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启发引导式阅读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手段,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其核心是在发挥教师启发引导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能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形成有主体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本人进行了大胆尝试,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着重对课文的启发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启发引导;自主学习
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十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串讲和理解课文内容上,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少,主动探索的机会更少。这样,不但难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更严重的是,学生探索创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被禁锢,而探索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正是21世纪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
立体引学式教育理论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一张嘴,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在教師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会学”“怎么学”“终身学习”的技能。在立体引学式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本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初步形成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启发引导式阅读教学模式,以下是本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一、以读导学,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引导
“以读导学”就是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身心特点而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口。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用情感去感染、感化学生,启发引导他们走向真善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表意精细,内涵丰富,蕴藏着极为深厚的情感因素。语文学科的情感导引,必须融入母语教育的全过程。我们的语文教材,融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于一体,教师可以好好利用它,引领学生走进这以语言为载体的情感世界。
1.教师可以导之以读,用声情并茂的诵读,震撼学生的心灵,如初中语文课文《理想》、《纸船》、《春》、《背影》等。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我采用了自己深情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我在朗读中融合了自己的情感,仿佛把文中的“我”视作了自己,同学们听到我低沉缓慢的声音的同时,也看到了我眼中噙着的泪水。我这样“用情”的朗读使同学们深深地体会到朴素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伟大的父爱,以及他们浓浓的父子之情。虽然这样的朗读比较花费时间,但是在我的朗读引领却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父子深情,使后面的课堂教学分析有水到渠成之势。
2.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读,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初中语文课文《羚羊木雕》、《在法庭上》、《变色龙》等。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时,把课文的角色分为奥楚蔑洛夫、巡警、赫留金、普洛诃尔、人群等,课前先让有兴趣的同学报名进行演读排练。因为同学们的精心准备,课堂上,他们对这些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深情并茂地朗读,而且配上一定的情境动作。由于这几个同学入情地演读,带动了整堂课的气氛,更增加了同学们阅读的兴趣,使接下来他们对奥楚蔑洛夫的人物性格分析、主题的把握有理有据。
3.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边读边议,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融入的浓烈感情,如《孔乙己》、《愚公移山》等;还可以设计一个话题,如“孔乙己死了吗?”、“用我的眼光看愚公”等,让学生演讲辩论,各抒己见,激情碰撞,是非善恶在语言交锋中剖分彰明;或结合课文内容作文,欣赏文章的情感美、艺术美,抒写自己的感受、感悟……
“读”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加强朗读教学,在课堂上要“还我琅琅读书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质疑导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发动学生质疑问难,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把这些问题按学习层次的不同进行归类整理,然后组织学生研讨。教师的“教”恰是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强化学习的动机,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深入感知,深刻感悟。这样就扭转了以往“学生被教师牵着跑”的局面。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相互研讨解决,有的可以由学生自己讲析,有的由教师加以必要的点拨、讲解、启发引导,采用“质疑导学”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学生踊跃发言,课堂真正活跃起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用这种方法来导学,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来进行具体操作,现以教学《孔乙己》为例:
第一步:阅读课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通读”课文及一切助读性文字,如提示、注释等,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的重点:①通过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他的性格特点。②分析造成孔乙己这一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二步:发现问题。《孔乙己》这篇课文对主题挖掘难度较大,可能会使学生疑窦丛生。这就要求教师预料在先,在备课时就要排出教学上的难点,指导学生把握文章重点,对于学生在阅读时发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归类整理:①孔乙己给很多人带来了快活,分别是哪些人?②孔乙己在哪些方面受人嘲笑?③孔乙己有几次到酒店喝酒?有怎样的变化?④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分析他的性格特点。⑤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将如何?⑥孔乙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运?
