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号合作伙伴
往往越深刻的变革,越是在不经意间露出端倪。
2018年初,在一次由抚顺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王树成带领的企业调研中,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工会向市总工会寻求帮助:企业项目研发遇到难题,请求市总工会帮忙协调,请劳模工匠前来技术支援。
中油八建公司是一家拥有一个国家级大师工作站以及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单位,技术优势在焊工、铆工,项目中涉及的车工技术稍显薄弱。公司工会希望从其他企业的车工劳模那里获得项目推进的突破点。
这已不是市总工会第一次接到这样的求助。
其实,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这类难题,“送技能进企业”已成为市总工会的常规工作项目,抚顺市劳模协会也在积极组织活动,目的就是加强劳模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激发新的创意火花、促进优秀创新成果转化。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工人技术水平,从2016年起,市总工会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联办技术状元大专班,技术状元会在大学接受为期两年半的理论课程学习,提升理论高度,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如今大专班已举办3届。
显然,这些还不够。
过去,以企业为单位建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使本企业内的劳模由“单打独斗”变为团队作战,实现了劳模“1人做贡献”到“1+1群做贡献的提升;如今,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的例子说明,局限于企业内的劳模交流已经无法满足企业高速发展需要,是该打破劳模的企业、行业、区域壁垒,实现各行业劳模的协同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候了。
“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扶持力度,探索创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关于联盟一词,百度词条释义为:国家、阶级、政党、团体或个人之间,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的而结成的联合。
恰如其分,恰逢其时。
据统计,抚顺市目前有国家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家,省级12家,市级39家,成员约300余人。市总工会决定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整合全市优质劳模资源,将所有创新工作室联合起来,搭大平台、做大服务,进而促大发展。
市总工会迅速行动,组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领导小组,王树成任组长,市总工会分管副主席、市科技局分管副局长、市招商局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中油八建公司党委书记、工会主席、抚顺市劳模协会会长刘政坤任联盟管理办公室主任。
小组成员纷纷进企业、进车间、进学校,与劳模座谈,掌握企业与工作室发展的难点和困难,再结合《辽宁省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振兴发展服务职工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所提出的“双服务”理念,最终明确建立一个集“政府、企业和民办高校于一体”“科研专家与劳模模范于一体”“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
新职能:研发转化
联盟地点设在沈阳工学院机器人研究所,联盟成员现有120人,其中包括国模15人,省模22人,市模35人;大国工匠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省级大工匠5人,省功勋及高技能人才11人;市级大工匠25人,市工人专家及蓝领技能明星23人。
联盟将把工作重点放在机械制造、自动控制及人工智能方面,将联盟的成果和资源通过研发转化、教学实训、咨询服务这三种服务方式辐射到抚顺发展的方方面面,助推抚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联盟的工作内容与过去的职工技术协会看上去区别不大,是新瓶装了旧酒,还是汇聚劳动智慧的创新?
其實,联盟与技协有一脉相承之处,却又焕然一新。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式,为了帮助国家度过暂时困难,以沈阳吴家柱、林海丰、吴大有为代表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联合全市各单位能工巧匠、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到一起研究各自厂里的生产关键问题,交流技术经验,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为企业解决了许多生产和技术上的难题。
这一活动的兴起,立即得到了沈阳市委的高度重视,并评价为“一个十分可贵的创举”。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彭真同志对这一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并号召全国向沈阳学习。由此开始,职工技协活动逐步向全国推开,同时成为工会组织服务经济建设大局,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
职工技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提供无偿技术服务”是正常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没有的。它在推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在削弱甚至剥夺着技术工人本应获得的市场回报。
显然,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虽然劳模依旧坚守“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的劳模精神,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南奋战在生产一线,但他们为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丰厚经济价值,是应该获得尊重和相应的市场报酬的。
鉴于此,联盟在传承技协优良基因的基础上,增添“研发转化”职能,创建更加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新技协。
研发转化部由大国工匠、国家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获得者刁克剑担任部长,下设3个小组,共21人。部门主要职能是把联盟成员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专利、新工艺,通过联盟平台对外推介招商,实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向资本转化。
目前,联盟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是注汽锅炉的自动化生产。
注汽锅炉是中油八建公司的拳头产品,广泛应用于油田、炼厂,市场需求量大。但其生产制作过程中的弯管焊接部分,对焊接工人的体力、技术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生产效率一直不高。
弯管焊接过程中,工人必须坐在重达76公斤的管子上,用腰的力量带动并保持管子平稳匀速转动,同时完成弯管焊接工作。通常完成一根弯管焊接需要30~40分钟,由于腰部长时间发力并保持扭曲姿势,腰脱已经是每一个焊接工人的职业病。
对此,刘宇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位全国劳模、国家级焊接比赛裁判、两项国家专利的获得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弯管自己转动起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就在联盟成立不久后,市总工会组织召开了首次联盟成员技术交流会。会上,刘宇志道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我可以帮你。”刁克剑听完他的叙述,迅速做出回应。
