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对于以学生操作为主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何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下是我对通过课堂提问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几点思考。
一、捕捉课堂时机设问激活学生思维
俗话说:“问得好,不如问得巧。”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时机就是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 ”“愤”状态时。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问题能入耳入脑。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巧设问题,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1)从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跳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源。在教学中,“兴趣”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从而使他们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
(2)在学生思维处于“短路”状态时诱发学生思维。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较低,他们的思维常会出现“短路”状态,当他们出现生疑解惑时,教师要通过辅助性提问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打通思路、扫除障碍,让学生自主去思考并在思考中得到启发,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例如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替换”操作,是个可以大大提高编辑效率的操作,适用于对内容的有规则修改。作为新授内容,可以先设计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其中某一词语在全文出现的次数多达几十处,但都用错了,要求学生将其无一遗漏地改成另一词语,并对操作进行设计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运用以前所掌握的编辑操作进行修改,待到他们累了,觉得枯燥了的时候,教师适时提问学生:是否有更为省事、更为高效的操作呢?这一问,正好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的精神顿时为之一爽,思维随即启动。
二、采用多层次提问,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多种多样,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技巧。但其目的都是想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保存操作时,在学生学会了新文档的首次保存并自我认为已掌握了保存操作后,教师不妨变换角度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以后再给已保存过的文档增加新内容,要不要保存、如何保存、会不会再次弹出如首次保存时的“另存为”对话框?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要换个名称保存,怎么做?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要换个保存位置又怎么做?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中的内容进行了删除操作,不保存而退出应用程序,再次打开该文件会不会看到被删除的内容?这些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不仅使同学对“保存”操作的认识变得更为全面、深刻,而且通过这个例子,也让学生得到启发,遇到问题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考虑、认识,而是应该有意识地去多想想问题的其他方面。这样的多层次提问,既帮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沟通起来,形成了联系的知识网络,又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三、设置问题情境,巧妙提出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想方设法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找准问题提出的方式、时机和背景。实践证明,问题提出方式、时机和背景设计是否得当,对学生探究动机的程度、持续性影响很大。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通过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引发认知冲突,诱发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内驱力,唤起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例如在《图形图像的处理》一节中,介绍修复工具的使用时,由于上节课已经介绍了印章工具,当我出示一幅照片问学生如何修复人物脸上的斑点时,学生自然想到了用印章工具,但当学生用印章工具进行修补时就会发现遮盖斑点的部分与周围皮肤色有差别时,教师及时提问:“这样的效果好不好?有没有更适当的修复工具呢?……”在本例中,利用生活照片处理设置问题情境,不仅更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知新知的强烈欲望,而且也对比出了印章工具与修复工具的不同特点和功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利用特定的节日创设任务情境,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不仅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如在《视频的加工》一课时,在导入时教师播放了自制的《连心》这首歌的MV,当时快到母亲节了,因此设置了这样的任务:制作一个有关母亲节体裁的MV,为母亲献上一份母亲节的礼物。通过这个任务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培养了学生学会表达、勇于表达的思想意识。
四、提问之后要积极作出评价
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或不全面的也能及时调整、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教师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所以,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深入探究教学提问的艺术,提高自身教学提问的艺术修养,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吕华雄.优化设计课堂提问 提高学生思维品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
[2]吴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提问艺术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
一、捕捉课堂时机设问激活学生思维
俗话说:“问得好,不如问得巧。”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时机就是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 ”“愤”状态时。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问题能入耳入脑。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巧设问题,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1)从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跳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源。在教学中,“兴趣”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从而使他们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
(2)在学生思维处于“短路”状态时诱发学生思维。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较低,他们的思维常会出现“短路”状态,当他们出现生疑解惑时,教师要通过辅助性提问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打通思路、扫除障碍,让学生自主去思考并在思考中得到启发,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例如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替换”操作,是个可以大大提高编辑效率的操作,适用于对内容的有规则修改。作为新授内容,可以先设计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其中某一词语在全文出现的次数多达几十处,但都用错了,要求学生将其无一遗漏地改成另一词语,并对操作进行设计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运用以前所掌握的编辑操作进行修改,待到他们累了,觉得枯燥了的时候,教师适时提问学生:是否有更为省事、更为高效的操作呢?这一问,正好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的精神顿时为之一爽,思维随即启动。
二、采用多层次提问,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多种多样,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技巧。但其目的都是想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保存操作时,在学生学会了新文档的首次保存并自我认为已掌握了保存操作后,教师不妨变换角度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以后再给已保存过的文档增加新内容,要不要保存、如何保存、会不会再次弹出如首次保存时的“另存为”对话框?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要换个名称保存,怎么做?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要换个保存位置又怎么做?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中的内容进行了删除操作,不保存而退出应用程序,再次打开该文件会不会看到被删除的内容?这些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不仅使同学对“保存”操作的认识变得更为全面、深刻,而且通过这个例子,也让学生得到启发,遇到问题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考虑、认识,而是应该有意识地去多想想问题的其他方面。这样的多层次提问,既帮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沟通起来,形成了联系的知识网络,又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三、设置问题情境,巧妙提出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想方设法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找准问题提出的方式、时机和背景。实践证明,问题提出方式、时机和背景设计是否得当,对学生探究动机的程度、持续性影响很大。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通过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引发认知冲突,诱发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内驱力,唤起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例如在《图形图像的处理》一节中,介绍修复工具的使用时,由于上节课已经介绍了印章工具,当我出示一幅照片问学生如何修复人物脸上的斑点时,学生自然想到了用印章工具,但当学生用印章工具进行修补时就会发现遮盖斑点的部分与周围皮肤色有差别时,教师及时提问:“这样的效果好不好?有没有更适当的修复工具呢?……”在本例中,利用生活照片处理设置问题情境,不仅更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知新知的强烈欲望,而且也对比出了印章工具与修复工具的不同特点和功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利用特定的节日创设任务情境,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不仅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如在《视频的加工》一课时,在导入时教师播放了自制的《连心》这首歌的MV,当时快到母亲节了,因此设置了这样的任务:制作一个有关母亲节体裁的MV,为母亲献上一份母亲节的礼物。通过这个任务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培养了学生学会表达、勇于表达的思想意识。
四、提问之后要积极作出评价
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或不全面的也能及时调整、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教师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所以,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深入探究教学提问的艺术,提高自身教学提问的艺术修养,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吕华雄.优化设计课堂提问 提高学生思维品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
[2]吴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提问艺术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