第三步:导学研讨。对于学生所提出的质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孔乙己》(片段)录象,对于课文第6段中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倡各抒己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相机启发引导,还要当好“裁判”,对讨论的结果要拿出主导意见或作出可供学生参考的结论,让学生在深层的探索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四步:知识迁移。针对学生所提出来的第六个问题,参考同学间相互讨论的意见,教师可让每一个学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的分析,发挥自己的想象,设想孔乙己的命运。
运用“质疑导学”的方法,“风险”较大,“失败”的系数也就加大了。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悉心研究学生实际,不但要加强备课,还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参考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此外,教师还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成与败是辩证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了,学生活跃起来了,也许从表面上看是“失败”,教学流程有的地方不够“顺畅”,但学生能学有所得,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自主地学习,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三、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探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启发引导学生能自主参与教学的各个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阐述自己的观点,使问题越辩越明晰。
本人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在最后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认真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反思,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有学生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他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特别;有学生不喜欢杰利,因为抛下“我”和小伙伴一起走了,这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朋友;而有学生却喜欢杰利,因为最后是他找来了“我”的父亲;有学生不喜欢文中的小伙伴,因为他们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嘲笑“我”,抛弃“我”;但有学生却认为小伙伴也许是小孩子的一种恶作剧,因为自己曾经也类似地调侃过同伴,可并无恶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而以上的教学片段真正领悟了新课标的精髓,它既依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对文中人物的评析,逐步引入对人生的思考。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探究商讨辩论为主,围绕话题,进行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教师只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深入文本,由悟而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尤其加深了对人生的认识。
四、善留空白,启发引导学生延伸扩展,深化课堂内容
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要启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教师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把每一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尝试、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善于留有空白,启发引导学生延伸扩展,深化课堂的内容。
例如在课堂上教学课外文言文《黔驴技穷》时,当分析到其主旨时,很多同学都概括为“貌似强大的东西是可以战胜的”,但是课堂上却有同学提出了运来这样的驴到底是否有用的问题。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启发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来思考。在进行研读、探究之后,同学们发现驴子运来并非没用,而是放在一处不能发挥作用,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继续启发引导学生再次探究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通过课后讨论、查找相关资料,同学们发现课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柳宗元表达了被贬之又不能发挥才能的幽怨之情,这样课堂内容很自然地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以读导学、质疑导学、围绕话题展开探究、扩展和延伸,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启发引导;自主学习
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十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串讲和理解课文内容上,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少,主动探索的机会更少。这样,不但难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更严重的是,学生探索创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被禁锢,而探索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正是21世纪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
立体引学式教育理论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一张嘴,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在教師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会学”“怎么学”“终身学习”的技能。在立体引学式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本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初步形成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启发引导式阅读教学模式,以下是本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一、以读导学,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引导
“以读导学”就是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身心特点而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口。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用情感去感染、感化学生,启发引导他们走向真善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表意精细,内涵丰富,蕴藏着极为深厚的情感因素。语文学科的情感导引,必须融入母语教育的全过程。我们的语文教材,融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于一体,教师可以好好利用它,引领学生走进这以语言为载体的情感世界。
1.教师可以导之以读,用声情并茂的诵读,震撼学生的心灵,如初中语文课文《理想》、《纸船》、《春》、《背影》等。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我采用了自己深情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我在朗读中融合了自己的情感,仿佛把文中的“我”视作了自己,同学们听到我低沉缓慢的声音的同时,也看到了我眼中噙着的泪水。我这样“用情”的朗读使同学们深深地体会到朴素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伟大的父爱,以及他们浓浓的父子之情。虽然这样的朗读比较花费时间,但是在我的朗读引领却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父子深情,使后面的课堂教学分析有水到渠成之势。
