“故魏国南西并去大河二十余里,北去首山十余里,处山河之间。”黄河在山西省西南出龙门之后,水流变缓,水面变宽,又有汾水、渭水两支流的注入,上游携带的泥沙随着水流的变缓,开始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很高,以致老鼠都可以吃得很饱,出现了硕鼠。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农业生产发达,为什么劳动人民的生活却那么艰苦以至于发出了“誓将去女,适彼乐土”的呐喊呢?在古代社会农业生产发达跟老百姓的生活富裕有联系,但不是必然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的唐王朝,依旧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存在,何况古魏国所处的贫富分化极其严重的奴隶制社会呢?
三、地名、地域
《魏风》中比较明确的地名有汾水、黄河,而在现当代民谣中提到的地名有中条山、大禹渡口、古魏城、太行山、黄河、宁夏、潼关、河津、北京、上海。相对于《魏风》地名仅限于魏地,现当代民谣的视野更为开阔,涉及全国性的大城市。
(一)中条山
《魏风·陟岵》中“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三句中的“岵”、“屺”、“冈”分别是指无草木的山、有草木的山和山脊。《陟岵》用“赋”的手法,层层递进,说明孝子离家越来越远,思念亲人的感情也越来越强烈。古魏国背山临水,山即中条山,水即黄河。所以,此处的“岵”、“屺”、“冈” 应该分别指的是中条山的山脚、山腰、山脊。
芮城民歌民谣中的《中条山战歌》:
中条山,高又高,
铁样坚,钢样牢。
飞机攻不动,
大炮打不倒。
它是我们中国的马奇诺,
这是我们胜利的最前哨。
最前哨,最前哨。
胜利的最前哨。
现当代民歌中的中条山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日本侵华战争让这里经受了炮火的洗礼,它被称作中国的“马奇诺”,可见它在抗日战争时期战略防御方面的重要性。昔日告别家人的山头如今却成了抵御外敌的前沿阵地,对中条山的歌颂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抗日热情。
(二)黄河
《魏风·伐檀》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的“河”均指黄河,由“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且沦猗”都可以推断出河水在当时是比较清的。
《芮城歌谣·船夫曲》第三首:
自古黄河多灾难,浊浪滚滚淹庄田,
想叫河水清,除非是——
柏叶落,柳叶圆, 日出西山塌了天。
毛主度指点黄河变,如今变清更新颜,
能运输,能发电,能养鱼,能浇田,
你看它——万里身躯披锦绣,
湾湾的清水映蓝天,今朝害水变益水,
北国赛江南。
从《伐檀》与《船夫曲》的对比可发现黄河的变迁。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利用能力提高,对黄河水资源的利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水泛滥已经得到有效控制,黄河在航运、发电、灌溉、养殖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毛主度指点黄河变,如今变清更新颜”能感到在那个“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特定年代的特殊时代气息。
《诗经·魏风》虽是古魏国当时的民歌,但经过文人的加工和不同角度的解读以及几千年的沉淀,已经不再是几首随意传唱的简单民歌,而是已经上升为一种雅文学,并且被赋予特殊内涵,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相比之下,当地的现当代民歌虽然数量占优势,涉及范围很广,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但由于工业文明和城市化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冲击、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已经无暇顾及民歌,视像时代的到来更是将民歌民谣边缘化。
①2012年 7月16日本人去了山西省芮城县县志办,当时县志办正准备编修新的县志,工作人员正在忙着为新县志整理资料,其中一部分资料就是歌谣,这些歌谣是当地人长时间从芮城县各地搜集而来的,共82首。这些歌谣还没有最后定稿出版,因此称之为《芮城歌谣》(未刊稿)。
②《芮城歌谣·抗日歌谣·打的日本投了降》(未刊稿):“菜子花儿黄又黄,游击队抗日摆战场/麦穗绣花放清香,乡亲抗日支前方/苜蓿开花蓝双蓝,全民齐心来抗战/石榴花儿红双红,国共合作抗日兵/葵花开花向太阳,抗日全靠共产党/南瓜花儿黄浪浪,鬼子死在河岸上/金菊开花黄又黄,打的日本投了降。”
[1]宋·朱熹集传,清·方玉润评.诗经[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9.
