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文章针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对该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知识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
育是当代各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许多高校目前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均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一、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一般包括信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应用、多媒体,网络基本知识与应用等知识。这几部分内容适合各高校理、工、文、管、农、医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2.师资力量
随着学生的不断扩招,各个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仍然显得“生多师少”,教师的任务相对繁重。每位基础课程授课教师需要担任多个班级的课程。理论课主要是讲解基础知识,存在的问题似乎不大,但实验课上,由于很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薄弱,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在只有一位教师辅导的情况下,根本照顾不到每位学生。
尤其因为是大一的学生,很多学生很难一有问题就勇敢提问,等到鼓起勇气提问时,距离下课时间已所剩无几,整个课堂一直忙碌的老师根本没有时间再单独解答。这样日积月累,本来计算机基础水平就参差不齐的学生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对教学又造成更不良的影响。
3.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在各个高校目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课一般都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但这只是改变了教学工具,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对照多媒体课件讲授知识为主。多媒体教学为教师节省了很多传统板书授课的时间,加快了教学的进度,学生没有时间做笔记。教师力求讲得面面俱到,力求给学生演示每个问题的每个具体步骤,学生在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不可能记住整堂课所授内容。而学生在实验课上,不会主动思考问题的求解方法,只会生搬硬套教师理论课上的操作步骤,养成一有问题就提问的依赖思想,根本不会主动思考,更谈不上创新。
4.教学效果
从学生在等级考试中的表现和成绩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拿到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但考试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是很强,操作并不是太熟练,很多学生以“多一分浪费,六十分万岁”为基础课学习的口号,都已“过关”为目标。他们没有了解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真正目的,而是抱有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为目标的错误观念。
二、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1.合理调整授课内容顺序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一般都按照教材内容的章节顺序来授课,即信息社会与计算机→Windows XP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多媒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基础,该门课程首先讲解的是计算机的一般知识,在学习这一章节内容时,由于讲解的是计算机历史、发展等基本知识点。对于这些文字性很强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去记忆。这样就会给学生造成厌烦的心理,使得学生一开始就对学习该门课程提不起兴致。
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经常发现相当学生对QQ聊天、上网的热情始终不减,甚至有些学生在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的情况下,都会聊上几句或打开几个网页浏览一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普遍现象,掌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首先就教他们计算机网络基础,如何使用网络聊天工具,如何发送邮件,如何快速的浏览网页等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在同学们已经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下再传授给他们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制作软件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最后让他们接受计算机的一般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结构、组成等等。这样,学生在对计算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慢慢地对整个计算机基础知识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实行阶段式、目的性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和学习中,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每学习一个环节的内容后,布置给学生相对应所学内容的任务要求,建议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有所用。例如,在学习了表格处理软件Excel后,可以要求学生制作班级成绩登记表,并对各门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出班级成绩统计图。在学生学习完幻灯片制作工具PowerPoint后,也可以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宿舍或个人的情况,制作一个带有声音、图片等多媒体的介绍性演示文稿。
这样,通过实行阶段式、目的性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充分体验计算机的方便和好处时,更激发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考虑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环境因素造成对计算机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已经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如指掌,而有的学生却对计算机还是个真正的门外汉,一无所知。一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快,掌握的好,但上机实验能力相对薄弱,动手能力不强;而另一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反应比较慢,但到了实验操作时却能交出比其他同学让老师满意的答案。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掌握到学生之间的不同掌握程度,适当地考虑到相对落后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环节,让优秀的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他们的成果,或者让他们辅导相对落后的学生。这样既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又能让相对落后的学生向他们看齐,激发学习兴趣,长期下来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差距。
4.注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引导作用,将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更不能采用满堂讲的传统讲授方法,要以讲为主,以练为重点。实验课上,针对目前“生多师少”的情况,应鼓励成绩优秀、效率高的学生帮助辅导相对落后的学生。具体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对全班进行分组,并对每组设置小组长,小组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热心为同学服务,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调工作,组织小组成员充分实践,互相学习,形成“一帮一”的良好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旭文.浅谈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J].专业教学研究,2005,(9):75.