2.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读,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初中语文课文《羚羊木雕》、《在法庭上》、《变色龙》等。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时,把课文的角色分为奥楚蔑洛夫、巡警、赫留金、普洛诃尔、人群等,课前先让有兴趣的同学报名进行演读排练。因为同学们的精心准备,课堂上,他们对这些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深情并茂地朗读,而且配上一定的情境动作。由于这几个同学入情地演读,带动了整堂课的气氛,更增加了同学们阅读的兴趣,使接下来他们对奥楚蔑洛夫的人物性格分析、主题的把握有理有据。
3.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边读边议,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融入的浓烈感情,如《孔乙己》、《愚公移山》等;还可以设计一个话题,如“孔乙己死了吗?”、“用我的眼光看愚公”等,让学生演讲辩论,各抒己见,激情碰撞,是非善恶在语言交锋中剖分彰明;或结合课文内容作文,欣赏文章的情感美、艺术美,抒写自己的感受、感悟……
“读”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加强朗读教学,在课堂上要“还我琅琅读书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质疑导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发动学生质疑问难,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把这些问题按学习层次的不同进行归类整理,然后组织学生研讨。教师的“教”恰是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强化学习的动机,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深入感知,深刻感悟。这样就扭转了以往“学生被教师牵着跑”的局面。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相互研讨解决,有的可以由学生自己讲析,有的由教师加以必要的点拨、讲解、启发引导,采用“质疑导学”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学生踊跃发言,课堂真正活跃起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用这种方法来导学,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来进行具体操作,现以教学《孔乙己》为例:
第一步:阅读课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通读”课文及一切助读性文字,如提示、注释等,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的重点:①通过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他的性格特点。②分析造成孔乙己这一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二步:发现问题。《孔乙己》这篇课文对主题挖掘难度较大,可能会使学生疑窦丛生。这就要求教师预料在先,在备课时就要排出教学上的难点,指导学生把握文章重点,对于学生在阅读时发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归类整理:①孔乙己给很多人带来了快活,分别是哪些人?②孔乙己在哪些方面受人嘲笑?③孔乙己有几次到酒店喝酒?有怎样的变化?④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分析他的性格特点。⑤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将如何?⑥孔乙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运?
第三步:导学研讨。对于学生所提出的质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孔乙己》(片段)录象,对于课文第6段中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倡各抒己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相机启发引导,还要当好“裁判”,对讨论的结果要拿出主导意见或作出可供学生参考的结论,让学生在深层的探索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四步:知识迁移。针对学生所提出来的第六个问题,参考同学间相互讨论的意见,教师可让每一个学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的分析,发挥自己的想象,设想孔乙己的命运。
运用“质疑导学”的方法,“风险”较大,“失败”的系数也就加大了。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悉心研究学生实际,不但要加强备课,还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参考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此外,教师还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成与败是辩证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了,学生活跃起来了,也许从表面上看是“失败”,教学流程有的地方不够“顺畅”,但学生能学有所得,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自主地学习,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三、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探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启发引导学生能自主参与教学的各个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阐述自己的观点,使问题越辩越明晰。
本人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在最后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认真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反思,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有学生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他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特别;有学生不喜欢杰利,因为抛下“我”和小伙伴一起走了,这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朋友;而有学生却喜欢杰利,因为最后是他找来了“我”的父亲;有学生不喜欢文中的小伙伴,因为他们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嘲笑“我”,抛弃“我”;但有学生却认为小伙伴也许是小孩子的一种恶作剧,因为自己曾经也类似地调侃过同伴,可并无恶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而以上的教学片段真正领悟了新课标的精髓,它既依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对文中人物的评析,逐步引入对人生的思考。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探究商讨辩论为主,围绕话题,进行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教师只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深入文本,由悟而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尤其加深了对人生的认识。
四、善留空白,启发引导学生延伸扩展,深化课堂内容
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要启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教师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把每一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尝试、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善于留有空白,启发引导学生延伸扩展,深化课堂的内容。
例如在课堂上教学课外文言文《黔驴技穷》时,当分析到其主旨时,很多同学都概括为“貌似强大的东西是可以战胜的”,但是课堂上却有同学提出了运来这样的驴到底是否有用的问题。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启发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来思考。在进行研读、探究之后,同学们发现驴子运来并非没用,而是放在一处不能发挥作用,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继续启发引导学生再次探究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通过课后讨论、查找相关资料,同学们发现课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柳宗元表达了被贬之又不能发挥才能的幽怨之情,这样课堂内容很自然地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以读导学、质疑导学、围绕话题展开探究、扩展和延伸,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