[2]芮城县志编纂委员会.芮城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3]刘松来.诗经[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1.
[4]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9.
[关键词]《魏风》;魏地民歌;俗文学
[中图分类号]I2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2-0030-03
魏国是西周初年在魏地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其存在时间自西周初年建立到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都城在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县城的北5里处,如今南、北城墙已是残垣断壁,但仍能感受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本文通过植物、动物、地名三方面的意象比较来探究《魏风》与魏地现当代民歌的关系。
一、植物意象
《魏风》内容中的植物有莫(醋醋柳)、桑、英、藚、桃、棘、檀、禾、黍、麦、苗11种。现当代80余首歌謠中涉及的植物有韭菜、菜子(花)、麦穗、苜蓿、石榴、葵花、南瓜、金菊、玉米、谷穗、牵牛(花)、苹果、樱桃、玫瑰(花)、月季、莲、萝卜、甜菜、红薯、高粱、桃(花)、水稻、棉花、白梨(花)、绿豆、葫芦、皂角树、白菜、柿子、柏、柳。与《魏风》的植物兼备实用和审美功能相比,现当代歌谣更加侧重于实用功能。下面对比分析它们共同的意象桃和麦。
(一)桃
《魏风·园有桃》中“园有桃,其实之殽”提及桃这种植物,《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等都提到了桃,可见当时桃树比较多见,桃树的特点是生长范围广,环境适应能力强,生命力旺盛。“原型批评”被称为人类精神领域的考古发掘,在一个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些意象嵌入了他们的意识,形成了种族记忆。桃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意象,它代表着生命力、生殖力、希望等。《诗序》:“《园有桃》,刺时也。大夫忧其君,国小而迫,而俭以啬,不能用其民,而无德教,日以侵削,故作是诗也。”“园有桃,其实之殽”,用园中的桃尚可食用起兴,隐喻有才无所施用,这里的桃代表着生命力、希望和兴盛,桃树果实累累而且可以食用与作者“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的怀才不遇处境形成显明的对比,从而达到“刺时”的效果。
《芮城歌谣·儿歌谣》(未刊稿)中有一首:“咯——咯——咯,天——明——了,山里的桃花开红了,你买饼,我买酒,咱俩交个好朋友。”桃意象在歌谣中似乎用得很随便,若是换成其他种类的花也能讲得通,但仍用桃花比较恰当,似一种约定俗成,若是将桃花换成杏花或梨花,很难品味儿歌的那种欢快和愉悦的味道。“桃”的意象虽经过了2000多年的沉淀,它所蕴含的情节因“百姓日用而不知”正在淡化,但依旧在我们的生活中若隐若现并不时表现出来。
(二)麦
《魏风·硕鼠》有“硕鼠硕鼠,勿食我麦”的记载,说明2600多年以前的魏地已经广泛种植小麦,麦是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的成果,是用来填饱肚子的,却为硕鼠所食,这是一种具有强烈反差的讽刺。《芮城歌谣·抗日歌谣·打的日本投了降》(未刊稿)②有“麦穗绣花放清香,乡亲抗日支前方”的句子。麦子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粮食作物,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河东地区则更具代表。麦在这里是以“麦穗花”的形式与菜子花、苜蓿花、石榴花、葵花花、南瓜花、金菊花并列出现的,用这几种花所营造的氛围来表现人民群众抗日的热情,在《诗经》中的作为粮食的麦在现当代民歌中仅起到起兴的作用。
二、动物意象
《魏风》中的动物有貆、特、鹑、鼠四种,而现当代民谣中的动物有鸡、驴、牛、虎、狼、鳖、鱼、虾、(死)猪、(走)狗、马、猪狗(食)、乌龟、羊、老鼠、喜鹊、鸳鸯、百灵鸟、蝶、蜂、骡子、马、猫(娃)、狗(娃)、松鼠、山羊(公公)等。从《魏风》中的野生动物能看到狩猎在当时人们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而现当代民谣中的更多的是被驯化的家禽、家畜,反映人类对大自然利用范围的扩大。鼠在《魏风》和现当代民谣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意象。
(一)鼠意象
《硕鼠》:“硕鼠硕鼠,勿食我黍……硕鼠硕鼠,勿食我麦……硕鼠硕鼠,勿食我苗。”此处用的是赋、比、兴中“比”的艺术手法,即“以彼物比此物也”。硕鼠的本义已退居次要地位,更多的是用它的比喻义和引申义,老鼠的贪、懒被平行移到了统治者的身上,寄托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憎恨。
在《芮城歌谣》中有首男女对唱的《盘歌》,其中有一组男女对唱的歌词是:
男问:什么生来爱打洞?
