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在前面
初到西北,我膜拜的是这一片堆积历史文明的皇天后土,感叹于这神奇土地上文化积淀之厚重;而今,我膜拜的还有这里的一群人,感叹于他们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这批生活在祖国西北地区的创业者,将自己的人生默默植根在这块经济并不发达的土地上,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不断探索和耕耘,丰赡地活出了自己生命的内涵。且让我们深情地记住他们,在时代的潮流中摒弃时尚、不图虚荣、脚踏实地、寄一腔挚情于祖国的——科学中国人。
致敬,大西北的优秀儿女!
—— “放歌大西北”栏目主持人 刘德英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您听说过“C/C”吗?面对这个非常有趣的奇异符号,您会联想到什么?笔者是幸运的,正当一头雾水时,应校方之邀走进了一个神秘而溢满激情的科学王国,看到一位C/C学者——这一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向我们健步走来了,正是期待中的淡定神情、期待中的儒雅身影
这位C/C学者,就是以毕生精力致力于炭/炭(C/C)复合材料研究的材料学专家——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贺军教授。
宝贵青春:史诗般远去但记忆犹新
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人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赫尔岑)
——题记
往事如湮。
对于李贺军来说,青春岁月永远是他的一笔财富。不管是令他感叹的还是带来荣耀的,都在他多彩的生命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犹如飒飒的夏风吹来,淡淡的白云拂过给生命以呼吸,给灵魂以一片净地。
1957年岁末,李贺军出生在中原大地,和那个时代的同龄人一样,在本该求学的人生花季里,却遭遇了“文革”时期的蹉跎岁月,可谓生不逢时。但是,上山下乡的磨练,却给了他另一种宝贵的财富——勇敢、坚毅、吃苦、进取在那个没有人看书,想看书也找不到书的年代,李贺军却嗜书如命,总爱把一本本东借西凑来的书抱在怀里,偷偷地找个安静之处贪婪地啃读,因此,学习成绩一直很拔尖。
1977年,还在下乡的李贺军从报纸和广播中了解到,针对科技队伍严重青黄不接的问题,国家即将恢复高考,鼓励年轻的学子踊跃参加高考。随后他也接到高中老师的来信,希望他响应国家号召,重返校园。这样,李贺军怀着对神圣大学校园的向往,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考进了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锻压本科专业,跨进了梦寐以求的校园,兴高采烈地开始了历经崎岖而争取到的大学生活。然而,直到坐进课堂他才弄明白,所谓“锻压”,就是利用金属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塑性变形来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力学性能的原材料、毛坯或零件的生产方法为此,一串串调侃的话在同学们口中相传:“锻压专业就是打铁专业,极其辛苦!极其枯燥!极其单调!”“真的没啥意思,根本不适合充满梦想和热情的年青人!”
听到这样一种对专业的注解,李贺军不以为然。农村插队近三年的他,有着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十分珍惜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主动学习的劲头很足。他认为,无论读什么专业都一样,只要肯学习和钻研,一定会乐在其中! 但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很难读到正规教材和参考书
青春年华,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深怀遗憾的李贺军开始萌发一个强烈愿望:继续考研,努力再深造!
呼吸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习习春风,李贺军张开了双臂,思想活跃的他决心已定——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进一步充实自己。可一打听,这一年哈工大研究生的录取机率极低,考上的希望比较渺茫。面对此况,李贺军知道唯有背水一战了。他抱定“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信念,以勤奋加努力进行着不懈追求。终于,1981年2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哈工大塑性加工专业录取,幸运地成为我国锻压界创始人之一——霍文灿教授的弟子,一扇梦想的大门终于向他敞开了。
1984年12月,学习刻苦的李贺军毕业了,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这时的中国,已经掀起了出国热,成绩优异的李贺军没有选择出国,却选择了学成归来回馈母校——洛阳工学院。母校虽不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府,但他深怀感佩之心,当助教、做讲师,一门心思地钻进教书育人的事业之中,干得不亦乐乎,一干就是四年。
时光转到了1988年,我国科教事业的飞速发展,让求知欲极强的李贺军再次感到了自身的不足,求学的热情再次高涨。恰巧这时,哈工大他的导师霍文灿教授也正以一位著名科学家的响亮名字召唤着四海学子。
这时,许多机会也在频频向他招手,跳槽的机会一天比一天多,留学大军成了一股浩浩荡荡的壮观洪流究竟何去何从?一份人生的考卷摆在了李贺军面前。
立志为并不富裕的国家效力! 在“打铁”专业里百炼成钢,一颗朴素之心的驱使,让李贺军听从了导师的召唤。1988年8月,他如愿地考取了哈工大王仲仁和霍文灿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选择的还是锻压专业。怀着一股不畏困难、敢于进取的精神,李贺军在导师支持下开拓了液态金属挤压方面的研究,确立了液态挤压成形管、棒、型材新工艺,揭示了液态挤压的双重强韧化特征。该方向研究成果获1994年航天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12月,李贺军以优异的学业成绩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此时,国内多家单位向其抛出了“橄榄枝”,这其中就包括西北工业大学杨峥教授负责的C/C复合材料课题组。是继续从事自己熟悉的金属塑性成形专业,还是迈向另一个自己不熟悉但更具挑战性的新领域,李贺军陷入了沉思。在与哈工大老师商议并经深思熟虑后,李贺军毅然选择了去攀登另一科学高峰——C/C复合材料。此后,他顺利地进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开始从事有关C/C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
对C/C复合材料技术的探索之门,由此打开了
所谓C/C,就是炭/炭复合材料,是以炭纤维为骨架来增强炭或石墨基体的复合材料,它问世于上世纪50年代末。C/C复合材料的组成元素只有一个,即碳元素,因而C/C具有许多炭和石墨材料的优点,如密度低和优异的热性能,即高的导热性、低热膨胀系数以及对热冲击不敏感等特性。作为一种新型高温结构材料,C/C复合材料还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如高温下的高强度和模量,尤其是其随温度的升高,强度不但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特性以及优异的疲劳和蠕变等性能, 在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应用前景广泛。 李贺军赫然发现,博士后所研究的C/C与自己过去学的塑性加工是完全不一样的专业。他急了,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看书,但仍感到惴惴不安。捧着一本本读不懂的书,他就像捧着天书一样,连眉毛都拧了起来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他只能每天都去蹲图书馆。找来一堆又一堆艰涩的专业书,他捧着书和笔冥思苦想,一坐就是一整天书本的熟悉味道,使他很快把学习情感全部融入进血液,常常舍不得离开它们,哪怕是不吃不睡,也要一行行地想办法弄懂它们。
工夫不负有心人,天天蹲图书馆使李贺军受益匪浅,拓展了他对材料科学的了解,提升了他对材料研究的热情,也意识到良好习惯和严谨科研态度的重要性。
他提出将压力加工的方法用于C/C复合材料制备的思路,申请到国防基金等项目,推动了当时处于发展初期的西工大C/C复合材料研究。
李贺军以一颗热爱科研事业的火热之心,以刻苦追求和执著努力,给青春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博士后出站时,他成了多家单位争抢的“香饽饽”。
