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描本质是素描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核心问题。我们要从艺术创造的角度定位课程目标,在素描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体现单纯与典型、灵活与开放相结合的特点。教师要建立明确的单元阶段性研究课题,以目标式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各环节。素描教学改革要凸显素描的本质,从课程设置系统化层面调整教学思路,这样,素描教学才能真正实现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素描本质;艺术创造;素描教学
一、对素描本质的理解
素描中的“素”应取“简洁”“朴实”“本质”“直截了当”之意,“描”即“画”,素描就是用最简单的工具(如铅笔、炭笔、钢笔、毛笔等,配合各种纸张),用最朴素的手法(线条、明暗、虚实等),进行绘画的方式,隶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
广义上,以单色进行绘画的造型方式,都可以称之为素描。狭义上,是通过对形体的研究和描绘,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用几何归纳的方法来认识自然万物的造型法则,从而使我们摆脱自然形态的表面描摹,既科学又艺术地掌握造型的能力。广义的素描概念列举了素描的所指范围,而狭义的素描则描述了所指的形成过程,即把素描看作一种技术过程或手段。
但是,对素描的理解停留于此,我们还不能明白素描中有关造型的本质是什么,以及素描传达了怎样的艺术思维。素描应该是作画者认识事物的方式,或者说它应该是透过现象发掘“本质”的最直接表达方式,是对物象“关系”的揭示和作画者艺术思维的表达,而不是单纯的、孤立的,再现客观表象的造型手段与方法。
我们应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去理解素描的本质。客观上,素描应更接近其所反映对象的存在本质,而这种存在本质具体体现为单个物象本身或不同物象之间的造型要素上的关系。或者说,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应该是物象的“关系”,而不是其他;主观上,素描应直接体现作画者艺术思维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素描不是对物象简单、被动地描摹,而应是主动的,调动个人情感体验的艺术表达。
所以,任何造型艺术,不管是平面的,还是三维甚至四维的(如影视),作为其创作者都应该具备这种基本功,能够整体观察、整体构思,运用恰当的造型语言创造视觉形象,表达创意。从这一点上,素描和一切造型艺术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正因为如此,素描才能成为我们学习各种造型艺术门类(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影像等)的基础。
二、从艺术创造的角度定位素描课程目标
艺术创造是个人独特的原发性创意过程以及创意思维的物化过程,它是一个从无到有,或从有到变,再到新的过程。一件艺术作品的成败标准就是看在多大程度上对客观物象做了符合审美目的的改变。设计领域的核心就是创意,设计的意图就是把美和实用完美结合。而在美术学领域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则会存在一些困扰,因为他们往往受自然物像牵制太多;因此我们的素描课程目标,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对学生内心意识的发掘,从艺术创造的角度,在知识性艺术规律的教授过程中不断强化和鼓励创意性思考,也只有这样,艺术的规律性知识和技巧才能真正转化为创造力。
具体到课程中,教师需要强化对素描诸元素的精神感受分析,在素描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情感注入,用综合的精神感受指导学生对素描的学习。艺术创造是建立在素描课程内容的典型性和开放性基础之上的,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白素描和艺术创造的关系,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对待每一天的素描基础学习。
素描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学效果、评判学习成绩的重要标准,具有统领教学各阶段的导向作用。从艺术创造的角度定位课程目标,实质上就是要求从素描基础教学阶段必须保持艺术思维的鲜活状态,从素描中自然生发出艺术创造的倾向。素描基础是要打下有生命的“活”基础,而并非僵化呆板的“死”基础。当然,艺术创造也并非强调完全脱离客观、纯粹乱编的自由;恰恰相反,它是建立在深入观察客观对象,充分把握客观的基础上,对主观能动性的最大调动。
三、课程内容应具备的特征
素描要想达到理想的作用,除了要重点研究“怎么画”的问题外,对“画什么”问题的推敲也极为必要,它会直接影响素描训练的深度和广度。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体现单纯与典型的统一、灵活与开放的结合。
(一)单纯与典型的统一
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是最朴素、最单纯的元素,同时也应最典型,通过该物象能够窥见其他物象应有的造型规律。它针对的不是对客观对象孤立表面形态的描摹,而是把对象联系为一个整体,还原为最简单的元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要既简洁,而且鲜明。如几何形体训练中的方体、球体和椎体等,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经典形体和自然界的物体之间的联系,让其明白物体是如何由基本形变化而来的。
