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一期间,央行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之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已接近历史最高点17.5%。这传递出一个非常强烈的市场信号:货币政策正在从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过度扩张状态向正常状态回归。这也表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已从“保增长”向“防通胀”转变。
收紧市场流动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的采访时说,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收紧市场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常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这意味着,银行每吸收1万元的存款必须先在央行存放1700元,余下的部分才能用于发放贷款等用途。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使得银行能够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减少,从而达到紧缩银根的调控效果。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央行今年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向常态的进一步回归。一方面体现出央行对当前流动性过于充裕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意在加强对通胀风险的管理。
对于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表示,一季度经济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略有偏热,从宏观角度看,控制流动性过剩、控制经济过热成为主要目标,而保增长下降为次要目标。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日前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会议上亦指出,央行的举措是技术性的调整,称中国承诺维持2008年末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以来一直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他重申,中国今年的政策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力求在经济增长和管理通胀预期之间取得平衡。
抑制境外热钱流入
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运行数据,当前金融体系存在外汇占款过大的问题。今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7478亿元,远远超出同期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额。这说明国际热钱流入的规模加大,需要央行采取措施回收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业内专家认为,虽然今年3月份出现了贸易逆差,但未来中国贸易顺差的现象仍将持续,FDI(外国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引发的境外资金流入,这些都需要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控。
业内人士称,3月份境外非正常资金的流入较多,4月份资金状况可能并未改善。因此央行上调准备金率,来应对境外热钱的流入。
据了解,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将吸走银行体系内30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以此来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的风险,所以专家认为,调整很可能是因为升值预期造成的外汇占款重回3000亿元的较高水平。
从中国内地的问题看,涌入内地的热钱是通过银行结汇,从而推动国内货币总量增加。央行应对的手段只有通过不断调高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窗口指导限制贷款等方式进行对冲,以求抑制货币总量。否则,货币总量的大幅上升最终将导致中国这个资金流入国的国内大通胀。
防通胀稳定社会
“就当前的趋势来看,短期的经济增长(与就业正相关)已经不成问题,但下半年物价是否能够稳定尚不确定,因此政府应该尽早减小刺激经济的力度。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接近12%,全年平均也会接近10%。因此,没有必要继续维持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刺激经济的力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表示。
吴庆同时认为,物价的上涨趋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即使中国经济明年出现滞胀,经济政策也应该优先应对通胀。因此,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更加坚定地从“保增长”转变到“防通胀”。
4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该指数已从今年3月份的55.1上升至4月份的55.7。该指标从去年3月开始连续14个月位于50以上,反映经济持续总体扩张。尽管一季度CPI尚处2.2%的较低水平,但物价处于上升趋势是确定无疑的。
原则上说,央行“退出”过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方式有多种:重新启动人民币升值、提高利率、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等。其中,人民币升值虽然是长期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但在国内遇到了重重阻力,短期内难以取得共识。另外,较高的利率水平并不能抑制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相反,在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的前提下,提高国内利率水平会吸引美元资金到中国进行人民币套利,降低央行减少货币供给的对冲效果。
这样,央行减少货币供给的办法就只剩下发行央票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是今年以来为何央行会持续这样操作的理由之一。比较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的力度很大,发行央票的力度较小。如果发行央票,央行需要支付利息;如果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是向商业银行转嫁了货币政策成本。
收紧市场流动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的采访时说,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收紧市场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常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这意味着,银行每吸收1万元的存款必须先在央行存放1700元,余下的部分才能用于发放贷款等用途。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使得银行能够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减少,从而达到紧缩银根的调控效果。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央行今年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向常态的进一步回归。一方面体现出央行对当前流动性过于充裕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意在加强对通胀风险的管理。
对于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表示,一季度经济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略有偏热,从宏观角度看,控制流动性过剩、控制经济过热成为主要目标,而保增长下降为次要目标。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日前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会议上亦指出,央行的举措是技术性的调整,称中国承诺维持2008年末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以来一直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他重申,中国今年的政策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力求在经济增长和管理通胀预期之间取得平衡。
抑制境外热钱流入
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运行数据,当前金融体系存在外汇占款过大的问题。今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7478亿元,远远超出同期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额。这说明国际热钱流入的规模加大,需要央行采取措施回收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业内专家认为,虽然今年3月份出现了贸易逆差,但未来中国贸易顺差的现象仍将持续,FDI(外国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引发的境外资金流入,这些都需要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控。
业内人士称,3月份境外非正常资金的流入较多,4月份资金状况可能并未改善。因此央行上调准备金率,来应对境外热钱的流入。
据了解,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将吸走银行体系内30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以此来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的风险,所以专家认为,调整很可能是因为升值预期造成的外汇占款重回3000亿元的较高水平。
从中国内地的问题看,涌入内地的热钱是通过银行结汇,从而推动国内货币总量增加。央行应对的手段只有通过不断调高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窗口指导限制贷款等方式进行对冲,以求抑制货币总量。否则,货币总量的大幅上升最终将导致中国这个资金流入国的国内大通胀。
防通胀稳定社会
“就当前的趋势来看,短期的经济增长(与就业正相关)已经不成问题,但下半年物价是否能够稳定尚不确定,因此政府应该尽早减小刺激经济的力度。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接近12%,全年平均也会接近10%。因此,没有必要继续维持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刺激经济的力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表示。
吴庆同时认为,物价的上涨趋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即使中国经济明年出现滞胀,经济政策也应该优先应对通胀。因此,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更加坚定地从“保增长”转变到“防通胀”。
4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该指数已从今年3月份的55.1上升至4月份的55.7。该指标从去年3月开始连续14个月位于50以上,反映经济持续总体扩张。尽管一季度CPI尚处2.2%的较低水平,但物价处于上升趋势是确定无疑的。
原则上说,央行“退出”过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方式有多种:重新启动人民币升值、提高利率、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等。其中,人民币升值虽然是长期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但在国内遇到了重重阻力,短期内难以取得共识。另外,较高的利率水平并不能抑制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相反,在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的前提下,提高国内利率水平会吸引美元资金到中国进行人民币套利,降低央行减少货币供给的对冲效果。
这样,央行减少货币供给的办法就只剩下发行央票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是今年以来为何央行会持续这样操作的理由之一。比较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的力度很大,发行央票的力度较小。如果发行央票,央行需要支付利息;如果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是向商业银行转嫁了货币政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