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政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探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dna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文化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哲学的高峰之一,它是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社会现实的总结和映射,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文化内涵。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他的为政思想也是儒家文化思想的丰碑,本人更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如今他的为政哲学思想对当代政治文明建设仍然有借鉴价值。本文将结合孔子为政哲学思想的内容,简要讨论当代价值的人文内涵。
  一、孔子为政哲学思想在当代仍有探究价值的原因
  公元前5~6世纪,世界各大文明古国都爆发了思想解放运动,孔子的儒家思想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基于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生产力大大提升等社会现实因素而诞生的。孔子的思想体系内有一套以“德”为核心的、较为系统的为政哲学思想,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孔子的为政哲学思想对如今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也有借鉴价值,主要依据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孔子为政哲学思想根植于我国本土文化,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思想并不是凭空诞生的,具有历史的延續性。孔子思想是先秦传统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的延伸,其本身来自于具有中国本土特殊性的社会现实(如农耕文化、大陆文明等),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会出现西方哲学思想来到中国时遇到的问题——文化背景差异、文化内涵差异、民族精神差异而导致的排异问题。
  (二)孔子为政哲学思想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普世价值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虽然后世出于封建统治需要,将其形象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但是仍然可以确定的是孔子是当时政治哲学思想文化上的一座高峰。他所提出的“德政”等思想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先进性,具有普世价值。孔子的为政哲学思想形成了一个以“德”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教育体系,具有超前的指导性和较为完善的系统理论,虽然因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不免有时代局限性,从今天看来,其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它仍然对后世封建制度的持续运转、统治者的统治行为带来积极影响,被视为治世之典。后世,大量儒家学者不断地补充、完善儒家思想体系,因此孔子的为政哲学思想体系在当代仍然能发光发热。
  二、孔子为政哲学思想对当代具体的价值体现
  (一)为政以德的内涵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出现在《论语·为政篇》,这句话要阐述的意思是,统治者应该用道德来作为原则和规范治理国家,那么统治者就会像天边的北极星一样(北极星与地轴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因此北极星不会随着地球的公转而发生位置变化),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它旋转。这句话提醒统治者要使用“德”来统治百姓,如果事事德政,百姓就会自动拥护和爱戴统治者。
  这一思想在后来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得到一定的印证,统治者经常以“德”来约束自身教化百姓,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专制社会中,该思想确实取得过巨大的成功。新时期,以德治国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它汲取了古人的智慧。
  (二)“为政以德”对公职人员的要求
  德治和德政的出发点都是执政者,即执政者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文化素养,用道德的戒尺规范自己,将高尚的道德规范作为约束自身的行为准则,将美德作为执政履责的评判标准,并且珍惜自身美德的纯洁性和高尚性,不断净化和磨炼自己的内心,升华精神境界。当前,公职人员应该注重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文化素养,使其与自身位置相匹配,拒绝腐败。当前,反腐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古往今来,人们都要求公职人员清正廉洁,而廉政是要靠人来实施的,其核心就是提高公职人员的思想品德。公职人员要将道德和法律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珍惜自己的品行,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在遇到诱惑时保持清醒,洁身自好。
  如果德不配位,公职人员就难免滥用职位权力,为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权钱勾结大开方便之门。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组织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社会环境显著改善。公职人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德和法为尺规,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三)以德为准则施行仁政
  公职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品德,还要将个人品德体现在履职尽责中。孔子为政哲学思想提倡“德治”和“仁爱”,虽然其中没有明确地提出统治者如何实行“仁爱”,但是“仁爱”二字贯通为政思想的始终。例如,《论语·乡党》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再如,《论语·雍也》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公职人员要仁爱待人,推己及人,履职时要做到换位思考,从接受者的角度来思考行为的可行性和接受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供人性化服务。近年来,我国提出和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例如,减少行政审批就是政府转型的典型表现。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公民整体文化素养不断提升,为德育、德治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公职人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和指挥者,要保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初心,以德育人、以德化人,服务群众。2019年,济南交警部门就出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非机动车、行人违法处罚新规,用违章后手抄交通规则发朋友圈集赞、路口劝导等方式代替原本的罚款方式,这就是一种行政人性化的体现。