刁克剑是工业信息化自动控制方面的专家,他研制的“多功能数字监测系统”获国家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被誉为工人发明家。“我们第一步先尝试让管子自己能够转动起来,实现半自动化焊接。第二步再研究全自动化焊接流程,一旦成功,将会带来产品、产业同步升级。那将是不得了的作为!”刁克剑兴奋地说。
达成“合作协议”的大国工匠刁克剑以及全国劳模刘宇志,首次实现了抚顺地区跨行业、跨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一旦形成研究成果,工会将以联盟的名义对外推介招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这个从paper到money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在市科技局的监督指导下,一部分留存联盟作为联盟基金,一部分给予参与研发的技术工人。从“无偿奉献”到“有偿研发”,相信按市场规律运行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将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成长为“抚顺制造”与“抚顺智造”的新名片。
平台链接者
留存在联盟的基金,用于何处?答案是——“咨询服务”与“教學实训”两项服务职能中。
根据组建方案,咨询服务部由刘宇志任部长,下设焊工组、数控组、车工组、铆工组、钳工组、电工组共6个小组,成员25人。一方面举办技术研讨会,促进全市高技能人才的横向交流,为抚顺市打造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术工人队伍。一方面协助企业开展业务培训,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各企业产品研发、设备改造、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供解决方案,助推抚顺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联盟计划实现每年深入各类企业,针对生产一线人员开展“订单式”培训不少于30次,培训人员不少于500人,完成各类技术咨询、技术帮扶、技术服务不少于100项。
赵林源是我国第一个以工人身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技能大师,他将会带领41位组员,在沈阳工学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技师学校、抚矿工学院等学校开展教学实训活动,不断发现、培养一粒粒工匠的“种子”,助其成长为优秀的产业工人后备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活力源泉。
不难看出,这两项服务都是“烧钱”的买卖,市总工会已投入60万元,作为联盟初期的启动资金。可喜的是,一旦研发转化部开始创造经济效益,联盟自身的“造血”功能启动,即可反哺企业和学校,实现经济效益向社会效益的转化。“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功成身退’了,把联盟平台留给劳模,让劳模唱主角,我们只扮演协调、保障的角色。”市总工会经济技术部工作人员表示。
目前,120名劳模正在通过联盟平台,不断积淀着蓄势待发的能量,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会用一系列数字证明他们的无穷潜力和无限价值。
或许,我们还可以这样期盼,抚顺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像58年前始于辽宁的职工技协一样,成为全国复制、推广的样板。
往往越深刻的变革,越是在不经意间露出端倪。
2018年初,在一次由抚顺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王树成带领的企业调研中,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工会向市总工会寻求帮助:企业项目研发遇到难题,请求市总工会帮忙协调,请劳模工匠前来技术支援。
中油八建公司是一家拥有一个国家级大师工作站以及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单位,技术优势在焊工、铆工,项目中涉及的车工技术稍显薄弱。公司工会希望从其他企业的车工劳模那里获得项目推进的突破点。
这已不是市总工会第一次接到这样的求助。
其实,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这类难题,“送技能进企业”已成为市总工会的常规工作项目,抚顺市劳模协会也在积极组织活动,目的就是加强劳模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激发新的创意火花、促进优秀创新成果转化。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工人技术水平,从2016年起,市总工会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联办技术状元大专班,技术状元会在大学接受为期两年半的理论课程学习,提升理论高度,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如今大专班已举办3届。
显然,这些还不够。
过去,以企业为单位建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使本企业内的劳模由“单打独斗”变为团队作战,实现了劳模“1人做贡献”到“1+1群做贡献的提升;如今,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的例子说明,局限于企业内的劳模交流已经无法满足企业高速发展需要,是该打破劳模的企业、行业、区域壁垒,实现各行业劳模的协同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候了。
“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扶持力度,探索创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关于联盟一词,百度词条释义为:国家、阶级、政党、团体或个人之间,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的而结成的联合。
恰如其分,恰逢其时。
据统计,抚顺市目前有国家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家,省级12家,市级39家,成员约300余人。市总工会决定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整合全市优质劳模资源,将所有创新工作室联合起来,搭大平台、做大服务,进而促大发展。
市总工会迅速行动,组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领导小组,王树成任组长,市总工会分管副主席、市科技局分管副局长、市招商局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中油八建公司党委书记、工会主席、抚顺市劳模协会会长刘政坤任联盟管理办公室主任。
小组成员纷纷进企业、进车间、进学校,与劳模座谈,掌握企业与工作室发展的难点和困难,再结合《辽宁省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振兴发展服务职工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所提出的“双服务”理念,最终明确建立一个集“政府、企业和民办高校于一体”“科研专家与劳模模范于一体”“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
新职能:研发转化
联盟地点设在沈阳工学院机器人研究所,联盟成员现有120人,其中包括国模15人,省模22人,市模35人;大国工匠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省级大工匠5人,省功勋及高技能人才11人;市级大工匠25人,市工人专家及蓝领技能明星23人。
联盟将把工作重点放在机械制造、自动控制及人工智能方面,将联盟的成果和资源通过研发转化、教学实训、咨询服务这三种服务方式辐射到抚顺发展的方方面面,助推抚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联盟的工作内容与过去的职工技术协会看上去区别不大,是新瓶装了旧酒,还是汇聚劳动智慧的创新?