毅然西行:冥冥中的选择早已注定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汪国真)
——题记
中国有句俗话: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1994年2月,这句话在李贺军身上得到了应验。李贺军由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成了多家单位争抢的“香饽饽”。他顺利通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考核,妻子和孩子的户口也均转到北京。
如果这时,李贺军按这一路径走下去,或许人生会就此定格。然而,令李贺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办理赴北航的手续时,西北工业大学刘元墉副校长亲自出面,对刚从博士后出站并做出突出成绩的他进行极力挽留,希望他留在西工大挑起C/C复合材料研究的重担,刘副校长还说,如果同意就让人给他取回一切北京的手续。
李贺军的情感,陷入了矛盾之中
一面是自己和妻儿们最向往的首都北京,一面是事业召唤的雄浑苍凉的大西北,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位置,两种迥然有别的事业定位一切均摆在了李贺军面前。
这时,“选择”二字对于李贺军来说,其实是一种人生理念的撞击。毕竟他要走的人生之路只有一条,一旦选择,不管准确与否,都不能未卜先知。
西工大“重人才、留人才”的呼声,给了李贺军如沐春风般的阵阵暖意,让他心中泛起了涟漪,就像一弯平静的湖面被投掷了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波澜他顾不得考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神奇的炭及其复合材料研究事业的吸引,让他果断地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抉择——携妻带子返回西工大,做一个甘洒热血的追梦人。
一声汽笛长鸣,李贺军伴着滚滚的火车车轮声,带着梦想和希冀重新返回了并非故乡的西北大地
血性男儿:要在C/C领域里划出生命痕迹
人生虽只有几十春秋,但它决不是梦一般的幻灭,而是有着无穷可歌可颂的深长意义的;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泰戈尔)
——题记
黄土高原下的西安古城厚重而神秘。
这里,虽没有土炕和窑洞,但特有的地域特征下,这座古城总是带有一股西北风的苍茫味道,使得李贺军的性格与情怀也变得更加质朴而纯真,胸怀大爱且充满了血性。
选择留下后,李贺军就忙活开了,除了担任材料学专业的教授,教书育人外,因杨峥教授退休,还挑起了新型C/C复合材料研究的使命。
一支志同道合的研究团队组建起来了,李贺军开始了项目选取、研究方案的设计、实施等重要工作做事低调的他,没有许下铮铮誓言,唯有一颗拳拳之心。他将兴趣与科研结合起来,开始了对C/C复合材料技术的探索,率领团队着手于课题的申报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科学研究的大道上。
努力终出成果,他们很快争取到了一个重要项目——总装预研课题。但实验室连一台像样设备都没有,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科研起步之初拿到的科研经费尚不足三分之一,经费紧张可想而知。
条件的不足,成了他们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怎么办?
干! 雷厉风行的李贺军,要求大家把有限的经费都用在刀刃上——购置科研设备是重中之中。
结合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李贺军深刻分析了我国C/C复合材料行业现状和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生产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率领大家夜以继日,把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李贺军知道,在经费不足的条件下潜心科研谈何容易?唯有专注而淡定,不被外界任何的纷扰所中断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呕心沥血,完全沉浸在枯燥单一的科学研究世界里。
后来,在该项课题的中期评估中,他们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成绩,无不让检查组专家为之动容,检查组紧紧围绕课题,不仅进行了认真点评,还高度赞赏了李贺军及其团队的科研精神,并将剩余的科研经费迅速拨付到位。在C/C复合材料方面创新性、实效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给了李贺军极大的信心。
信心是成功之母。
李贺军更加努力地挖掘自身教学、科研优势和特色,将个人的兴趣和前途与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崛起融为一体,全力致力于抗氧化C/C复合材料的研究。
为突破C/C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防护温度及寿命,他带领团队通宵达旦讨论研究,废寝忘食地测试分析,坚持不懈地反复试验,在“九五”末期,使C/C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使用温度从1300℃提高到了1650℃,防护时间从30小时提高到200小时,实现了国内C/C复合材料抗氧化研究的一次跨越。
这一天,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李贺军,眼眶里有了潮湿的感觉,他揉了揉眼睛无声地笑了,虽然笑中还夹带着几分疲惫
1994年获航天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贺军成为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学科带头人之一;
1996年液态挤压成形铝合金管、型材的工艺研究获航空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液态模锻力学冶金学理论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年先进C/C复合材料及关键技术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1年,创建了陕西省碳/碳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C/C复合材料研发团队。
2001年10月,李贺军赴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做高级访问学者。
如果说,“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一种令人仰慕的人生高度,李贺军便是拥有这种人生高度的人。
2002年6月,李贺军不改报效祖国的初衷,毅然回国! 他带来了人生更大的梦想——以毕生精力致力于高性能C/C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纸基摩擦材料、液固挤压成形四个主要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为了国防尖端材料的发展和壮大,把智慧和精力全部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走过了知识积累的全过程,学校领导给他压上了更重的担子,挑起了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的重任,并同时担任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碳/碳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先进材料及成形技术“111”引智基地负责人、陕西省材料分析研究中心主任等诸多重要职务完成了个人科教生涯的完美转身,也翻开了人生的崭新一页。
科学事业:在岁月交替中走向成熟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题记
四季的轮回里,李贺军究竟多少次登上科技成果的领奖台了,恐怕没多少人能记得真切,但他“用创新思维跨跃式发展”的卓越思想理念,在西工大的C/C复合材料开创性研究中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就像是燃起的一盏红烛,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一支优秀团队的科学研究方向。
