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了能够对此更加深入全面地认知,促进教育工作者更好落实《规划纲要》相关内容,我们采访了相关教育专家和区域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期望能够从宏观层面对新技术和新理念推动下的教育创新,进行纵深解读与分析。
采访对象
北京吉利大学教育研究所 蒋国华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沙红
北京教育和网络信息中心 潘克明
山东淄博市电教馆 李光良
记 者:您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创新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蒋国华:信息技术在未来国家推进教育创新过程中,必将扮演一个变被动为主动、变辅助为主导、变工具为资源、变可有可无为不可须臾离开的重要角色。诚如《规划纲要》所指出的:教育信息化一方面“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另一方面“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这些都离不开教育及教育信息资源的网络化。这就是为什么《规划纲要》要把教育信息化问题单列一章加以规划和指导的原因。
潘克明:《规划纲要》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这里非常明确地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出来,这是因为要改革就要创新。创新既是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也是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和重要体现。在教育创新中,信息技术扮演推动力、基础和条件、评价标准和奋斗目标等多重角色。
首先,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创新中的推动力角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的呈现、传递、加工和处理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类的社会形态也由资本的社会转变为知本的社会——现代科技、对知识与技术的掌握和创造性运用,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其次,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创新的基础和保障条件角色。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需要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人文环境构成的基础支撑,没有这些保障条件,教育创新是无法实现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基本环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教育信息化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包括计算机终端、网络设备和数字化网络环境等;第二部分是支持上述环境运行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如多媒体课件、知识性专题网站、数字图书馆等;第三部分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高水平教师。
再次,信息技术还充当着教育创新的评价标准和奋斗目标之一的角色。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是为了更快、更多、更好地获得促进学生发展,这也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教育创新的评价标准应当从教师是否有效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生是否学会了应用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使学生得到了新的发展三个方面来考虑。这三个方面都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
沙 红:信息技术既是工具又是沃土,某种意义上还是待开垦的矿藏。教育信息化早期,许多应用或多或少带有电化教育的痕迹,在此阶段,信息技术大抵是以教育教学辅助工具的形式出现的。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不仅渗透到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之中,也深深地进入并影响了精神生产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及其所开发、储存、加工、传播和应用的全部信息资源,不仅是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已经并且还在继续深刻地变为未来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且不可须臾离开的组成部分和教学研究的对象。
记 者:《规划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蒋国华:信息技术正以传统电化教育手段无可比拟的力量和优势,对教育教学进行着并还将继续进行迄今为止最深刻亦是最全面的变革和改造。所谓“革命性影响”指的就是这种“变革和改造”将使教育从内到外、从内容到形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是深度,它要比历史上诸如电影乃至电视对教育的影响更为深刻;二是广度,它正在影响着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全过程。比如,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听说读写算的基础教学正在产生裂变和扬弃,纸质阅读在演变为网站浏览、网络检索和超文本阅读,图书馆借阅查找功能大幅衰退就是明证;写作已从纸面书写的所谓“爬格子时代”进入到键盘输入、屏幕输入的无纸时代,输入的也不仅是文字,还可以是音、像、图、表等,甚至还可以是动画,人们还可以做编辑加工工作;计算早已不是仅与数学及数学教育教学有关的数字运算,正在迎来的是一个所谓“数字化”时代,云计算必将成为一种最新的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的计算服务方式。试问,被传统学校教育视为基础的听说读写算的教学过程都被“变革和改造”了,难道学校教育教学的教材、课程、模式、技术、方法,乃至理念和体制,能置之度外而依然如故吗?