对于几何形体的训练,课程内容对象并非越复杂越好,而应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最基本的形体来加以深入研究。只有那些最具代表性、能充分体现基本形体特征,又相对概括单纯,且与训练课题相符合的物象和经典摹本才更适合教学。因此面对素描研究对象,我们必须根据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加以筛选。
(二)灵活与开放的结合
多元的造型观念和审美理想必然要求素描课程内容要始终与造型艺术创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基础训练的评价指标要指向艺术创造思维拓展,用更开放的眼光去强化基础,更加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和直觉能力的培养。所以,素描基础课程内容应该是具有包容性和发散性的,它应该涵盖形体结构的认知、空间构成的思考和创意表现的内容。在训练过程中,在获得基本的、必要的造型技能后,留出让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环节。在教学命题、材料运用、造型语言、造型思维上,尽可能地拓宽艺术创造的空间。
如针对几何形体的素描训练中,拓展训练就是该课程的重要内容。几何体练习不是完成从几何体到几何体绘画的过程,仅仅练习如何表现其形状、体面、空间透视、明暗等因素,而是要把它理解为一切物体的基本形,其中包含着塑造一切物体造型的基本规律,也同时包含着艺术创造的多种可能。 我们可以通过对立方体的切挖,得到椅子、楼梯等新事物的造型,也可以通过对“椅子”等新形体的重组,构建新的空间;可以在表现材料手段上打破常规,水墨、拓印、撕纸拼贴等均可补充进来;形式要素上,明暗、质感、线条、结构、虚实等均可做出大胆尝试,可以以一种元素为主,也可以多种元素并存的方式进行探索。
通过对最简单元素的研究,发现其内在规律,进而找到最本质、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表现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基本形体的表现、重组和解析来获得扎实的造型能力,并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这样的课程内容才能真正地为所有造型艺术门类提供基础能力保证,由此才能演发出独具创造性、丰富性和个性化的造型艺术创造,而不是从描绘物象到物象描绘,仅仅练了手头上低层次的熟练。
四、在单门素描课程中确定阶段性研究课题
我们的日常素描课程本身就是按阶段进行的一系列课题训练的组合,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在单门素描课程中如何确定阶段性研究课题,如何用阶段性研究课题组织教学。
在实际授课中,教师教学往往站在自己创作观念或审美认知经验上安排教学,个性化因素多,授课形式灵活,但同时教学效果的不稳定性也很明显,学生学习上往往会因为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而不能很好地与教师产生互动,或因对学习任务认识上的不明确而表现为训练中的盲目性。
诚然,美术学科自身特点决定了课堂上对感性思维的训练和需要教师一定程度上的个性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处于无序自发状态。阶段性课题要求同授一门课的教师课前充分研讨,确定并把握好该门课内部的若干教学单元内容,明确阶段性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其在整个素描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需把握好该门课内的所有知识要点,并做以归纳和梳理,根据大纲要求,修订相应的单元模块,建立明确的单元阶段性研究课题,让学生清楚每个单元课题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并围绕课题展开实践和研讨,能主动检查自己在学习训练情况及与课题目标的符合度问题。
如在素描静物中,静物是课堂教学训练的载体,要通过静物课程训练学生用几何形体归纳的方法概括物象形体,强化对空间结构的分析能力,对质感、节奏、黑白等与情感相联系的综合造型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就可以按形体训练(形、体、结构)课题、画面构成(点、线、面、质感、黑白、节奏)课题及综合实验(材料、技法、想象)课题展开。单门素描课程中阶段性研究课题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我们需要以研究课题为主线,用课题规定授课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以围绕课题设计的训练为手段,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核这一杠杆,最终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以目标式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各环节