作为学院领导与主管,2002年起,李贺军把班子团结放到了重中之重。他看到,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人率性敢于直言,有人内向性格稳重李贺军以表率示范作用,倡导了一种关心、信任、开放和包容的团队文化氛围,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在成员中产生了深深的信任感,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凝聚力并得到全院教职工充分信任的管理团队,西工大材料学院的声誉和影响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李贺军带领的科研团队发明了多种C/C复合材料快速高效致密化工艺,在国际上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引入CVI工艺的建模与优化,突破了C/C复合材料高温易氧化技术瓶颈,研制的抗氧化涂层性能达到已有报道的最高值;发明并建成了炭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绿色制造生产线;确立和发展了液态金属挤压(浸渗挤压)新工艺他和团队们一起,在C/C复合材料领域里不断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登上了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的领奖台,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如今,李贺军率领的C/C复合材料创新团队不断壮大,设备越来越齐全、越来越先进,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逐年提升,成果获奖随之越来越多李贺军的C/C之梦,在岁月的交替中得已初步实现,可谓夏阳冬雪,春华秋实。
在高性能C/C复合材料低成本制备与应用技术方面——
C/C复合材料成本高、制备周期长、性能不稳定等问题成为制约其在航空航天领域广泛使用的瓶颈,其关键技术一直被西方国家严密封锁。李贺军教授带领团队经过多年艰苦攻关,在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一、开发了超高压浸渍碳化、限域变温化学气相沉积、乙醇热解等多种新型高效低成本致密化工艺,大大缩短了C/C复合材料的致密化周期,使该材料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二、发明了石墨微晶插层和中间相沥青碳过渡层改性界面专利技术,结合预制体结构优化、基体组织控制、原位生长碳纳米管增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制备出具有较高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的C/C复合材料。三、发明了C/C复合材料复杂构件的近净成形方法,解决了大型、薄壁、尖锐复杂构件的成形难题,成功研制出带内凹台内锥体、螺旋管等多种复杂异形件,填补了国内空白。四、发现了“二次界面”、“界面感应相”和“循环加载强化”等规律,为高性能C/C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抗氧化涂层理论与技术方面——
抗氧化技术是国际上公认的C/C复合材料最难突破的瓶颈。李贺军带领团队围绕C/C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科学问题,历经20年攻关,在涂层与基体结合强度、热膨胀系数匹配性、涂层的致密性、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构造了硅化物多相镶嵌涂层结构,揭示了涂层的防氧化机理,涂层在1500℃静态空气中的防护能力达到1000小时,1600℃静态空气中的防护能力达到900小时,在1600℃风洞燃气冲刷环境中的防护能力超过130小时,高于国际上报道的指标。二、开拓了晶须与纳米线增韧陶瓷应用于C/C高温防氧化涂层的新方向,解决了陶瓷涂层易开裂和脱落的难题,推进了C/C复合材料在高温燃气冲刷环境中的应用。三、开发了超音速等离子喷涂、双温区化学气相沉积、原位反应法等多种抗氧化涂层制备新工艺,阐明了涂层在高温空气中和燃气冲刷环境下的防氧化机理与失效机制,完善和发展了C/C复合材料涂层体系。
在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工程化方面——
高性能纸基摩擦材料是实现离合变速的关键功能材料,此前,我国纸基摩擦片和制动带全部依赖进口。李贺军教授带领团队开发出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绿色制造专利技术,突破了碳纤维改性、原材料均匀制浆、预制体成型、均匀施胶等关键技术,实现了预制体弱增强、预制体废料再利用和生产废水循环利用。该技术与普通工艺相比,原材料利用率从30—40%提高至85%以上,成本降低30%以上。以此工艺为基础,自行设计开发出高速乳化机、自动抄片机、往复式烘道、自动喷胶机、自动涂胶贴片机以及废水循环利用系统等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绿色制造生产线。
在液态挤压工艺的确立与发展方面——
液态挤压工艺是李贺军在液态模锻、固态挤压工艺原理的基础上与他人一起提出的一种新的管、棒、型材成形工艺,他带领团队通过系统研究该工艺参数的协调与匹配问题,提出了过程稳定必要条件是压制速度与凝固速度的协调,使该工艺得以确立,揭示了液态挤压的双重强韧化特征;随后,他与合作者进一步开发出液态浸渗挤压工艺,并成功应用于金属基复合材料成形。 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中,李贺军承担或主持了 “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防预研、“十一五”和“十二五”基础科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863、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等50余项课题,形成(授权)专利技术50余项,成果被鉴定专家评为“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核心关键技术国际领先”。
科研成果方面——2003年,航空用碳/碳复合材料应用基础及工艺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6年,液固高压成形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2008年,高温长寿命抗氧化涂层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8年,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应用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发表论文、著作和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方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arbon, Acta Materilia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在炭材料领域最著名期刊Carbon(2011年影响因子5.378)上发表论文34篇,被他人引用2100余篇次,目前H因子为23;担任会议主席或分会主席8次,做国际会议邀请报告10余次。
学术成就和荣誉方面——申请发明专利7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1996年被评为航空工业总公司 “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同年被评为陕西省“三五”人才;2005年被评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2006年被评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08年获日本复合材料学会“Hayashi Memorial国际奖”;2010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11年被评为“三秦”学者担任“十一五”863某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国防基础科研材料组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委第十二、十三届会评专家;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中国材料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无机材料学报》、《新型炭材料》、《航空学报》、《Journal of Aeronautics》、《Carbon Letters》等十余种期刊编委。
教书育人:在薪火相传中桃李芬芳
我是一粒土,我愿化作学生成长的沃土;我是一滴水,我愿融入学生思维的海洋;我是一粒沙,我愿托起学生知识的大厦;我是一名教师,我是水,我是土,我是沙我是学生成长的导航塔!
