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间艺术发源于民间,源自于生活,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其与劳动生活紧密相连,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体现着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影响着广大劳动人民。选择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幼儿园环境的创造,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关键词:民间艺术;设计;人文;教育;社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6-308
引言
民间传统艺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不乐观,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教学实践,往往受到较大的阻力。首先,民间艺术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断档和变质的现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工业化生产的冲击,耗时长、经济效益低的传统民间艺术不被青少年接受和传承,掌握传统民间艺术的大部分都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没有人传承就没有人创新,缺乏创新就缺乏市场竞争力,就更没有人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死循环。第二,因为急于从传统民间艺术中寻找到经济利益,传统民间艺术流于形式,抛弃了传统的匠人精神,而转入工业化生产,为了迎合市场,失去了本身的特色,群众基础薄弱,地域差异越来越小。第三,幼儿教师更喜欢新潮、时尚的工业产品,因为没有接受过或很少接受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教育,对传统民间艺术不理解,不欣赏,很难对其进行传播。第四,幼儿的家长对传统民间艺术不接受、不欣赏,认识理解不足,在此情况下,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教学实践,往往受到较大的阻力。如何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纳入让幼儿园教学实践,使幼儿园成为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播地,是幼儿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熏陶,是一个值得尝试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民间艺术设计环境在幼儿教学中的实践
民间艺术教育环境应具有突出的艺术性,保证幼儿在积极美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和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在幼儿园环境设计时,以幼儿的视角为优先选择,色彩上选择红、绿、黄鲜明的颜色,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内容选择时,选择幼儿喜欢的形象,以人物和動物为主,采用夸张的绘画技巧,突出画面的灵动感,将民间艺术以幼儿喜欢的形式展现出来,以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情趣上产生共鸣。如:在幼儿园的走廊中画哪吒闹海等。
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应注重童趣性,照顾幼儿的参与需求,内容应连贯、循序渐进,唤起幼儿参与的愿望。如在活动室的墙面绘制云南扎染的过程,在活动室设置染坊,让幼儿清楚、生动地了解到最原始的扎染工艺,并可以亲手实践体验这种传统的工艺。
“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以民间艺术为内容为原型,加以再创作,形成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艺术形象,作为主题背景墙的内容,比如小班在墙上挂虎头娃娃;大班在墙上展示多种脸谱,展现出戏剧国粹的风采,在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教育环境中创造幼儿的艺术小世界。鼓励家长参与制作,将教育理念传输给家长,为以后的扩展、奠定了家庭基础。
规划幼儿园的内外环境,让孩子们一踏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有探索的欲望。宣传窗口定期向家长或社区介绍和宣传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的来历、庆典习俗等)、解析民间艺术作品内涵、传达民间艺术信息、公示幼儿园民间艺术活动、展示幼儿民间艺术作品等。充分利用走廊和校园院墙的公共空间,画一些东郭先生、精卫、马良等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幼儿能够通过人物形象直观的了解传说故事,感受中国传统的民间情怀,增强对民间故事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感知民间艺术的情怀。
以“幼儿为本”为根本出发点,创设一个适合幼儿的学习环境,努力营造适合幼儿的民间艺术环境,形成教师、幼儿、幼儿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和发展学习环境。
二、民间艺术人文环境在幼儿教学中的实践
在幼儿的游戏中穿插民间艺术活动,组织幼儿进行与民间艺术有关的表演,开展传统艺术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将适合幼儿学习的民间艺术形式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将幼儿园关于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教育理念拓展到家庭和社区教育环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及周末的时间近距离地接触本地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民间艺术人文资源开设幼儿的主题活动。在幼儿园环境设计时,幼儿园教师和幼儿一起参与设计,收集素材,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资源、风俗习惯、艺术表现形式、制作技艺流程、创新表现形式及材料特征。
三、民间艺术教育环境在幼儿教学中的实践
民间艺术文化是一种实践性艺术,幼儿课堂教学也是实践性教学。两者具有相同的实践属性,使得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幼儿教育课堂成为可能。在幼儿园教学中融合民间艺术文化,不仅是对民族艺术的理解与学习,也是对民族艺术的传承,通过融合,提高幼儿对民族文化的接受度,提升幼儿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可以给幼儿画黄梅戏的妆容,穿黄梅戏的戏服,向幼儿展示黄梅戏的艺术特征,通过特定的妆容,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形式的表达程式,艺术特征,让幼儿理解民间艺术的情感表达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加以理解。
四、民间艺术社会环境在幼儿教学中的实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等。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讲过:“儿童的环境不外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环境;一种是社会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带领幼儿参观民间艺术博物馆,观看民间艺术演出,让幼儿感受民间艺术保护和发展的社会氛围。组织幼儿参加教育部门专门为幼儿设置的传统文化活动,观看演出,并积极参与,体会浓郁的民间艺术环境氛围。组织幼儿参与穿汉服的活动,积极参与宣传民间艺术,并向家长宣传民间艺术,让幼儿亲身参与构建民间艺术社会环境的构建。
结语
民间艺术环境在幼儿教学中的实践,培养了幼儿的审美;增加了幼儿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幼儿园的教学环境也更加艺术化,兼具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播和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发扬的作用。幼儿在自己的作品中学习生活,孩子感到轻松自在,能够愉快的进行交流。也使得这种方式受到了家长的认同和支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的民间艺术文化内容与幼儿的教育相融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创造美。有利于幼儿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振奋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 幼儿园 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关键词:民间艺术;设计;人文;教育;社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6-308
