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顺应健康中国、全域旅游新态势,基于广西资源特色及发展阶段,提出四级绿道建设体系,“标准绿道+准绿道”绿道建设模式,“绿道+”开发建设策略,形成4项编制成果,提升规划实操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绿道体系、建设模式、规划、广西
1 引言
广西绿道体系是八桂城乡土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机联动的重要杠杆,其建设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新空间,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美丽广西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开展广西绿道体系规划及建设,能促进生态保育、生态治理,维育广西生态系统,保障生物多样性,并能将开敞空间、自然保护区、农林资源、景观要素等进行有机整合,塑造绿色景观廊道、游憩空间,是贯彻落实自治区“三大生态”战略的重要举措。
2 广西绿道体系建设基础
广西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本底条件,人文资源丰富,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全区境内海洋、河流、山地、平原交错分布,相互融合,形成了景观多变的地域特色。广西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具备生态、文化、民族、临海、沿边五大优势的省份,旅游资源互补性和组合性好,为绿道网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
与其他省份相比,广西的绿道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绿道建设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广西目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都市连绵区尚未形成,且全区城镇密度较低,距离相对较远,地形复杂,要构建形成覆盖全区域的绿道网难度较大。二是现状绿道分布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网络体系。现状建成绿道多为景区内部绿道,服务和影响范围有限。三是大部分绿道缺乏绿道网规划作为指引,各市之间规划建设缺乏联动,并缺乏与相邻省份绿道联通的预留通道。四是绿道相关设施配套不完善,尚未形成统一的建设标准,标识系统较混乱,绿道的便捷性、舒适性较差,利用率较低,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五是绿道功能比较单一,尚未形成绿道产业,促进区域经济效益作用不明显。
3广西绿道体系规划工作方法
3.1 采用多样化技术手段开展基础评价
项目组深入14个设区市开展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工作,充分利用百度统计、腾讯云数智等大数据平台收集分析现状资料,通过评价指标体系、潜力分析和修正模型的构建,以GIS为平台,综合考虑资源要素和城乡发展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交通网络格局、各市发展意愿等基础条件和布局因素,通过数据可视化叠加对自治区级绿道节点和线路的筛选和定线进行科学直观的评价分析。
3.2 形成丰富多樣的实用性规划成果体系
规划形成4项编制成果体系,即文本、图纸、说明书和附件。附件包括《国内外绿道规划建设经验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代拟)、《广西旅游绿道研究》3个专题研究和《广西绿道现状调研报告》。其中,《广西旅游绿道研究》专题主要就如何整合广西旅游资源、服务广西旅游经济发展开展研究,重点结合广西旅游发展格局,在分析广西旅游绿道作用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全局高度意义的绿道精品示范段作为特色旅游绿道,提出适当提升支撑体系建设标准和近期投资建设要求。
4 广西绿道体系规划技术特色
4.1 构建四级绿道建设指引,做好顶层设计和指引工作
理清绿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关系,构建“自治区—片区—市域—城区”绿道建设指引。自治区层面着重与周边相邻省份的对接、区内各地级市之间的衔接,统筹引导绿道线路布局;片区层面针对广西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区域旅游资源差异大等特点,将全区划分为桂中南、桂东南、桂西、桂西北、桂北五大片区,根据各片区不同的主题特色提出分区统筹协调要求,对主要配套设施数量、配套设施的建筑形式和风格等进行引导性控制;市域层面以绿道实际选线为依托,突出展示各市的特色文化与生态景观;城区层面强化绿道与用地功能复合开发,对自治区级绿道经过城区路段提出建议线路,明确城区段绿道特色、建设形式等要求,形成完善的绿道网体系。
4.2提出“标准绿道+准绿道”建设模式,降低开发建设难度和成本
针对广西复杂地形条件和人口分布差异大的问题,以及适应当前广西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特征,规划延伸传统绿道定义和建设内容,提出分别适用于城镇建成区内外的“标准绿道+准绿道”的绿道建设模式,有效降低绿道开发建设成本,提升绿道使用效率。准绿道主要利用乡村道路等低等级公路建设,允许少量机动车进入混行,作为尚未到达修建具有独立自行车道的标准绿道条件时的阶段性措施和过渡形态,有机应对现阶段发展需求和未来改造可能。同时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基础上增补形成十四种适应广西不同区域及功能要求的菜单式绿道断面形式指引。
4.3分类定量提出城市绿道评价和建设要求,精准引导绿道规划建设
