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结节病患者BALF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具有BALF细胞学分析结果并经病理确诊且未经治疗的72例结节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54例,年龄26~75岁,平均(50±10)岁,病程0.5个月至12年,中位数3个月,根据BALF中性粒细胞数量将患者分为中性粒细胞增多组(>3%)与非增多组(≤3%)。分别比较2组患者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肺功能、支气管镜下黏膜病变及BALF细胞分类等方面的差异。随访6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40个月,中位时间36个月,记录并比较2组治疗后胸部影像学变化及疾病复发情况。
结果72例患者中性粒细胞增多16例,其中Ⅰ/Ⅱ/Ⅲ期分别为4/10/2例;非增多56例,其中Ⅰ/Ⅱ/Ⅲ期分别为9/45/2例。与非中性粒细胞增多组患者比较,增多组肺部网格状影较多见(6/16,8/56),弥散功能障碍更常见(7/13,11/46),DLCO占预计值%下降更显著[(70±19)%,(89±23)%],BALF中CD8+淋巴细胞比例较高[(19±4)%,(11±4)%](P<0.05)。中性粒细胞增多组与非增多组分别有16例(Ⅰ/Ⅱ/Ⅲ期为4/10/2例)和51例(Ⅰ/Ⅱ/Ⅲ期为9/41/1例)患者完成随访。与非增多组比较,增多组患者病情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更倾向于发生恶化,且疾病更易复发。
结论结节病BALF中性粒细胞增多患者肺纤维化病变相对加重,弥散功能障碍更突出;糖皮质激素疗效欠佳,且疾病复发率增加,应更加严密监测此类患者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