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网络的大学语文课程形态,有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的“小整合”和全方位整合的“大整合”之分。“大整合”所具有的因需设课、对教师要求更高、与学校资源融合而生等特点,使其成为比较理想的网络化课程开发模式,代表了网络环境下大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探索中发现:未来的大语校本课程能否像网络游戏一样使青少年迷恋,此类问题很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网络;大学语文;校本课程
一、基于网络的大学语文课程形态及发展趋势
1、“小整合”形態及其引发的新问题 ;
从学生角度来说,其想象力、创造力及个性化发展也都有可能受到制约。课堂教学一旦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看屏幕的“人机对话”,就等于丧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众所周知,文本阅读的过程是通过感悟、体验而再造形象的过程,尤以再造形象为关键,借此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及素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其原有知识经验所决定,客观上具有差异性,对于内涵复杂而丰富的文本的解读,必然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把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语言艺术制作成简单的视频、图像,在使人一目了然的同时,也淡化了“披文入情”的情感体验,抹杀了语言艺术的想象空间;而写作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倘若从头到尾只见机器不见人,听着音箱里的声音、看着屏幕上的图像,其想象力、创造力及个性化发展便会受到制约。
2、“大整合”形态代表了网络化课程建设的趋势 ;
网络技术和课程全方位整合的“大整合”形态,就是将网络技术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课程体系中,使网络技术与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及实施等融为一体,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这是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级形态,就课程资源的组合方式而言,目前主要有两大类型:[2]一是专题式组合,就是以专题内容为主、下设相应的功能窗口。例如:阅读校本“古典文学”课程分为“唐诗”、“宋词”等专题,网络信息资源也相应设置这样的专题,每一专题之下再设置诸如“图书阅览”“论点选粹”之类的“相关链接”,以及“教师教案”“学生论坛”等,使教师教有所评、学生学有所依;二是分级式呈现,就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呈现可以无限分级的优势,有机地组织起校本课程的信息网。譬如第一级窗口为大学语文校本课程,第二级窗口为各门校本课程如“阅读与鉴赏”、“网络文学批评”等,下设第三级专题窗口,如“鲁迅小说品鉴”、“跟帖:一种独特的批评文体”等。专题之下再设置“作家生平”、“代表作品”、“专家评论”、“教师观点”、“学生论文”等。“大整合”形态是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呈现,就是先建立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再依托网络资源库建设成套的校本课程。
二、网络化课程开发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未来的大语课程能否如网络游戏般使青少年迷恋 ;
经调查发现,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普遍性存在着,极少有人以学为乐。优等生往往表现为比一般的学生更刻苦,更懂得自律。尽管我国教育部为了缩小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质量差异已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由于名校更容易争取到优质生源,教育部的诸多努力要真正奏效,想来旷日持久。如今,人们借助网络,只需一个月时间就能上完美国哈佛大学等名校的顶尖教授所教的基础课程,而且几乎是同步的[4]。正所谓强者恒强。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择校行为、名校情结日益加重,其负担便随之加重,以学为乐自然是难以实现。人们对教育的思考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我们身为教师,坚信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能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使学生不再以学为苦。众所周知,网络游戏风靡全球,曾使无数青少年沉溺其中而难以自拔,同时也让社会各界人士为了下一代能够戒除或预防网瘾而大伤脑筋。层出不穷、花样迭出的网络游戏,从最初的设计到功能的实现,大可以“嫁接”到课程开发上来,经过吸其精华弃之糟粕的扬弃之后,未来的大学语文学习能否如网络游戏一样使青少年学生迷恋?事实上,早期的游戏机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学习机,只是其助学功能未能像游戏功能一样受人青睐,为什么?怎么办?
2、怎样避免网络信息无限丰富的负面影响 ;
网络在提供极为丰富的大学语文学习材料的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目不暇接、精力分散,这从负面上说是有消极影响的。学生若不具备一定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自控能力,学习效果便要大打折扣。另外,多样化的大学语文教学课件,在研制时往往倾向于将大量资料融入同一个课件中,要避免学生尚未看清楚重要的内容、或是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就过幕,抑或是避免课堂教学流于大量的资料传递,这些当然都是容易做到的。然而,该怎样避免让学生对海量信息望而生畏、走马观花或是心生厌倦?