——题记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高尚的师德是爱的核心。
李贺军不仅是一名胸怀博大的优秀学者,也是一位睿智、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教师最好的产品就是他所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李贺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的这句座右铭。参加工作以来,李贺军一直坚持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为已任,对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热情,把教书育人视为“塑造人灵魂”的伟大事业。
对学生天生一副古道热肠的他,无论当讲师还是博士生导师,心目中最美好的名字始终是“教师”二字, 生命里最宁静的家园也永远是讲台。站在学术的最前沿, 他在努力追求自身的学品与人品统一时,也念念不忘激励学子们勤奋好学,树立起“永远探索”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深受学子们的敬重与爱戴。
“做学问先得学会做人”是他一再告诫给学生的警句。为了使培养的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术作风,除了平时教导之外,李贺军还把他在报纸、网络上看到的有关“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的文章挑选出来,让他的学生传阅,或者用电子邮件发给他们,这些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积极倡导“互相帮助、不耻下问”的学习风气,并且强调:“虽然大家已经是硕士生或是博士生,但是隔行如隔山,大家所学的专业不同,互相交流才会产生火花。”而李贺军自己也亲历亲为,经常会在自己不擅长的专业问题上请教身边的学生。现在,在他领导的C/C复合材料课题组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已蔚然成风。
花开有时,润物无声。
学子们至今还记得,在一次学校举办的C/C复合材料讲座中,李贺军教授以渊博的学识,从碳单质、富勒烯C60分子、碳纳米管、石墨烯、C/C复合材料等五个方面,生动翔实地向他们介绍了碳这种神奇的材料。
“这真是太有趣了!” 学子们的科学兴趣被李贺军激发了出来
讲座中,李贺军谈及西工大C/C复合材料研究和发展的历程时,无不动情地说:自1988年杨峥教授访美归来后,西工大C/C复合材料研究从一穷二白、技术落后中艰难地起步,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我们才取得了一些突破,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也纷纷要与我们合作,这是所有西工大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希望学子们要扩大知识面,注意学科间的思维方式交叉,要提高自己创新思维、提高科研的能力和实践的能力,要有合作与坚持精神以及多维思考的能力。
李贺军明白,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讲座中,他请上了自己的优秀学生代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付前刚教授现身说法,从他的科研成长经历和科研方法等方面与同学们进行交流,鼓励大家在平时的学习研究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怕吃苦、经常交流——向着梦想勇往直前!
别开生面的讲座,给了学子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让他们的思想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方向更加明确,信念更加坚定。李贺军就是这样,善于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发现,以睿智去引领,以热忱的心血去浇灌这些明日的希望之花。
2009年,李贺军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同年,摘取了园丁最灿烂最辉煌的桂冠——全国模范教师奖,并荣获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1、2009年,他先后两次获陕西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为国家培养出70余名高科技人才,包括13名博士后,60余名博士(40余人已获博士学位),其中已有23人晋升为教授。近年来,慕名报考西工大C/C复合材料团队的研究生越来越多。
这真是:根深几尺,叶发几度。
神奇C/C:生命中永远的图腾
冥冥中,听见一个隐约的声音在召唤使我精神振奋,在那条布满荆棘的路上毫不犹豫,一往无前。那个声音成了前进的动力,那个声音在耳畔回响,伴着那召唤声,我阔步走向心中的殿堂。(陆奕洁)
——题记
2012年6月,李贺军光荣当选《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并作为扎根祖国西部、在材料科学领域里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成为本刊“放歌大西北”栏目受访嘉宾。
笔者看到,为C/C之梦奋斗打拼了二十年的李贺军,已踩着时光的隧道,步履匆匆的行走到人生的中年。满怀科学才华的他,人生之舟在“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社会、无愧于这个美好时代”的激情追求中,已度过了山重水复,迎来了一代热血科学家的事业巅峰。同时,大西北的一方水土也滋养出了他的丰厚底蕴,生命变得更祥和、淡雅、朴素、坚实
李贺军带领团队取得的研究并非仅仅纸上谈兵,在C/C复合材料及纸基摩擦材料领域形成了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型号应用的持续发展链,成果已用于航天、航空和武器装备领域中的关键部件,满足了多项国家需求,并且在我国机械、冶金、汽车等众多民用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制的C/C复合材料喉衬已在某型火箭弹中定型,该型火箭弹成功参加了国庆60周年阅兵和2010年黄海军事演习,现已多批次合格交付用户。
——研制的某型高内压C/C复合材料喉衬及烧蚀环、隔热环、防火垫、带抗氧化涂层连接端框、喷管、伺服阀芯、头锥等已在国防重点型号中得到应用或试验成功。
——研究成功的高性能纸基摩擦片已部分取代国外产品,成功应用于某型军机机载设备减震器和安全保护装置、汽车自动变速器、高端干/湿式电磁离合器、同步器齿环、大排量摩托车离合器以及其它湿式离合/制动等领域。
哦,神奇的C/C,已经成为李贺军生命中的图腾,有着信仰般的美丽。相信他的一腔热血仍将源源不断地倾注其中,让更多的神奇,带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更多的心灵震撼。
初到西北,我膜拜的是这一片堆积历史文明的皇天后土,感叹于这神奇土地上文化积淀之厚重;而今,我膜拜的还有这里的一群人,感叹于他们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这批生活在祖国西北地区的创业者,将自己的人生默默植根在这块经济并不发达的土地上,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不断探索和耕耘,丰赡地活出了自己生命的内涵。且让我们深情地记住他们,在时代的潮流中摒弃时尚、不图虚荣、脚踏实地、寄一腔挚情于祖国的——科学中国人。
致敬,大西北的优秀儿女!
