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突破

来源 :中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央视记者柴静的自传《看见》又引来了新一轮的阅读热潮,短短几个月,印数已达140万册,她以其真诚且极富人文关怀的文字,带给了所有人深深的震撼与感动。400页,23万字,《看见》不仅让人了解经历与记录本身所具有的重量,更引人深思: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媒体人的坚守?在如今依旧受到种种牵绊与限制的新闻平台上,为了追寻真相,媒体又该如何有所突破?
  在柴静新书大卖后不久,社会上立即掀起了一场“砍柴”与“护柴”之争,很多人认为,柴静出镜时有“表演”式采访之嫌,且其只“关注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安全讨巧,最终只是让其个人受益,用闾丘露薇的话讲,即是“不专业”。由此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对媒体而言,新闻理想主义与专业主义相比,哪个更应该坚守?这两者是否始终不可兼得,又如何在对立中取得突破呢?
  在我看来,事实上,新闻理想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也理应是当今媒体人都应坚守的原则。理想主义是所有新闻工作出发的起点,但与此同时,唯有真正的新闻专业主义,敢于突破现实种种的藩篱, 才能为新闻事件的报道保驾护航。
  早在民国年间,《京报》创刊人邵飘萍,就曾这样概括媒体人的职责:“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记得罗曼 ?罗兰说过:“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现实后依旧热爱生活。”但对媒体人来说,想来这句话应该换个说法:“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奢靡与繁华的伪装背后,依旧写下振聋发聩的真相。”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各种冲突此起彼伏甚至愈演愈烈,作为时代的观察者,新闻人最重要的职责是专业而冷静的记录。冷嘲热讽容易,成天批判也容易,难得的是数十年如一日,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孜孜不倦地试图接近真相并给予公众交代。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柴静始终有着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又锋芒毕露,面对华南虎事件,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她本着一名新闻人的理想主义,剥丝去茧,待一层层伪饰的泡沫褪去,还百姓一个真相。在央视工作的十年里,她受过上级部门的批评,遭到来自黑社会的威胁,还包括自己家人和同事的质疑与不屑。铁马冰河,波澜不惊,她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看见迷雾中的中国,这样的坚守,令人钦佩,更让人心疼。试想,若没有这对新闻理想主义的坚守,柴静,以及所有的媒体工作者,又怎能在身陷囹圄的媒体生涯中一直保卫他们心中的真相,关注社会事件中的普通人?或许,在媒体人看来,通过挖掘真相而收获得来的微笑,就能使再灰暗的景观陡然绽放出一抹亮色,使再悲催的境遇棒杀不了活着的滋味,这,才是记录和报道的意义所在。
  有人说过:做电视做到最后,所比较的不过是谁具有更加丰富的人性。这不单单揭示了媒体人在人性方面加以坚守的重要性,同时也与柴静一路走来的精彩历程及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充分吻合。媒体人在以媒体事件为中心,对真相进行剖析的过程当中,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会对真相以及关键信息的探寻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媒体人对于事件认识的深度也会直接导致整个电视节目会呈现出怎样的结果。柴静本人也曾经说过:作为媒体人,若不从对人的关系作为出发点来进行节目制作,最终会导致其走向另一个虚伪的怪圈当中。同时,作为一个资格的媒体人,在电视节目制作播报的过程当中,既不能将自身放在强者的立场上,同时也不能够完全倾向于弱者的立场。媒体人最忌讳的就是将自己摆在某个群体当中,对于任何角色均应当抱有一定的质疑性。强弱者在新闻实践中所具有的发言权是完全一致的。作为媒体人,需要将发言权交给他们,使大家能够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媒体人,还需要对其职业素质进行不断的提升,构建坚实可靠的文化基础以及职业理想,倾注全身心,对社会事件给予高度的关注,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相接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审美情趣,为作好媒体工作奠定基础。
  身处于当今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媒体在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监督公权力的同时,应该坚守的,不应只是那一颗保卫真相的心,同时还要有一腔面对无穷因果与复杂现实时敢于突破与对抗的热血,应该在享受新闻带来的自由的同时,勇于担负起社会责任,并坚持自身品味和立场,而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近年来,随着各媒体的迅速兴起,一些虚假报道也随之卷土而来,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通报的《甘肃日报》等多家报刊的虚假报道就是教训,更有甚者,有些媒体从业者收了“好处”,便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他们都无法突破名与利的诱惑,在现实面前妥协,甚至误入歧途。
  在寻求媒体突破时,一些传统媒体无可争议地会陷于“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困顿期。为了捕捉新闻线索,吸引大众眼球,传统媒体在提倡“胆子大一点,选择多一点,权限放一点,节奏快一点”的同时,同样容易忽视对新闻真实性的甄别。部分记者甚至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而妄加猜测,制造噱头,同样触犯了坚守与突破的底线。
  我想,不止是新闻领域,在生活的许多问题面前,我们都应该有所坚守,又敢于突破,既有对理想夸父追日般的孜孜以求,又有面对外界压力时的勇敢抗争,做鲁迅笔下“真的猛士”,在惨淡的现实和淋漓的鲜血面前忠于本心, 张扬自我,以梦为马,去驰骋出充实无悔的人生!
其他文献
奶奶家房檐下有一个燕子窝,窝里有一群小燕子和两只大燕子。  早晨,大燕子从巢里飞出去,马上又飞回来,嘴里叼着一条小青虫。窝里的小燕子张着橘红色的嘴,叫嚷着往外挤。  大燕子的爪子挂在窝沿上,把青虫喂进一只小燕子的嘴里,拍打着翅膀又飞走了。大燕子每天都这样喂小燕子。  我数了数,小燕子有五只。  我问:“奶奶,你知道大燕子每天得往外飞多少趟吗?”  奶奶说:“我没数过,你看,大燕子从出窝到现在还没停
布达拉宫的民族特色及其文态环境保护郑孝燮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拉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达拉
我的家乡在四川西昌,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山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卫星发射中心之一。  西昌海拔较高,有高耸的险峰、宽阔的山湖,风景格外迷人。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邛海。  春日,波光闪耀在苍山原野之中,天光水色,一碧千里。岸边柳眉桃腮,山寺渔村,相映生辉。秋天,天高气爽,秋水长天,使人流连忘返。冬日天净水明,红枫翠柏,倒映湖面。午后起风,湖浪奔涌,似白鹅嬉戏于波涛之上。  不管什么时候,邛海上面总能看见几只
四月的一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回到老家邵阳,体验美好的乡村生活。  清晨,一阵清风拂过,夹带着泥土的芬芳、竹叶的清香。我不由自主地深呼吸,一股甜润、清新的空气浸入心脾。我闭上眼睛,陶醉在这乡村美丽的早晨中。  这时,传来了外婆的吆喝声:“呷饭啰!呷饭啰!”餐桌上摆着鸡、炒蛋、青菜和几碗米饭。家乡的早餐没有牛奶、面包,也没有三明治。妈妈说这是最绿色环保、最健康的食物。我试着尝尝,味道还真不错,香喷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