潘克明:《规划纲要》第一次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提高到“革命性影响”的高度。当前,我们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将人口负担变为人力资源的教育发展进程中,教师力量、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教育质量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探索教育改革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旧的教育问题没有解决,新的教育问题又出现了。新旧教育问题合到一起,演变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是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反映。既然是“革命性”的变化,就不仅仅是改教材、改教法、改考试与评价方法等具体的变化,而是涉及教育发展深层次的、本质性的变化。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如何解决众多受教育人口的教育问题,如何高速度、高质量地将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口优势的问题,如何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当然要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来研究和解决,更需要我们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式来研究和解决。我想这种新思路、新方法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影响和促进教育的这种根本变革。也就是说,要在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优势,打破教育的时空界限,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所有必须接受教育的公民创造并提供平等的、高质量的受教育的机会。
沙 红:所谓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其源盖出于互联网的出现和全球普及。如果说信息技术革命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推手和发动机,那么对教育来说亦然,只是鉴于教育的特殊性而发展缓慢一些而已。此外,以网络化、多媒体化、信息资源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引起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与手段等的全面深刻变革,因此说,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利用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李光良:能否实现对教育的“革命”影响,前提是有新的教育梦想,基础是教师能力和保障机制,关键在行动和创新。基础教育信息化应该是一次愉快而有益的旅程。
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条件下教育发展的诸多制约,为支持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信息技术能给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校育人方式的优化乃至变革提供平台、拓展空间,套用一句话“技术不是万能的,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
教育的信息技术应用,投入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我们就低标准保守测算,中小学生均年度信息化专项经费至少需要一百元才能维持基本更新与维护需要,所以不仅要建立强有力的政府财政投入保障基础,同时需要创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否则就缺乏信息化给教育带来“革命性影响”的基础前提。2000年国家提出实施“校校通”工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国家又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的日趋深入,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得到更多认同,基础投入逐步得到强化,从面上看,已经能够基本满足信息技术学科开课、教师办公学习方面的需要。着眼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需求,众多学校已经从最初的行政要求变为积极主动创造条件优化学校信息化环境。
当基础环境建设和应用能力都达到临界点的时候才会有办学效能的“突显”,我们已经基于现有条件,在某些应用项目和某些校园中看到了可喜变化。“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自然是最为重要的事件,经过前后十年的努力,搭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平台。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和诸多对外交流合作项目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记 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如何将教育创新推进到一个更加科学和谐的轨道上来呢?
蒋国华:《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这项决策必将从国家层面上保障和加快全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整合并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特别是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教学成为可能。
有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及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好的规划,有了行将建成的先进而又完善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接着要做的事情,首先,要把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提上议事日程,培训他们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尤其要更新他们头脑中早已固有甚至固化了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其次,要用正确信息观、网络观教育学生,鼓励学生掌握和利用网络信息手段,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互动学习,让网络为中小学生学习、研究和课内课外整个生活服务。再次,信息技术发展到网络时代,在教育中最重要的特征乃是自电化教育时代而来所习惯的仅仅当做教学工具的信息技术,正在逐渐华丽转身,超越纯粹工具,转变为看起来无所不包的教育资源宝库和待开发的知识富矿。为了教育创新,学校应把增强学生认识、运用、挖掘网络信息资源和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放到重要地位。
潘克明:教育创新的科学与和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所有的受教育者都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另一个方面是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