单门素描课程的成功与否,要看阶段性课题的设计;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则要看目标式问题的设定。阶段性课题规定了单元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但这只是个计划,每节课的具体落实就要靠教师对单元课题目标的深入领会和研究后,分解、设计为一个个具体的目标性问题。提出问题,就是要找到教学的重点、难点,让较抽象的目标变成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由教师对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启发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找到最佳训练手段并加以解决,最终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任务。
还以训练形体的课题为例,关于形体准确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问题设定:如何做到形体准确?或者换句话说,什么原因导致了形不准?师生讨论,并由教师归纳结论:其一,先整体后局部,变繁为简,用长线把复杂形概括成简单形,突出大的特征,再分解为更具体的局部形;其二,充分理解所表现对象的内在结构,由内而外地深入理解对象,把握内在结构与外在形体的联系;其三,注重比较观察法的运用,通过相互对比确定位置、比例等。
通过训练发现误差依然太大,于是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误差产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经过讨论分析,我们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长度和角度。任何形满足了这两个因素的准确,就能够达到形的准确。长度意味着比例关系的到位,角度则意味着线条方向上的准确。任何形状都是由几根长短不同的线段按一定角度关系连接而成的。
那么,针对长度、角度要素的简单形的训练,就可以达到形准的目标,从而把解决形不准的问题变得极为直观和精确了。
所以,看似注重感性的素描教学,实则存在很多的理性规律可循,通过切中要害的问题逼迫学生思考,并围绕问题展开积极的实践,目标式问题的准确提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利抓手和最佳途径。
六、结语
我们的素描课程设置和教学必须建立在对素描本质认识的基础之上,必须清醒地看到:素描的学习是一个反复的感性→理性→感性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自由与控制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没有感性的触发,画面再科学准确都只能是停滞在技术上的反复劳作,无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难免产生懈怠;但离开必要的理性控制,任何强烈的感觉也都得不到很好地表达。
以上几点是关乎素描课程设置与教学训练成效的有机统一体,我们要摒除“素描的目的就是再现客观真实”“素描的意义就是取得一个好的、细腻的画面效果”等这些狭隘的认识,把素描学习的重点放到对“内在关系”和“艺术思维”的研究、把握中来。
参考文献:
[1]尹德辉,张玉磊.素描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2][美]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美术教育[M].马壮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素描本质;艺术创造;素描教学
一、对素描本质的理解
素描中的“素”应取“简洁”“朴实”“本质”“直截了当”之意,“描”即“画”,素描就是用最简单的工具(如铅笔、炭笔、钢笔、毛笔等,配合各种纸张),用最朴素的手法(线条、明暗、虚实等),进行绘画的方式,隶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
广义上,以单色进行绘画的造型方式,都可以称之为素描。狭义上,是通过对形体的研究和描绘,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用几何归纳的方法来认识自然万物的造型法则,从而使我们摆脱自然形态的表面描摹,既科学又艺术地掌握造型的能力。广义的素描概念列举了素描的所指范围,而狭义的素描则描述了所指的形成过程,即把素描看作一种技术过程或手段。
但是,对素描的理解停留于此,我们还不能明白素描中有关造型的本质是什么,以及素描传达了怎样的艺术思维。素描应该是作画者认识事物的方式,或者说它应该是透过现象发掘“本质”的最直接表达方式,是对物象“关系”的揭示和作画者艺术思维的表达,而不是单纯的、孤立的,再现客观表象的造型手段与方法。
我们应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去理解素描的本质。客观上,素描应更接近其所反映对象的存在本质,而这种存在本质具体体现为单个物象本身或不同物象之间的造型要素上的关系。或者说,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应该是物象的“关系”,而不是其他;主观上,素描应直接体现作画者艺术思维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素描不是对物象简单、被动地描摹,而应是主动的,调动个人情感体验的艺术表达。
所以,任何造型艺术,不管是平面的,还是三维甚至四维的(如影视),作为其创作者都应该具备这种基本功,能够整体观察、整体构思,运用恰当的造型语言创造视觉形象,表达创意。从这一点上,素描和一切造型艺术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正因为如此,素描才能成为我们学习各种造型艺术门类(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影像等)的基础。
二、从艺术创造的角度定位素描课程目标
