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极易发生院内感染,发生院内感染后会增加病人患病的几率,给患者家属带来更多的心理负担,并且会给医院乃至整个社会带来较严重的影响。本篇文章就护理工作中院内感染出现的原因及防控措施进行研讨,希望可以对降低院内感染率有一定的协助作用,从而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身心压力。
关键词:护理工作;院内感染;原因;防控措施
1.引言
院内感染,即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也就是指易感人群在医院感染病原体,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也包括患者在医院内感染病原菌,但在出院后出现相关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当然,要排除病人在入院以前已經存在,或未有任何症状但是已经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也就是要排除院外感染。可发生院内感染的易感者包括一切可能直接或间接与病患发生接触的人群,例如:患者、病患的陪同者、看望者和医护人员等。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愈发进步,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院内感染的发生使病人的住院时间变长、经济负担加重、致残风险增加、后遗症严重、预后治疗差。因此,在当代医疗体系中,控制院内感染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1]。
2.护理工作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护理工作是指护士从事与医疗相关的全项临床操作或单项护理活动[2]。医疗体系中的“三医七护”,即在诊疗过程中,三分为治疗、七分靠护理[3],因而护理工作在诊疗过程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临床护士也屡屡成为院内感染的关键传播途径和除患者以外的主要易感宿主。而护理质量,则为护理工作为病人提供护理技术和生活服务的效果的程度。为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尽量避免增加患者的额外痛苦,护士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科学地进行清洁、消毒、灭菌工作,领导阶层要更加完善科室间的护理管理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尽最大努力切断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减少院内感染。
3.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
3.1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管理阶层对消毒灭菌的监管制度不够严格和(或)医护人员消毒意识薄弱,领导阶层对消毒灭菌没有形成明确的规章制度,如医护人员并未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手清洁,出现未清洁到的部位,而在操作过程中,处于污染区的皮肤恰好触碰到患者的创面,带来二重感染,在静脉穿刺操作中,护士的手触碰到已经消毒待穿刺的局部皮肤,增加感染的发生率。甚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最常见的就是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或思想走神的现象,导致刚拔出的针头刺伤自己,也就是锐器刺伤;以及在抽血取样时,患者的血液溅入操作护士的眼睛鼻子等黏膜;在护理传染病病人时,没有做到有效隔离等等,这些不规范的操作,极大增加了临床护士本身感染的机会,甚至形成传播链,将病原菌传递给其他患者。
3.2环境污染严重
医院作为病原体最多的公共场所,每天会使用大量的医疗器械,同时产生大批的医疗垃圾,这些垃圾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病菌肆意繁殖,在医院内通过空气广泛播散,甚至引来蚊蝇,传染病人产生的医疗垃圾上的病菌以蚊虫为媒介感染,后果不堪设想;病房内未及时通风换气,空气不流通,患者与患者之间可能会形成严重的交叉感染,更会加大病患的照顾者以及探望者受到病原体袭击的几率;病室内卫生质量不过关,垃圾没有及时清理,消毒质量以及次数达不到要求等等,都会变成很严重的卫生隐患,为病原菌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为院内感染提供充足的感染源。
3.3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科技的进步,使得抗生素的种类越来越多,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有相关报道表明,在滥用抗生素方面,我国居全球之首位[4]。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药物的使用机能下降,甚至不对病菌发挥任何作用,产生耐药性,甚至在不断进化过程中出现超级病菌,世界上对此种新型病菌束手无策;除此之外,抗生素的滥用,还会破坏人体内不同菌群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形成菌群失调,使得产生耐药性的病菌,不受约束而肆意繁殖,最终导致二重感染,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3.4侵袭性操作的增加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侵袭性操作愈加普遍化,例如各种插管、气管切开、穿刺引流等操作,如若未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进行,会使得患者因医疗器械污染、皮肤粘膜损伤使得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据相关报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5]。
4.院内感染的防控措施
4.1完善医院管理制度
为增强无菌操作在临床护理人员心中的重要性,要按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衣帽口罩穿戴整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无菌状态下的双手不要触碰污染区;严格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避免操作中有锐器伤的发生,如若出现,及时处理;病室内保证空气流通、定期清扫、定期消毒,操作30分钟前,停止任何清扫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员流动,以减少扬尘;操作时要明确无菌区与污染区;要定期检查无菌物品,一旦出现过期或受潮的情况,要重新灭菌甚至更换,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没有使用,也不可再次放回无菌容器内,也要重新灭菌;严格执行分诊制度,防止发生交叉感染;按照传染病人所接触到的环境,可将区域划分为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传染病区域应设置多个出入口,方便工作人员和病人分道进出,医护人员进入传染病区要佩戴口罩手套,穿好隔离衣,以减少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由专人按照操作标准按时清理医疗垃圾,及时高效清理干净,杜绝因医疗垃圾而产生感染源。