[2] 董正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郑春姬.计算机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信息技术,2006,(6):104.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厦门大学)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知识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
育是当代各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许多高校目前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均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一、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一般包括信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应用、多媒体,网络基本知识与应用等知识。这几部分内容适合各高校理、工、文、管、农、医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2.师资力量
随着学生的不断扩招,各个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仍然显得“生多师少”,教师的任务相对繁重。每位基础课程授课教师需要担任多个班级的课程。理论课主要是讲解基础知识,存在的问题似乎不大,但实验课上,由于很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薄弱,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在只有一位教师辅导的情况下,根本照顾不到每位学生。
尤其因为是大一的学生,很多学生很难一有问题就勇敢提问,等到鼓起勇气提问时,距离下课时间已所剩无几,整个课堂一直忙碌的老师根本没有时间再单独解答。这样日积月累,本来计算机基础水平就参差不齐的学生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对教学又造成更不良的影响。
3.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在各个高校目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课一般都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但这只是改变了教学工具,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对照多媒体课件讲授知识为主。多媒体教学为教师节省了很多传统板书授课的时间,加快了教学的进度,学生没有时间做笔记。教师力求讲得面面俱到,力求给学生演示每个问题的每个具体步骤,学生在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不可能记住整堂课所授内容。而学生在实验课上,不会主动思考问题的求解方法,只会生搬硬套教师理论课上的操作步骤,养成一有问题就提问的依赖思想,根本不会主动思考,更谈不上创新。
4.教学效果
从学生在等级考试中的表现和成绩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拿到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但考试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是很强,操作并不是太熟练,很多学生以“多一分浪费,六十分万岁”为基础课学习的口号,都已“过关”为目标。他们没有了解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真正目的,而是抱有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为目标的错误观念。
二、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1.合理调整授课内容顺序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一般都按照教材内容的章节顺序来授课,即信息社会与计算机→Windows XP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多媒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基础,该门课程首先讲解的是计算机的一般知识,在学习这一章节内容时,由于讲解的是计算机历史、发展等基本知识点。对于这些文字性很强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去记忆。这样就会给学生造成厌烦的心理,使得学生一开始就对学习该门课程提不起兴致。
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经常发现相当学生对QQ聊天、上网的热情始终不减,甚至有些学生在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的情况下,都会聊上几句或打开几个网页浏览一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普遍现象,掌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首先就教他们计算机网络基础,如何使用网络聊天工具,如何发送邮件,如何快速的浏览网页等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在同学们已经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下再传授给他们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制作软件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最后让他们接受计算机的一般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结构、组成等等。这样,学生在对计算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慢慢地对整个计算机基础知识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实行阶段式、目的性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和学习中,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每学习一个环节的内容后,布置给学生相对应所学内容的任务要求,建议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有所用。例如,在学习了表格处理软件Excel后,可以要求学生制作班级成绩登记表,并对各门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出班级成绩统计图。在学生学习完幻灯片制作工具PowerPoint后,也可以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宿舍或个人的情况,制作一个带有声音、图片等多媒体的介绍性演示文稿。
这样,通过实行阶段式、目的性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充分体验计算机的方便和好处时,更激发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考虑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环境因素造成对计算机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已经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如指掌,而有的学生却对计算机还是个真正的门外汉,一无所知。一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快,掌握的好,但上机实验能力相对薄弱,动手能力不强;而另一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反应比较慢,但到了实验操作时却能交出比其他同学让老师满意的答案。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掌握到学生之间的不同掌握程度,适当地考虑到相对落后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环节,让优秀的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他们的成果,或者让他们辅导相对落后的学生。这样既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又能让相对落后的学生向他们看齐,激发学习兴趣,长期下来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差距。
4.注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引导作用,将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更不能采用满堂讲的传统讲授方法,要以讲为主,以练为重点。实验课上,针对目前“生多师少”的情况,应鼓励成绩优秀、效率高的学生帮助辅导相对落后的学生。具体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对全班进行分组,并对每组设置小组长,小组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热心为同学服务,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调工作,组织小组成员充分实践,互相学习,形成“一帮一”的良好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旭文.浅谈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J].专业教学研究,2005,(9):75.
[2] 董正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郑春姬.计算机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信息技术,2006,(6):104.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厦门大学)