艺术创造是个人独特的原发性创意过程以及创意思维的物化过程,它是一个从无到有,或从有到变,再到新的过程。一件艺术作品的成败标准就是看在多大程度上对客观物象做了符合审美目的的改变。设计领域的核心就是创意,设计的意图就是把美和实用完美结合。而在美术学领域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则会存在一些困扰,因为他们往往受自然物像牵制太多;因此我们的素描课程目标,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对学生内心意识的发掘,从艺术创造的角度,在知识性艺术规律的教授过程中不断强化和鼓励创意性思考,也只有这样,艺术的规律性知识和技巧才能真正转化为创造力。
具体到课程中,教师需要强化对素描诸元素的精神感受分析,在素描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情感注入,用综合的精神感受指导学生对素描的学习。艺术创造是建立在素描课程内容的典型性和开放性基础之上的,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白素描和艺术创造的关系,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对待每一天的素描基础学习。
素描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学效果、评判学习成绩的重要标准,具有统领教学各阶段的导向作用。从艺术创造的角度定位课程目标,实质上就是要求从素描基础教学阶段必须保持艺术思维的鲜活状态,从素描中自然生发出艺术创造的倾向。素描基础是要打下有生命的“活”基础,而并非僵化呆板的“死”基础。当然,艺术创造也并非强调完全脱离客观、纯粹乱编的自由;恰恰相反,它是建立在深入观察客观对象,充分把握客观的基础上,对主观能动性的最大调动。
三、课程内容应具备的特征
素描要想达到理想的作用,除了要重点研究“怎么画”的问题外,对“画什么”问题的推敲也极为必要,它会直接影响素描训练的深度和广度。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体现单纯与典型的统一、灵活与开放的结合。
(一)单纯与典型的统一
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是最朴素、最单纯的元素,同时也应最典型,通过该物象能够窥见其他物象应有的造型规律。它针对的不是对客观对象孤立表面形态的描摹,而是把对象联系为一个整体,还原为最简单的元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要既简洁,而且鲜明。如几何形体训练中的方体、球体和椎体等,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经典形体和自然界的物体之间的联系,让其明白物体是如何由基本形变化而来的。
对于几何形体的训练,课程内容对象并非越复杂越好,而应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最基本的形体来加以深入研究。只有那些最具代表性、能充分体现基本形体特征,又相对概括单纯,且与训练课题相符合的物象和经典摹本才更适合教学。因此面对素描研究对象,我们必须根据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加以筛选。
(二)灵活与开放的结合
多元的造型观念和审美理想必然要求素描课程内容要始终与造型艺术创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基础训练的评价指标要指向艺术创造思维拓展,用更开放的眼光去强化基础,更加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和直觉能力的培养。所以,素描基础课程内容应该是具有包容性和发散性的,它应该涵盖形体结构的认知、空间构成的思考和创意表现的内容。在训练过程中,在获得基本的、必要的造型技能后,留出让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环节。在教学命题、材料运用、造型语言、造型思维上,尽可能地拓宽艺术创造的空间。
如针对几何形体的素描训练中,拓展训练就是该课程的重要内容。几何体练习不是完成从几何体到几何体绘画的过程,仅仅练习如何表现其形状、体面、空间透视、明暗等因素,而是要把它理解为一切物体的基本形,其中包含着塑造一切物体造型的基本规律,也同时包含着艺术创造的多种可能。 我们可以通过对立方体的切挖,得到椅子、楼梯等新事物的造型,也可以通过对“椅子”等新形体的重组,构建新的空间;可以在表现材料手段上打破常规,水墨、拓印、撕纸拼贴等均可补充进来;形式要素上,明暗、质感、线条、结构、虚实等均可做出大胆尝试,可以以一种元素为主,也可以多种元素并存的方式进行探索。
通过对最简单元素的研究,发现其内在规律,进而找到最本质、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表现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基本形体的表现、重组和解析来获得扎实的造型能力,并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这样的课程内容才能真正地为所有造型艺术门类提供基础能力保证,由此才能演发出独具创造性、丰富性和个性化的造型艺术创造,而不是从描绘物象到物象描绘,仅仅练了手头上低层次的熟练。
四、在单门素描课程中确定阶段性研究课题
我们的日常素描课程本身就是按阶段进行的一系列课题训练的组合,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在单门素描课程中如何确定阶段性研究课题,如何用阶段性研究课题组织教学。
在实际授课中,教师教学往往站在自己创作观念或审美认知经验上安排教学,个性化因素多,授课形式灵活,但同时教学效果的不稳定性也很明显,学生学习上往往会因为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而不能很好地与教师产生互动,或因对学习任务认识上的不明确而表现为训练中的盲目性。
