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间接语言以礼貌、婉转的方式间接地表达交际意图,常易于被接受,因而被认为最具恰当性。文章指出,语言的间接度制约着交际目的的实现,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语言间接度对交际的制约。分析表明,说话人在交际中应把握语言的间接度,只有语言的间接度适度,才有助于交际成功。
关键词:间接语言;间接度;制约;交际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8-0094-3
Abstract: Indirect speech is considered proper and easily acceptable in communication, for it conveys communicative goals in a polite and tactful wa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egree of indirectness inhibits the realization of communicative goals, and analyzes the inhibition of the degree of indirectness in communication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only a proper degree of indirectness makes communication possible.
Key words: indirect speech, degree of indirectness, inhibit, communication
1. 引言
语言有直接和间接之分。语言的间接性是语言形式和功能之间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结果,即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是不一致的。(何兆熊,1999:120-121)在日常交际中,由于某种原因或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人们并不总是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通过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间接、含蓄、完整地表达自己。从言语行为看,Searle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转引自何兆熊,1999:124)即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是对合作原则的违背。Grice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间接语言的使用是相当频繁的,也就是说,合作原则中的四个准则通常是被人违背的。(参见王文琴,1998:125)但是,间接语言却遵守了礼貌原则。Leech认为,通过语言来表达礼貌是最常用的手段,是成功交际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语用原则。(转引自何自然,1997:108)通过语言手段表达礼貌同句式有关,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体现出不同的礼貌程度差异。那么,间接语言作为礼貌的语言手段,是不是语言越间接就越礼貌,交际就越成功呢?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语言间接度对交际的制约。分析表明,说话人在交际中应把握语言的间接度,只有间接度适度的语言,才有助于交际成功,否则,会适得其反。
2. 语言的间接度与礼貌
Grice认为,在会话过程中,合作原则必须遵循。但出于某种目的或由于某种原因,人们常违背合作原则下的一项或多项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使其话语具有字面以外的含义,这种导致会话含义的话语就是间接语言。从语言形式看,使用间接语言可以使表达显得更委婉、含蓄,但是,“在现实交际中,不考虑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与交际目标等因素而不恰当地使用间接语言与礼貌套语,有时不怎么礼貌,有时甚至是不礼貌的。”(转引自王建华,2002:29)Leech认为,话语说得越间接就越客气,就越有礼貌;说得越直率、越带强求的语气,当然就越不客气,越显得粗鲁、无礼。(转引自何自然,1997:114)但是,Leech的这番话是有前提的:通过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来确定话语是否礼貌,其首要前提是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损、益问题。(何自然,1997:114)利益损惠等级与话语间接等级并不是简单的成正比或成反比。当话语内容有益于说话人时,间接、婉转、客套的语言就显得较为得体。当话语内容有益于受话人时,“使用太间接的表达方式,则显得发话人给予受话人的利益言不由衷,不够诚心。”(何自然、陈新仁,2004:44)例如:帮受话人提箱子。如果使用非常间接的语言方式,如“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permit me to help you to lift that luggage?”,则有损于礼貌。可见,如果过度地使用间接语言,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间接语言虽然能以礼貌、婉转的方式传达意图,但并不是说间接度越大就越礼貌,就越能达到交际目的,语言的间接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交际的成败。
3. 语言间接度对交际的制约
间接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即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说话人的意愿,听话人的做事能力和愿望等等。(何自然、陈新仁,2004:66)Searle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之所以能传达出多于或有别于话语字面意义的含义,他所依靠的是他和听话人之间的共有知识,这其中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以及听话人所具有的一般分析和推理能力。(参见何自然、陈新仁,2004:66)因此,间接言语行为涉及说话人(传达意义或意图),听话人(具有一般分析和推理能力或做某事的能力、愿望)和互知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共有知识,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三个因素,它们同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一起共同制约着语言的间接程度。语言的间接度对交际的制约也在这四个方面得以体现:
3.1 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说什么往往受制于为什么说,言语行为的话语是围绕说话者特定的交际意图而展开的。(许彩云,2002:49)一般情况下,当交际意图有益于说话人时,尤其当交际意图难以实现时,语言越间接,即语言的间接度越高,交际就越趋于成功。如:请别人帮忙代买一本书。如果别人不到书店而是去别的地方,那么说话人应尽量间接、委婉地提出请求,以使别人愿意多走几步到书店买书。如“Could you help me to buy a book in the bookstore?”或更婉转的话语。但当交际的意图有益于听话人时,需要的语言的间接度就越低。如语言的间接度与礼貌部分所举的例子,如果使用间接度较低的语言形式或直接的语言形式,如“Let me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则被认为自然、礼貌,交际就趋于成功。
3.2 受话人的分析推理能力
在言语交流中,受话人的年龄、性格、职业、经历、地位等制约着说话人的语言形式的选择,因为这些特征决定着受话人的分析推理能力。如:同一个大学教授解释同一个自然规律,在课堂上他可能讲理论、讲高科技的东西;在和工人们的谈话中,他可能会以他们工厂的生产为例解释这个规律;在和农民聊天时,他可能会以庄稼的长势为例解释这个规律。很显然,教授是根据不同的受话人所具有的不同的分析推理能力而选用了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大学生,教授可能运用非常专业化、逻辑性很强的术语,即间接度较低的语言;对工人,他会用间接度适中的语言,而对农民他可能使用浅显、生动、形象的通俗语言,即间接度较高的语言,以达到交际成功。
3.3 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
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即人际关系)在言语行为中体现为权势关系和亲密程度。(许彩云,2002:49)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包括:陌生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以及情爱关系,(王建华,2001:26-27)说话双方关系不同,交际中使用的言语表达方式就不同。在具体的言语交流中,说话人是在权衡权势关系和亲密程度之后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布朗与列文森曾提供了以下两个例句:
(1) Excuse me, sir, would it be all right if I smoke?
