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这篇文章曾在教育界引起不小的反响,促使我们一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学生所需要的。现实中,我们在“牵着蜗牛”前行的途中,往往有太多的急躁。当我们有意识地把教学速度适当放慢,去适应“慢慢爬行的蜗牛”时,这样反而更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听到他们本真的声音,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放慢脚步等一等,等到的是一个答案,而对学生来说,他们从这样的等待中感受到的是尊重、理解和包容。
【第一次试教“复式统计表”】
师:这是小营小学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兴趣小组,各有几名男生,几名女生,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把上面的数据填在下面的复式统计表里吗?出示复式统计表,学生在教科书上各自填写,提醒学生注意核对数据。
生:指名学生反馈填写的数据。
师:你能根据刚才填写的数学完成这三个问题吗?
(1)这四个兴趣小组的男生一共有多少人?女生呢?
(2)这四个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从复式统计表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4)与上面的四张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有什么特点?
……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整节课中,没有我所期待的探索热情与惊喜,有的只是机械性誊抄数据和计算。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简单调查,90%左右的学生通过预习等途径,都能根据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回答表后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收获吗?这样的教学过程我们还需要吗?怎样让这节课更具有思维含量?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试教“复式统计表”】
(课前给每位组员一个兴趣小组的统计表)课件依次出示四个兴趣小组。
师:了解了那么多的信息,你能快速回答老师的几个问题吗?
①民乐小组女生有( )人?书法小组男生有( )人?
②( )组的男生最多,( )的女生最少?
③四个兴趣小组,男生一共( )人,女生一共有( )人,男女生一共有( )人?
生:指名回答。
师:我刚才观察到,大家回答问题的速度越来越慢,思考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就不太方便了。
師:那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快速地看出答案呢?(稍作停顿)透过你们的眼神,我知道,你们已经有想法了,请你们拿出各自的统计表,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操作操作,开始!
生:小组代表上台依次反馈并补充,把四张单式统计表合在一起的方法……
师:同学们,其实你们合作完成的这张表格已经很接近我们数学上标准的统计表了,(出示),看得懂吗?你们的表格和这张表格有什么区别?
生:指名回答。
师:还记得刚才的几个问题吗?谁来回答?(学生回答)
师:和刚才相比,为什么现在我们能够快速答出问题的答案?(因为现在表格的信息更全面、更便于比较)如果让你选择,你更喜欢哪一种统计表?(两种统计表没有优劣之分,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统计表。)
教师随即揭示:如果把前面四张统计表叫单式统计表,那么这张统计表叫复式统计表。
…………
课后反思
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两节课比较下来,学生和老师的收获明显是不一样的,这两次的试教经历给了我一些思考:
1.放慢脚步,给学生探索的机会
“大家回答问题的速度越来越慢,思考问题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就自己一个兴趣小组的统计表,是不能回答与其他兴趣小组有关问题的,这就迫使学生思考“我怎样才能了解其他兴趣小组的情况呢?”无形之中,就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把小组内的四张统计表“凑”在一起的动机,这个探索的机会,为后面的学生小组合作,创造“复式条形统计图”埋下了伏笔。
2.放慢脚步,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
过程也是目标。课堂上,在新知探索环节要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要做到“慢”而“透”。“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个概念的引入,老师并没有直接生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创造的机会交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合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对复式统计表各个组成部分有了深刻了解,对这节课为什么要学习复式统计表有了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这一过程体现了“慢”而“透”,学生的理解是较为深刻的,教师是在为学生的理解而教,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理念。
能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除了雄鹰,便是蜗牛。那就让我们放慢脚步,等一等,陪“蜗牛”看看风景,当他们把风景都看清时,还愁他们不能娓娓道来吗?放慢脚步,让理解随着时间慢慢沉淀,当水到渠成时,那和谐之美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熠熠生辉。
【第一次试教“复式统计表”】
师:这是小营小学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兴趣小组,各有几名男生,几名女生,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把上面的数据填在下面的复式统计表里吗?出示复式统计表,学生在教科书上各自填写,提醒学生注意核对数据。
生:指名学生反馈填写的数据。
师:你能根据刚才填写的数学完成这三个问题吗?
(1)这四个兴趣小组的男生一共有多少人?女生呢?
(2)这四个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从复式统计表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4)与上面的四张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有什么特点?
……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整节课中,没有我所期待的探索热情与惊喜,有的只是机械性誊抄数据和计算。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简单调查,90%左右的学生通过预习等途径,都能根据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回答表后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收获吗?这样的教学过程我们还需要吗?怎样让这节课更具有思维含量?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试教“复式统计表”】
(课前给每位组员一个兴趣小组的统计表)课件依次出示四个兴趣小组。
师:了解了那么多的信息,你能快速回答老师的几个问题吗?
①民乐小组女生有( )人?书法小组男生有( )人?
②( )组的男生最多,( )的女生最少?
③四个兴趣小组,男生一共( )人,女生一共有( )人,男女生一共有( )人?
生:指名回答。
师:我刚才观察到,大家回答问题的速度越来越慢,思考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就不太方便了。
師:那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快速地看出答案呢?(稍作停顿)透过你们的眼神,我知道,你们已经有想法了,请你们拿出各自的统计表,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操作操作,开始!
生:小组代表上台依次反馈并补充,把四张单式统计表合在一起的方法……
师:同学们,其实你们合作完成的这张表格已经很接近我们数学上标准的统计表了,(出示),看得懂吗?你们的表格和这张表格有什么区别?
生:指名回答。
师:还记得刚才的几个问题吗?谁来回答?(学生回答)
师:和刚才相比,为什么现在我们能够快速答出问题的答案?(因为现在表格的信息更全面、更便于比较)如果让你选择,你更喜欢哪一种统计表?(两种统计表没有优劣之分,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统计表。)
教师随即揭示:如果把前面四张统计表叫单式统计表,那么这张统计表叫复式统计表。
…………
课后反思
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两节课比较下来,学生和老师的收获明显是不一样的,这两次的试教经历给了我一些思考:
1.放慢脚步,给学生探索的机会
“大家回答问题的速度越来越慢,思考问题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就自己一个兴趣小组的统计表,是不能回答与其他兴趣小组有关问题的,这就迫使学生思考“我怎样才能了解其他兴趣小组的情况呢?”无形之中,就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把小组内的四张统计表“凑”在一起的动机,这个探索的机会,为后面的学生小组合作,创造“复式条形统计图”埋下了伏笔。
2.放慢脚步,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
过程也是目标。课堂上,在新知探索环节要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要做到“慢”而“透”。“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个概念的引入,老师并没有直接生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创造的机会交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合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对复式统计表各个组成部分有了深刻了解,对这节课为什么要学习复式统计表有了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这一过程体现了“慢”而“透”,学生的理解是较为深刻的,教师是在为学生的理解而教,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理念。
能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除了雄鹰,便是蜗牛。那就让我们放慢脚步,等一等,陪“蜗牛”看看风景,当他们把风景都看清时,还愁他们不能娓娓道来吗?放慢脚步,让理解随着时间慢慢沉淀,当水到渠成时,那和谐之美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