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扶贫开发模式浅析

来源 :当代经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jia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阐述云南省龙陵县贫困现状和扶贫开发历程入手,分析研究了龙陵县贫困地区的“整村推进”、“移民搬迁”、“特色产业开发”等扶贫模式;总结了目前龙陵县扶贫开发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在龙陵县实行连片开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建议,通过研究,为我国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贫困 扶贫模式 农村发展
  一、引言
  贫困一直是人类社会面对的严峻问题,消除贫困是《千年宣言》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学术焦点。贫困不单是一个普通而常见的经济现象,又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社会问题。至今为止,不同的学科、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对贫困的理解和解释是不同的。在历时与共时研究下探寻贫困的本质属性及其深层根源,比较不同类型的扶贫模式,对于全面、深刻地认识贫困问题、解决贫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朗特里1899年给贫困所下的定义:“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这一经典的定义,至今仍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完成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中国发展中的人口压力依然巨大,按2010年标准贫困人口仍有2688万,而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扶贫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还将是一个主要且巨大的任务。扶贫模式指的是扶贫主体运用一定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作用于扶贫客体,促进扶贫客体脱贫致富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的总称。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的扶贫开发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此后扶贫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继以前三阶段的成果,2010年国家提出了按贫困片区扶贫的指导思想,为下一步扶贫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二、龙陵县扶贫开发的现状
  1、龙陵县扶贫开发背景
  龙陵县是一个集“少、边、山、穷”于一体的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云南省西部边陲的龙川江和怒江之间的石山区和高寒冷凉地区结合部,由于诸多因素,龙陵县贫困人口数量庞大,深度贫困问题突出,贫富差距继续呈扩大趋势。据贫困村基本情况调查统计,2010年底,龙陵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还有12.95万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49.78%。随着国家的扶贫标准提高,截至2011年底,龙陵县的贫困人口超过20万人,扶贫开发任务不由得变得更加艰巨。贫困问题成为制约龙陵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将有利于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桥头堡建设的目标。
  2、龙陵县现有扶贫开发模式
  龙陵县地处云南省西南地区,1980年以前,对龙陵县的扶贫工作模式主要是采取的是直接救济方式;1980年以后,开始逐渐由单纯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方式转变。近几年来,龙陵县结合自身情况主要采取如下几种扶贫模式。
  (1)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根据《扶贫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对于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总体要求中提出“解决温饱、巩固成果、缩小差距、促进和谐”,龙陵县于2007年7月19日全面启动了“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主要以上级补助一点、县级投入一点、部门筹措一点、企业捐赠一点的形式,在2007—2011年期间对龙陵县相关村镇投入4750万元,完成326个30户以上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
  该模式的的优点是利用较大规模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在短时间内使被扶持的区域在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条件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但是,该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一是在实践中存在整村推进的目标要求与资金投入保障的矛盾突出、资金和项目规模小等问题;二是小部分区域存在重复投资,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三是续后扶政策不足,巩固成果难度大;四是由于采用至上而下的扶贫模式,上级对项目内容的要求与群众意愿不完全一致。
  (2)移民搬迁扶贫开发模式。移民搬迁扶贫模式是指将环境脆弱的不宜开发地区、环境保护区等地域内的贫困人口搬迁到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异地开发扶贫。2010年完成了400人的龙陵县勐糯镇小海坝、象达乡懒板凳易地搬迁项目,共投资941.76万元;与易地搬迁及整村项目有效整合的100户扶贫安居工程项目于2010年底顺利结束,共完成安居房建设100户,建筑面积29200平方米;2011年完成300人的龙陵县龙山镇、勐糯易地搬迁项目。
  通过项目的实施,较大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了人口与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该模式的不足之处,一是生活地点的变化迫使被移民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部分村民难以适应;二是使搬迁户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增加购置生活、生产工具而导致在一定时期内债务加重;三是由于资金不足,造成很大一部分贫困人口享受不到这种形式的国家惠民政策。
  (3)特色产业开发扶贫模式。龙陵县近年来把建设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亮点来抓,广大农村逐步建立起“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龙陵县对产业建设进行科学谋划,合理布局,走活了经济发展一盘棋,目前,在地处龙川江边的横山及香柏河两个村,优质水稻的种植已富裕了一方百姓;政府所在地龙陵城区四个社区的畜牧业产业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既弥补了人多地少的缺陷,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以杨梅山、大坪子两个村为代表的冷凉山区在茶叶种植、黄山羊养殖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尹兆场、户孔、麦地、芒麦等村一年两熟的烤烟种植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前提,把握市场、确保效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为全县广大农村农民铺就了致富坦途龙陵县至力于走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建设路子,在政府的多方支持和大力协助下,目前,县内已创建了“林源石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云河石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生产的“古箐宝”、“打虎坡”两个品牌的石斛深加工产品已打入省内外市场,其产品销路较好。   该模式下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还极大的鼓舞了老百姓搞特色产业的激情,充分利用了地区闲置的劳动力,为群众增收脱贫致富开创了一条新的路子,但是对于特色产品销售渠道的建设以及产品深加工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化。
