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学费和生活费不断上涨使得农村贫困家庭对高等教育投入回报产生了较多质疑,其现状不容乐观,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回报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对此,本文以甘肃会宁县为调研对象,深入分析农村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投入回报现状,在借鉴其成功经验基础上,力图从转变教育观念、实现高等教育投入主体多元化、提高回报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建构投入回报机制,达到提高教育回报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贫困家庭 高等教育 有效经验 投入回报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239-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离校毕业生待业失业现象愈发普遍。这种残酷的就业现实与上大学前的预期之间的巨大偏差使得农村贫困家庭对教育回报与收益产生更多质疑,“新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与此不相适应的却是学费和生活费的不断上涨,“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在农村贫困家庭时有发生。以此为背景,深入调研和分析农村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投入回报问题,在借鉴会宁县经验基础上,探讨建构农村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投入回报机制的现实路径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村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现状——以会宁县为例
会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中的特困县,有修文崇德、尊师重教的传统,是全国农村贫困家庭的高等教育投入回报的缩影,基本反映了农村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的现状。其教育投资比重较大,占财政支出的57%;期望也高,绝大部分家庭都把“子女考上大学”作为彻底改变贫穷命运的重要途径,但回报却较少,出现了农村培养人才、受益在城市的局面。
(一)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投入力度大
1.投入意愿非常强
据调查得知,96.2%的家庭选择“有孩子就供养”,2.8%的家庭选择仅供养男孩子,1.0%的家庭不供养孩子上大学,无家庭选择仅供养女孩子,这说明性别对家庭投入意愿影响不大,女孩逐渐在事实上取得了与男孩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且家庭对高等教育投入已达成共识。
同时,91.1%的家庭认为最适合的受教育程度是大学本科及以上,5.3%的家庭认为是大专,选择高中、中专的占3.6%,无家庭选择初中和小学。这说明父母高度重视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问题,会尽力满足其需求。而在供养子女上学的原因方面,有52%的家庭选择“为了改变孩子的命运”。由此可见,家庭非常愿意投入子女的高等教育,主要为子女着想,而为自己考虑的很少。
2.物质投入超负荷
当地家庭的物质投入不仅绝对量多,而且相对量更多。供养一个大学生年均花费在一万元以下的占37.7%,一万元到一万五千元的占55.1%,一万五千元到两万元的占4.3%,两万元以上的占2.9%。其花费已属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当地农民收入水平却远远低于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虽然经济落后,但是家庭并没有因此压缩教育投入,每个家庭普遍培养1个以上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物质投入已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
3.感情投入充实
通过调查得知,父母每月与子女联系较多,联系3次以上者占95.5%,他们主要是关心生活、嘘寒问暖,想使子女有幸福感、满足感。父母对上大学的子女也经常给予鼓励、赞赏,给予尊重和认同,通过引起子女积极的情绪体验或情感反应来改变或调整子女行为。
4.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大
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家长都会在子女感兴趣、有天赋的兴趣上投入大量的智力活动,着重扩展孩子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特长,并注重在大量的智力性活动中提高子女的社会成熟度,以促进子女潜能发展,期待获得更多的收益,期待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投入。
(二)高等教育对农村家庭的回报匮乏
1.物质回报有限
一般而言,物质回报以给予金钱、实物为主。在读期间,大学生对家庭的物质回报基本为零;毕业后,对家庭无物质回报的占32.6%,1000元以下占21.7%,1001—3000元占23.9%,300元以上仅占9.8%。同时,仅有27.7%的大学生物质回报减轻了家庭负担,物质回报数量有限,短期回报效应不明显,在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
2.感情回报不能满足家庭需求
子女上大学使得家庭的荣誉和社会地位显著上升,而其它如交流、倾听、谈话等的直接感情回报却不能满足父母需要。据访谈,在有大学生的家庭中,父母大都存在一定心理问题,感到空虚寂寞,对感情回报有着强烈的需求,渴望与子女交流谈话,尤其是年长的父母因为不习惯城市生活方式,往往独自生活在农村,沦为“空巢老人”。
3.人力资本回报非常欠缺
人力资本回报是指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或任村官等回报农村的形式,直接受益主体是农村,家庭是间接受益者。据统计,64.7%的大学生找到工作留在城市,23.6%的大学生没找到合适工作却仍困守城市,8.8%的大学生因为没找到工作才选择回乡就业,而仅有2.9%的大学生主动回乡就业创业。由此可知,大學生对农村家庭与农村的人力资本回报非常少,农村家庭致富乃至农村发展亟需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回报。
二、农村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的有效经验
针对投入与回报失衡这一突出问题,会宁县积累的有效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建立健全了以国家生源地贷款为主、高校助学贷款为辅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
会宁是生源地贷款试点地,该政策具体表现在:(1)贫困大学生在学制年限内,贷款利息减免,并按照贷款本金15%的最高限建立风险补偿基金;(2)贷款期限明确为十到十四年,符合客观实际,调动了银行承办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积极性;(3)结算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委托当地农村信用社代理,确保助学贷款覆盖到会宁县各个乡镇的贫困大学生家庭。生源地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和财政部门落实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专项资金,构成了完整的助学贷款体系,解决了当地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学费和部分特困学生部分生活费用问题,增强了农村贫困家庭供养子女上大学的信心和决心。
