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的特色化建设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n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校要突出特色,我国大学未来调整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因此,笔者在此提出大学的发展应该结合自身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学科结构、历史传统等方面内容建设和发展自己的特色,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学习纲要大学特色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二十二条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相似的是,国家领导人与教育部门负责人最近也一直在不同场合提出“大学要有自身的特色”。锦涛总书记于2009年3月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对于大学办学提出了重要意见,他认为,办大学大家不要办成一个样子,要办出特色和水平,办出特色才能有高水平,办出水平才能有特色。2009年后半年,在兰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建校100周年时,胡锦涛主席分别致信祝贺,并希望他们突出自身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由此可见,我国大学未来调整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突出特色”。
  1 大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
  笔者所说的“大学特色”,不同于大家经常提到的“办学特色”。笔者认为,大学特色即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按照自身的客观条件,找出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路径,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坚持自己的治学风格,从而形成独特的办学优势,达到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任何一所大学特色的培育和形成,都是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代代相传,陈陈相因,不断创新,积淀而成的、不同于其他学校、或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个性和风貌。笔者认为大学特色包括大学办学理念特色、大学学科专业特色、大学人才培养特色、大学校园文化特色等。
  通过分析大学特色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加强对大学特色的认识。
  1.1 特色形成的长期性 大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它往往需要要依靠几代教职员工坚持不懈的奋努力,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生在从事社会经济建设时所起到的影响力。大学特色的形成需要经过至少两个本科教学周期才可以看见雏形,总之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起到这样的社会影响力。
  1.2 特色内容的独创性 建设特色型大学需要创新办学思路,通过校内师资力量,确立高质量的教学、科研资源,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提升办学水平。因此,各大高校在自身的特色化建设中,应该以自身客观条件为基础,创新办学理念,为长期特色办学打好基础,这样有助于实现和保持特色型大学建设内容的独创性。
  1.3 特色发展的稳定性 大学特色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其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受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并被社会公众所广泛认可,长期沉淀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具有了稳定性。特色是在大学长期渐进的历史传统中发展提炼出来的,它需要学校持久有意识地用心培育,要求学校主动持久地做好特色的维系发展工作。
  1.4 特色成果的影响性 大学特色不是自封的,而是得到社会公众认可的,得到其他大学认同的。它不是一朝一夕“自我标榜”的标签,也不是一时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的产物,而是得到社会公认,具有持久的社会影响力。
  2 大学特色化建设发展的必要性
  綜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过程,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校情,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传统和优势,扬长避短,异军突起,出奇制胜,彰显自己的个性,办出自己的特色。斯坦福大学掌握时代潮流。独辟蹊径地提出“专家社区思想”,创立与工业密切结合的科技园区,造就了“硅谷”奇迹,也使斯坦福大学成为“新思想、新建议、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源泉”。而只有几十年历史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是一所只有几千学生的较小的大学。但它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和管理及艺术学科等几个领先学科的独特优势而扬名世界。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高校都面临着“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压力,很有必要走特色化建设发展的路子。
  根据教育部2008年的教育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3.3%。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等学校多是通过外延式发展实现了规模的扩大,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有研究表明,自2008年起,我国高等学校新生适龄人口的比例在逐渐缩小,高等教育入学适龄人口数量的减少,我国的高等学校一个舞台上全方位竞争,这些竞争包括师资生源、政府投资、政策支持、社会资源的获得等。以目前有限的资源条件来看,教育资源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此,若要达到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唯一的有效途径就是推行不均衡的发展策略。目前,市场因素主导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大方向,各大高校应该多研究自身的历史积累、实际办学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中挖掘出学自己的办学特点和优势,发现自己的特色,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为此,我校将主要力量搞特色化建设,以顺应高校发展的要求。
  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国外教育机构的涌入,高等学校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突出特色是高等学校今后的发展出路。伯顿·克拉克说:“当普遍的不景气发生时,没有特色的院校除在经费预算中的固定位置外,对资源没有特殊的权利。作为一个可与其他院校相互代替的院校,可能被负责削减预算的官员选作多余的单位动大手术或破产拍卖。各种各样的公共当局更可能试图褒奖那些具有特色的院校,而不是安于故常的院校。有许多理由促使胆怯的公共院校回避在象征方面平淡无奇,而是力争表明在特定的品质和服务方面和与外部支持群体的关系方面的独特性。”高等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下求得生存,就必须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结合之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地域资源,在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培养模式、教学管理与校园文化等方面培育特色,发展特色,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3 大学特色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3.1 办学理念特色 大学特色建设的核心在于大学办学理念的特色。大学办学理念特色,主要是指对办什么样的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大学和怎样办出有自己特色的大学的理性认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它主要体现在以办学思想为指导而长期形成的。以学风和校风为主体形式的大学精神及特殊的公众形象,它涵盖了对发展目标进行创新性理性思考,同时实现了对大学的特殊定位,对大学办学行为活动和人才培养活动提供了相关规范和指导。激励性、导向性是办学理念的特点。办学理念属于大学精神中的一种,也是办学者的内在精神动力,只有做到教育和创新的有机结合,才能让大众化的办学理念具有自己的特点。从宏观角度来分析,办学理念一般都都很规范,它能够很好的约束学校办学的行为及活动,使学校在寻求特色发展道路上的同时增强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所以,极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应该适应学校的客观条件以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还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锻炼思维创新能力。