  (4)对口培训扶贫模式。为加强对贫困农民的思想教育和致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龙陵县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示范基地为载体,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对象自愿、有序输出、搞好服务”的工作方针和培训提高素质与转移增加收入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2006以来,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676万元,实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3.05万人,有序输出1.33万人。2010年完成了6500人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共完成培训6665人,完成任务的103%,实现劳务创收1400万元;2011上级补助254万元3700人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有序开展。
  该模式使贫困群众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增收渠道有效拓宽。但该模式的不足之处,是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和行政计划手段,带有明显的计划性、任务性,同时还面临受益对象的选择性强问题。
  三、龙陵县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龙陵县政府对扶贫工作历年来非常重视,财政投入逐年增加,扶贫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2504元,提高到3376元。贫困人口从2008年的15.28,下降到2010年的12.95。由于2011年国家扶贫标准的提高,龙陵县贫困人口为20.01万,扶贫攻坚任务重。
  虽然龙陵县现有扶贫开发模式作用巨大,效果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积极研究对策加以有效解决,才能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找准立足点,为龙陵县扶贫新目标、新任务的提出奠定基础。
  1、财政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基础差
  贫困地区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同时社会供给明显不足,许多地方由于资金缺乏,无法完成整村推进、移民搬迁等项目,而龙陵县财力薄弱,扶贫投入主要依靠中央、省、市级扶持,且贫困人口收入低,自我投入的能力弱。同时,工业产业总量小,“工业反哺农业”的格局还未形成,扶贫投入与需求矛盾突出。
  2、区域性、群体性贫困突出,资源型贫困、素质型贫困相互交织
  龙陵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环境恶劣的石山区和高寒冷凉地区,呈大分散小集中、点片线并存,傈僳族、彝族、阿昌族整体贫困较为突出。这些地区部分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下,受到严酷自然环境的影响,生产资料缺乏,生产力水平低下,且素质型贫困已经成为制约脱贫的最大障碍,如:平达黄连河、安乐村等,长期的贫困,使得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一种固有行为模式,把贫困、落后、能力缺乏变成区域的特性,很大程度上把外来的帮助理解为一种义务。一方面,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自强自立的意志和信念,形成怨天尤人的思想,脱贫、增收乏术,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3、产业发展水平低,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
  生存基础差成为贫困群体的典型特征,龙陵县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有2.4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18.53%;住房困难户有1.8万户,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户数的51.87%。据初步调查统计,在龙陵县1642个村民小组中,还有12个小组不通电话,通讯信号网络覆盖不到,通信极为困难,305个小组不通公路,生产生活基本还是依靠传统的人背马驼,956个小组饮用水困难涉及11.6万人,水利设施的修建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并且还有141个小组不能接收广播电视。
  4、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民收入提高困难
  龙陵县地处滇西南石山地区与高寒冷凉地区结合部,喀斯特地貌发育,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可耕种土地面积极少,人均耕地面积仅1.47亩,其中人均拥有基本农田地0.52亩;全县以种植水稻、甘蔗为主,完全是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种植成本大,收成受天气影响极大。
  5、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
  龙陵县10个乡镇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贫困人口和特殊贫困区域,随着国家的扶贫标准提高,贫困人口增加,截至2011年底,龙陵县贫困人口超过20万人,占全县人口27.73万的72.16%,扶贫开发任务更加艰巨。
  6、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大,社会帮扶力量不足
  从全县的角度看,还存在着制度、认识、机制体制、措施等不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要求的情况,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整合资源、合力攻坚,捆绑使用涉农资金难度大,投资分散;部分定点挂钩扶贫单位工作不主动,措施不扎实,成效不明显,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潜力还需要深入挖掘。
  7、扶贫队伍建设难于适应新形势扶贫开发工作要求
  一方面,随着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不断加大、扶贫开发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各类扶贫项目管理要求的不断规范,县级扶贫机构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乡镇没有设立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和配备人员,致使完成各项扶贫开发工作任务难于得到保障。
  8、因灾等因素返贫的现象较为严重
  龙陵县地理条件特殊,自然灾害频发,加之贫困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讯及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十分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因灾返贫现象依然存在。
  四、龙陵县扶贫开发模式的对策
  1、整合资金,着力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
  要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实施、各记其功”的原则,在政府的宏观协调下,使各级各部门支持“三农”的资金和项目,围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点面结合,尽力向贫困地区倾斜,发挥扶贫资金“粘合剂”的作用,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格局;要不断加强对资源整合的领导,创新整合的机制体制,为整合搭建平台,并有相应的考核督促措施。注重项目监管,着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施城乡统筹的整体推进大扶贫战略
  一方面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大资金投入,解决整村推进的目标要求与资金投入保障的矛盾;另一方面以整乡推进为载体,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实行连片开发,着力实施特殊贫困群体和特别贫困区域的扶贫开发战略
  依托国家片区开发政策,结合龙陵地处滇西及哀牢山贫困片区,充分发挥国家扶持政策,一是以易地扶贫为抓手,努力拓宽贫困人口的生存空间,有效解决“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问题;二是以扶贫安居工程依托,努力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 三是以特殊贫困群体和特别贫困区域为重点,努力推进深度贫困区域快速发展。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扶贫开发战略
  要依托龙陵县资源优势和现有工业基础,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要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要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带动群众从事第三产业;要大力建设生态家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生态扶贫新路子,积极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从而变生态效益为经济效益、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
  5、广泛动员,着力加强扶贫开发社会参与力量