什么高大肯招风?
什么多了麻烦大?
什么影响国计民生?
女答:老鼠生来爱打洞,
树木高大肯招风,
子女多了麻烦大,
人多影响国计民生。
这里对鼠的称呼明显口语化,体现了民歌的贴近生活的特点。“什么生来爱打洞?老鼠生来爱打洞”,体现的是老鼠的本能。“老鼠爱打洞”、“树大肯招风”为宣传计划生育“子女多了麻烦大”、“人多影响国计民生”做铺垫,服务于国家方针政策。两者均是与统治者有关,不同的是爱憎情感,《硕鼠》是将统治者比做老鼠来表达自己的怨恨之情,而《盘歌》则是通过对老鼠爱打洞这种本能的描述来说明国家政策的合理性。
(二)《硕鼠》与《鸡毛传单歌》比较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鸡毛传单歌》:
各位父老听我言,验契征粮太得残。
去年来了狗委员,专门来把这事办。
咱们起来把他赶,连爬带滚离了县。
不料回省进恶言,今年又来芮城县。
强迫县长布告宣,又传村长把契验。
稽查耗粮斗升合,多粮不管少粮添。
芮城同胞心不甘,咱们成了韭菜园。
若按契约把粮完,芮城人民饿死完。
各位绅士不愿言,学生带头和他干。
信到各样急速传,携来农具赶贪官。
定期三月二十三,还是东关老地点。
抗拒契约不能验,免得人民受苦难。
《硕鼠》和《鸡毛传单歌》都有很强的斗争精神,不同的是《硕鼠》的作者虽对“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三岁贯汝,莫我肯劳”的统治者有强烈的不满和怨愤,但依旧能保持克制,没有与之公开绝裂,而是选择了希望远离他们而到达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乐土”、“乐国”、“乐郊”。《鸡毛传单歌》也是表现劳动人民对统治的反抗,但已经是忍无可忍,要揭竿而起了。这是一种彻底的失望和无所畏惧的反抗,已经将“怨而不怒”、“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想法化为实际行动了。
(三)對《硕鼠》的另类解读
“硕鼠”中的“硕”有两种解释:其一,“硕”即“大”的意思,“硕鼠”即“大老鼠”; 其二,“硕”被认为是 “鼫”的假借字,“硕鼠”即“鼫鼠”,也是“大老鼠”。总之,两种解释均指形体较大的老鼠。《诗序》:“《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统治者横征暴敛、贪得无厌而又大腹便便,就像大老鼠。这说明魏地当时(公元661年之前)应有大老鼠,而老鼠的主要食物是谷物粮食,既然老鼠可以吃得那么肥,那么由此可以推断魏地当时的农业生产很发达。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水经注》说:“故魏国南西并去大河二十余里,北去首山十余里,处山河之间。”黄河在山西省西南出龙门之后,水流变缓,水面变宽,又有汾水、渭水两支流的注入,上游携带的泥沙随着水流的变缓,开始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很高,以致老鼠都可以吃得很饱,出现了硕鼠。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农业生产发达,为什么劳动人民的生活却那么艰苦以至于发出了“誓将去女,适彼乐土”的呐喊呢?在古代社会农业生产发达跟老百姓的生活富裕有联系,但不是必然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的唐王朝,依旧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存在,何况古魏国所处的贫富分化极其严重的奴隶制社会呢?
