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同时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也要尊重作品的价值取向,找准学生独特体验和教学熏陶感染之间的平衡点。
一、要避免浅读文本,天马行空式的空谈
现在有些课堂,教师刚刚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就又要求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结果往往是学生对文本一知半解,仅仅就事论事,就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了交流,甚至是就与文本毫不相干的话题谈得津津有味,而文本本身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并没有起到。这样的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更像是一堂思想品德课。其实,阅读文本应是语文学习的前提,学生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文章的思想内涵。语文课上,教师要给足学生实践,让学生尽情地诵读、品味、揣摩、体会,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二、要避免脱离文本,低级趣味式的俗谈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要重视语文教学的情感熏陶,让学生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生活品味,提高文化修养,要避免低级趣味式的俗谈。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有学生认为人穷志短,范进无可厚非,学习《父母的心》时学生提出穷夫妻应该向贵妇索要更多的钱才值得送孩子。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不能让学生误入歧途。
在学习《甜甜的泥土》一课时,我问学生“如果今天是王小亮的生日,你会送他什么”,有学生说送蛋糕,有学生说送鞋子,都不错。可后来有的学生越说越离谱,送房子、送500万大奖、送豪华汽车让他父亲眼馋,送几个揍他爸爸一顿解解恨,都出现了,想象力非常丰富。我们不应该责怪学生什么,但学生无意中所表现出的贪婪、庸俗、暴力,却不能不让我们重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如何用更有力、更具可行性、更合乎规范的方法保护小亮抑或保护自己。于是送他一本法律丛书的主意出现了,帮他申请法律援助的观点提出了。在这样的阅读体验的交流中,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了熏陶感染,这样的教学也真正期起到了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作用。
三、要避免违背文本,哗众取宠式的怪谈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奇言怪论。我们的课堂也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同时更要尊重作者和作品的价值取向,尊重社会的道德规范。
记得有一次在听《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公开课时,教师一再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当时学生已经讲得比较多了,但老师似乎觉得还不够,还没有达到人人都不同,个个都独特。结果学生绞尽脑汁,终于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他认为鲁达用暴力手段解决本身就触犯了法律,我们应该批判。显然教师对这一答案有些措手不及,犹豫之下也予以了认同。
其实这样的阅读体验就违背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脱离了时代背景,扭曲了人物形象。教师不能为了学生能有独特感受,就认同这种体验。这会误导学生,使他们无法正确地理解课文甚至影响到他们对整本书的阅读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发现者,拥有真正的独特感受呢?
1.帮助学生了解背景是基础。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它的时代性,都受到一个时代价值观的影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也就是说,文章要反映社会时弊,作为读者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才不会对文章产生各种误解。例如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即使你认定“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让学生读很多遍,学生仍然会疑惑不解,全文仅仅是为了赞美月下美景吗?作者的闲情中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果老师把作者写作时的那段经历讲清楚,学生了解了相关的历史背景,疑惑就会迎刃而解,再也不会曲解成是苏轼的闲来无聊。
2.指导学生研读文本时关键。一个人敢于创新,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前提是他有充分的准备;学生要能有别人没有的独特感受,关键是他对文本由深入的研读。例如,学习《散步》一文时,我指导学生从孩子的稚语诵读起,从人物的微小动作分析起,从细致的描写欣赏起,从每一个议论抒情的句子品味起,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同时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接受人间美景、真情的感染。这样学生真实而独特的感受也就水到渠成地形成了。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求突破。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是因为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在深入地研读之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畅谈感受。仍然举《散步》的例子,在指导学生研读文本之后,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阅读感受。一名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女生说,自己虽然生活环境特殊,但也生活得很幸福,她说幸福来自每个人的谦让、相互的关心。一个男生非常动情地说,自己父母就像文中的中年夫妻那样肩负着家庭的重任,以后自己要多体谅他们,将来自己要像他们一样勇于承担责任。
我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但他们的“独特感受”需要教师细致的引导和巧妙的修正,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拥有真正的有生命力的独特体验。