(2) Mind if I smoke?
根据布朗与列文森的解释(1978:56-289),雇员的相对权势低,他对老板说话很可能使用例(1),即间接度较高的语言。而在同样的情境中,如果相对权势高的老板同雇员说话,就很可能使用例(2),即间接度较低的语言。我们也可以解释为:说话人如果认为他与受话人的关系不密切,即亲密度低,他就会使用例(1),即间接度较高的语言;说话人如果认为他与受话人的关系密切,即亲密度高,他就会使用例(2),即间接度较低的语言,以达到交际成功。
3.4 说话人与听话人的互知语境
语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就话语表达而言,语境影响说话人在说话内容、表达方式、表达手段等方面的选择。(何自然、陈新仁,2004:121)间接语言实际上是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说话人为了特定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李莉华,2003:119)说话人使用间接语言的现象就是间接言语行为。根据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分常规性和非常规性两类。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比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更为复杂和不确定,因前者更多取决于互知的背景信息,取决于语境。(参见何自然,1997:97)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有时会导致说话人的以言行事意图和听话人对这个意图的理解出现不一致,主要原因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在语境或背景信息方面缺少互知。(何自然,1997:98)例如:
Aunt: Won’t you have another piece of cake, Tommy?
Tommy: No, thank you.
Aunt: You seem to be suffering from loss of appetite.
Tommy: That ain’t loss of appetite. What I’m suffering from is politeness.
当Tommy回答“No, thank you.”的时候,他在话语里带有间接以言行事的意图,只是Tommy和Aunt之间缺乏互知,结果Aunt只理解了Tommy表示“拒绝”这个字面的施为用意,而不知道Tommy这句话实际上是要表达愿意接受蛋糕这个间接的以言行事的意图。所以,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在语境或背景信息方面缺少互知,交际时就应该使用间接度较低的语言或直接的语言。但当说话人和听话人具有互知背景信息或语境时,说话人使用间接语言传达出的交际意图就易于被听话人理解,交际就趋于成功。例如:
(小孩在场)Father: Shall we get something for the kids?
Mother: Yes. But I veto I-C-E-C-R-E-A-M.
显然,在孩子在场的情况下,母亲不好直接反对,所以她故意用大词(veto)和单词拆开拼读的间接方式表明了她反对给小孩吃冰激淋,但又不让孩子知道。父亲显然明白母亲的用意:即不让孩子吃冰激淋。
4. 结 论
语言的间接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交际的成败,表现在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听话人的分析推理能力、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以及说话人与听话人的互知语境等四个方面。在交际中,这四个方面是动态的,并共同制约着说话人所使用的语言的间接度。因此,并不是说语言的间接度越大,达到交际目的的可能性就越大;或说语言的间接度越小,达到交际目的的可能性就越小。也不是说语言的间接度越大,达到交际目的的可能性就越小;或者语言的间接度越小,达到交际目的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语言实践中,说话人应该将影响语言间接度的四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把握语言的间接度,交际才可能成功。
参考文献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20-121,124.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7-98,108,114.
何自然、陈新仁. 当代语用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44,66,121.
李莉华. 浅析间接语言的使用动因[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119.
王文琴. 论间接语言的语用功能及制约范围[J]. 南京大学学报,1998(1):125.