—— “放歌大西北”栏目主持人 刘德英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您听说过“C/C”吗?面对这个非常有趣的奇异符号,您会联想到什么?笔者是幸运的,正当一头雾水时,应校方之邀走进了一个神秘而溢满激情的科学王国,看到一位C/C学者——这一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向我们健步走来了,正是期待中的淡定神情、期待中的儒雅身影
这位C/C学者,就是以毕生精力致力于炭/炭(C/C)复合材料研究的材料学专家——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贺军教授。
宝贵青春:史诗般远去但记忆犹新
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人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赫尔岑)
——题记
往事如湮。
对于李贺军来说,青春岁月永远是他的一笔财富。不管是令他感叹的还是带来荣耀的,都在他多彩的生命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犹如飒飒的夏风吹来,淡淡的白云拂过给生命以呼吸,给灵魂以一片净地。
1957年岁末,李贺军出生在中原大地,和那个时代的同龄人一样,在本该求学的人生花季里,却遭遇了“文革”时期的蹉跎岁月,可谓生不逢时。但是,上山下乡的磨练,却给了他另一种宝贵的财富——勇敢、坚毅、吃苦、进取在那个没有人看书,想看书也找不到书的年代,李贺军却嗜书如命,总爱把一本本东借西凑来的书抱在怀里,偷偷地找个安静之处贪婪地啃读,因此,学习成绩一直很拔尖。
1977年,还在下乡的李贺军从报纸和广播中了解到,针对科技队伍严重青黄不接的问题,国家即将恢复高考,鼓励年轻的学子踊跃参加高考。随后他也接到高中老师的来信,希望他响应国家号召,重返校园。这样,李贺军怀着对神圣大学校园的向往,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考进了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锻压本科专业,跨进了梦寐以求的校园,兴高采烈地开始了历经崎岖而争取到的大学生活。然而,直到坐进课堂他才弄明白,所谓“锻压”,就是利用金属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塑性变形来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力学性能的原材料、毛坯或零件的生产方法为此,一串串调侃的话在同学们口中相传:“锻压专业就是打铁专业,极其辛苦!极其枯燥!极其单调!”“真的没啥意思,根本不适合充满梦想和热情的年青人!”
听到这样一种对专业的注解,李贺军不以为然。农村插队近三年的他,有着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十分珍惜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主动学习的劲头很足。他认为,无论读什么专业都一样,只要肯学习和钻研,一定会乐在其中! 但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很难读到正规教材和参考书
青春年华,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深怀遗憾的李贺军开始萌发一个强烈愿望:继续考研,努力再深造!
呼吸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习习春风,李贺军张开了双臂,思想活跃的他决心已定——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进一步充实自己。可一打听,这一年哈工大研究生的录取机率极低,考上的希望比较渺茫。面对此况,李贺军知道唯有背水一战了。他抱定“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信念,以勤奋加努力进行着不懈追求。终于,1981年2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哈工大塑性加工专业录取,幸运地成为我国锻压界创始人之一——霍文灿教授的弟子,一扇梦想的大门终于向他敞开了。
1984年12月,学习刻苦的李贺军毕业了,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这时的中国,已经掀起了出国热,成绩优异的李贺军没有选择出国,却选择了学成归来回馈母校——洛阳工学院。母校虽不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府,但他深怀感佩之心,当助教、做讲师,一门心思地钻进教书育人的事业之中,干得不亦乐乎,一干就是四年。
时光转到了1988年,我国科教事业的飞速发展,让求知欲极强的李贺军再次感到了自身的不足,求学的热情再次高涨。恰巧这时,哈工大他的导师霍文灿教授也正以一位著名科学家的响亮名字召唤着四海学子。
这时,许多机会也在频频向他招手,跳槽的机会一天比一天多,留学大军成了一股浩浩荡荡的壮观洪流究竟何去何从?一份人生的考卷摆在了李贺军面前。
立志为并不富裕的国家效力! 在“打铁”专业里百炼成钢,一颗朴素之心的驱使,让李贺军听从了导师的召唤。1988年8月,他如愿地考取了哈工大王仲仁和霍文灿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选择的还是锻压专业。怀着一股不畏困难、敢于进取的精神,李贺军在导师支持下开拓了液态金属挤压方面的研究,确立了液态挤压成形管、棒、型材新工艺,揭示了液态挤压的双重强韧化特征。该方向研究成果获1994年航天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12月,李贺军以优异的学业成绩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此时,国内多家单位向其抛出了“橄榄枝”,这其中就包括西北工业大学杨峥教授负责的C/C复合材料课题组。是继续从事自己熟悉的金属塑性成形专业,还是迈向另一个自己不熟悉但更具挑战性的新领域,李贺军陷入了沉思。在与哈工大老师商议并经深思熟虑后,李贺军毅然选择了去攀登另一科学高峰——C/C复合材料。此后,他顺利地进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开始从事有关C/C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
对C/C复合材料技术的探索之门,由此打开了
所谓C/C,就是炭/炭复合材料,是以炭纤维为骨架来增强炭或石墨基体的复合材料,它问世于上世纪50年代末。C/C复合材料的组成元素只有一个,即碳元素,因而C/C具有许多炭和石墨材料的优点,如密度低和优异的热性能,即高的导热性、低热膨胀系数以及对热冲击不敏感等特性。作为一种新型高温结构材料,C/C复合材料还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如高温下的高强度和模量,尤其是其随温度的升高,强度不但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特性以及优异的疲劳和蠕变等性能, 在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应用前景广泛。 李贺军赫然发现,博士后所研究的C/C与自己过去学的塑性加工是完全不一样的专业。他急了,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看书,但仍感到惴惴不安。捧着一本本读不懂的书,他就像捧着天书一样,连眉毛都拧了起来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他只能每天都去蹲图书馆。找来一堆又一堆艰涩的专业书,他捧着书和笔冥思苦想,一坐就是一整天书本的熟悉味道,使他很快把学习情感全部融入进血液,常常舍不得离开它们,哪怕是不吃不睡,也要一行行地想办法弄懂它们。
工夫不负有心人,天天蹲图书馆使李贺军受益匪浅,拓展了他对材料科学的了解,提升了他对材料研究的热情,也意识到良好习惯和严谨科研态度的重要性。
他提出将压力加工的方法用于C/C复合材料制备的思路,申请到国防基金等项目,推动了当时处于发展初期的西工大C/C复合材料研究。
李贺军以一颗热爱科研事业的火热之心,以刻苦追求和执著努力,给青春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博士后出站时,他成了多家单位争抢的“香饽饽”。
毅然西行:冥冥中的选择早已注定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汪国真)
——题记
中国有句俗话: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1994年2月,这句话在李贺军身上得到了应验。李贺军由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成了多家单位争抢的“香饽饽”。他顺利通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考核,妻子和孩子的户口也均转到北京。