4.2合理使用抗生素
慎用抗生素,不要轻易随便使用抗生素,使用前要严格进行药物过敏实验,如若病人有药物过敏史,要禁止做过敏实验,医护人员在进行皮肤过敏实验时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原则,严格控制抗生素的用量,疗程和联合用药时的配伍禁忌,避免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药效下降甚至无效等严重后果。同时要及时观察患者情况,避免抗生素的不良副作用的发生。
4.3减少侵袭性操作
由于侵袭性操作破坏机体正常防御屏障,极易带来感染,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如若避免不了要进行侵袭性操作,医护人员一定要按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以减少交叉感染和二重感染的发生。手术室严格遵守无菌环境和无菌操作的标准,控制手术室内人员流动;开放性手术后病人需要严密观察伤口情况,及时更换纱布药液等,确认伤口无感染溃烂等情况,如有感染情况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需留置尿管的病人一定要尤其注意,应加强消毒,定期更换尿管和进行尿液检查。
5.小结
在护理工作中,医院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医护人员对消毒灭菌隔离等基本操作的认识不足和操作不当,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除了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与监管外,为了减少甚至杜绝院内感染,应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操作,也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住院时间。简言之,如若医护人员和患者都能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院内感染是可以得到有效防控的。
参考文献
[1]宋丽峰. 医院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探讨[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8):145-146.
[2]陈雨朦,方进博. 护理工作环境相关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0):1112-1115.
[3]李冰. 医养融合中实现七分护理之三级医院护理新格局[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08):19-21.
[4]段晓丹.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科学使用抗生素[J]. 当代医学,2012,18(24):19-20.
[5]胡力云.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指南的循证实践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关键词:护理工作;院内感染;原因;防控措施
1.引言
院内感染,即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也就是指易感人群在医院感染病原体,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也包括患者在医院内感染病原菌,但在出院后出现相关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当然,要排除病人在入院以前已經存在,或未有任何症状但是已经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也就是要排除院外感染。可发生院内感染的易感者包括一切可能直接或间接与病患发生接触的人群,例如:患者、病患的陪同者、看望者和医护人员等。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愈发进步,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院内感染的发生使病人的住院时间变长、经济负担加重、致残风险增加、后遗症严重、预后治疗差。因此,在当代医疗体系中,控制院内感染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1]。
2.护理工作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护理工作是指护士从事与医疗相关的全项临床操作或单项护理活动[2]。医疗体系中的“三医七护”,即在诊疗过程中,三分为治疗、七分靠护理[3],因而护理工作在诊疗过程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临床护士也屡屡成为院内感染的关键传播途径和除患者以外的主要易感宿主。而护理质量,则为护理工作为病人提供护理技术和生活服务的效果的程度。为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尽量避免增加患者的额外痛苦,护士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科学地进行清洁、消毒、灭菌工作,领导阶层要更加完善科室间的护理管理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尽最大努力切断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减少院内感染。
3.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
3.1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管理阶层对消毒灭菌的监管制度不够严格和(或)医护人员消毒意识薄弱,领导阶层对消毒灭菌没有形成明确的规章制度,如医护人员并未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手清洁,出现未清洁到的部位,而在操作过程中,处于污染区的皮肤恰好触碰到患者的创面,带来二重感染,在静脉穿刺操作中,护士的手触碰到已经消毒待穿刺的局部皮肤,增加感染的发生率。甚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最常见的就是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或思想走神的现象,导致刚拔出的针头刺伤自己,也就是锐器刺伤;以及在抽血取样时,患者的血液溅入操作护士的眼睛鼻子等黏膜;在护理传染病病人时,没有做到有效隔离等等,这些不规范的操作,极大增加了临床护士本身感染的机会,甚至形成传播链,将病原菌传递给其他患者。