  3.2 学科专业特色 大学学科建设能够直观的表现出大学的特色,因此在大学特色建设中最为重要。每一所世界著名的大学都会有一流的学科,一个学校总会因其内部某一特色化的学科而著名。在很大程度上,学科专业特色的建设往往决定了学校的教学特色,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特色。所以,为了准确把握大学特色建设工作的重点,必须积极探索学科特色。对于大学特色建设而言,学科建设与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呼应,因此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与学科建设同步后找准定位,走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是突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抢占学科制高点。对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应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人新我精的最高境界。第二是以基础学科为依托,强化支撑学科,突出主干学科,推动新型交叉学科的发展,建设一批具有绝对优势且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优势学科群建设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使相关学科及其分支密切配合,从而保持特色学科的绝对优势。三是汇聚一流人才,组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的学术梯队。对于学科特色的建设来说,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会起到决定性作用,而重点在于团队建设。一个高素质的团队会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学科。所以,必须加强人员的选拔、培养和引进,同时稳定团队成员,将学术梯队建设作为工作中心,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资助体系,完善高水平人才的遴选培养及聘用机制。
  3.3 人才培养特色 大学特色建设的目的是培养一批素质过硬、敢于创新的人才。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是最直接的体现大学特色的领域。世界著名的各大高校正充分重视了一点,为社会输入了大量特色鲜明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各类特色的人才层出不穷,如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双语型人才等。但是不论高校通过何种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只要能保持绝对的竞争优势,就可以说该校的人才培养有特色。因此,应该围绕以下三点来开展特色建设:一是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及其培养方向主要取决于人才培養目标。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特色建设,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还有赖于人才培养过程。三是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特色主要通过人才培养质量表现出来。具备特色的人才不一定具备优势,只有高质量的人才才是真正的特色。
  3.4 校园文化特色 对于大学而言,文化特色属于最本质的特色,它是其精神、灵魂的标志和象征。所以,目前各大高校特色建设的内在要求就是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校园文化特色。而若想加强大学校园文化特色建设,首先要对校史传统及其文化内涵有清楚的认识,准确定位校园精神文化。可以通过历史文化找出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中,校歌、校标和校训等作为校园文化特色的载体,就充分体现出学校的道德水准、文化传统、治学方针、教学理念。这些载体从各个角度高度浓缩并诠释了校园文化特色。其次,大学校园的文化特色建设过程中,传承了本校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特性,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借鉴校外以及社会的先进文化,不断汲取精神养分,来充实本校的治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从而加快大学特色建设。再次,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特色的过程中,还应在了解历史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宣传等各种途径推动这种文化的传播以及增加广大师生的认同,并将其转变为师生之间立身处世、从教求学的行为方式。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特色,重点在于自主创新。通过文化创新,才能凝炼校园的个性及文化特色,从而确保大学校园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承运.谈大学特色的养成[J],中国大学教学,2006(10).20.
  [2]教育部,教育部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http://www.moe.edu.cn/.
  [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96.
  [4]李化树.论大学办学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26.
其他文献
<正> 马铃薯是我县主要的春粮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2.5万亩左右,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4.3%,近几年来随着山区&#39;薯—稻&#39;两熟制的推广,马铃薯播种面积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已
体育运动学校是以体育为主要特色的学校,面对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如何结合课程新理念和本校特色开展体育训练?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学朝着人本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训练、开拓创新的能力。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和谐的体育活动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场地和器材,让学生有效地参加体育训练、学习技巧、训练体能,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多维目标,使学生真正做到懂体育
语感既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也是通过长期反复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间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是意识与行为间的自动化的反应。郭沫若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冰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说,培养语感正是把握了语文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
高中数学是高中基础学科之一,对学生的升学考试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均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若继续采用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
【摘 要】词块,作为将词汇和语法的特征集于一身的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单位,在语言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针对高中英语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的一些高原现象,提出加强词块学习与教学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试图探究词块教学法对学生在写作中准确用词用语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词块;英语写作;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输出活动,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
摘要:企业技术联盟,属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里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和实施模式。本文主要是从分析国内外产业技术创新的历史经验入手,探究我国企业企业技术联盟的构建方式。  关键词:技术创新 技术联盟 构建    0 引言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
当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在信息和资源共享需求的推动下,计算机网络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信息化步伐逐步加快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日益严峻的网络安
摘要:随着近几年社会发展要求的变化,质量、安全、环保以及企业间激烈的成本竞争都极大的呈现在医药企业面前,仪表、仪器工作在硬件装置系统中的重要性也明显得凸现出来。  关键词:医药企业 仪表 仪器 重要性    0 引言  医药是社会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医药的安全生产。因此,作为医药生产企业,是将人力、设备厂房、电器、仪表、材料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生
中国经济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下,随着外部美元走强及国内消费和工业生产的持续增长等因素作用下,继续保持良性的运行态势。
摘要: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意义重大,不仅为大学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更有助于提高就业质量,本文旨在创新构建新形势下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多方参与,互相协调配合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创新构建  1 问题的提出  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2010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