如果这时,李贺军按这一路径走下去,或许人生会就此定格。然而,令李贺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办理赴北航的手续时,西北工业大学刘元墉副校长亲自出面,对刚从博士后出站并做出突出成绩的他进行极力挽留,希望他留在西工大挑起C/C复合材料研究的重担,刘副校长还说,如果同意就让人给他取回一切北京的手续。
李贺军的情感,陷入了矛盾之中
一面是自己和妻儿们最向往的首都北京,一面是事业召唤的雄浑苍凉的大西北,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位置,两种迥然有别的事业定位一切均摆在了李贺军面前。
这时,“选择”二字对于李贺军来说,其实是一种人生理念的撞击。毕竟他要走的人生之路只有一条,一旦选择,不管准确与否,都不能未卜先知。
西工大“重人才、留人才”的呼声,给了李贺军如沐春风般的阵阵暖意,让他心中泛起了涟漪,就像一弯平静的湖面被投掷了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波澜他顾不得考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神奇的炭及其复合材料研究事业的吸引,让他果断地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抉择——携妻带子返回西工大,做一个甘洒热血的追梦人。
一声汽笛长鸣,李贺军伴着滚滚的火车车轮声,带着梦想和希冀重新返回了并非故乡的西北大地
血性男儿:要在C/C领域里划出生命痕迹
人生虽只有几十春秋,但它决不是梦一般的幻灭,而是有着无穷可歌可颂的深长意义的;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泰戈尔)
——题记
黄土高原下的西安古城厚重而神秘。
这里,虽没有土炕和窑洞,但特有的地域特征下,这座古城总是带有一股西北风的苍茫味道,使得李贺军的性格与情怀也变得更加质朴而纯真,胸怀大爱且充满了血性。
选择留下后,李贺军就忙活开了,除了担任材料学专业的教授,教书育人外,因杨峥教授退休,还挑起了新型C/C复合材料研究的使命。
一支志同道合的研究团队组建起来了,李贺军开始了项目选取、研究方案的设计、实施等重要工作做事低调的他,没有许下铮铮誓言,唯有一颗拳拳之心。他将兴趣与科研结合起来,开始了对C/C复合材料技术的探索,率领团队着手于课题的申报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科学研究的大道上。
努力终出成果,他们很快争取到了一个重要项目——总装预研课题。但实验室连一台像样设备都没有,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科研起步之初拿到的科研经费尚不足三分之一,经费紧张可想而知。
条件的不足,成了他们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怎么办?
干! 雷厉风行的李贺军,要求大家把有限的经费都用在刀刃上——购置科研设备是重中之中。
结合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李贺军深刻分析了我国C/C复合材料行业现状和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生产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率领大家夜以继日,把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李贺军知道,在经费不足的条件下潜心科研谈何容易?唯有专注而淡定,不被外界任何的纷扰所中断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呕心沥血,完全沉浸在枯燥单一的科学研究世界里。
后来,在该项课题的中期评估中,他们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成绩,无不让检查组专家为之动容,检查组紧紧围绕课题,不仅进行了认真点评,还高度赞赏了李贺军及其团队的科研精神,并将剩余的科研经费迅速拨付到位。在C/C复合材料方面创新性、实效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给了李贺军极大的信心。
信心是成功之母。
李贺军更加努力地挖掘自身教学、科研优势和特色,将个人的兴趣和前途与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崛起融为一体,全力致力于抗氧化C/C复合材料的研究。
为突破C/C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防护温度及寿命,他带领团队通宵达旦讨论研究,废寝忘食地测试分析,坚持不懈地反复试验,在“九五”末期,使C/C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使用温度从1300℃提高到了1650℃,防护时间从30小时提高到200小时,实现了国内C/C复合材料抗氧化研究的一次跨越。
这一天,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李贺军,眼眶里有了潮湿的感觉,他揉了揉眼睛无声地笑了,虽然笑中还夹带着几分疲惫
1994年获航天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贺军成为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学科带头人之一;
1996年液态挤压成形铝合金管、型材的工艺研究获航空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液态模锻力学冶金学理论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年先进C/C复合材料及关键技术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1年,创建了陕西省碳/碳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C/C复合材料研发团队。
2001年10月,李贺军赴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做高级访问学者。
如果说,“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一种令人仰慕的人生高度,李贺军便是拥有这种人生高度的人。
2002年6月,李贺军不改报效祖国的初衷,毅然回国! 他带来了人生更大的梦想——以毕生精力致力于高性能C/C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纸基摩擦材料、液固挤压成形四个主要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为了国防尖端材料的发展和壮大,把智慧和精力全部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走过了知识积累的全过程,学校领导给他压上了更重的担子,挑起了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的重任,并同时担任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碳/碳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先进材料及成形技术“111”引智基地负责人、陕西省材料分析研究中心主任等诸多重要职务完成了个人科教生涯的完美转身,也翻开了人生的崭新一页。
科学事业:在岁月交替中走向成熟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题记
四季的轮回里,李贺军究竟多少次登上科技成果的领奖台了,恐怕没多少人能记得真切,但他“用创新思维跨跃式发展”的卓越思想理念,在西工大的C/C复合材料开创性研究中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就像是燃起的一盏红烛,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一支优秀团队的科学研究方向。
