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行知学校:用特殊方式培育特色人才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bby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行知学校位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学校依托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与文化大发展的需求,开办地方特色专业——徽雕艺术,与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中国歙砚协会合作创立歙县徽雕艺术学校,牵头成立“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并成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全国首批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
  一、做法
  “行知模式”引领培养模式创新
  安徽省行知学校发展的“行知模式”可用三句话十二个字概括,即“面向人人、校企育人、生利成人”。
  “面向人人”,回归教育本源,破解招生难题,改革办学模式,体现职教本质属性,诠释“为谁办职教”。近年来,通过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安徽省行知学校实施公、民办职业教育大融合,开展区域内培训资源共享,建立培训大平台,组建了歙县行知职业教育集团。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全日制班和非全日制班、技能教育和休闲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等结合起来,把职业教育课堂开到一切有技能需求和生活质量提升愿望的人群,面向人人办职业教育。在一个人口仅40万的山区小县,学校连续多年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超千人,每年培训上万人次。
  “校企育人”,回归校企本质,破解教学难题,改革培养模式,体现职教发展规律,诠释“怎样办职教”。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必须走校企合作育人之路。行知学校努力改变传统的关门办学、机关管理、普教套路的传统模式,开门办职业教育,跨界办职业教育。与市县经济开发区融为一体,在开发区设立实践实训实习基地,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引资入校、引智入校、引企入校和入企实践、入企办班、入企实习,形成校企融合,共育有用之才。
  “生利成人”,回归教育目的,破解就业难题,改革评价模式,体现职教终极目的,诠释“何谓真职教”。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生利为宗旨,以成人为目标,“生利成人”是检验职业教育的唯一标准。探索以贡献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学校和社会评价模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三生教育”,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利、学会生活;加强“三能训练”,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能、熟练的技能、发展的潜能,进行“三自培养”,即生活自理、个人自律、班级自治,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手脑并用、德能双优的技能型人才。
  “政、校、行、企”四位一体构建办学机制
  2007年12月,安徽省歙县徽雕艺术学校由安徽省行知学校、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和歙砚协会合作创办,标志着政、校、行、企四位一体集团式办学和管理机制的出现。2008年,在没有现成模本和经验参考的前提下,与行业企业通力合作,申报极具地方特色的“徽雕艺术专业”,得到当地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支持。当年,徽雕艺术专业被省教育厅特批为安徽省地方特色专业,后发展为民间传统工艺专业。
  2010年,在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的指导下,由安徽省行知学校牵头,联合相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行业协(商)会等自愿组成的产教联合体与利益共同体“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成立。集团成员本着自愿参加、优势互补、骨干带动的原则,以互惠互利为前提,实行设备、师资、技术、信息、教学、实习、生产基地、技能鉴定、毕业生就业等全方位合作,形成集团经营优势,达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的效益。
  2013年1月,由安徽省行知学校牵头,中国歙砚学会、歙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徽派古建公司、歙县老胡开文徽墨厂、徽世林宝文化艺术公司、鲍方砚堂等23家政、校、行、企共同加盟的“安徽省行知学校校企育人联盟”成立。该联盟的成立,旨在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构建校企合作多方参与的决策、评价、监测机制,深化和完善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化办学体制。
  “三引三入”深化校企合作
  行知学校通过“三引”、“三入”方式深化和做实校企合作机制。所谓“三引”,是指“引资入校”、“引智入校”和“引企入校”。把企业的资金引入学校,共建专业实训基地、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引进企业高级技能型人才,承担专业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强化学校实训教师队伍;把企业引进校园,做到前厂后校,企业工厂成为学生的实训课堂,做到知识与技能无缝链接。近年来,先后引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上百名,其中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级高级技师等数十人,“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师资力量显著增强。在“引入”的同时,组织师生“入企调研”、“入企实习”、“入企实践”,杜绝知识与技能两张皮,让教师了解企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了解企业的最新需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让学生走出校门前就能了解企业规章、理解岗位要求、把握市场方向。
  “教学做合一”创新教学模式
  行知学校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探索适合本专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切实践行陶行知所倡导的“知行合一”、“行知统一”、“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在校内企业从事产品制作,从作品的自主设计,到操刀雕刻,依照工艺品制作流程进行系列化实习培养,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
  由于传统工艺品制作难以在大课堂上教学,每个教师也很难同时指导一群学生学习,行知学校在教学中采取陶行知提倡的“小先生制”,实行老生带领新生,熟手指导新手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团队精神,提高实训教学效率,培养新老学生之间的协作和良好的学友关系。
  “大师驻校”组成师资团队
