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正确地“争”与“让”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6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很“独”,自私、占有欲望极强,不懂得与人分享,担心孩子日后与人难相处。还有一些孩子过分谦让,不懂如何争,只知一味让,家长又担心这样会不会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吃亏。“争”与“让”,到底哪个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有这样两个场景,幼儿园里,当一个女孩的玩具被男孩子抢走时,她竟然挥起巴掌给男孩来了一个耳光。老师询问女孩为何打小朋友,女孩振振有词地说:“我妈妈说了,谁要欺负我,就让我打他,可不能吃亏。”
  幼儿园里举行运动会,小羽妈妈带她参加比赛,休息时间,小羽看见地上的正方体很喜欢,便把小手撑在上面,高兴地玩着。这时过来一个小男孩,要抢这个玩具,小羽立刻让开了。小羽总是这么谦让,从来不和小朋友争,哪怕是非常喜欢的东西她都会让给别人。妈妈很着急,面对她喜欢的东西,她怎么都不为自己争取呢?
  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只争不让的霸道孩子实在是不讨人喜欢,但是那些过分谦让的孩子事事都只知道退、忍甚至表现懦弱,却也更让家长们着急。
  其实强与弱,都是孩子天生就有的性格,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如何调整好这个“度”,让孩子做一个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隐忍退让的豁达孩子。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不仅懂得如何对别人“让”,也要学会向他人“争”,表达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心愿。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正确、健康的分享互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出让和占有。正确的“争”与“让”包含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第二,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基础上,孩子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第三,找到解决方案,并达成共赢。
  在一个健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是不以压抑自我需求为代价的,他和伙伴“争”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愿意去满足对方所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让”出自己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整个过程中,争与让都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出的虚假谦让,或者为了逃避而做出忍让、赌气性质的谦让,就背离了快乐共享的目标,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下面的几招让你教会孩子正确的“争”与“让”,不妨试一下。
  让孩子自然流露和表达他内心的感受
  当孩子还是一个心智和感觉系统都不成熟的小家伙的时候,没有什么比让他体会自身的内在感受和真实的情感流露更可贵的经验了。这时,你所要做的,就是多让他和外界环境接触,让他在与外界的人和事互动的过程中尽情地流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也是他心理成长所需要的养分。比如,他和小朋友争抢玩具时,别告诉他该做什么,看看他自己会怎么做。在他自己做的过程中,他的个性,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渴望和疑惑,都会简单地倾泻出来。此时,玩具本身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内心的表达。
  启发孩子思考判断,自己该不该谦让
  还可以和孩子讨论,是否该谦让,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启发孩子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标准。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往往还是“自我中心”的,大多数时候都无法顾及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这个时候,如果成人用外在的压力来强求孩子去谦让别人,则很可能违背他们本身的意愿。如果这种意愿经常被压制,则他们就可能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长大成人之后行为方式也可能相对退缩,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可以创造交往条件让他们逐步体验到人际之间互惠互利的必要性,可以通过讲道理来引导他们的谦让行为,当他们无意中做出谦让行为时,可以赞许,可以鼓励,但绝不可强迫或引诱!
  鼓励孩子在环境中寻找规则
  孩子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鼓励他们在游戏和环境中寻找规则。比如,在游乐场玩耍时,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可以鼓励他们排队,轮到自己玩时就没有必要谦让。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借助于严格的规则。比如,在小便、喝水时,教育幼儿能排好队等待,不能蜂拥而上;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有礼貌地和别人说……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但一些幼儿却很难做到,这样的训练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耐心和谦让心。
  教育孩子遇事要协商
  孩子之间发生争执不可避免,但关键的是如何解决。要教育和引导孩子用协商的方法解决。如在为某个玩具争抢时,可让孩子采取轮流玩的形式或“石头剪刀布”定输赢的形式玩;在玩沙过程中,为了工具争执时,可引导孩子合作完成作品等等。