作为学院领导与主管,2002年起,李贺军把班子团结放到了重中之重。他看到,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人率性敢于直言,有人内向性格稳重李贺军以表率示范作用,倡导了一种关心、信任、开放和包容的团队文化氛围,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在成员中产生了深深的信任感,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凝聚力并得到全院教职工充分信任的管理团队,西工大材料学院的声誉和影响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李贺军带领的科研团队发明了多种C/C复合材料快速高效致密化工艺,在国际上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引入CVI工艺的建模与优化,突破了C/C复合材料高温易氧化技术瓶颈,研制的抗氧化涂层性能达到已有报道的最高值;发明并建成了炭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绿色制造生产线;确立和发展了液态金属挤压(浸渗挤压)新工艺他和团队们一起,在C/C复合材料领域里不断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登上了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的领奖台,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如今,李贺军率领的C/C复合材料创新团队不断壮大,设备越来越齐全、越来越先进,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逐年提升,成果获奖随之越来越多李贺军的C/C之梦,在岁月的交替中得已初步实现,可谓夏阳冬雪,春华秋实。
在高性能C/C复合材料低成本制备与应用技术方面——
C/C复合材料成本高、制备周期长、性能不稳定等问题成为制约其在航空航天领域广泛使用的瓶颈,其关键技术一直被西方国家严密封锁。李贺军教授带领团队经过多年艰苦攻关,在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一、开发了超高压浸渍碳化、限域变温化学气相沉积、乙醇热解等多种新型高效低成本致密化工艺,大大缩短了C/C复合材料的致密化周期,使该材料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二、发明了石墨微晶插层和中间相沥青碳过渡层改性界面专利技术,结合预制体结构优化、基体组织控制、原位生长碳纳米管增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制备出具有较高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的C/C复合材料。三、发明了C/C复合材料复杂构件的近净成形方法,解决了大型、薄壁、尖锐复杂构件的成形难题,成功研制出带内凹台内锥体、螺旋管等多种复杂异形件,填补了国内空白。四、发现了“二次界面”、“界面感应相”和“循环加载强化”等规律,为高性能C/C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抗氧化涂层理论与技术方面——
抗氧化技术是国际上公认的C/C复合材料最难突破的瓶颈。李贺军带领团队围绕C/C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科学问题,历经20年攻关,在涂层与基体结合强度、热膨胀系数匹配性、涂层的致密性、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构造了硅化物多相镶嵌涂层结构,揭示了涂层的防氧化机理,涂层在1500℃静态空气中的防护能力达到1000小时,1600℃静态空气中的防护能力达到900小时,在1600℃风洞燃气冲刷环境中的防护能力超过130小时,高于国际上报道的指标。二、开拓了晶须与纳米线增韧陶瓷应用于C/C高温防氧化涂层的新方向,解决了陶瓷涂层易开裂和脱落的难题,推进了C/C复合材料在高温燃气冲刷环境中的应用。三、开发了超音速等离子喷涂、双温区化学气相沉积、原位反应法等多种抗氧化涂层制备新工艺,阐明了涂层在高温空气中和燃气冲刷环境下的防氧化机理与失效机制,完善和发展了C/C复合材料涂层体系。
在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工程化方面——
高性能纸基摩擦材料是实现离合变速的关键功能材料,此前,我国纸基摩擦片和制动带全部依赖进口。李贺军教授带领团队开发出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绿色制造专利技术,突破了碳纤维改性、原材料均匀制浆、预制体成型、均匀施胶等关键技术,实现了预制体弱增强、预制体废料再利用和生产废水循环利用。该技术与普通工艺相比,原材料利用率从30—40%提高至85%以上,成本降低30%以上。以此工艺为基础,自行设计开发出高速乳化机、自动抄片机、往复式烘道、自动喷胶机、自动涂胶贴片机以及废水循环利用系统等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绿色制造生产线。
在液态挤压工艺的确立与发展方面——
液态挤压工艺是李贺军在液态模锻、固态挤压工艺原理的基础上与他人一起提出的一种新的管、棒、型材成形工艺,他带领团队通过系统研究该工艺参数的协调与匹配问题,提出了过程稳定必要条件是压制速度与凝固速度的协调,使该工艺得以确立,揭示了液态挤压的双重强韧化特征;随后,他与合作者进一步开发出液态浸渗挤压工艺,并成功应用于金属基复合材料成形。 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中,李贺军承担或主持了 “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防预研、“十一五”和“十二五”基础科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863、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等50余项课题,形成(授权)专利技术50余项,成果被鉴定专家评为“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核心关键技术国际领先”。
科研成果方面——2003年,航空用碳/碳复合材料应用基础及工艺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6年,液固高压成形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2008年,高温长寿命抗氧化涂层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8年,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应用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发表论文、著作和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方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arbon, Acta Materilia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在炭材料领域最著名期刊Carbon(2011年影响因子5.378)上发表论文34篇,被他人引用2100余篇次,目前H因子为23;担任会议主席或分会主席8次,做国际会议邀请报告10余次。
学术成就和荣誉方面——申请发明专利7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1996年被评为航空工业总公司 “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同年被评为陕西省“三五”人才;2005年被评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2006年被评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08年获日本复合材料学会“Hayashi Memorial国际奖”;2010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11年被评为“三秦”学者担任“十一五”863某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国防基础科研材料组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委第十二、十三届会评专家;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中国材料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无机材料学报》、《新型炭材料》、《航空学报》、《Journal of Aeronautics》、《Carbon Letters》等十余种期刊编委。
教书育人:在薪火相传中桃李芬芳
我是一粒土,我愿化作学生成长的沃土;我是一滴水,我愿融入学生思维的海洋;我是一粒沙,我愿托起学生知识的大厦;我是一名教师,我是水,我是土,我是沙我是学生成长的导航塔!