根据广西城镇空间不连片、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大的特征,规划对城市发展规模、绿道建设适宜条件、旅游发展潜力等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将14个设区市划分为绿道重点建设一类、二类、三类城市。通过对规划绿道以及城市各类资源点不同覆盖和影响范围进行缓冲区分析,制定服务水平、串联度、可达性和中心城区绿道网覆盖密度等建设引导指标,定量提出不同类别城市的绿道规划评价和建设要求。并以挖掘各地特色资源、提升改造城市绿色空间、构建“15分钟绿色生活圈”为目标导向,精准指引各市绿道规划建设的侧重点和目标定位。
4.4强化绿色生态廊道构建,提升绿道生态保育功能
考虑特有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为了强化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生态廊道畅通水平,规划通过生态影响评估预留绿色缓冲空间,形成绿色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通道。针对野生动植物生境保护,根据不同生物迁徙需求,细化生态廊道宽度要求,保育绿化带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稳定。同时,提出加强郊野型绿道建设,串联城乡生态空间,链接生态资源,提升生态用地效能。
4.5提出“绿道+”多渠道开发建设策略,服务区域旅游业发展
有别于东部地区强化城镇连绵区绿道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规划结合广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分布,强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少数民族地区、沿边沿海地区的绿道线路组织和布局,构建能突出广西旅游特色的中越沿边风情绿道、北部湾滨海绿道、东巴凤康体养生绿道和桂林山水景观绿道等精品路线,形成广西旅游线路的有益补充。一方面通过开发绿道品牌体育赛事和休闲健身等绿道旅游产品,提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绿道+N”主题游径功能开发策略,促进绿道与地区经济建设互动,带动沿线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发展;另一方面强调在各项整治工程中推行“N+绿道”配套建设,解决欠发达地区绿道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
5 结语
省域绿道体系建设对构建生态宜居绿色新格局,促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塑造地方城乡新风貌,打造新常态下经济新增点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广西绿道体系规划为例,探讨了省域绿道体系规划工作的工作思路及技术特色,以期为省域绿道体系,尤其是西部地区绿道体系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广西壮族自治区绿道体系规划
[2] 刘罗军,宋劲松.广东省绿道网综合功能开发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2(03).
[3] 徐涵 廖泽群.广东省游径系统选线因素研究 [J]. 城乡建设,2020(17):84-87.
关键词:绿道体系、建设模式、规划、广西
1 引言
广西绿道体系是八桂城乡土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机联动的重要杠杆,其建设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新空间,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美丽广西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开展广西绿道体系规划及建设,能促进生态保育、生态治理,维育广西生态系统,保障生物多样性,并能将开敞空间、自然保护区、农林资源、景观要素等进行有机整合,塑造绿色景观廊道、游憩空间,是贯彻落实自治区“三大生态”战略的重要举措。
2 广西绿道体系建设基础
广西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本底条件,人文资源丰富,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全区境内海洋、河流、山地、平原交错分布,相互融合,形成了景观多变的地域特色。广西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具备生态、文化、民族、临海、沿边五大优势的省份,旅游资源互补性和组合性好,为绿道网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
与其他省份相比,广西的绿道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绿道建设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广西目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都市连绵区尚未形成,且全区城镇密度较低,距离相对较远,地形复杂,要构建形成覆盖全区域的绿道网难度较大。二是现状绿道分布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网络体系。现状建成绿道多为景区内部绿道,服务和影响范围有限。三是大部分绿道缺乏绿道网规划作为指引,各市之间规划建设缺乏联动,并缺乏与相邻省份绿道联通的预留通道。四是绿道相关设施配套不完善,尚未形成统一的建设标准,标识系统较混乱,绿道的便捷性、舒适性较差,利用率较低,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五是绿道功能比较单一,尚未形成绿道产业,促进区域经济效益作用不明显。
3广西绿道体系规划工作方法
3.1 采用多样化技术手段开展基础评价
项目组深入14个设区市开展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工作,充分利用百度统计、腾讯云数智等大数据平台收集分析现状资料,通过评价指标体系、潜力分析和修正模型的构建,以GIS为平台,综合考虑资源要素和城乡发展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交通网络格局、各市发展意愿等基础条件和布局因素,通过数据可视化叠加对自治区级绿道节点和线路的筛选和定线进行科学直观的评价分析。