(二)建立了以“三苦两乐”精神为基础的重教体系
会宁县的核心教育精神是“三苦两乐”,即:一是领导苦抓,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支出占全县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57%;二是家长苦供,会宁农村家庭为供子女上学都倾其所有;三是社会苦帮,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为会宁教育事业发展尽心尽力;四是教师乐教,会宁县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项事业,形成了求真创新、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重教风气闻名各地;五是学生乐学,有力保证了教育发展。由此形成了以“三苦两乐”精神为基础的“政府—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的重教体系。
三、建构农村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投入回报机制的现实路径
(一)推广完善助贷体系的有效经验
1.明确相关规定
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条件、程序、利息、风险补偿及组织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提出具体要求,使工作按照程序进行,杜绝谋私行为,保证申请者的权利。
2.做好宣传工作
设立咨询台,积极宣传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有关政策;开通热线服务电话,为家长和学生解疑答惑,打消其顾虑;动员组织党员干部和教师深入农村宣传讲解生源地贷款有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
3.建立贫困大学生信息档案
通过深入农村家庭进行详细摸底,掌握贫困家庭学生个人信息,建立档案,并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严防道德风险,确保贷款发放急需的人手中,取得最大社会效益。
(二)倡导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观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多层次化,我们应倡导農村贫困家庭摒弃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坚持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观,认识到职业教育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生实际能力,选择合适的受教育方式,不要停留在“学而优则仕”的应试进城教育上,也不要盲目的追求重点大学,误解否定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促进家庭合理地进行教育投资消费。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逐步实现投入主体多元化
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等价交换原则,应该进一步实施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引进社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用高校作为联系贫困生和社会支持主体的有效枢纽,构成一套支持体系。NGO组织为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帮助,如设立教育基金,动员社会募捐,解决贫困生学杂费难题;提供助学岗位,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平台;与在读贫困大学生达成捆绑式就业协议,由社会组织负担其学杂费,毕业后进入该社会组织进行一定年限工作。
(四)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回报意识和能力
1.设计多种回报形式的衡量标准
以父母的需求出发点,构建教育回报的层次衡量标准,分为初级阶段(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中级阶段(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高级阶段(自我实现)。
生理需求。首先应从满足父母的生理需要着手,包括舒适的环境、衣食住行和医疗的需求,属于物质回报范畴。
安全需求。包含稳定的环境、养老保障及保健,使父母感觉有保障,属于人力资本回报范畴。
社交需求。具体内容为经常和子女交流、得到子女的理解和关怀等,属于感情回报范畴。
尊重需求。包括名誉、社会地位与声望等。其来自于子女取得成绩后,获得别人的尊重、羡慕、信赖和高度评价,使父母有成就感,属于情感回报范畴。
自我实现。培养优秀的子女,是父母角色价值的充分体现。
2.加强对农村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感情回报意识
据调查所知,大多数农村父母都不愿随子女搬到城市居住。一方面担心影响子女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不习惯城市生活和节奏,将父母接到城市并不能完全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为此,国家、高校和社会应针对农村大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情感教育,鼓励积极返乡、投资家乡或常回家看看。
3.夯实生理和安全需要,进一步满足和提高精神需要
会宁县农村尊师重教的风气强烈影响着许多贫困农村家庭的高层次需求,但是他们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却仍不足甚至受到威胁。针对需求层次的失衡,政府应对积极回乡就业创业的优秀大学生予以表彰,以进一步满足和提高父母的精神需要;应着力减轻农村贫困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负担并提高其对家庭的回报,满足父母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
(五)积极促进农村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
第一,要多方渠道筹集就业创业基金,加快建设就业创业基地。地方政府可通过财政和社会两个渠道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资金,建设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各级政府设立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等也应拿出一定比例的小额贷款担保和资金支持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并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补贴。
第二,要健全就业创业服务机制,优化回乡就业创业平台。可在市劳动就业管理局设立“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安排专业人士为就业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事务;积极建立覆盖市镇村三级就业创业服务网络,镇安排专职人员从事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专家队伍建设,为就业创业者提供有效的专业化和针对性服务。