不平等的教育机会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甚至城市中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之间教育的差异性。在这些差异中,最为显著的是师资力量的差异、办学环境和条件的差异。过去,我们已经创造出很多利用信息技术缩小师资力量方面差距的有效方法,例如:远程学历教育、网络专题培训、网络教学点评、网络集体备课、网络教学研究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够使我们在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经费的时候,在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成效显著。在缩小办学环境和条件方面,信息技术所能够解决的主要是教育教学软件资源方面的差距。为了缩小这个差距,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始源源不断地无偿或低价地流向西部、流向农村,迅速缩小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教育资源方面的距离。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差距缩小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差距缩小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才可能平等。
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要求教师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能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想到是为教师的教还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其次就要思考,我们应当怎样为学生更好的学习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再考虑哪些方法和技术能够支持学生的有效学习。在传统的已经被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资源的多媒体化,获取学习资源的便捷、迅速,学习过程不受时空限制的互动性、参与性、协作性、探究性,教学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真实性,学习评价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教学过程性信息存储的超时空性……都是传统技术和方法难以企及的。所以,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些技术优势,才可能为学生创造出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得到科学和谐的发展。
采访对象
北京吉利大学教育研究所 蒋国华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沙红
北京教育和网络信息中心 潘克明
山东淄博市电教馆 李光良
记 者:您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创新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蒋国华:信息技术在未来国家推进教育创新过程中,必将扮演一个变被动为主动、变辅助为主导、变工具为资源、变可有可无为不可须臾离开的重要角色。诚如《规划纲要》所指出的:教育信息化一方面“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另一方面“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这些都离不开教育及教育信息资源的网络化。这就是为什么《规划纲要》要把教育信息化问题单列一章加以规划和指导的原因。
潘克明:《规划纲要》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这里非常明确地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出来,这是因为要改革就要创新。创新既是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也是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和重要体现。在教育创新中,信息技术扮演推动力、基础和条件、评价标准和奋斗目标等多重角色。
首先,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创新中的推动力角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的呈现、传递、加工和处理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类的社会形态也由资本的社会转变为知本的社会——现代科技、对知识与技术的掌握和创造性运用,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其次,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创新的基础和保障条件角色。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需要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人文环境构成的基础支撑,没有这些保障条件,教育创新是无法实现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基本环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教育信息化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包括计算机终端、网络设备和数字化网络环境等;第二部分是支持上述环境运行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如多媒体课件、知识性专题网站、数字图书馆等;第三部分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高水平教师。
再次,信息技术还充当着教育创新的评价标准和奋斗目标之一的角色。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是为了更快、更多、更好地获得促进学生发展,这也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教育创新的评价标准应当从教师是否有效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生是否学会了应用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使学生得到了新的发展三个方面来考虑。这三个方面都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
沙 红:信息技术既是工具又是沃土,某种意义上还是待开垦的矿藏。教育信息化早期,许多应用或多或少带有电化教育的痕迹,在此阶段,信息技术大抵是以教育教学辅助工具的形式出现的。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不仅渗透到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之中,也深深地进入并影响了精神生产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及其所开发、储存、加工、传播和应用的全部信息资源,不仅是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已经并且还在继续深刻地变为未来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且不可须臾离开的组成部分和教学研究的对象。
记 者:《规划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蒋国华:信息技术正以传统电化教育手段无可比拟的力量和优势,对教育教学进行着并还将继续进行迄今为止最深刻亦是最全面的变革和改造。所谓“革命性影响”指的就是这种“变革和改造”将使教育从内到外、从内容到形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是深度,它要比历史上诸如电影乃至电视对教育的影响更为深刻;二是广度,它正在影响着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全过程。比如,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听说读写算的基础教学正在产生裂变和扬弃,纸质阅读在演变为网站浏览、网络检索和超文本阅读,图书馆借阅查找功能大幅衰退就是明证;写作已从纸面书写的所谓“爬格子时代”进入到键盘输入、屏幕输入的无纸时代,输入的也不仅是文字,还可以是音、像、图、表等,甚至还可以是动画,人们还可以做编辑加工工作;计算早已不是仅与数学及数学教育教学有关的数字运算,正在迎来的是一个所谓“数字化”时代,云计算必将成为一种最新的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的计算服务方式。试问,被传统学校教育视为基础的听说读写算的教学过程都被“变革和改造”了,难道学校教育教学的教材、课程、模式、技术、方法,乃至理念和体制,能置之度外而依然如故吗?