  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长往往有太多的担心,害怕孩子吃亏,害怕孩子犯错误,所以忍不住要在一边不停地帮孩子做决定,给孩子过多的指点。实际上,担心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当你越担心一种可怕的状况出现的时候,你就会有意无意中强调它的存在,你担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发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自在的生命,都有他独特的生命能量,独特的生命轨迹,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好一切事情,而不应该把大人的担心投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在不断的修正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才能得到历练,变得坚强豁达、宽容大度。
其他文献
带孩子出游,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为避免“乘兴而来、扫兴而归”的旅游遗憾,在出行前不仅要做好行程安排,了解孩子可能发生的疾病,还必须掌握临时自助和求助的方法。  行程安排 如果您是自助出游,出发前一定要定好机票或车票,选好入住的酒店和游玩的路线。如果您是参团,报名时一定要将孩子的年龄、身高及住宿是否单独占床位等信息如实告知旅行社;将孩子享受费用的有关信息写入旅游合同中。  心理准备 爸爸妈妈事先给孩
期刊
别一下子发太多指令  孩子的大脑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别用过多琐碎的细节冲击他—“关上电视,然后上楼,别再像现在这样了,去刷牙,梳头发”—他或者她不会记得两点以上的东西。但是又得避免信息不够明确—“准备上床”—因为这样的结果是,她不会太把你的话当回事,或者她仅仅只是坐在电视机前什么也不做,就为了准备上床。  其实,你可以把你的要求分成两个部分,这样说,“这个节目结束时,你该关电视机,准备上床”,然后
期刊
女儿苗苗今年4岁了,因为晕车,自打出生到现在,几乎没有去过哪里。每次出门,我们都像唐僧取经一样,“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大人拎着包拿着水,推着小童车,女儿坐在车里东看西看,完全倒退到“毛驴时代”,与身边呼啸而过的大车小车,一点也不搭界。但是女儿常有妙语连珠,令身心俱疲的我们得到大大的快乐和安慰。  苗苗看着小轿车一辆辆飞驰而过,便展开丰富的联想,说:“这些车都跟我学,我穿红衣服,它们就变成红色的;我
期刊
随着有车族的增多,自驾出游已成为大多数家庭的首选。自己开车,远离拥挤的人群,又不错过沿途的风景,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不过,自驾出游之前可要做些特殊的准备哟!  在车上安排好孩子的位置  长途旅行,一定要安排好孩子的位置。爸爸妈妈不要抱着孩子乘车,因为抱着孩子时,孩子的头部刚好在大人的胸部,这时一旦发生猛烈碰撞,大人的胸部会自然向前下部压去,会猛烈压下孩子的头颈,后果很严重。不要让孩子坐在副驾驶位置
期刊
童话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它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画面和场景将一些普世信息传达给孩子,直抵他们的灵魂深处,帮助孩子们寻找生命的意义。但是,即便是口口相传的经典童话,也未必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所有孩子。  一位妈妈曾经告诉我,去幼儿园没几天的孩子,听了白雪公主的故事反应异常,晚上竟然不敢睡觉,就算睡着也是恶梦连连。她说:“我的儿子是那种比较敏感、胆小的孩子,平时听到诸如鞭炮声、突如其来的喇叭声都会吓得闭上
期刊
每位妈妈都时时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如果孩子稍有不适,很快就会被细心的妈妈发现,但很多妈妈却没有注意留心观察一下孩子的小舌头有什么变化。只有孩子食欲不振或是诉说舌头不适时,妈妈才会让他张开嘴巴,看看嗓子红不红,但仍会忽视孩子的小舌头有什么变化。即使发现孩子的舌头有些异常,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更不知道应如何预防和处理这种情况。其实孩子的小舌头有4种“晴雨显示”。  健康舌头什么样  正常健康孩
期刊
人类升上太空,回头关照地球时,才惊异地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相当严重的紧要关头:人口膨胀、沙漠蔓延、森林锐减、水源污染、酸雨肆虐、垃圾成灾、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加剧、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人类已面临着如此严重的挑战,所以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哟。但是,讲太多的大道理,孩子是会反感的,何不借助好看又好玩的环保主题类绘本给孩子潜移默化的熏陶呢?下面
期刊
单位组织活动,等车时,四岁大的朵朵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胖嘟嘟的,十分可爱。一位大姐想摸朵朵的脸,没想到她马上闪开,还严肃地说:“请不要碰我的身体!”大姐愣了一下,笑着说:“摸一下也不行吗?”朵朵一副“没商量”的语气:“不行!”大姐不死心:“我和你妈妈很熟哦,摸一下不要紧的!”朵朵理直气壮地说:“不行!妈妈说过,我的身体我说了算!”大姐诧异地看了那淡定妈一眼,有点儿尴尬地走开了。  车来后,有人对朵朵
期刊
今年7月22日,英国凯特王妃顺利产下一名重约3.8公斤的男婴,他成为继查尔斯王储、威廉王子之后的英国王位第三顺位继承人。这是100多年来英国王室首次出现君主和准君主的“四世同堂”。小王子出世后,初为父母的威廉和凯特如何抚育孩子,已然成为了现今英国民众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  英国历代皇室成员因公务繁重而不能亲自带孩子,诸如英女皇、查尔斯和威廉等全部由保姆带大。查尔斯直到三岁,英女皇都不曾亲身与他庆祝
期刊
蛋壳心理,也就是一触即破的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现在大多数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更是抱有逆反心理;很多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却不能面对失败……那么,孩子这种蛋壳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蛋壳心理的形成也不是一两天的,它是多年的错误教育所导致的,尤其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中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