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作为内容标准的三大部分,可见科学探究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科学探究原指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的科学规律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进入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将科学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模仿和经历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领悟科学家探究自然规律时所进行的各项活动。这样就突破了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科学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等三个方面。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较,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科学探究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中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要求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很多知识内容的教学,要求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进行的。其实公式教学也能应用科学探究。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公式很多,学生学起来枯燥,教师也感到没啥可讲,一般讲法就是简单介绍代公式,然后应用公式解题题。如果公式教学,采用引导-探究,参与活动的方式,就会改变这种局面,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教师也有事可做。本文以该章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来说明如何在公式教学中应用科学探究。
1.引入 回顾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图像特点,可以提问学生回答。前面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v和t的方法是图像,而在物理学中科学家却更喜欢用公式来研究问题,公式在描述物理规律是更具有普遍性,在科学家的眼里,公式形式十分简单,但内容极其丰富--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揭示了奥秘无比的自然规律,公式称得上具有叹为观止的简洁美这一特点,给人以相当愉悦的感受。(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美的渗透,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个体心理结构中的知觉、想象、动力和理解功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公式既然这么重要,那么今天我们就探究一下,匀变速直线运动v和t的关系写成公式的形式,应该是什么样子?
2.公式的探究 可以引导学生从已熟悉的v-t图像入手:
2.1 从匀加速运动的v-t图像入手。
如图1,已知t0时速度为v【sub】0【/sub】, 加速度为a,试表示出 t时刻的速度v?学生可以有以下三种探究方案。(只要能用一种方案即可)
探究方案一:△tt-0t,△vv-v【sub】0【/sub】 ;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不变,所以:a 得:vv【sub】0【/sub】+at
探究方案二:由图像中的几何关系得: vv【sub】0【/sub】+△v,又 △va△tat
所以: vv【sub】0【/sub】+at
探究方案三:由初中的数学一次函数的方程,ykx+b,也可以直接写出:vv【sub】0【/sub】+at
2.2 从匀减速运动的v-t图像入手,能否也有相同的结果
如图2,有了以上探究过程,这里学生一想,就可以得出结果,教师一代而过。
3.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探究对公式的理解
对于vv【sub】0【/sub】+at 理解,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讨论探究。
问题1:公式的适用条件?
问题2:在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是什么 ?
问题3:在公式中,哪些物理量是矢量 ?
问题4:利用公式计算时,对于矢量怎么处理?
回答以上问题时,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自由发言,鼓励学生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怕说错。必要时教师可以给出提示。
4.例题与练习 学习物理不做一定量的习题,不足以消化所学知识,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有一段非常精彩话:“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你做习题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去设法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
这段话道出了如何做习题的精髓,发人深醒。因此教师一定要选好例题与练习,对于例题与练习的处理,可让学生上黑板,也可以同桌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对公式的理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讲自己的思路。所谓事非不辩不明。学习中要积极参与讨论,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怕说错。那么,是不是某个问题学生认为已经理解了就没必要参与别人的讨论了呢,其实不然,以为理解了未必是真的理解了,能给别人讲明白你才是真正的理解了,给别人讲一遍胜过自己学十遍。
收稿日期:2011-08-03
科学探究原指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的科学规律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进入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将科学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模仿和经历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领悟科学家探究自然规律时所进行的各项活动。这样就突破了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科学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等三个方面。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较,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科学探究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中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要求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很多知识内容的教学,要求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进行的。其实公式教学也能应用科学探究。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公式很多,学生学起来枯燥,教师也感到没啥可讲,一般讲法就是简单介绍代公式,然后应用公式解题题。如果公式教学,采用引导-探究,参与活动的方式,就会改变这种局面,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教师也有事可做。本文以该章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来说明如何在公式教学中应用科学探究。
1.引入 回顾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图像特点,可以提问学生回答。前面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v和t的方法是图像,而在物理学中科学家却更喜欢用公式来研究问题,公式在描述物理规律是更具有普遍性,在科学家的眼里,公式形式十分简单,但内容极其丰富--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揭示了奥秘无比的自然规律,公式称得上具有叹为观止的简洁美这一特点,给人以相当愉悦的感受。(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美的渗透,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个体心理结构中的知觉、想象、动力和理解功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公式既然这么重要,那么今天我们就探究一下,匀变速直线运动v和t的关系写成公式的形式,应该是什么样子?
2.公式的探究 可以引导学生从已熟悉的v-t图像入手:
2.1 从匀加速运动的v-t图像入手。
如图1,已知t0时速度为v【sub】0【/sub】, 加速度为a,试表示出 t时刻的速度v?学生可以有以下三种探究方案。(只要能用一种方案即可)
探究方案一:△tt-0t,△vv-v【sub】0【/sub】 ;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不变,所以:a 得:vv【sub】0【/sub】+at
探究方案二:由图像中的几何关系得: vv【sub】0【/sub】+△v,又 △va△tat
所以: vv【sub】0【/sub】+at
探究方案三:由初中的数学一次函数的方程,ykx+b,也可以直接写出:vv【sub】0【/sub】+at
2.2 从匀减速运动的v-t图像入手,能否也有相同的结果
如图2,有了以上探究过程,这里学生一想,就可以得出结果,教师一代而过。
3.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探究对公式的理解
对于vv【sub】0【/sub】+at 理解,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讨论探究。
问题1:公式的适用条件?
问题2:在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是什么 ?
问题3:在公式中,哪些物理量是矢量 ?
问题4:利用公式计算时,对于矢量怎么处理?
回答以上问题时,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自由发言,鼓励学生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怕说错。必要时教师可以给出提示。
4.例题与练习 学习物理不做一定量的习题,不足以消化所学知识,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有一段非常精彩话:“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你做习题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去设法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
这段话道出了如何做习题的精髓,发人深醒。因此教师一定要选好例题与练习,对于例题与练习的处理,可让学生上黑板,也可以同桌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对公式的理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讲自己的思路。所谓事非不辩不明。学习中要积极参与讨论,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怕说错。那么,是不是某个问题学生认为已经理解了就没必要参与别人的讨论了呢,其实不然,以为理解了未必是真的理解了,能给别人讲明白你才是真正的理解了,给别人讲一遍胜过自己学十遍。
收稿日期:201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