一、要避免浅读文本,天马行空式的空谈
现在有些课堂,教师刚刚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就又要求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结果往往是学生对文本一知半解,仅仅就事论事,就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了交流,甚至是就与文本毫不相干的话题谈得津津有味,而文本本身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并没有起到。这样的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更像是一堂思想品德课。其实,阅读文本应是语文学习的前提,学生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文章的思想内涵。语文课上,教师要给足学生实践,让学生尽情地诵读、品味、揣摩、体会,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二、要避免脱离文本,低级趣味式的俗谈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要重视语文教学的情感熏陶,让学生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生活品味,提高文化修养,要避免低级趣味式的俗谈。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有学生认为人穷志短,范进无可厚非,学习《父母的心》时学生提出穷夫妻应该向贵妇索要更多的钱才值得送孩子。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不能让学生误入歧途。
在学习《甜甜的泥土》一课时,我问学生“如果今天是王小亮的生日,你会送他什么”,有学生说送蛋糕,有学生说送鞋子,都不错。可后来有的学生越说越离谱,送房子、送500万大奖、送豪华汽车让他父亲眼馋,送几个揍他爸爸一顿解解恨,都出现了,想象力非常丰富。我们不应该责怪学生什么,但学生无意中所表现出的贪婪、庸俗、暴力,却不能不让我们重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如何用更有力、更具可行性、更合乎规范的方法保护小亮抑或保护自己。于是送他一本法律丛书的主意出现了,帮他申请法律援助的观点提出了。在这样的阅读体验的交流中,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了熏陶感染,这样的教学也真正期起到了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作用。
三、要避免违背文本,哗众取宠式的怪谈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奇言怪论。我们的课堂也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同时更要尊重作者和作品的价值取向,尊重社会的道德规范。
记得有一次在听《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公开课时,教师一再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当时学生已经讲得比较多了,但老师似乎觉得还不够,还没有达到人人都不同,个个都独特。结果学生绞尽脑汁,终于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他认为鲁达用暴力手段解决本身就触犯了法律,我们应该批判。显然教师对这一答案有些措手不及,犹豫之下也予以了认同。
其实这样的阅读体验就违背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脱离了时代背景,扭曲了人物形象。教师不能为了学生能有独特感受,就认同这种体验。这会误导学生,使他们无法正确地理解课文甚至影响到他们对整本书的阅读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发现者,拥有真正的独特感受呢?
1.帮助学生了解背景是基础。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它的时代性,都受到一个时代价值观的影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也就是说,文章要反映社会时弊,作为读者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才不会对文章产生各种误解。例如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即使你认定“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让学生读很多遍,学生仍然会疑惑不解,全文仅仅是为了赞美月下美景吗?作者的闲情中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果老师把作者写作时的那段经历讲清楚,学生了解了相关的历史背景,疑惑就会迎刃而解,再也不会曲解成是苏轼的闲来无聊。
2.指导学生研读文本时关键。一个人敢于创新,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前提是他有充分的准备;学生要能有别人没有的独特感受,关键是他对文本由深入的研读。例如,学习《散步》一文时,我指导学生从孩子的稚语诵读起,从人物的微小动作分析起,从细致的描写欣赏起,从每一个议论抒情的句子品味起,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同时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接受人间美景、真情的感染。这样学生真实而独特的感受也就水到渠成地形成了。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求突破。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是因为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在深入地研读之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畅谈感受。仍然举《散步》的例子,在指导学生研读文本之后,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阅读感受。一名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女生说,自己虽然生活环境特殊,但也生活得很幸福,她说幸福来自每个人的谦让、相互的关心。一个男生非常动情地说,自己父母就像文中的中年夫妻那样肩负着家庭的重任,以后自己要多体谅他们,将来自己要像他们一样勇于承担责任。
我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但他们的“独特感受”需要教师细致的引导和巧妙的修正,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拥有真正的有生命力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