三、地名、地域
《魏风》中比较明确的地名有汾水、黄河,而在现当代民谣中提到的地名有中条山、大禹渡口、古魏城、太行山、黄河、宁夏、潼关、河津、北京、上海。相对于《魏风》地名仅限于魏地,现当代民谣的视野更为开阔,涉及全国性的大城市。
(一)中条山
《魏风·陟岵》中“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三句中的“岵”、“屺”、“冈”分别是指无草木的山、有草木的山和山脊。《陟岵》用“赋”的手法,层层递进,说明孝子离家越来越远,思念亲人的感情也越来越强烈。古魏国背山临水,山即中条山,水即黄河。所以,此处的“岵”、“屺”、“冈” 应该分别指的是中条山的山脚、山腰、山脊。
芮城民歌民谣中的《中条山战歌》:
中条山,高又高,
铁样坚,钢样牢。
飞机攻不动,
大炮打不倒。
它是我们中国的马奇诺,
这是我们胜利的最前哨。
最前哨,最前哨。
胜利的最前哨。
现当代民歌中的中条山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日本侵华战争让这里经受了炮火的洗礼,它被称作中国的“马奇诺”,可见它在抗日战争时期战略防御方面的重要性。昔日告别家人的山头如今却成了抵御外敌的前沿阵地,对中条山的歌颂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抗日热情。
(二)黄河
《魏风·伐檀》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的“河”均指黄河,由“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且沦猗”都可以推断出河水在当时是比较清的。
《芮城歌谣·船夫曲》第三首:
自古黄河多灾难,浊浪滚滚淹庄田,
想叫河水清,除非是——
柏叶落,柳叶圆, 日出西山塌了天。
毛主度指点黄河变,如今变清更新颜,
能运输,能发电,能养鱼,能浇田,
你看它——万里身躯披锦绣,
湾湾的清水映蓝天,今朝害水变益水,
北国赛江南。
从《伐檀》与《船夫曲》的对比可发现黄河的变迁。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利用能力提高,对黄河水资源的利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水泛滥已经得到有效控制,黄河在航运、发电、灌溉、养殖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毛主度指点黄河变,如今变清更新颜”能感到在那个“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特定年代的特殊时代气息。
《诗经·魏风》虽是古魏国当时的民歌,但经过文人的加工和不同角度的解读以及几千年的沉淀,已经不再是几首随意传唱的简单民歌,而是已经上升为一种雅文学,并且被赋予特殊内涵,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相比之下,当地的现当代民歌虽然数量占优势,涉及范围很广,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但由于工业文明和城市化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冲击、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已经无暇顾及民歌,视像时代的到来更是将民歌民谣边缘化。
①2012年 7月16日本人去了山西省芮城县县志办,当时县志办正准备编修新的县志,工作人员正在忙着为新县志整理资料,其中一部分资料就是歌谣,这些歌谣是当地人长时间从芮城县各地搜集而来的,共82首。这些歌谣还没有最后定稿出版,因此称之为《芮城歌谣》(未刊稿)。
②《芮城歌谣·抗日歌谣·打的日本投了降》(未刊稿):“菜子花儿黄又黄,游击队抗日摆战场/麦穗绣花放清香,乡亲抗日支前方/苜蓿开花蓝双蓝,全民齐心来抗战/石榴花儿红双红,国共合作抗日兵/葵花开花向太阳,抗日全靠共产党/南瓜花儿黄浪浪,鬼子死在河岸上/金菊开花黄又黄,打的日本投了降。”
[1]宋·朱熹集传,清·方玉润评.诗经[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9.
[2]芮城县志编纂委员会.芮城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3]刘松来.诗经[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1.
[4]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