诚然,美术学科自身特点决定了课堂上对感性思维的训练和需要教师一定程度上的个性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处于无序自发状态。阶段性课题要求同授一门课的教师课前充分研讨,确定并把握好该门课内部的若干教学单元内容,明确阶段性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其在整个素描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需把握好该门课内的所有知识要点,并做以归纳和梳理,根据大纲要求,修订相应的单元模块,建立明确的单元阶段性研究课题,让学生清楚每个单元课题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并围绕课题展开实践和研讨,能主动检查自己在学习训练情况及与课题目标的符合度问题。
如在素描静物中,静物是课堂教学训练的载体,要通过静物课程训练学生用几何形体归纳的方法概括物象形体,强化对空间结构的分析能力,对质感、节奏、黑白等与情感相联系的综合造型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就可以按形体训练(形、体、结构)课题、画面构成(点、线、面、质感、黑白、节奏)课题及综合实验(材料、技法、想象)课题展开。单门素描课程中阶段性研究课题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我们需要以研究课题为主线,用课题规定授课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以围绕课题设计的训练为手段,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核这一杠杆,最终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以目标式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各环节
单门素描课程的成功与否,要看阶段性课题的设计;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则要看目标式问题的设定。阶段性课题规定了单元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但这只是个计划,每节课的具体落实就要靠教师对单元课题目标的深入领会和研究后,分解、设计为一个个具体的目标性问题。提出问题,就是要找到教学的重点、难点,让较抽象的目标变成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由教师对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启发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找到最佳训练手段并加以解决,最终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任务。
还以训练形体的课题为例,关于形体准确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问题设定:如何做到形体准确?或者换句话说,什么原因导致了形不准?师生讨论,并由教师归纳结论:其一,先整体后局部,变繁为简,用长线把复杂形概括成简单形,突出大的特征,再分解为更具体的局部形;其二,充分理解所表现对象的内在结构,由内而外地深入理解对象,把握内在结构与外在形体的联系;其三,注重比较观察法的运用,通过相互对比确定位置、比例等。
通过训练发现误差依然太大,于是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误差产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经过讨论分析,我们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长度和角度。任何形满足了这两个因素的准确,就能够达到形的准确。长度意味着比例关系的到位,角度则意味着线条方向上的准确。任何形状都是由几根长短不同的线段按一定角度关系连接而成的。
那么,针对长度、角度要素的简单形的训练,就可以达到形准的目标,从而把解决形不准的问题变得极为直观和精确了。
所以,看似注重感性的素描教学,实则存在很多的理性规律可循,通过切中要害的问题逼迫学生思考,并围绕问题展开积极的实践,目标式问题的准确提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利抓手和最佳途径。
六、结语
我们的素描课程设置和教学必须建立在对素描本质认识的基础之上,必须清醒地看到:素描的学习是一个反复的感性→理性→感性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自由与控制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没有感性的触发,画面再科学准确都只能是停滞在技术上的反复劳作,无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难免产生懈怠;但离开必要的理性控制,任何强烈的感觉也都得不到很好地表达。
以上几点是关乎素描课程设置与教学训练成效的有机统一体,我们要摒除“素描的目的就是再现客观真实”“素描的意义就是取得一个好的、细腻的画面效果”等这些狭隘的认识,把素描学习的重点放到对“内在关系”和“艺术思维”的研究、把握中来。
参考文献:
[1]尹德辉,张玉磊.素描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2][美]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美术教育[M].马壮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