——题记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高尚的师德是爱的核心。
李贺军不仅是一名胸怀博大的优秀学者,也是一位睿智、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教师最好的产品就是他所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李贺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的这句座右铭。参加工作以来,李贺军一直坚持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为已任,对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热情,把教书育人视为“塑造人灵魂”的伟大事业。
对学生天生一副古道热肠的他,无论当讲师还是博士生导师,心目中最美好的名字始终是“教师”二字, 生命里最宁静的家园也永远是讲台。站在学术的最前沿, 他在努力追求自身的学品与人品统一时,也念念不忘激励学子们勤奋好学,树立起“永远探索”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深受学子们的敬重与爱戴。
“做学问先得学会做人”是他一再告诫给学生的警句。为了使培养的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术作风,除了平时教导之外,李贺军还把他在报纸、网络上看到的有关“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的文章挑选出来,让他的学生传阅,或者用电子邮件发给他们,这些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积极倡导“互相帮助、不耻下问”的学习风气,并且强调:“虽然大家已经是硕士生或是博士生,但是隔行如隔山,大家所学的专业不同,互相交流才会产生火花。”而李贺军自己也亲历亲为,经常会在自己不擅长的专业问题上请教身边的学生。现在,在他领导的C/C复合材料课题组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已蔚然成风。
花开有时,润物无声。
学子们至今还记得,在一次学校举办的C/C复合材料讲座中,李贺军教授以渊博的学识,从碳单质、富勒烯C60分子、碳纳米管、石墨烯、C/C复合材料等五个方面,生动翔实地向他们介绍了碳这种神奇的材料。
“这真是太有趣了!” 学子们的科学兴趣被李贺军激发了出来
讲座中,李贺军谈及西工大C/C复合材料研究和发展的历程时,无不动情地说:自1988年杨峥教授访美归来后,西工大C/C复合材料研究从一穷二白、技术落后中艰难地起步,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我们才取得了一些突破,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也纷纷要与我们合作,这是所有西工大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希望学子们要扩大知识面,注意学科间的思维方式交叉,要提高自己创新思维、提高科研的能力和实践的能力,要有合作与坚持精神以及多维思考的能力。
李贺军明白,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讲座中,他请上了自己的优秀学生代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付前刚教授现身说法,从他的科研成长经历和科研方法等方面与同学们进行交流,鼓励大家在平时的学习研究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怕吃苦、经常交流——向着梦想勇往直前!
别开生面的讲座,给了学子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让他们的思想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方向更加明确,信念更加坚定。李贺军就是这样,善于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发现,以睿智去引领,以热忱的心血去浇灌这些明日的希望之花。
2009年,李贺军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同年,摘取了园丁最灿烂最辉煌的桂冠——全国模范教师奖,并荣获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1、2009年,他先后两次获陕西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为国家培养出70余名高科技人才,包括13名博士后,60余名博士(40余人已获博士学位),其中已有23人晋升为教授。近年来,慕名报考西工大C/C复合材料团队的研究生越来越多。
这真是:根深几尺,叶发几度。
神奇C/C:生命中永远的图腾
冥冥中,听见一个隐约的声音在召唤使我精神振奋,在那条布满荆棘的路上毫不犹豫,一往无前。那个声音成了前进的动力,那个声音在耳畔回响,伴着那召唤声,我阔步走向心中的殿堂。(陆奕洁)
——题记
2012年6月,李贺军光荣当选《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并作为扎根祖国西部、在材料科学领域里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成为本刊“放歌大西北”栏目受访嘉宾。
笔者看到,为C/C之梦奋斗打拼了二十年的李贺军,已踩着时光的隧道,步履匆匆的行走到人生的中年。满怀科学才华的他,人生之舟在“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社会、无愧于这个美好时代”的激情追求中,已度过了山重水复,迎来了一代热血科学家的事业巅峰。同时,大西北的一方水土也滋养出了他的丰厚底蕴,生命变得更祥和、淡雅、朴素、坚实
李贺军带领团队取得的研究并非仅仅纸上谈兵,在C/C复合材料及纸基摩擦材料领域形成了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型号应用的持续发展链,成果已用于航天、航空和武器装备领域中的关键部件,满足了多项国家需求,并且在我国机械、冶金、汽车等众多民用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制的C/C复合材料喉衬已在某型火箭弹中定型,该型火箭弹成功参加了国庆60周年阅兵和2010年黄海军事演习,现已多批次合格交付用户。
——研制的某型高内压C/C复合材料喉衬及烧蚀环、隔热环、防火垫、带抗氧化涂层连接端框、喷管、伺服阀芯、头锥等已在国防重点型号中得到应用或试验成功。
——研究成功的高性能纸基摩擦片已部分取代国外产品,成功应用于某型军机机载设备减震器和安全保护装置、汽车自动变速器、高端干/湿式电磁离合器、同步器齿环、大排量摩托车离合器以及其它湿式离合/制动等领域。
哦,神奇的C/C,已经成为李贺军生命中的图腾,有着信仰般的美丽。相信他的一腔热血仍将源源不断地倾注其中,让更多的神奇,带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更多的心灵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