参考文献:
[1]鲁艳.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2]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所预示的范型转换[J].教育研究,2003(2).
[4]赵小敏.新词汇[J].读者,2012(1).
[关键词]网络;大学语文;校本课程
一、基于网络的大学语文课程形态及发展趋势
1、“小整合”形態及其引发的新问题 ;
从学生角度来说,其想象力、创造力及个性化发展也都有可能受到制约。课堂教学一旦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看屏幕的“人机对话”,就等于丧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众所周知,文本阅读的过程是通过感悟、体验而再造形象的过程,尤以再造形象为关键,借此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及素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其原有知识经验所决定,客观上具有差异性,对于内涵复杂而丰富的文本的解读,必然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把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语言艺术制作成简单的视频、图像,在使人一目了然的同时,也淡化了“披文入情”的情感体验,抹杀了语言艺术的想象空间;而写作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倘若从头到尾只见机器不见人,听着音箱里的声音、看着屏幕上的图像,其想象力、创造力及个性化发展便会受到制约。
2、“大整合”形态代表了网络化课程建设的趋势 ;
网络技术和课程全方位整合的“大整合”形态,就是将网络技术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课程体系中,使网络技术与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及实施等融为一体,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这是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级形态,就课程资源的组合方式而言,目前主要有两大类型:[2]一是专题式组合,就是以专题内容为主、下设相应的功能窗口。例如:阅读校本“古典文学”课程分为“唐诗”、“宋词”等专题,网络信息资源也相应设置这样的专题,每一专题之下再设置诸如“图书阅览”“论点选粹”之类的“相关链接”,以及“教师教案”“学生论坛”等,使教师教有所评、学生学有所依;二是分级式呈现,就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呈现可以无限分级的优势,有机地组织起校本课程的信息网。譬如第一级窗口为大学语文校本课程,第二级窗口为各门校本课程如“阅读与鉴赏”、“网络文学批评”等,下设第三级专题窗口,如“鲁迅小说品鉴”、“跟帖:一种独特的批评文体”等。专题之下再设置“作家生平”、“代表作品”、“专家评论”、“教师观点”、“学生论文”等。“大整合”形态是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呈现,就是先建立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再依托网络资源库建设成套的校本课程。
二、网络化课程开发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未来的大语课程能否如网络游戏般使青少年迷恋 ;
经调查发现,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普遍性存在着,极少有人以学为乐。优等生往往表现为比一般的学生更刻苦,更懂得自律。尽管我国教育部为了缩小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质量差异已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由于名校更容易争取到优质生源,教育部的诸多努力要真正奏效,想来旷日持久。如今,人们借助网络,只需一个月时间就能上完美国哈佛大学等名校的顶尖教授所教的基础课程,而且几乎是同步的[4]。正所谓强者恒强。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择校行为、名校情结日益加重,其负担便随之加重,以学为乐自然是难以实现。人们对教育的思考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我们身为教师,坚信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能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使学生不再以学为苦。众所周知,网络游戏风靡全球,曾使无数青少年沉溺其中而难以自拔,同时也让社会各界人士为了下一代能够戒除或预防网瘾而大伤脑筋。层出不穷、花样迭出的网络游戏,从最初的设计到功能的实现,大可以“嫁接”到课程开发上来,经过吸其精华弃之糟粕的扬弃之后,未来的大学语文学习能否如网络游戏一样使青少年学生迷恋?事实上,早期的游戏机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学习机,只是其助学功能未能像游戏功能一样受人青睐,为什么?怎么办?
2、怎样避免网络信息无限丰富的负面影响 ;
网络在提供极为丰富的大学语文学习材料的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目不暇接、精力分散,这从负面上说是有消极影响的。学生若不具备一定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自控能力,学习效果便要大打折扣。另外,多样化的大学语文教学课件,在研制时往往倾向于将大量资料融入同一个课件中,要避免学生尚未看清楚重要的内容、或是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就过幕,抑或是避免课堂教学流于大量的资料传递,这些当然都是容易做到的。然而,该怎样避免让学生对海量信息望而生畏、走马观花或是心生厌倦?
参考文献:
[1]鲁艳.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2]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所预示的范型转换[J].教育研究,2003(2).
[4]赵小敏.新词汇[J].读者,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