第三,要营造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的舆论氛围。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建立对支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工作的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对相关优惠政策、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对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的宣传报道。
关键词农村贫困家庭 高等教育 有效经验 投入回报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239-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离校毕业生待业失业现象愈发普遍。这种残酷的就业现实与上大学前的预期之间的巨大偏差使得农村贫困家庭对教育回报与收益产生更多质疑,“新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与此不相适应的却是学费和生活费的不断上涨,“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在农村贫困家庭时有发生。以此为背景,深入调研和分析农村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投入回报问题,在借鉴会宁县经验基础上,探讨建构农村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投入回报机制的现实路径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村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现状——以会宁县为例
会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中的特困县,有修文崇德、尊师重教的传统,是全国农村贫困家庭的高等教育投入回报的缩影,基本反映了农村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的现状。其教育投资比重较大,占财政支出的57%;期望也高,绝大部分家庭都把“子女考上大学”作为彻底改变贫穷命运的重要途径,但回报却较少,出现了农村培养人才、受益在城市的局面。
(一)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投入力度大
1.投入意愿非常强
据调查得知,96.2%的家庭选择“有孩子就供养”,2.8%的家庭选择仅供养男孩子,1.0%的家庭不供养孩子上大学,无家庭选择仅供养女孩子,这说明性别对家庭投入意愿影响不大,女孩逐渐在事实上取得了与男孩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且家庭对高等教育投入已达成共识。
同时,91.1%的家庭认为最适合的受教育程度是大学本科及以上,5.3%的家庭认为是大专,选择高中、中专的占3.6%,无家庭选择初中和小学。这说明父母高度重视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问题,会尽力满足其需求。而在供养子女上学的原因方面,有52%的家庭选择“为了改变孩子的命运”。由此可见,家庭非常愿意投入子女的高等教育,主要为子女着想,而为自己考虑的很少。
2.物质投入超负荷
当地家庭的物质投入不仅绝对量多,而且相对量更多。供养一个大学生年均花费在一万元以下的占37.7%,一万元到一万五千元的占55.1%,一万五千元到两万元的占4.3%,两万元以上的占2.9%。其花费已属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当地农民收入水平却远远低于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虽然经济落后,但是家庭并没有因此压缩教育投入,每个家庭普遍培养1个以上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物质投入已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
3.感情投入充实
通过调查得知,父母每月与子女联系较多,联系3次以上者占95.5%,他们主要是关心生活、嘘寒问暖,想使子女有幸福感、满足感。父母对上大学的子女也经常给予鼓励、赞赏,给予尊重和认同,通过引起子女积极的情绪体验或情感反应来改变或调整子女行为。
4.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大
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家长都会在子女感兴趣、有天赋的兴趣上投入大量的智力活动,着重扩展孩子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特长,并注重在大量的智力性活动中提高子女的社会成熟度,以促进子女潜能发展,期待获得更多的收益,期待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投入。
(二)高等教育对农村家庭的回报匮乏
1.物质回报有限
一般而言,物质回报以给予金钱、实物为主。在读期间,大学生对家庭的物质回报基本为零;毕业后,对家庭无物质回报的占32.6%,1000元以下占21.7%,1001—3000元占23.9%,300元以上仅占9.8%。同时,仅有27.7%的大学生物质回报减轻了家庭负担,物质回报数量有限,短期回报效应不明显,在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
2.感情回报不能满足家庭需求
子女上大学使得家庭的荣誉和社会地位显著上升,而其它如交流、倾听、谈话等的直接感情回报却不能满足父母需要。据访谈,在有大学生的家庭中,父母大都存在一定心理问题,感到空虚寂寞,对感情回报有着强烈的需求,渴望与子女交流谈话,尤其是年长的父母因为不习惯城市生活方式,往往独自生活在农村,沦为“空巢老人”。
3.人力资本回报非常欠缺
人力资本回报是指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或任村官等回报农村的形式,直接受益主体是农村,家庭是间接受益者。据统计,64.7%的大学生找到工作留在城市,23.6%的大学生没找到合适工作却仍困守城市,8.8%的大学生因为没找到工作才选择回乡就业,而仅有2.9%的大学生主动回乡就业创业。由此可知,大學生对农村家庭与农村的人力资本回报非常少,农村家庭致富乃至农村发展亟需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回报。
二、农村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的有效经验
针对投入与回报失衡这一突出问题,会宁县积累的有效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建立健全了以国家生源地贷款为主、高校助学贷款为辅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
会宁是生源地贷款试点地,该政策具体表现在:(1)贫困大学生在学制年限内,贷款利息减免,并按照贷款本金15%的最高限建立风险补偿基金;(2)贷款期限明确为十到十四年,符合客观实际,调动了银行承办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积极性;(3)结算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委托当地农村信用社代理,确保助学贷款覆盖到会宁县各个乡镇的贫困大学生家庭。生源地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和财政部门落实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专项资金,构成了完整的助学贷款体系,解决了当地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学费和部分特困学生部分生活费用问题,增强了农村贫困家庭供养子女上大学的信心和决心。
(二)建立了以“三苦两乐”精神为基础的重教体系
