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最早设立出版者权的英联邦国家的版权法,以保护图书出版者在制作版本上的投资为目标.随着制版技术的发展,该权利的效力经历了从扩张到式微的转变.以保护出版者在制版上的投资为逻辑起点,出版者权应为图书、报刊出版者专有复制、发行以及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版本的权利.进入21世纪,媒介融合纵深发展,新闻产品成为出版者与市场竞争主体利益争夺的焦点,欧陆国家因此设立了保护新闻产品的报刊出版者权.由于我国暂不存在该类利益纠纷,且没有有效的立法例可资借鉴,故暂不设立报刊出版者权为宜.
【机 构】
:
汕头大学法学院,广东汕头51506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设立出版者权的英联邦国家的版权法,以保护图书出版者在制作版本上的投资为目标.随着制版技术的发展,该权利的效力经历了从扩张到式微的转变.以保护出版者在制版上的投资为逻辑起点,出版者权应为图书、报刊出版者专有复制、发行以及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版本的权利.进入21世纪,媒介融合纵深发展,新闻产品成为出版者与市场竞争主体利益争夺的焦点,欧陆国家因此设立了保护新闻产品的报刊出版者权.由于我国暂不存在该类利益纠纷,且没有有效的立法例可资借鉴,故暂不设立报刊出版者权为宜.
其他文献
互联网使新闻易得性越来越高,但回避新闻的人却越来越多.文章对中国语境下回避新闻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厘清和界定,认为后真相时代的开启与演进为回避新闻的出现和蔓延提供了背景和土壤:新闻过载与泛化导致新闻效能感降低;“过滤泡操纵”与“回声室效应”滋生群体极化与冲突;传统权力关系解构使媒体公信力受到挑战.在此基础上,文章采用辩证视角探讨了回避新闻的现实影响:消极层面上,带来了个体公共性的衰退及社会共同体消解的风险;积极层面上,有助于在后真相时代的异化环境中重构个体的主体性,刺激和驱动业态的自我革新.
随着新闻与游戏两个场域的交融互动,新闻业的游戏化转向为理解当下的数字新闻生产与媒介文化打开了新的视野.游戏化作为一种新闻实践的话语,甚至是一种意识形态,正在成为解构新闻生产的专业主义、价值判断与职业观念的未来力量,并发挥出改造业态的文化潜能.技术与权力的收编以及虚幻的情感投入让新闻游戏的合法性处于未知的境地,而游戏化对液态化新闻业生态的搅动,则更进一步加剧了媒体人的焦虑.游戏化并不意味着专业性的离场,新闻业要以一种科学谨慎的态度面对新闻与游戏间的逻辑张力,而公众则更要以全新的新闻素养面对数字时代游戏化的生
信息脱媒并非完全去媒,而是媒介的隐藏、简化、易得和遍在,实质是跨媒.信息脱媒表现为信息的碎片化、全网流动和自传播.信息的“内容元”“形式元”“技术元”“影响元”各自在脱媒传播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入5G时代,要改变“人本位”的信息观,摆脱“媒体本位”观,树立“信息本位”观.
在书店式微的时代,选书师这一职业,颇有些逆潮流的意味.它的出现仿佛在告诉人们:书要放在哪里,怎么放,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文章基于对国内外职业选书师发展现状的研究,结合其与当下实体书店选品工作的异同对比分析,提出目前书店选品存在关联性弱、分类僵化以及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将对选书师的实践考察置于知识再生产的理论视角下,追问如何透过这一新兴业态的表象,从培养人、空间优化以及价值创新三方面为读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期为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书店转型与出版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社交媒体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受众的地位与价值,对IP的生产与传播机制产生了重大冲击,推动了动漫价值链的创新.社交媒体为个人参与动漫IP的建构提供了极大的自由与空间,释放了受众群体中的情绪、情感等潜力.一方面使得IP的内涵浅表化,情感、情绪与欲望成为重要的中介因素;另一方面又向群体价值观层面深入,成为群体接受的文化符号,IP价值内涵的改变促进了IP价值变现模式的创新.
文章基于平台经济学理论与商业模式理论,以价值洞察—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为研究思路,对我国网络有声读物平台演进历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网络有声读物平台商业模式的转变呈现出价值洞察平稳化、价值创造精细化、价值传递多元化和价值获取多边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展望了网络有声读物平台商业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通过独家版权开发获取价值创造独特性的版权,利用新兴技术提升单一归属性的内容生产者数量,通过社区氛围营造打造强网络效应的社交关系.
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深度融合,全方位嵌入内容生产流程,不仅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重塑了新闻生态格局,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兴起于西方的建设性新闻理念能够弥合智能化生产带来的算法“黑箱”和数据权力等问题.秉持建设性理念提升智媒伦理价值,成为传统媒体重塑自身社会角色的一种创新策略.智媒实践与建设性新闻理念彼此契合,也为公民赋权、积极情绪、问题导向等理念落地提供了实践路径.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电影产业遭受重创,后疫情时代下,正上演着一场从院线到流媒体的电影媒介转向.这场由资本市场推动的产业转向,以数字科学与网络通信作用下的技术转向为核心,究其本质是一次从公共媒介到“私媒介”的媒介属性的转向.通过对这些转向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电影媒介的产业、技术与媒介属性由“转”到“合”的未来.
曾几何时,一提到主播的声音生产实践,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字正腔圆的音声形式.这种代表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审美文化的声音生产实践的框架与惯例即为国家声音美学.它以社会主流文化为最大公约数,发声状态饱满,音声语势上扬,声音掷地有声,营造出宏大叙事和集体主义的声音景观.智媒时代,网络空间中喊麦、吐槽、恶搞配音以及谐音戏仿等声音形式与传统媒体主播的准确、规范、悦耳的有声语言表达风格不尽相同.一方面,这些亚文化的主播声音对象征文化领导权的“主流—精英”的国家声音美学造成干扰、解构及抵抗,形成反主流的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门类,狭邪小说产生于清末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它的出现昭示着青楼文学传统的终结,也标志着小说出版向市场化的演进.在文学机制市场化历程中,印刷资本主义的介入促使狭邪小说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并受制于商业文化的运作机制.纵观狭邪小说的出版路径,连载于刊的出版模式旨在拓宽读者面向,营销层面则采用广告宣传、折价促销、书报网络构建等策略.晚清出版者有意识地对小说市场把控与开拓,无不体现出以读者为本位的市场观念,最终助益大众出版市场悄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