  考虑到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的特殊性,现有师资队伍管理的制度和机制不足以吸引优秀专业技能人才入校任教。行知学校创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本着“能者为师、贤者为师、跨界选师”的原则,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由本校相关课程教师任教,专业技能课程全部外聘。学校先后聘请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郭海棠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副会长周美洪、徽学大师张脉贤担任高级顾问。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传承人曹介铭,中国当代砚雕大师方见尘等亲临指导。聘请16位徽雕工艺师长期驻校,在培训基地任教。目前经常来校的砚雕、石雕、木雕、竹雕等专业工艺师有十多位。这些外聘大师带着自己的企业、资金和项目进学校,开办“大师工作室”,同时承担学校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既是工艺大师,也是企业家,同时又是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由于这种特殊的“校企合作”方式,学校无需向他们支付报酬,但他们却必须承担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   “3 X”学制强化技能教学
  行知学校遵循“知行合一”的教育理论,制定严谨周密的教学计划和合理可行的课程体系。“民间传统工艺专业”课程包含中华古典文化、徽文化常识、素描、国画、图案设计、书法、篆刻、徽派雕刻基础等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此外,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训操作指导和实地考察研修。这种课程安排突破作坊传承模式只讲操作不懂理论的狭隘的经验型教授方式,使培养出来的学员具有更深厚的潜力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民间传统工艺专业采取“3 X ”的学制,前3年为本校正规学习,“X”则为3年后的不定期学习,根据学生的志向和需求,或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或继续在校内跟随大师深造,或跟随大师在工作中学习。为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课时安排上,第一学年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课时比例为8∶2,第二学年则安排为2∶8,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则有大师的言传身教和动手操作相结合。这种课程安排充分体现出本专业文化性和工艺性相结合的特点。
  专业特色教材的开发,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鉴于过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作坊式培养,口传身授、模仿操练多,文本记录和系统知识少的特点,学校特邀有关大师编写讲义或讲稿,鼓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自主编写相关教材。充分利用实物作品的教学功用,录制示范操作视频等非文字性的直观教材。
  依托“大师工作室”建造实习基地
  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一直是职业教育的老大难问题,对于“民间传统工艺”这种资源稀缺的专业,行知学校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方式,较好的解决了实习基地问题。首先是通过职教集团与区域内相关企业联合办学、合作办学,让学生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场所,其次是“引企入校”,将行业内大师级人才及所办企业引进学校,形成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这种校内企业,既是“大师工作室”、校办工厂,也是学生实习实训的课堂,学生可以随时入室操作练习。
  专业开办以来,学校在原有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加大建设步伐,接手原校办工艺厂资产,投资23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500余平方米的砚雕实训室、1000平方米的砚雕陈列室、300余平方米的“非遗传承成果展馆”,并正在兴建非遗教育中心、非遗教育长廊、非遗教育大楼。投入400万元购置实训设备和器材,以满足学生初步的实训需要。通过“引企入校”,专业实训基地现在已经增加到5个,近1300平方米。
  “五能”培养目标检验培育效果
  行知学校对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学生提出“五能”的培养目标,即能画、能写、能雕、能设计(创作)、能欣赏,让学生真正能在“民间传统工艺”领域发挥传承和创新作用。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价、专家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学校内课堂上,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言行、课堂学习、实训作品做出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的评价。学校每年举办全员参与的“专业技能比武 ”活动,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评委,全面检视学生综合知识(徽文化、陶文化、文学修养等)、美工基础(书法、绘画等)和雕刻技能。
  二、成效
  2010年2月学校成功举办徽雕艺术专业首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师生作品拍卖会,140余件师生作品接受市场评价和检验,成交价逾15万元。此举开全国中职教育之先河,被称为“中国职教第一槌”。2010年和2011年,学校两次代表安徽中职教育界赴天津参加“全国职业学校学生作品展洽会”,均获得大奖。学生作品走出校门跨出国界,先后被江苏省陶行知纪念馆、无锡市职教中心、清华大学等单位收藏,并作为礼品赠送来访的外宾。
其他文献
教务管理专业化水平决定着高校教务管理质量,民办高校基于自身和外在原因,需要通过观念转变、制度和机制建设、文化氛围营造、去行政化等路径优化教务管理,提高教务管理水平.
进行了加压浸出工艺处理富铼砷滤饼的试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浸出温度、氧分压、初始酸度、浸出时间对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浸出温度160℃、氧分压1 MPa、初始酸
介绍了常压富氧直接浸出炼锌工程DL浸出车间结构设计中的主要技术内容,对钢筋混凝土平腹杆双肢柱在工程中的应用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
本发明公开了镍钴锰三元材料前驱体分级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合成釜,所述合成釜具有原料入口和三元材料前驱体浆料出口;固固分离设备,所述固固分离设备具有三元材料前驱体
为适应国际市场要求,对浇铸工艺和设备进行改进,采用平模浇铸工艺进行生产,产品30kg平模银锭外观质量全部符合要求。
阳极炉出烟口水冷烟罩采用全新设计,在分析和比较其它项目水冷烟罩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投产后效果良好。
介绍了倾动炉生产工艺概况和罗克韦尔PLC应用于倾动炉生产监控中的系统配置、系统功能以及系统设计。详细介绍了风氧油自动配比控制、流量小信号切除、流量温度压力补偿、第
介绍了高炉粉尘的特性及处理现状,综述了物理法、火法、湿法、微波法、等离子法及联合法等从高炉粉尘中提锌的原理及工艺,评述了这些方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