3.2环境污染严重
医院作为病原体最多的公共场所,每天会使用大量的医疗器械,同时产生大批的医疗垃圾,这些垃圾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病菌肆意繁殖,在医院内通过空气广泛播散,甚至引来蚊蝇,传染病人产生的医疗垃圾上的病菌以蚊虫为媒介感染,后果不堪设想;病房内未及时通风换气,空气不流通,患者与患者之间可能会形成严重的交叉感染,更会加大病患的照顾者以及探望者受到病原体袭击的几率;病室内卫生质量不过关,垃圾没有及时清理,消毒质量以及次数达不到要求等等,都会变成很严重的卫生隐患,为病原菌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为院内感染提供充足的感染源。
3.3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科技的进步,使得抗生素的种类越来越多,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有相关报道表明,在滥用抗生素方面,我国居全球之首位[4]。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药物的使用机能下降,甚至不对病菌发挥任何作用,产生耐药性,甚至在不断进化过程中出现超级病菌,世界上对此种新型病菌束手无策;除此之外,抗生素的滥用,还会破坏人体内不同菌群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形成菌群失调,使得产生耐药性的病菌,不受约束而肆意繁殖,最终导致二重感染,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3.4侵袭性操作的增加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侵袭性操作愈加普遍化,例如各种插管、气管切开、穿刺引流等操作,如若未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进行,会使得患者因医疗器械污染、皮肤粘膜损伤使得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据相关报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5]。
4.院内感染的防控措施
4.1完善医院管理制度
为增强无菌操作在临床护理人员心中的重要性,要按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衣帽口罩穿戴整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无菌状态下的双手不要触碰污染区;严格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避免操作中有锐器伤的发生,如若出现,及时处理;病室内保证空气流通、定期清扫、定期消毒,操作30分钟前,停止任何清扫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员流动,以减少扬尘;操作时要明确无菌区与污染区;要定期检查无菌物品,一旦出现过期或受潮的情况,要重新灭菌甚至更换,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没有使用,也不可再次放回无菌容器内,也要重新灭菌;严格执行分诊制度,防止发生交叉感染;按照传染病人所接触到的环境,可将区域划分为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传染病区域应设置多个出入口,方便工作人员和病人分道进出,医护人员进入传染病区要佩戴口罩手套,穿好隔离衣,以减少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由专人按照操作标准按时清理医疗垃圾,及时高效清理干净,杜绝因医疗垃圾而产生感染源。
4.2合理使用抗生素
慎用抗生素,不要轻易随便使用抗生素,使用前要严格进行药物过敏实验,如若病人有药物过敏史,要禁止做过敏实验,医护人员在进行皮肤过敏实验时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原则,严格控制抗生素的用量,疗程和联合用药时的配伍禁忌,避免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药效下降甚至无效等严重后果。同时要及时观察患者情况,避免抗生素的不良副作用的发生。
4.3减少侵袭性操作
由于侵袭性操作破坏机体正常防御屏障,极易带来感染,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如若避免不了要进行侵袭性操作,医护人员一定要按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以减少交叉感染和二重感染的发生。手术室严格遵守无菌环境和无菌操作的标准,控制手术室内人员流动;开放性手术后病人需要严密观察伤口情况,及时更换纱布药液等,确认伤口无感染溃烂等情况,如有感染情况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需留置尿管的病人一定要尤其注意,应加强消毒,定期更换尿管和进行尿液检查。
5.小结
在护理工作中,医院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医护人员对消毒灭菌隔离等基本操作的认识不足和操作不当,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除了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与监管外,为了减少甚至杜绝院内感染,应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操作,也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住院时间。简言之,如若医护人员和患者都能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院内感染是可以得到有效防控的。
参考文献
[1]宋丽峰. 医院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探讨[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8):145-146.
[2]陈雨朦,方进博. 护理工作环境相关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0):1112-1115.
[3]李冰. 医养融合中实现七分护理之三级医院护理新格局[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08):19-21.
[4]段晓丹.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科学使用抗生素[J]. 当代医学,2012,18(24):19-20.
[5]胡力云.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指南的循证实践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