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切除胃巨大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ld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无明确转移的胃巨大间质瘤内镜切除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例经超声内镜和CT检查确认无转移灶的胃巨大间质瘤行内镜切除治疗,切除标本送检病理及免疫组化,记录内镜操作时间及出血、穿孔的发生情况。术后第2、6和12个月复查胃镜及超声胃镜,第12个月复查全腹部三期CT扫描,统计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10例内镜下成功切除,内镜切除成功率为83.3%(10/12);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的6例浆膜层均能保持完整性,无意外穿孔发生,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的4例术中采取主动穿孔,主动穿孔率为33.3%(4/12),穿孔后均能通过内镜下完成缝合;术中出血均超过100ml,通过氩气、电凝及钛夹均能成功止血;8例最小横截面直径在3.5cm以下的瘤体顺利经食管完整取出,另2例最小横截面直径超过3.5cm的瘤体在胃腔内分割后通过贲门取出;9例瘤体最大直径小于5.0cm者术后证实为低度危险胃间质瘤,另1例最大直径大于5.0cm者证实为高度危险胃间质瘤;随访1年,所有患者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腹腔转移。2例内镜切除治疗失败者,瘤体最大直径均大于5.0cm,因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而转外科行手术治疗,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发生率为16.7%(2/12),术后病理均为高度危险胃间质瘤。结论内镜下切除最大直径在5.0cm以下且无转移的胃巨大间质瘤是安全而有效的,最小横截面直径小于3.5cm的瘤体更适合经内镜切除,可通过贲门顺利取出。但最大直径超过5.0cm的胃巨大间质瘤,高度危险的可能性大,术中易发生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内镜切除应谨慎。

其他文献
随着内镜硬件的更新和内镜技术的全面发展,ERCP及其相关技术在胆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难以替代的作用。通过EST、ENBD、内镜下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ERBD、内镜下胰管支架置入术(ERPD)等技术及取石网篮、取石气囊等多种配件,不仅可以明确诊断,更可以部分替代胆道探查和引流手术,
自1996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来,ESD作为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一种标准方法已经被广为接受。ESD适用范围从胃逐步扩展到食管和结肠,其适应证也从分化型黏膜内癌逐步扩展到未分化癌。同时对于ESD各种并发症处理的研究也不断积累。但是ESD仍然存在众多问题,而这也是近年来ESD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ESD当前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Hpylori感染率总体上仍然很高,成人感染率达40%--60%。随着治疗根除且pylori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临床上根除Hpylori的难度逐年增加。
内镜治疗中,导丝进入目标腔道并维持其在腔道内的位置,协助交换各种器械,已成为现代消化内镜诊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于导管、探条、支架等器械,导丝因其纤细、柔软、光滑等特点,能减少侧向偏离、协助轴向旋转,更易通过各种狭窄、梗阻、扭曲及变异的解剖结构。
患者女,66岁,因间断上腹疼痛半个月余收住我院消化科。患者既往在外院曾行电子胃镜检查示胃底黏膜隆起、慢性浅表性胃炎,腹部彩超示胆囊炎,乙肝五项示HbsAg阴性、HBsAb刚性。在我院行电子超声胃镜检查示:胃底小弯侧见直径约2.0cm,条索状隆起,表面光滑,活枪钳触之软,可变形(图1),超声提示胃底隆起超声声像图特点,可见黏膜下层蜂窝状无同声区,部分穿通至譬外,与肇外无回声区域相通,其内可见明显血流
胃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普遍认为胃肠道息肉易发生癌变,其癌变潜力除了与息肉的组织学分型、异型程度有关外,还与息肉大小有关,因此一旦发现应及时给予治疗。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是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目的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早期胃癌病理资料,探讨早期胃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可行性和手术指征。方法收集上海华山医院2007至2011年间经手术治疗的胃癌病理资料,分析符合日本胃癌协会ESD治疗标准的早期胃癌的情况。比较不同浸润深度、分化类型的早期胃癌局部转移的情况。结果2007至2011年间共手术治疗胃癌1159例,其中早期胃癌210例(18.1%),有151例符合ESD扩大指征,126例符
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上以姑息引流治疗为主,经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操作是临床上首选的引流方式,但选择单支引流还是选择多支同时引流,目前争论较多。根据Bismuth—Corlette分型,I型肿瘤单支架引流与多支架引流所达到的实际效果相同,
目的探讨弓形刀胰管预切开联合针状刀补切开在经内镜逆行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患者应用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38例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患者,创新性运用双刀联合进行插管,即先行弓形刀胰管预切开再行针状刀联合补切开。结果双刀联合切开后38例患者插管成功33例,成功率86.8%;术后并发症9例,其中高淀粉酶血症4例,胰腺炎4例,胆管炎1例,保守治疗2~5d后痊愈,未发生出血和穿孔并发症。结论应用弓形刀胰管括约肌预
目的评估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诊断率及其对进一步诊治所起的指导作用,分析因此对OGIB患者预后结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年6月至2010年10月间因OGIB行胶囊内镜检查,符合入组标准、获得随访的患者307例,通过查阅患者资料库、住院病史以及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获取临床和随访数据。根据胶囊内镜检查结果,用其他方法进一步检查,并指导治疗。通过设置验证标准计算胶囊内镜检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