潘克明:《规划纲要》第一次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提高到“革命性影响”的高度。当前,我们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将人口负担变为人力资源的教育发展进程中,教师力量、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教育质量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探索教育改革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旧的教育问题没有解决,新的教育问题又出现了。新旧教育问题合到一起,演变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是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反映。既然是“革命性”的变化,就不仅仅是改教材、改教法、改考试与评价方法等具体的变化,而是涉及教育发展深层次的、本质性的变化。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如何解决众多受教育人口的教育问题,如何高速度、高质量地将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口优势的问题,如何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当然要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来研究和解决,更需要我们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式来研究和解决。我想这种新思路、新方法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影响和促进教育的这种根本变革。也就是说,要在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优势,打破教育的时空界限,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所有必须接受教育的公民创造并提供平等的、高质量的受教育的机会。
沙 红:所谓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其源盖出于互联网的出现和全球普及。如果说信息技术革命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推手和发动机,那么对教育来说亦然,只是鉴于教育的特殊性而发展缓慢一些而已。此外,以网络化、多媒体化、信息资源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引起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与手段等的全面深刻变革,因此说,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利用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李光良:能否实现对教育的“革命”影响,前提是有新的教育梦想,基础是教师能力和保障机制,关键在行动和创新。基础教育信息化应该是一次愉快而有益的旅程。
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条件下教育发展的诸多制约,为支持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信息技术能给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校育人方式的优化乃至变革提供平台、拓展空间,套用一句话“技术不是万能的,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
教育的信息技术应用,投入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我们就低标准保守测算,中小学生均年度信息化专项经费至少需要一百元才能维持基本更新与维护需要,所以不仅要建立强有力的政府财政投入保障基础,同时需要创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否则就缺乏信息化给教育带来“革命性影响”的基础前提。2000年国家提出实施“校校通”工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国家又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的日趋深入,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得到更多认同,基础投入逐步得到强化,从面上看,已经能够基本满足信息技术学科开课、教师办公学习方面的需要。着眼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需求,众多学校已经从最初的行政要求变为积极主动创造条件优化学校信息化环境。
当基础环境建设和应用能力都达到临界点的时候才会有办学效能的“突显”,我们已经基于现有条件,在某些应用项目和某些校园中看到了可喜变化。“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自然是最为重要的事件,经过前后十年的努力,搭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平台。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和诸多对外交流合作项目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记 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如何将教育创新推进到一个更加科学和谐的轨道上来呢?
蒋国华:《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这项决策必将从国家层面上保障和加快全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整合并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特别是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教学成为可能。
有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及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好的规划,有了行将建成的先进而又完善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接着要做的事情,首先,要把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提上议事日程,培训他们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尤其要更新他们头脑中早已固有甚至固化了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其次,要用正确信息观、网络观教育学生,鼓励学生掌握和利用网络信息手段,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互动学习,让网络为中小学生学习、研究和课内课外整个生活服务。再次,信息技术发展到网络时代,在教育中最重要的特征乃是自电化教育时代而来所习惯的仅仅当做教学工具的信息技术,正在逐渐华丽转身,超越纯粹工具,转变为看起来无所不包的教育资源宝库和待开发的知识富矿。为了教育创新,学校应把增强学生认识、运用、挖掘网络信息资源和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放到重要地位。
潘克明:教育创新的科学与和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所有的受教育者都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另一个方面是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
不平等的教育机会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甚至城市中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之间教育的差异性。在这些差异中,最为显著的是师资力量的差异、办学环境和条件的差异。过去,我们已经创造出很多利用信息技术缩小师资力量方面差距的有效方法,例如:远程学历教育、网络专题培训、网络教学点评、网络集体备课、网络教学研究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够使我们在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经费的时候,在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成效显著。在缩小办学环境和条件方面,信息技术所能够解决的主要是教育教学软件资源方面的差距。为了缩小这个差距,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始源源不断地无偿或低价地流向西部、流向农村,迅速缩小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教育资源方面的距离。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差距缩小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差距缩小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才可能平等。
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要求教师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能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想到是为教师的教还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其次就要思考,我们应当怎样为学生更好的学习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再考虑哪些方法和技术能够支持学生的有效学习。在传统的已经被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资源的多媒体化,获取学习资源的便捷、迅速,学习过程不受时空限制的互动性、参与性、协作性、探究性,教学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真实性,学习评价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教学过程性信息存储的超时空性……都是传统技术和方法难以企及的。所以,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些技术优势,才可能为学生创造出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得到科学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