引言
民间传统艺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不乐观,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教学实践,往往受到较大的阻力。首先,民间艺术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断档和变质的现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工业化生产的冲击,耗时长、经济效益低的传统民间艺术不被青少年接受和传承,掌握传统民间艺术的大部分都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没有人传承就没有人创新,缺乏创新就缺乏市场竞争力,就更没有人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死循环。第二,因为急于从传统民间艺术中寻找到经济利益,传统民间艺术流于形式,抛弃了传统的匠人精神,而转入工业化生产,为了迎合市场,失去了本身的特色,群众基础薄弱,地域差异越来越小。第三,幼儿教师更喜欢新潮、时尚的工业产品,因为没有接受过或很少接受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教育,对传统民间艺术不理解,不欣赏,很难对其进行传播。第四,幼儿的家长对传统民间艺术不接受、不欣赏,认识理解不足,在此情况下,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教学实践,往往受到较大的阻力。如何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纳入让幼儿园教学实践,使幼儿园成为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播地,是幼儿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熏陶,是一个值得尝试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民间艺术设计环境在幼儿教学中的实践
民间艺术教育环境应具有突出的艺术性,保证幼儿在积极美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和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在幼儿园环境设计时,以幼儿的视角为优先选择,色彩上选择红、绿、黄鲜明的颜色,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内容选择时,选择幼儿喜欢的形象,以人物和動物为主,采用夸张的绘画技巧,突出画面的灵动感,将民间艺术以幼儿喜欢的形式展现出来,以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情趣上产生共鸣。如:在幼儿园的走廊中画哪吒闹海等。
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应注重童趣性,照顾幼儿的参与需求,内容应连贯、循序渐进,唤起幼儿参与的愿望。如在活动室的墙面绘制云南扎染的过程,在活动室设置染坊,让幼儿清楚、生动地了解到最原始的扎染工艺,并可以亲手实践体验这种传统的工艺。
“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以民间艺术为内容为原型,加以再创作,形成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艺术形象,作为主题背景墙的内容,比如小班在墙上挂虎头娃娃;大班在墙上展示多种脸谱,展现出戏剧国粹的风采,在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教育环境中创造幼儿的艺术小世界。鼓励家长参与制作,将教育理念传输给家长,为以后的扩展、奠定了家庭基础。
规划幼儿园的内外环境,让孩子们一踏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有探索的欲望。宣传窗口定期向家长或社区介绍和宣传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的来历、庆典习俗等)、解析民间艺术作品内涵、传达民间艺术信息、公示幼儿园民间艺术活动、展示幼儿民间艺术作品等。充分利用走廊和校园院墙的公共空间,画一些东郭先生、精卫、马良等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幼儿能够通过人物形象直观的了解传说故事,感受中国传统的民间情怀,增强对民间故事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感知民间艺术的情怀。
以“幼儿为本”为根本出发点,创设一个适合幼儿的学习环境,努力营造适合幼儿的民间艺术环境,形成教师、幼儿、幼儿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和发展学习环境。
二、民间艺术人文环境在幼儿教学中的实践
在幼儿的游戏中穿插民间艺术活动,组织幼儿进行与民间艺术有关的表演,开展传统艺术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将适合幼儿学习的民间艺术形式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将幼儿园关于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教育理念拓展到家庭和社区教育环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及周末的时间近距离地接触本地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民间艺术人文资源开设幼儿的主题活动。在幼儿园环境设计时,幼儿园教师和幼儿一起参与设计,收集素材,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资源、风俗习惯、艺术表现形式、制作技艺流程、创新表现形式及材料特征。
三、民间艺术教育环境在幼儿教学中的实践
民间艺术文化是一种实践性艺术,幼儿课堂教学也是实践性教学。两者具有相同的实践属性,使得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幼儿教育课堂成为可能。在幼儿园教学中融合民间艺术文化,不仅是对民族艺术的理解与学习,也是对民族艺术的传承,通过融合,提高幼儿对民族文化的接受度,提升幼儿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可以给幼儿画黄梅戏的妆容,穿黄梅戏的戏服,向幼儿展示黄梅戏的艺术特征,通过特定的妆容,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形式的表达程式,艺术特征,让幼儿理解民间艺术的情感表达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加以理解。
四、民间艺术社会环境在幼儿教学中的实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等。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讲过:“儿童的环境不外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环境;一种是社会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带领幼儿参观民间艺术博物馆,观看民间艺术演出,让幼儿感受民间艺术保护和发展的社会氛围。组织幼儿参加教育部门专门为幼儿设置的传统文化活动,观看演出,并积极参与,体会浓郁的民间艺术环境氛围。组织幼儿参与穿汉服的活动,积极参与宣传民间艺术,并向家长宣传民间艺术,让幼儿亲身参与构建民间艺术社会环境的构建。
结语
民间艺术环境在幼儿教学中的实践,培养了幼儿的审美;增加了幼儿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幼儿园的教学环境也更加艺术化,兼具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播和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发扬的作用。幼儿在自己的作品中学习生活,孩子感到轻松自在,能够愉快的进行交流。也使得这种方式受到了家长的认同和支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的民间艺术文化内容与幼儿的教育相融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创造美。有利于幼儿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振奋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 幼儿园 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