其實,联盟与技协有一脉相承之处,却又焕然一新。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式,为了帮助国家度过暂时困难,以沈阳吴家柱、林海丰、吴大有为代表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联合全市各单位能工巧匠、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到一起研究各自厂里的生产关键问题,交流技术经验,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为企业解决了许多生产和技术上的难题。
这一活动的兴起,立即得到了沈阳市委的高度重视,并评价为“一个十分可贵的创举”。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彭真同志对这一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并号召全国向沈阳学习。由此开始,职工技协活动逐步向全国推开,同时成为工会组织服务经济建设大局,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
职工技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提供无偿技术服务”是正常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没有的。它在推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在削弱甚至剥夺着技术工人本应获得的市场回报。
显然,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虽然劳模依旧坚守“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的劳模精神,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南奋战在生产一线,但他们为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丰厚经济价值,是应该获得尊重和相应的市场报酬的。
鉴于此,联盟在传承技协优良基因的基础上,增添“研发转化”职能,创建更加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新技协。
研发转化部由大国工匠、国家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获得者刁克剑担任部长,下设3个小组,共21人。部门主要职能是把联盟成员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专利、新工艺,通过联盟平台对外推介招商,实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向资本转化。
目前,联盟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是注汽锅炉的自动化生产。
注汽锅炉是中油八建公司的拳头产品,广泛应用于油田、炼厂,市场需求量大。但其生产制作过程中的弯管焊接部分,对焊接工人的体力、技术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生产效率一直不高。
弯管焊接过程中,工人必须坐在重达76公斤的管子上,用腰的力量带动并保持管子平稳匀速转动,同时完成弯管焊接工作。通常完成一根弯管焊接需要30~40分钟,由于腰部长时间发力并保持扭曲姿势,腰脱已经是每一个焊接工人的职业病。
对此,刘宇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位全国劳模、国家级焊接比赛裁判、两项国家专利的获得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弯管自己转动起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就在联盟成立不久后,市总工会组织召开了首次联盟成员技术交流会。会上,刘宇志道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我可以帮你。”刁克剑听完他的叙述,迅速做出回应。
刁克剑是工业信息化自动控制方面的专家,他研制的“多功能数字监测系统”获国家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被誉为工人发明家。“我们第一步先尝试让管子自己能够转动起来,实现半自动化焊接。第二步再研究全自动化焊接流程,一旦成功,将会带来产品、产业同步升级。那将是不得了的作为!”刁克剑兴奋地说。
达成“合作协议”的大国工匠刁克剑以及全国劳模刘宇志,首次实现了抚顺地区跨行业、跨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一旦形成研究成果,工会将以联盟的名义对外推介招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这个从paper到money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在市科技局的监督指导下,一部分留存联盟作为联盟基金,一部分给予参与研发的技术工人。从“无偿奉献”到“有偿研发”,相信按市场规律运行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将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成长为“抚顺制造”与“抚顺智造”的新名片。
平台链接者
留存在联盟的基金,用于何处?答案是——“咨询服务”与“教學实训”两项服务职能中。
根据组建方案,咨询服务部由刘宇志任部长,下设焊工组、数控组、车工组、铆工组、钳工组、电工组共6个小组,成员25人。一方面举办技术研讨会,促进全市高技能人才的横向交流,为抚顺市打造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术工人队伍。一方面协助企业开展业务培训,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各企业产品研发、设备改造、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供解决方案,助推抚顺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联盟计划实现每年深入各类企业,针对生产一线人员开展“订单式”培训不少于30次,培训人员不少于500人,完成各类技术咨询、技术帮扶、技术服务不少于100项。
赵林源是我国第一个以工人身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技能大师,他将会带领41位组员,在沈阳工学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技师学校、抚矿工学院等学校开展教学实训活动,不断发现、培养一粒粒工匠的“种子”,助其成长为优秀的产业工人后备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活力源泉。
不难看出,这两项服务都是“烧钱”的买卖,市总工会已投入60万元,作为联盟初期的启动资金。可喜的是,一旦研发转化部开始创造经济效益,联盟自身的“造血”功能启动,即可反哺企业和学校,实现经济效益向社会效益的转化。“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功成身退’了,把联盟平台留给劳模,让劳模唱主角,我们只扮演协调、保障的角色。”市总工会经济技术部工作人员表示。
目前,120名劳模正在通过联盟平台,不断积淀着蓄势待发的能量,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会用一系列数字证明他们的无穷潜力和无限价值。
或许,我们还可以这样期盼,抚顺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像58年前始于辽宁的职工技协一样,成为全国复制、推广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