3.2 形成丰富多樣的实用性规划成果体系
规划形成4项编制成果体系,即文本、图纸、说明书和附件。附件包括《国内外绿道规划建设经验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代拟)、《广西旅游绿道研究》3个专题研究和《广西绿道现状调研报告》。其中,《广西旅游绿道研究》专题主要就如何整合广西旅游资源、服务广西旅游经济发展开展研究,重点结合广西旅游发展格局,在分析广西旅游绿道作用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全局高度意义的绿道精品示范段作为特色旅游绿道,提出适当提升支撑体系建设标准和近期投资建设要求。
4 广西绿道体系规划技术特色
4.1 构建四级绿道建设指引,做好顶层设计和指引工作
理清绿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关系,构建“自治区—片区—市域—城区”绿道建设指引。自治区层面着重与周边相邻省份的对接、区内各地级市之间的衔接,统筹引导绿道线路布局;片区层面针对广西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区域旅游资源差异大等特点,将全区划分为桂中南、桂东南、桂西、桂西北、桂北五大片区,根据各片区不同的主题特色提出分区统筹协调要求,对主要配套设施数量、配套设施的建筑形式和风格等进行引导性控制;市域层面以绿道实际选线为依托,突出展示各市的特色文化与生态景观;城区层面强化绿道与用地功能复合开发,对自治区级绿道经过城区路段提出建议线路,明确城区段绿道特色、建设形式等要求,形成完善的绿道网体系。
4.2提出“标准绿道+准绿道”建设模式,降低开发建设难度和成本
针对广西复杂地形条件和人口分布差异大的问题,以及适应当前广西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特征,规划延伸传统绿道定义和建设内容,提出分别适用于城镇建成区内外的“标准绿道+准绿道”的绿道建设模式,有效降低绿道开发建设成本,提升绿道使用效率。准绿道主要利用乡村道路等低等级公路建设,允许少量机动车进入混行,作为尚未到达修建具有独立自行车道的标准绿道条件时的阶段性措施和过渡形态,有机应对现阶段发展需求和未来改造可能。同时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基础上增补形成十四种适应广西不同区域及功能要求的菜单式绿道断面形式指引。
4.3分类定量提出城市绿道评价和建设要求,精准引导绿道规划建设
根据广西城镇空间不连片、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大的特征,规划对城市发展规模、绿道建设适宜条件、旅游发展潜力等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将14个设区市划分为绿道重点建设一类、二类、三类城市。通过对规划绿道以及城市各类资源点不同覆盖和影响范围进行缓冲区分析,制定服务水平、串联度、可达性和中心城区绿道网覆盖密度等建设引导指标,定量提出不同类别城市的绿道规划评价和建设要求。并以挖掘各地特色资源、提升改造城市绿色空间、构建“15分钟绿色生活圈”为目标导向,精准指引各市绿道规划建设的侧重点和目标定位。
4.4强化绿色生态廊道构建,提升绿道生态保育功能
考虑特有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为了强化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生态廊道畅通水平,规划通过生态影响评估预留绿色缓冲空间,形成绿色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通道。针对野生动植物生境保护,根据不同生物迁徙需求,细化生态廊道宽度要求,保育绿化带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稳定。同时,提出加强郊野型绿道建设,串联城乡生态空间,链接生态资源,提升生态用地效能。
4.5提出“绿道+”多渠道开发建设策略,服务区域旅游业发展
有别于东部地区强化城镇连绵区绿道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规划结合广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分布,强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少数民族地区、沿边沿海地区的绿道线路组织和布局,构建能突出广西旅游特色的中越沿边风情绿道、北部湾滨海绿道、东巴凤康体养生绿道和桂林山水景观绿道等精品路线,形成广西旅游线路的有益补充。一方面通过开发绿道品牌体育赛事和休闲健身等绿道旅游产品,提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绿道+N”主题游径功能开发策略,促进绿道与地区经济建设互动,带动沿线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发展;另一方面强调在各项整治工程中推行“N+绿道”配套建设,解决欠发达地区绿道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
5 结语
省域绿道体系建设对构建生态宜居绿色新格局,促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塑造地方城乡新风貌,打造新常态下经济新增点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广西绿道体系规划为例,探讨了省域绿道体系规划工作的工作思路及技术特色,以期为省域绿道体系,尤其是西部地区绿道体系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广西壮族自治区绿道体系规划
[2] 刘罗军,宋劲松.广东省绿道网综合功能开发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2(03).
[3] 徐涵 廖泽群.广东省游径系统选线因素研究 [J]. 城乡建设,2020(17):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