王建华. 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 外国语,2001(5):26-27.
王建华. 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J]. 东华大学学报,2002(4):29.
许彩云. 言语行为类型及话语模式变式探析[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49.
关键词:间接语言;间接度;制约;交际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8-0094-3
Abstract: Indirect speech is considered proper and easily acceptable in communication, for it conveys communicative goals in a polite and tactful wa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egree of indirectness inhibits the realization of communicative goals, and analyzes the inhibition of the degree of indirectness in communication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only a proper degree of indirectness makes communication possible.
Key words: indirect speech, degree of indirectness, inhibit, communication
1. 引言
语言有直接和间接之分。语言的间接性是语言形式和功能之间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结果,即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是不一致的。(何兆熊,1999:120-121)在日常交际中,由于某种原因或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人们并不总是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通过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间接、含蓄、完整地表达自己。从言语行为看,Searle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转引自何兆熊,1999:124)即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是对合作原则的违背。Grice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间接语言的使用是相当频繁的,也就是说,合作原则中的四个准则通常是被人违背的。(参见王文琴,1998:125)但是,间接语言却遵守了礼貌原则。Leech认为,通过语言来表达礼貌是最常用的手段,是成功交际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语用原则。(转引自何自然,1997:108)通过语言手段表达礼貌同句式有关,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体现出不同的礼貌程度差异。那么,间接语言作为礼貌的语言手段,是不是语言越间接就越礼貌,交际就越成功呢?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语言间接度对交际的制约。分析表明,说话人在交际中应把握语言的间接度,只有间接度适度的语言,才有助于交际成功,否则,会适得其反。
2. 语言的间接度与礼貌
Grice认为,在会话过程中,合作原则必须遵循。但出于某种目的或由于某种原因,人们常违背合作原则下的一项或多项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使其话语具有字面以外的含义,这种导致会话含义的话语就是间接语言。从语言形式看,使用间接语言可以使表达显得更委婉、含蓄,但是,“在现实交际中,不考虑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与交际目标等因素而不恰当地使用间接语言与礼貌套语,有时不怎么礼貌,有时甚至是不礼貌的。”(转引自王建华,2002:29)Leech认为,话语说得越间接就越客气,就越有礼貌;说得越直率、越带强求的语气,当然就越不客气,越显得粗鲁、无礼。(转引自何自然,1997:114)但是,Leech的这番话是有前提的:通过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来确定话语是否礼貌,其首要前提是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损、益问题。(何自然,1997:114)利益损惠等级与话语间接等级并不是简单的成正比或成反比。当话语内容有益于说话人时,间接、婉转、客套的语言就显得较为得体。当话语内容有益于受话人时,“使用太间接的表达方式,则显得发话人给予受话人的利益言不由衷,不够诚心。”(何自然、陈新仁,2004:44)例如:帮受话人提箱子。如果使用非常间接的语言方式,如“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permit me to help you to lift that luggage?”,则有损于礼貌。可见,如果过度地使用间接语言,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间接语言虽然能以礼貌、婉转的方式传达意图,但并不是说间接度越大就越礼貌,就越能达到交际目的,语言的间接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交际的成败。
3. 语言间接度对交际的制约
间接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即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说话人的意愿,听话人的做事能力和愿望等等。(何自然、陈新仁,2004:66)Searle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之所以能传达出多于或有别于话语字面意义的含义,他所依靠的是他和听话人之间的共有知识,这其中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以及听话人所具有的一般分析和推理能力。(参见何自然、陈新仁,2004:66)因此,间接言语行为涉及说话人(传达意义或意图),听话人(具有一般分析和推理能力或做某事的能力、愿望)和互知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共有知识,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三个因素,它们同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一起共同制约着语言的间接程度。语言的间接度对交际的制约也在这四个方面得以体现:
3.1 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说什么往往受制于为什么说,言语行为的话语是围绕说话者特定的交际意图而展开的。(许彩云,2002:49)一般情况下,当交际意图有益于说话人时,尤其当交际意图难以实现时,语言越间接,即语言的间接度越高,交际就越趋于成功。如:请别人帮忙代买一本书。如果别人不到书店而是去别的地方,那么说话人应尽量间接、委婉地提出请求,以使别人愿意多走几步到书店买书。如“Could you help me to buy a book in the bookstore?”或更婉转的话语。但当交际的意图有益于听话人时,需要的语言的间接度就越低。如语言的间接度与礼貌部分所举的例子,如果使用间接度较低的语言形式或直接的语言形式,如“Let me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则被认为自然、礼貌,交际就趋于成功。
3.2 受话人的分析推理能力
在言语交流中,受话人的年龄、性格、职业、经历、地位等制约着说话人的语言形式的选择,因为这些特征决定着受话人的分析推理能力。如:同一个大学教授解释同一个自然规律,在课堂上他可能讲理论、讲高科技的东西;在和工人们的谈话中,他可能会以他们工厂的生产为例解释这个规律;在和农民聊天时,他可能会以庄稼的长势为例解释这个规律。很显然,教授是根据不同的受话人所具有的不同的分析推理能力而选用了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大学生,教授可能运用非常专业化、逻辑性很强的术语,即间接度较低的语言;对工人,他会用间接度适中的语言,而对农民他可能使用浅显、生动、形象的通俗语言,即间接度较高的语言,以达到交际成功。
3.3 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
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即人际关系)在言语行为中体现为权势关系和亲密程度。(许彩云,2002:49)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包括:陌生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以及情爱关系,(王建华,2001:26-27)说话双方关系不同,交际中使用的言语表达方式就不同。在具体的言语交流中,说话人是在权衡权势关系和亲密程度之后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布朗与列文森曾提供了以下两个例句:
(1) Excuse me, sir, would it be all right if I smoke?