  (四)富而教之的德化思想
  《论语·子路》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对话体现出孔子“富而教之”的思想,启示公职人员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建设,还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保障,而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当前,我国高度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呼吁和提倡大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职人员应该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一样,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共同进步,社会才能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曲阜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李为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当代》《山花》《江南》《长江文艺》等期刊,作品被《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刊》等期刊转载,出版小说集《从明天起》《每个人都有秘密》等。  1  陶平和吴燕吵了一架。  那晚他俩坐在防洪堤的旧石阶上,斜对面老海关的机械钟整整敲了12下。吴燕拎起酒瓶又灌了一口,伴着剧烈地咳嗽说,我决定给自己
期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概念最初是苏轼夸贊王维诗歌时提出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诗画理论的了解,其中包含的美学内涵让人回味无穷。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容,然后分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蕴藏的美学思想。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容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诗画理论”最直接的评述,表达了对王维诗歌的喜爱
期刊
被誉为“宁夏三棵树”之一的作家郭文斌的长篇小说《农历》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同时,该作品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受众极其广泛,上至耄耋下至孩童,更多像是广大中华儿女的一代代传承。这种无意识之中带有的力量,可以从其文本叙事结构和角度探析,在带有仪式的节气之中,人们接受的是一次次天然的孕育和集体的传承。  《农历》是以农村节日为题材,并写遍了农历节日,这一写作手法在小说创作
期刊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剧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刻画出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鲁侍萍和四凤同时担负着多重身份,在周围重重矛盾关系中艰难地生存着。本文从文本出发,以女权主义理论分析鲁侍萍和四凤的女性形象,解读她们性格中的复杂性与局限性,进而探析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  一、苦难中坚韧生存的女性——鲁侍萍  (一)遭遇遗弃  年轻的鲁侍萍“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
期刊
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一位作家重要的艺术才能,往往表现在对乡村生活经验和地域文化哺育的书写、对土地的迷恋和对乡愁的难以割舍等,这几乎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当代作家都是“地之子”。高建群无疑也是这样的作家。评论界对于高建群的研究,也多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立论,把他视为地域文化的表现者。但事实上,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够的。高建群的文学已经形成了独具美学意义的
期刊
新中国成立迄今,走过七十年辉煌历程的当代襄阳小说,经过新中国成立三十年的高水平起步与探索,新时期二十年的强势崛起与积累,于新世纪迎来了全面繁荣。纵览七十年襄阳小说,成就突出,特点鲜明:一是小说家队伍不断壮大;二是创作成果极为丰硕;三是各建制的小说创作均衡发展、齐头并进;四是在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格局中,各个阶段的襄阳小说都有引以为傲的亮点。  一、新中国成立三十年:高水平起步  著名作家梁斌在襄期间
期刊
一、《淮南内篇》第四《地形训》“镐出鲜于”  镐出鲜于。凉出茅卢、石梁。鲜于、茅卢、石梁,皆山名也。郭璞《山海经注》引此,作“薄出鲜于”。刘绩曰:“镐、薄必有一误。”引之曰:“《北山经》薄水注引此文,则‘薄’非误字可知。‘镐’与‘薄’形声皆不相似,‘薄’字亦无缘误为‘镐’字。盖‘镐’字下有出某山之文,而今脱之。‘薄出鲜于’又脱‘薄’字,故混为一条耳。”  张双棣案:《山海经·北山经》曰:“虫尾之山
期刊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名著,其中的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更是為世人所知晓。唐僧作为取经路上的“领导者”,被人们视为“正义”的化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唐僧的解读趋于多样化,唐僧不仅具有“神性”,同时也有着“人性”,人们有时候也会在唐僧身上看到自身的影子。本文旨在立足于原著,从三个方面探讨唐僧形象的复杂性。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外文学史的一大奇迹,“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
期刊
禅宗受佛学多方面的思想渗透,强调众生“本地风光”,以“红炉上着一点雪”比喻纤尘不染的境界,突出禅者无我无心,了无羁绊,无着尘染,一任自然,在不二现量悟境中获得直观的悟和自然的解脱。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阐述禅宗任运自然、不着一尘的精神在美学精神中的体现,以更好地了解美学思想的灵源。  一、本来现成 清静心地  禅宗强调一切现成的悟境,一切自足自然呈现,不假人心和思量,以无我达真我之彻悟。这一彻悟的境
期刊
《天龙八部》是金庸家喻户晓的小说,其幻想色彩浓厚,颇有浪漫主义之风,其中“神仙姊姊”王语嫣的形象也耐人寻味。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分析王语嫣因长期压抑、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成为恒常美的追求者的过程;其二,通过探究王语嫣的死亡本能的对外释放,辅以对“神仙姊姊”母女的分析,阐明王语嫣是毁灭的象征和化身。  《天龙八部》是金庸小说浪漫主义的巅峰,其中,儒释道文化交织的武侠世界让人流连忘返。小说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