会宁县的核心教育精神是“三苦两乐”,即:一是领导苦抓,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支出占全县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57%;二是家长苦供,会宁农村家庭为供子女上学都倾其所有;三是社会苦帮,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为会宁教育事业发展尽心尽力;四是教师乐教,会宁县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项事业,形成了求真创新、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重教风气闻名各地;五是学生乐学,有力保证了教育发展。由此形成了以“三苦两乐”精神为基础的“政府—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的重教体系。
三、建构农村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投入回报机制的现实路径
(一)推广完善助贷体系的有效经验
1.明确相关规定
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条件、程序、利息、风险补偿及组织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提出具体要求,使工作按照程序进行,杜绝谋私行为,保证申请者的权利。
2.做好宣传工作
设立咨询台,积极宣传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有关政策;开通热线服务电话,为家长和学生解疑答惑,打消其顾虑;动员组织党员干部和教师深入农村宣传讲解生源地贷款有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
3.建立贫困大学生信息档案
通过深入农村家庭进行详细摸底,掌握贫困家庭学生个人信息,建立档案,并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严防道德风险,确保贷款发放急需的人手中,取得最大社会效益。
(二)倡导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观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多层次化,我们应倡导農村贫困家庭摒弃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坚持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观,认识到职业教育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生实际能力,选择合适的受教育方式,不要停留在“学而优则仕”的应试进城教育上,也不要盲目的追求重点大学,误解否定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促进家庭合理地进行教育投资消费。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逐步实现投入主体多元化
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等价交换原则,应该进一步实施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引进社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用高校作为联系贫困生和社会支持主体的有效枢纽,构成一套支持体系。NGO组织为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帮助,如设立教育基金,动员社会募捐,解决贫困生学杂费难题;提供助学岗位,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平台;与在读贫困大学生达成捆绑式就业协议,由社会组织负担其学杂费,毕业后进入该社会组织进行一定年限工作。
(四)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回报意识和能力
1.设计多种回报形式的衡量标准
以父母的需求出发点,构建教育回报的层次衡量标准,分为初级阶段(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中级阶段(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高级阶段(自我实现)。
生理需求。首先应从满足父母的生理需要着手,包括舒适的环境、衣食住行和医疗的需求,属于物质回报范畴。
安全需求。包含稳定的环境、养老保障及保健,使父母感觉有保障,属于人力资本回报范畴。
社交需求。具体内容为经常和子女交流、得到子女的理解和关怀等,属于感情回报范畴。
尊重需求。包括名誉、社会地位与声望等。其来自于子女取得成绩后,获得别人的尊重、羡慕、信赖和高度评价,使父母有成就感,属于情感回报范畴。
自我实现。培养优秀的子女,是父母角色价值的充分体现。
2.加强对农村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感情回报意识
据调查所知,大多数农村父母都不愿随子女搬到城市居住。一方面担心影响子女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不习惯城市生活和节奏,将父母接到城市并不能完全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为此,国家、高校和社会应针对农村大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情感教育,鼓励积极返乡、投资家乡或常回家看看。
3.夯实生理和安全需要,进一步满足和提高精神需要
会宁县农村尊师重教的风气强烈影响着许多贫困农村家庭的高层次需求,但是他们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却仍不足甚至受到威胁。针对需求层次的失衡,政府应对积极回乡就业创业的优秀大学生予以表彰,以进一步满足和提高父母的精神需要;应着力减轻农村贫困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负担并提高其对家庭的回报,满足父母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
(五)积极促进农村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
第一,要多方渠道筹集就业创业基金,加快建设就业创业基地。地方政府可通过财政和社会两个渠道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资金,建设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各级政府设立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等也应拿出一定比例的小额贷款担保和资金支持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并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补贴。
第二,要健全就业创业服务机制,优化回乡就业创业平台。可在市劳动就业管理局设立“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安排专业人士为就业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事务;积极建立覆盖市镇村三级就业创业服务网络,镇安排专职人员从事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专家队伍建设,为就业创业者提供有效的专业化和针对性服务。
第三,要营造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的舆论氛围。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建立对支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工作的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对相关优惠政策、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对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的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