  一方面,要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群众真正成为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的主体;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县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责任制,继续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扶贫济困,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和民营企业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向贫困地区献计献策献爱心。
  6、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实施发展型脱贫致富扶贫开发战略
  一方面以劳动力转移培训为突破口,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则需要以产业扶持为重点,努力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以茶叶、核桃、石斛为重点,以种、养、加及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解决产业发展后续扶持资金为重点,加大互助资金的争取及扩大面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 刘鸿燕:西部地区形成“大扶贫”格局[N].农民日报,2009-12-11.
  [2] 杨建洲、张建国:福建山区县域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1999(6).
  [3] 张永丽、王虎中:新农村建设机制、内容与政策——甘肃省麻安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7.
  [4] 周芙蓉:亚行专家认为“整村推进”不能解决扶贫问题[N].经济参考报,2004-10-08.
  [5]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6]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7] 中共龙陵县扶贫办:政府扶贫工作报告[R].2001—2011.
  [8] 中共龙陵县政府办公室:政府工作报告[R].2006—2011.
  [9] 《中国扶贫开发》白皮书[DB/OL].中国扶贫基金会网站,2003-08-09.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以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为例,探讨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内控制度 建议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持续高增长,年均9%以上的增长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也呈现了不稳定的特征:历经五次经济过热,一次过冷。如何实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仍然保持物价的稳定,既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也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道难题。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其影响迄今仍未消退,据世界贸易组织于2012年发布的报告,预测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将
期刊
【摘要】 “省直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管理,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直管县”。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为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省直管县 财政体制 困境 出路  近些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地方层次过多问题尤其是“市管县”体制久
期刊
【摘要】 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课程设计等方面有着共同利益。旅游人才培养不仅是旅游院校的事情,旅游企业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理应成为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基地。  【关键词】 旅游企业 旅游院校 人才培养  一、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利益共同体  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建立了从中职、高职高专,到本科、研究生的完整体系。但应当指出,与其他领域专业教育不同,旅游专业教育不是
期刊
一、个人简历  周灏,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库专家,武汉市科技局专家库专家,武汉纺织大学财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欧盟培训中心培训师(培训对象包括西门子、ABB、可耐福、华工科技等世界及中国知名公司),澳大利亚Holmesglen及USQ认证教师,200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美国访问学者。现为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精品课程负责人、贸易类学科发展方向负责人,获武汉纺织大学第八
期刊
【摘要】 在金融危机的现实背景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创新观念应对危机,为此需要处理好多与少、进与退、先与后等三者对立统一关系,分别树立“不亏、少亏”也是盈利的观念;培养舍得放弃的创新观念;建立先进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创新观念。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企业财务管理 观念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作用较之以往时代更为明显,由于我国企业经济发展方式上的相对落后,在承担金融危机
期刊
【摘要】 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排除的程序、排除的方法以及排除后证据的效力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此次修改对我国证据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非法证据 新刑诉法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概念  新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期刊
【摘要】 股票的动量投资策略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之一。多数学者对于动量效应的解释与股票相关的信息质量有着极大的关系。在本文中,笔者采用了经典的重叠取样方法,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级对主板和中小板的股票进行分类,探究不同信息披露质量下各股票组合的动量效应。文章发现,信息披露质量的确在投资者投资时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股票市场自身制度上的不健全以及中国股票投资主体自身
期刊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互融互促、有机统一,涵盖了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等三种基本要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统筹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近年来,安吉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走出了一条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安吉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初步积累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创造了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发展协调、社会和谐等诸多方面的优势。
期刊
【摘要】 本文基于国际上通用的GEM理论模型,从经济影响因子、政治影响因子、社会影响因子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影响城市创业环境的9个关键因素。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建立了城市创业环境影响因子模型,分析了南昌市近十年统计数据,辨析出影响南昌创业环境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实证结果与《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中的相关结论一致,说明了衡量指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和措施改善创业环境提供了依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