(2) Mind if I smoke?
根据布朗与列文森的解释(1978:56-289),雇员的相对权势低,他对老板说话很可能使用例(1),即间接度较高的语言。而在同样的情境中,如果相对权势高的老板同雇员说话,就很可能使用例(2),即间接度较低的语言。我们也可以解释为:说话人如果认为他与受话人的关系不密切,即亲密度低,他就会使用例(1),即间接度较高的语言;说话人如果认为他与受话人的关系密切,即亲密度高,他就会使用例(2),即间接度较低的语言,以达到交际成功。
3.4 说话人与听话人的互知语境
语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就话语表达而言,语境影响说话人在说话内容、表达方式、表达手段等方面的选择。(何自然、陈新仁,2004:121)间接语言实际上是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说话人为了特定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李莉华,2003:119)说话人使用间接语言的现象就是间接言语行为。根据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分常规性和非常规性两类。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比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更为复杂和不确定,因前者更多取决于互知的背景信息,取决于语境。(参见何自然,1997:97)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有时会导致说话人的以言行事意图和听话人对这个意图的理解出现不一致,主要原因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在语境或背景信息方面缺少互知。(何自然,1997:98)例如:
Aunt: Won’t you have another piece of cake, Tommy?
Tommy: No, thank you.
Aunt: You seem to be suffering from loss of appetite.
Tommy: That ain’t loss of appetite. What I’m suffering from is politeness.
当Tommy回答“No, thank you.”的时候,他在话语里带有间接以言行事的意图,只是Tommy和Aunt之间缺乏互知,结果Aunt只理解了Tommy表示“拒绝”这个字面的施为用意,而不知道Tommy这句话实际上是要表达愿意接受蛋糕这个间接的以言行事的意图。所以,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在语境或背景信息方面缺少互知,交际时就应该使用间接度较低的语言或直接的语言。但当说话人和听话人具有互知背景信息或语境时,说话人使用间接语言传达出的交际意图就易于被听话人理解,交际就趋于成功。例如:
(小孩在场)Father: Shall we get something for the kids?
Mother: Yes. But I veto I-C-E-C-R-E-A-M.
显然,在孩子在场的情况下,母亲不好直接反对,所以她故意用大词(veto)和单词拆开拼读的间接方式表明了她反对给小孩吃冰激淋,但又不让孩子知道。父亲显然明白母亲的用意:即不让孩子吃冰激淋。
4. 结 论
语言的间接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交际的成败,表现在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听话人的分析推理能力、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以及说话人与听话人的互知语境等四个方面。在交际中,这四个方面是动态的,并共同制约着说话人所使用的语言的间接度。因此,并不是说语言的间接度越大,达到交际目的的可能性就越大;或说语言的间接度越小,达到交际目的的可能性就越小。也不是说语言的间接度越大,达到交际目的的可能性就越小;或者语言的间接度越小,达到交际目的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语言实践中,说话人应该将影响语言间接度的四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把握语言的间接度,交际才可能成功。
参考文献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20-121,124.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7-98,108,114.
何自然、陈新仁. 当代语用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44,66,121.
李莉华. 浅析间接语言的使用动因[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119.
王文琴. 论间接语言的语用功能及制约范围[J]. 南京大学学报,1998(1):125.
王建华. 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 外国语,2001(5):26-27.
王建华. 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J]. 东华大学学报,2002(4):29.
许彩云. 言语行为类型及话语模式变式探析[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