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不同损伤分级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按不同损伤分级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2月— 2016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38例陈旧性胸腰椎OVCF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89例;年龄63~78岁,平均66.8岁。骨密度T值为(-3.8±0.3)SD。损伤节段:T7~T9 35例,T10~L2 171例,L3~L4 32例。16例伴神经损伤,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14例,D级2例。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复杂程度分为Ⅰ~Ⅴ级并进行个性比处理:Ⅰ级86例,采用椎体强化术;Ⅱ级60例,采用后路复位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联合椎体强化术;Ⅲ级44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Ⅳ级30例,采用后路截骨矫形融合内固定术;Ⅴ级18例,采用后路截骨(减压)矫形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矢状面指数、ASIA分级,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8个月,平均18.5个月。Ⅰ~Ⅴ级患者VAS由术前(8.0±0.7)分、(8.1±0.7)分、(8.3±0.89)分、(8.1±0.7)分、(8.2±0.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1±0.8)分、(2.0±0.8)分、(2.2±0.8)分、(2.3±0.8)分、(2.2±0.8)分(P均<0.05);ODI由术前69.5±3.0、70.1±2.0、70.3±2.1、69.9±1.9、70.0±2.2改善至末次随访的39.8±2.2、39.1±2.4、40.1±2.1、39.0±2.3、39.5±2.3(P均<0.05)。椎体矢状面指数由(89.7±2.1)%、(74.4±8.3)%、(75.0±6.7)%、(72.3±5.2)%、(71.1±2.1)%改善为(85.2±7.4)%、(84.2±5.5)%、(85.1±4.4)%、(86.2±3.5)%、(83.4±1.7)%(P均<0.05)。16例伴神经损伤的患者,ASIA分级由术前C级14例、D级2例改善至末次随访的D级4例、E级12例。共11例(Ⅰ级7例、Ⅱ级1例、Ⅳ级2例、Ⅴ级1例)患者后期出现了椎体高度丢失,但仅有2例因出现严重的腰背痛,而行二次手术治疗。

结论

对于陈旧性胸腰椎OVCFs,应用按不同损伤分级手术的理念能有效指导该类患者的治疗策略,针对不同复杂程度不同病情的患者行不同的手术方案,能有效减轻疼痛、恢复脊柱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解除神经压迫、促进功能恢复。

其他文献
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但对于围术期管理仍缺乏临床规范或指南。为加强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围术期的规范化管理,由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损伤疾病预防与控制学组和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基础研究学组共同组织专家,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以会议讨论和调查问卷形式,制定了"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围术期管理临床指南"。本指南从入院评估、入院诊断、合并症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后纵韧带骨化(OPLL)成骨作用的影响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分别构建野生型pcDNA3.1-BMP2(WT)、突变型pcDNA3.1-BMP2(37G)、突变型pcDNA3.1-BMP2(190T)和突变型pcDNA3.1-BMP2(37G/190T)表达载体并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在脂质体介导下,将构建载体导入小鼠胚
目的探讨搭载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氧化石墨烯(GO)纳米纺丝纤维膜对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制备PLGA/GO纳米纺丝膜并物理吸附BDNF,采用扫描电镜观察PLGA/GO纺丝膜的微观结构。采用ELISA测定BDNF在PLGA/GO纺丝膜上的搭载效率和释放曲线。将NSCs接种在PLGA/GO和PLGA/GO/B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大鼠表皮干细胞(E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作用。方法分离获得饲养1~3 d的新生SD大鼠表皮基底层组织,利用快速贴壁法消化、分离获得ESCs,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ESCs的形态。ESCs的培养基为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SFM),然后按照不同密度ESCs进行分组处理(A组:0.1×107/ml, B组:0.3×107/ml, C组:0.5×107/ml
月骨无菌性坏死是临床上导致腕部疼痛的常见原因。经历超过1个世纪的研究,关于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虽然都有进展,但是其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创伤导致月骨血供破坏是造成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病因之一。根据不同分类,治疗方式有很多种,但仍无统一和明确的治疗方案。腕关节镜技术是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新方法。笔者从创伤性单纯月骨无菌性坏死的不同分期、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
目的初步评估寰枢椎前路解剖型复位钢板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 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0~57岁,平均42岁。均经口咽完成复位,并行3D打印寰枢椎前路解剖型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其中12例为首次手术,1例为翻修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测量斜坡枢椎角,观察寰枢椎复位
目的比较选择性肝静脉血流阻断(SHVE)与全肝血流阻断(THVE)治疗肝外伤伴主肝静脉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0年4月— 2017年12月多中心收治的42例肝外伤伴主肝静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14~65岁[(40.2±18.8)岁]。22例采用SHVE控制出血(SHVE组),20例采用THVE控制出血(THVE组)。SHVE组中男16例,女6
目的探讨经尿道内镜手术治疗下尿路异物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1998年1月— 2018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下尿路异物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4例;年龄6~68岁[(27.1±16.3)岁]。异物位于膀胱12例,尿道16例,膀胱并尿道3例。异物进入体内方式:自行置入23例,他人置入1例,医源性6例,不明原因1例。患者均行经尿道手术治疗,并根据异物种类、大小、
目的探讨微创单一锁定钢板结合多平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7年8月陆军第81集团军医院收治的51例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采用闭合牵引复位或微创切口开放关节直视下复位后单一主力锁定钢板结合多平面螺钉置入治疗骨折(研究组),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37.5±9.9)岁。骨折Rüedi-Al
髋臼骨折的Letournel-Judet分型系统应用十分广泛,但仍存在分类囊括不全、分类概念混乱等不足,不能有效指导治疗。侯志勇教授基于髋臼三柱构成理念,提出了改良髋臼骨折分型系统,详细阐述了该分型的分类方法,但该分型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尚缺乏数据支撑。对此,笔者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近5年收治的影像学资料较为完备的463例患者,由4名创伤骨科医师按改良髋臼骨折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